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及其他部分
台江文化促進會,〈台江文化中心設計建議〉,2013年12月27日
台江社區學習報第八期,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出版。
台灣大百科全書-海尾朝皇宮,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9078,取用日期:2014年5月31日
吳茂成,〈台江文化中心設計與經營發展-台江文化中心地方說明會建議事項〉,2013年12月27日。
吳茂成主編,《海尾寮社區博物館日導覽手冊》,2014年5月25日
吳茂成主編,《溪頂寮社區博物館日導覽手冊》,2014年4月13日
吳國志,2014,〈文化傳承,這是有意義的事〉,《海尾寮社區博物館導覽手冊》,頁1-2。
吳進池,2014,〈大家相信,一起來推動台江文化教育〉,《海尾寮社區博物館導覽手冊》,頁1-2。
海佃國小安南區村落分布圖。http://www.hdes.tn.edu.tw/annai/2bvillage.htm,取用日期:2014年6月11日。
海尾朝皇宮管理委員會、大海尾文化營造發展協會主編,出版年不詳,海尾庄信仰中心:朝皇宮沿革。
海尾朝皇宮轄境覽圖。http://web.htps.tn.edu.tw/hai_wei/,取用日期:2014年6月11日。
維基百科-安南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8D%97%E5%8D%80,取用日期:2014年6月14日。
中文
丁仁傑,2007,〈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產?-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實踐模式為焦點〉,《台灣社會學刊》,第38期,頁1-56。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5期,頁139-163。江明修、曾冠球,2009,〈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江明修(主編),《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綺雯、章坤儀,2011,〈臺灣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及其作為-以國際志願服務為例〉,《正修學報》,第24期,頁145-162。何明修,2007,〈公共政策問題建構過程中公共性之剖析〉,《臺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2期,頁33-65。
吳介民、李丁讚,2005,〈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119-163。
吳春燕,2011,《台南市安南區陣頭與村落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茂成,2009,〈重回村廟,大廟興學的希望〉,文章發表於第一屆重回村廟論壇,台南。
吳茂成,2012,〈社大教學的公共之路─社大課程與社區、社會連結的可能性〉,李天健主編,《在社大,與世界相遇─走向公共之路的教學行動》,台北:開學文化。
吳茂成,2014,〈在地方,《大廟興學》與公共生活的創新─社會實踐論壇,第十六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在地行動〉文章發表於「第十六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民國103年5月17日。
吳茂成(2008)。大廟興學十問。台南:台南市社區大學。
李丁讚,2004,〈試論社區大學中「社區」一詞的意義〉,收錄於《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台北:左岸。
李丁讚,2004,〈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李丁讚(主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發展》,頁1-62。台北:桂冠。
李宛容譯,1998,Fancis Fukuyama著,《誠信》,立緒。
李振邦,2006,《鑲嵌與自主性:台灣的社區大學發展模式與行動邏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
李瑋婷,2013,《社區教育與社區營造如何共構?以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李寶鳳,2011,《新北市社大學員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及其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林冠州,2012,〈期待從宜蘭借「他山之石」:為台江文化中心興建奠基礎〉。第四屆重回村廟論壇。台南市: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
林冠州,2013,〈台江大廟興學社區教育模式對台南社大的影響反思〉。第五屆重回村廟論壇。台南市: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
袁鶴齡,2007,〈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31卷第5期,頁75-85。張文彬,2010,《文化資產如何轉動社區大學?:一個行動者網絡觀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張家銘,2008,〈跨界投資中國及社會適應-台商、日商與韓商比較〉,《東亞研究》,第39卷第1期,頁146-164。陳秀筑,2009,《社區學習:從個人學習到社區參與-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一同打造社區花園」課程之個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忠政,2013,《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行動教室方案與其社會資本之運用與創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素雯,2005,《台江內海浮覆地社會經濟變遷之研究-以台南市安南區為例》。國立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文鍠,2012,《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利益關係人對大廟興學認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勇勝,2011《台江庄社香火情-台南市安南區信仰場域之研究》。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社會所論文。
黃勇智,2010,《台灣社區公民參與的行動與實踐-社區型公民會議與村里民大會之比較性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第四十八期,頁155-191。詹中原,2006,〈公共政策問題建構過程中公共性之剖析〉,《國政研究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憲政(研)095-027號。
熊瑞梅,2009,〈團體與組織〉,《社會學與臺灣社會》,巨流。
齊偉先,2011,〈台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台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台灣社會學刊》,第46期,頁57-114。
劉波等譯,2001,Robert D.Putnam著,《獨自打保齡:美國社區的衰落與復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永祥,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一頁論述史的解讀與借鑑〉,李丁讚主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發展》,頁111-146。台北:桂冠。
羅中鋒,2002,〈關於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若干省思—兼論文化產業政策的經濟思維〉文章發表於「第一屆社會與文化發展研討會」,台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民國91年5月25日。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2。台北:巨流。
顧忠華,2004,〈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李丁讚主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發展》,頁147-175。台北:桂冠。
顧忠華,2012a,《顧老師的筆記書Ⅰ-學習社會.繁盛》。台北:開學文化。
顧忠華,2012b,《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台北:開學文化。
顧忠華、林勝偉,2004,〈社會資本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7期,頁113-166。英文期刊論文
Alejandro Portes,“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 in Modern Sociology,”Amm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4(1998),p.1.
James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ierre 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in John G.Richardson 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6),p.248.
Putnam, R. D.(1995).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4),p. 664-683.
Putnam, R. D.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 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