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福長浩二
研究生(外文):FUKUNAGA KOJI
論文名稱:跟述練習在大學日語實驗教學中對學習語音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Shadowing Exercise on Speech Learning in University Japanese Experimental Teaching
指導教授:董昭輝董昭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ffrey Chao-hui Tung
口試委員:蘇克保羅濟立
口試日期:2015-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日本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外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72
中文關鍵詞:外語習得第二語言習得日語日語語音跟述練習發音語音感知替代音對立負遷移共振峰嗓音起始時間
外文關鍵詞: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SLAJapaneseshadowing exercisepronunciationspeech perceptionnegative transferformantVO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本研究探討,兩種發音練習方法「跟述練習」與「重疊跟述練習」對於發音矯正效果的比較。「重疊跟述練習」亦是廣義的「跟述練習」,因此本研究探討「跟述練習」的兩種方法。在日本,市面上跟述練習的教材不少。跟述練習對發音矯正效果的研究,過去所進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關於韻律、重音等語音之超音段特質方面。本研究者認為,跟述練習對語音之音段特質方面的效果也不小。但有關音段特質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研究進行音段特質方面的效果探討。
本研究之跟述練習與重疊跟述練習,實施時皆使用耳機麥克風,聽取播放語音的同時亦要監聽自己的聲音,以便對照播放語音與自己發音的不同。研究對象為大學日語系的學生,實驗組9人,其中2人為男生,控制組10人,其中2人為男生。因為本研究以語音聲學的方法評分學生的成就,因此以男女分開探討。每週1小時的課程,共進行5堂課。兩班課程教學內容相同,但練習方法不同。實驗組以重疊跟述的方式,控制組以跟述的方式練習。
分項目比較兩班的成就後,雖然發現有些方面的成就有顯著差異,但其效果相似。兩種練習方法皆有矯正發音的效果。教學開始時與結束時,進行前測與後測。前測的結果與日本人樣本進行聲學對比,其結果發現,教學後有進步的項目,大部分前測時原本就與日本人樣本顯著不同。本研究除了發音方面的成就外,也探討語音感知方面的成就,其結果兩種練習方法對語音感知方面也有顯著的效果。本研究先探討各別項目的成就後,亦以綜合分數判定各練習法的成就高低。
本研究屬於量化研究,執行t檢定、共變數分析等統計分析。一般進行統計分析時,統計表上的主要數值一併寫入論文,以統計表解釋效果。但本研究之研究項目過多,因此統計表也過大,在於本文部分無法全部收錄。本研究之大部分的統計分析,本文裡僅收錄摘要,完整的表置於附錄部分。

Abstract

In Japan, there are many English textbooks which use "shadowing exercise". “Shadowing exercise”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as exercise method of language learning.
Previous research shows, “shadowing” exercise has many positive effects, such as improvement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cquisition of natural prosody and intonation, and so on.
Many past studies were about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such as intonation, prosody, reading fluency. But few were about segmental features.
This research is about acquisition of segmental features including VOT, in particular, aiming to analyze and compare effects of "shadowing exercise" and "overlapping exercise" (which can be said to be a more strict kind of “shadowing exercise” ), using headphone with microphone in both cases, to monitor and compare model voice and learner’s own voic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was adopted. About 65 minutes lessons were conducted each week, and each of them lasted for five week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oth worked on same teaching plan, but pronunciation exercise methods wer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overlapping exercise", control group "shadowing exercise".
It is found that,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shadowing exercise", results vary but effects on learing are encouraging in general, for sound production, and for perception as well.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表次 ix
附錄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何謂跟述練習 9
第二節 關於跟述練習之過去研究 11
第三節 以腦科學的角度看跟述練習 13
第四節 替代音、語音對立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9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51
第六節 名詞釋義 58
第七節 教學設計 61
第八節 研究工具 77
第九節 資料分析方法 119
第十節 研究流程及步驟 12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132
第一節 受試者與日本人樣本之發音差異探討 132
第二節 發音與語音感知測驗個別評分項目分數探討 164
第三節 發音與語音感知測驗總分數探討 2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19
第二節 研究發現 22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22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230
參考文獻 232
一、中文部分 232
二、英文部分 234
三、日文部分 235

圖次

圖2-3-1 Working Memory Model 原圖 13
圖2-3-2 玉井的Working Memory Model 13
圖2-4-1 日語、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樣本「わ」和相似音 24
圖2-4-2 日語「つ」 27
圖2-4-3國語「疵」與「粗」 27
圖2-4-4閩南語「臊」與「跙」 27
圖2-4-5 客家語「次」與「初」 27
圖2-4-6日語「じゅん」與國語「軍」 30
圖2-4-7 日語「ぶん」、國語「敦」、閩南語「分」、客家語「本」 31
圖2-4-8 日語「ら」、國語「拉」、閩南語「拉」、客家語「罅」 34
圖2-4-9 日語「か」與「が」 36
圖2-4-10 國語「科」與「歌」 36
圖2-4-11 閩南語「跍」與「龜」與「牛」 37
圖2-4-12 客家語「科」與「高」 37
圖2-4-13 日語「た」與「だ」 40
圖2-4-14 國語「他」與「搭」 40
圖2-4-15 閩南語「土」與「都」 40
圖2-4-16 客家語「拖」與「多」 41
圖2-4-17 日語「ぱ」與「ば」 43
圖2-4-18 國語「趴」與「巴」 43
圖2-4-19 閩南語「波」與「褒」與「無」 44
圖2-4-20 客家語「怕」與「把」 44
圖3-2-1研究架構圖 49
圖3-8-1 測驗單字之設計概念 78
圖3-8-2 替代音類單字 各字或字串之可使用位置 81
圖3-8-3 語音對立類單字 各字之可使用位置 83
圖3-8-4 日本人樣本之「わ」 87
圖3-8-5 受試者之「わ」 87
圖3-8-6 日本人樣本之「つ」 88
圖3-8-7 受試者之「つ」 89
圖3-8-8 日本人樣本之「じゅん」 90
圖3-8-9 受試者之「じゅん」 90
圖3-8-10 日本人樣本之「ぶん」 91
圖3-8-11 受試者之「ぶん」 92
圖3-8-12 受試者之「ぶん」2 92
圖3-8-13 日本人樣本之「ら」 93
圖3-8-14 受試者之「ら」 94
圖3-8-15 測量時之注意點1 95
圖3-8-16 測量時之注意點2 96
圖3-8-17 測量時之注意點3 96
圖3-8-18 測量時之注意點4 97
圖3-8-19 日本人樣本之「か」 98
圖3-8-20 受試者之「か」 98
圖3-8-21日本人樣本之「が」 99
圖3-8-22 受試者之「が」 99
圖3-8-23 「數值被抵銷」的問題1 101
圖3-8-24 「數值被抵銷」的問題2 101
圖3-8-25 「數值被抵銷」的問題3 103
圖3-8-26 「數值被抵銷」的問題4 103
圖3-8-27 受試者之絕對離差 105
圖3-8-28 以「絕對離差」評分 106
圖3-8-29 射箭式評分法 107
圖3-8-30 含極端值的狀況 108
圖3-8-31 不含極端值的狀況 108
圖3-8-32 日本人樣本之最大絕對離差 110
圖3-8-33 以日本人樣本之最大絕對離差為標準評分受試者 111
圖3-8-34 以日本人樣本之最大絕對離差為標準評分受試者2 112
圖3-8-35 以日本人樣本之最大絕對離差為標準評分受試者3 113
圖3-8-36 本研究之字詞說明1 117
圖3-8-37 本研究之字詞說明2 117
圖3-10-1 研究流程圖 128
圖3-10-2 研究步驟圖 129
圖4-1-1 女生實驗組發音前後測與日本人樣本之差異(項目1到16) 148
圖4-1-2 女生控制組發音前後測與日本人樣本之差異(項目1到16) 148
圖4-1-3 男生實驗組發音前後測與日本人樣本之差異(項目1到16) 149
圖4-1-4 男生控制組發音前後測與日本人樣本之差異(項目1到16) 149
圖4-1-5 女生實驗組發音前後測與日本人樣本之差異(項目17到35) 150
圖4-1-6 女生控制組發音前後測與日本人樣本之差異(項目17到35) 150
圖4-1-7 男生實驗組發音前後測與日本人樣本之差異(項目17到35) 151
圖4-1-8 男生控制組發音前後測與日本人樣本之差異(項目17到35) 151
圖4-2-1 女生實驗組發音前後測評分項目別分數比較 172
圖4-2-2 女生控制組發音前後測評分項目別分數比較 173
圖4-2-3 男生實驗組發音前後測評分項目別分數比較 174
圖4-2-4 男生控制組發音前後測評分項目別分數比較 175
圖4-2-5 女生實驗組語音感知前後測評分項目別分數比較 195
圖4-2-6 女生控制組語音感知前後測評分項目別分數比較 195
圖4-2-7 男生實驗組語音感知前後測評分項目別分數比較 196
圖4-2-8 男生控制組語音感知前後測評分項目別分數比較 196

表次

表1-3-1 本研究關注之項目 7
表2-4-1 日語、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樣本「わ」和相似音的F1、F2(Hz) 25
表2-4-2日語、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樣本「つ」和相似音的F1、F2(Hz) 28
表2-4-3日語「じゅん」與國語相似音「軍」的F1、F2(Hz) 30
表2-4-4 日語、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樣本「ぶん」或相似音的F1、F2(Hz) 32
表2-4-5日語、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樣本「ら」或相似音的輔音音段之持續時長(ms) 34
表2-4-6 日語「か」與「が」、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樣本[k ]、[k]、[g]之輔音VOT時長(ms) 38
表2-4-7 日語「た」與「だ」、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樣本[t ]、[t]、[d]之輔音VOT時長(ms) 41
表2-4-8 日語「ぱ」與「ば」、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各樣本[p ]、[p]、[b]輔音VOT時長(ms) 45
表3-1-1 實驗設計 48
表3-4-1 研究對象 女生 52
表3-4-2 研究對象 男生 54
表3-7-1 各堂次之教學項目 62
表3-7-2 各種形式的練習 67
表3-7-3教案概要 第一堂 71
表3-7-4教案概要 第二堂 72
表3-7-5 教案概要 第三堂 74
表3-7-6 教案概要 第四堂 75
表3-7-7 教案概要 第五堂 76
表3-8-1 替代音類單字包含之字或字串 79
表3-8-2 語音對立類單字包含之字 82
表3-8-3 各測驗之單字 85
表3-9-1各統計分析之概要 124
表4-1-1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 女生 摘要表 133
表4-1-2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 男生 摘要表 140
表4-1-3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1 153
表4-1-4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2 155
表4-1-5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3 156
表4-1-6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4 157
表4-1-7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1 158
表4-1-8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2 159
表4-1-9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3 160
表4-1-10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4 161
表4-2-1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女生 摘要表 164
表4-2-2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男生 摘要表 168
表4-2-3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1 177
表4-2-4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2 178
表4-2-5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3 178
表4-2-6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4 179
表4-2-7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1 180
表4-2-8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2 181
表4-2-9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3 182
表4-2-10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4 183
表4-2-11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女生 摘要表1 186
表4-2-12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女生 摘要表2 187
表4-2-13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女生 摘要表3 188
女生 188
表4-2-14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女生 摘要表4 189
表4-2-15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女生 摘要表 191
表4-2-16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男生 摘要表 193
表4-2-17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女生 摘要表 198
表4-2-18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男生 摘要表 199
表4-2-19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女生 摘要表 201
表4-3-1 發音 前後測總分數 女生 203
表4-3-2 發音 前後測總分數 男生 204
表4-3-3 發音 前後測總分數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 女生 206
表4-3-4 發音 前後測總分數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 男生 207
表4-3-5 發音 前後測總分數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 女生 208
表4-3-6 發音 前後測總分數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女生 209
表4-3-7 語音感知 前後測總分數 女生 212
表4-3-8 語音感知 前後測總分數 男生 213
表4-3-9 語音感知 前後測總分數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 女生 214
表4-3-10 語音感知 前後測總分數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 男生 215
表4-3-11 語音感知 前後測總分數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 女生 216
表4-3-12 語音感知 前後測總分數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女生 217
表5-2-1 前測的情形與進步的關係 女生1 223
表5-2-2 前測的情形與進步的關係 女生2 224
表5-2-3 前測的情形與進步的關係 男生1 225
表5-2-4 前測的情形與進步的關係 男生2 226

附錄次

附錄一 圓唇的程度對於F1、F2的影響 237
附錄二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 敘述性統計 女生 238
附錄三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 敘述性統計 男生 247
附錄四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敘述性統計 女生 256
附錄五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敘述性統計 男生 261
附錄六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前數據與分數化後數據 日本人樣本 Kolmogorov-Smirnov檢定 女生 266
附錄七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前數據與分數化後數據 日本人樣本 Kolmogorov-Smirnov檢定 男生 275
附錄八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女生 284
附錄九 發音 前測分數化前數據與日本人樣本比較差異(獨立樣本t檢定) 男生 292
附錄十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 女生 300
附錄十一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男生 306
附錄十二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 女生 311
附錄十三 發音 前後測分數化後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女生 316
附錄十四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敘述性統計 女生 334
附錄十五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敘述性統計 男生 335
附錄十六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Kolmogorov-Smirnov檢定 女生 336
附錄十七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Kolmogorov-Smirnov檢定 男生 338
附錄十八 語音感知 前後測總分數數據 Kolmogorov-Smirnov檢定 女生 341
附錄十九 語音感知 前後測總分數數據 Kolmogorov-Smirnov檢定 男生 342
附錄二十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 女生 343
附錄二十一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各組前後差異(成對樣本t檢定) 男生 345
附錄二十二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與Levene檢定 女生 347
附錄二十三 語音感知 前後測分數數據 兩組成就差異(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女生 349
附錄二十四 受試者測驗原數據 發音 替代音類 女生 355
附錄二十五 受試者測驗原數據 發音 替代音類 男生 357
附錄二十六 受試者測驗原數據 發音 語音對立類 女生 358
附錄二十七 受試者測驗原數據 發音 語音對立類 男生 360
附錄二十八 受試者測驗分數化後數據 發音 替代音類 女生 361
附錄二十九 受試者測驗分數化後數據 發音 替代音類 男生 362
附錄三十 受試者測驗分數化後數據 發音 語音對立類 女生 363
附錄三十一 受試者測驗分數化後數據 發音 語音對立類 男生 364
附錄三十二 受試者測驗分數數據 語音感知 語音對立類 女生 365
附錄三十三 受試者測驗分數數據 語音感知 語音對立類 男生 366
附錄三十四 背景問卷 台灣人 367
附錄三十五 背景問卷 日本人 368
附錄三十六 前測 台灣人 369
附錄三十七 後測 台灣人 370
附錄三十八 前測 日本人 371
附錄三十九 後測 日本人 37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士元 (1988)。語言與語音, 台北市: 文鶴出版。
王理嘉 (1995)。音系學基礎, 北京市: 語文出版社。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 (2002)。客語發音學, 台北市: 五南圖書。
古國順、羅肇錦、何石松、呂嵩雁、徐貴榮、涂春景、鍾榮富、劉清欽、劉醇鑫 (2005)。臺灣客語概論, 台北市: 五南圖書。
吳明隆 (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 台北市:五南圖書。
李勤岸 (2005)。哈佛台語101, 台南市: 開朗雜誌事業。
李勤岸 (2007)。台羅拼音圖解, 台南市: 開朗雜誌事業。
林惠玲、陳正倉 (2004a)。統計學方法與應用(上), 台北市:雙葉書廊。
林惠玲、陳正倉 (2004b)。統計學方法與應用(下), 台北市:雙葉書廊。
邱皓政、林碧芳、許碧純、陳育瑜 (2012)。統計學原理與應用, 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燾、王理嘉 (1995)。語音學教程, 台北市:五南圖書。
徐兆泉 (2001)。客家話拼音手冊苗栗腔, 台北市: 南天書局。
陳正昌 (2013)。SPSS與統計分析, 台北市:五南圖書。
教育部 (2007)。臺灣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 (2006)。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2014年1月15日,取自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
教育部 (2011)。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14年1月10日,取自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
教育部 (2012)。客家話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台北市: 教育部。
陳瑜芬、陳陹 (2012)。統計學可以很簡單, 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允成 (2013)。統計學原理與應用, 台北市: 雙葉書廊。
黃寶園 (200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 華立圖書。
葉德明 (2005)。華語語音學。台北,未出版,高雄市。
鄭良偉 (1987)。從國語看臺語的發音, 台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鍾榮富 (2004)。臺灣客家語音導論, 台北市: 五南圖書。
鄭靜宜 (2011)。語音聲學-說話聲音的科學,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朱曉農 (2010)。語音學, 北京市:商務印書局。
謝雲飛 (1986)。語音學大綱, 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二、英文部分
Baddeley, A. D. (1986). Working memor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od. (1997). Inter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ege, J. E. (1992). Speech learning in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l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 Ferguson, L. Menn and C. Stoel-Gammon (eds), Parkton, MD: York Press, 565-604.
Lambert, S. (1992). Shadowing, Translators’ Journal, 37(2), 263-273.
Liberman, A. M., Cooper, F. S., Shankweiler, D. P. and Studdert-Kennedy, M. (1967). Perception of the speech code, Psychological Review 74(6), 853-870
Liberman, A. M. and Mattingly, I. G. (1985). The 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 revised, Cognition, 21, 1-36
Mackey, W. F. (1968). 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 Hoboken, NJ: Wiley.
Major, R. C. (1987). A model for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sound system, Cambridge, MA: Newbury House, 101-124.
Kent, Raymond D. (1992). Acoustic Analysis of Speech. San Diego, CA: Singular Pub Group.

三、日文部分
荻原廣 (2005). 「シャドーイングの日本語音声教育における有効性-単音,アクセント指導を中心に-」, 『国文学論集』52, 55-71, 京都市: 京都経済短期大学.
喬方 (2012). 「日本語学習に見られるシャドーイングの効果-中国における学習者の聞き取り面についての考察」, 『明海日本語』第17号, 103-101, 浦安市: 明海大学.
小泉保 (2003). 『音声学入門』, 東京都: 大学書材
小張敬之, 大聖一郎, 児島宏明, 板橋秀一 (2007). 「英語音読とshadowing における日本人話者の音声特徴比較」, 『日本音響学会2007年度春季研究会発表会』, 東京都: 日本音響学会.
斉藤純男 (1997). 『日本語音声学入門』, 東京都: 三省堂
迫田久美子, 松見法男 (2005). 「日本語指導法におけるシャドーイングの基礎的研究 (2) -音読練習との比較調査からわかること-」, 『2005年度日本語教育学会秋季大会予稿集』241-242, 東京都: 日本語教育学会.
城田俊 (1993). 『日本語の音』, 春日部市: ひつじ書房
高田三枝子 (2011). 「日本語の語頭閉鎖音の研究-VOTの共時的分布と通時的変化-」, 東京都: くろしお出版.
瀧澤正己 (2002). 「語学強化法としての通訳訓練法とその応用例」, 『北陸大学紀要』第26号 金沢市: 北陸大学.
玉井健 (1992). 「“follow-up”の聴解力に及ぼす効果及び“follow-up” 能力と聴解力の関係」, 『Step Bulletin, 4』, 東京都: 日本英語検定協会, 48-62.
玉井健 (2002). 「リスニング力向上におけるシャドーイングの効果について」, 『通訳研究』2, 178-192, 神戸市: 日本通訳学会.
玉井健 (2005). 「リスニング指導法としてのシャドーイングの効果に関する研究」, 東京都: 風間書房, 63-72
中東靖恵 (2003). 「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における撥音の音声実現: 学習者音声の実態とその音声的バリエーション」, 『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5, 1-12, 東京都: お茶の水大学日本語文化学研究会.
二谷広二 (1994). 「作業記憶と長期記憶との 連携プレーによる第二言語処理・学習・習得過程について」, 『JELES発表レジュメ』, 東京都: 日本英語教育学会.
福岡昌子 (1995). 「北京語・上海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の有声・無声破裂音の横断的及び縦断的習得研究」, 『日本語教育』第87号, 40-53, 東京都: 日本語教育学会.
船山仲他 (1998). 「シャドーイングの応用研究」, 吹田市: 日本時事英語学会関西支部・ 同時通訳研究分科会.
前川喜久雄 (2011). 「/z/の調音様式の変異-コーパスによる分析-」, 『音声研究』14巻2号, 1-15, 東京都: 日本音声学会.
前川喜久雄 (2011). 「/z/の調音様式の変異-コーパスによる分析-」, 『国語研プロジェクトレビュー』5, 21-45, 東京都: 国立国語研究所.
望月肇 (2005). 「シャドーイングの中学英語教育への応用-中学2 年生における実践研究-」, 『関西英語教育学会第9回研究大会発表要綱』, 17-22, 神戸市: 関西英語教育学会.
山根繁, 齋藤栄二, 八島智子 (2004). 「リピーティングが英語プロソディーの習得に与える効果」, 『ことばの科学研究』第5号, 45-51, 大阪市: ことばの科学会.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