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資料
王行(2005)。兒少保護工作中降低施暴風險的策略初探:以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的執行
為例。台大社工學刊,10,113-168。
王行等(2005)。執行兒少保護中「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理念任務之研究。台大社工
學刊,12,139 -198。
王全清(2006)。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與學習之研究--以佛教慈濟功德會志工為例。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明仁等(2012)。兒童及少年保護中的暴力循環初探-以2006-2010年家扶基金會案件
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39,167-179。
王秀美、曾儀芬(2012)。一位家暴受虐兒的家庭特質。嘉南學報,38,608-628。
王俐雯(2005)。慈濟單親媽媽超越逆境之敘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atherine Kohler Risman)。台北:
五南。
王連生(2003)。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李永義(2007)。觸法少年的家長參與司法親職處遇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人文學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盈憲(2001)。青年志願組織運作之研究-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
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昭葦(2010)。印尼雅加達慈濟大愛一村青少年生活適應研究。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
碩士班論文。
邱世宇(2006)。中國主要3C通路經營模式之比較—以國美電器、宏圖三胞、百腦匯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6
邱立筑(2011)。五個慈濟委員家庭的父母教養態度之訪談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邱珍琬(2005)。親職教育。台北市:五南。
邱華鑫(2008)。臺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對親職教育的認知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之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
分析。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研究與評鑑。台北:濤石。(原作者:M.Q.Patton)。(原著
出版年:1995)。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國立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育年(2010)。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類型與家長管教態度對其偏差行為影響之研
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璇(1996)。人間佛教與生活實踐-慈濟現象的社會學解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品辰(2004)。佛教信仰對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以中區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會員為
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興(200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惠萍(1996)。台灣地區健康家庭特質之研究:以慈濟家庭為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曉君(2008)。非營利組織領導者領導歷程與轉化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社會工作辭典(2000)。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卓紋君(2001)。親職教育在小學校園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7,40-45。
胡幼慧(1999)。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性研究實
97
例。台北:巨流。159-172。
洪美萍(2002)。慈濟教聯會社區成人教育方案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
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翁桓盛(2006)。婚姻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翁惠歆(2011)。保護小小孩全民一起來:幼稚園教師參與兒少保護之覺知。家庭教育雙
月刊 。31,66-79。
翁開誠(2000)。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載於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
事。台北:張老師。
莊大輝(2006)。因緣、轉念與增能-慈濟女性生命故事的敍說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男先(2002)。上證下嚴法師大愛思想及其教育義蘊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靜晃(2008)。淺談我國兒童保護服務。空大學訊。
張貝萍(2000)。單親家庭青少年自我分化、情緒穩定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芬芬(譯)(2005)。M. B. Miles, &A. M. Huberman 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npanded Sourcebook)(2nded.)台北:雙葉。
張怡真(2007)。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支持與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玉(2002)。老年女性參與慈濟志願服務工作經驗之探討-以花蓮區慈濟委員為例。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98
張家齊(2006)。愛、分享與堅持—新移民女性與親子共讀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綺恒(2014)。青少年父母教養、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思穎(2007)。家長親職態度與幼兒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
黃玲瑷(2004)。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父母親職教育需求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陳月妹(2013)。親子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桃園縣慈濟志工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
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許蜜芳(2006)。慈濟社區志工參與國民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台中
縣陽光國小大愛媽媽團體為例。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全(2008)。單親家庭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學校學習環境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
探討—以新竹市高中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馮燕等(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童伊迪、沈瓊桃(2005)。婚姻暴力目睹兒童之因應探討。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129-164。
詹素滿(2011)。雲林縣國小學童對學校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鄭淑玲(2004)。國民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劉惠美(2003)。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嘉義
地區志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璁翰(2002)。企業導入ERP系統階段性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家陽(2002)。慈濟志業中心之制度化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99
出版,台北。
歐孟宜(2004)。甘願做、歡喜受-慈濟女性志工深度休閒之探討。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
院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鮑怡蘭(2012)。親職教育方案對國小身心障礙學童父親參與其子女學習之影響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重度障礙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蕙馨(1999)。「家庭宗教化」與「宗教家庭化」-佛教女性的信仰實踐。載於漢學研
究中心舉辦之「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295-319,台北市。
盧蕙馨(2011)。人情化大愛—多面向的慈濟共同體。台北:南天。
鍾明杏(2005)。佛教在家信徒之研究—以慈濟中區委員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鍾秋玉(1991)。慈善機構的組織融入、組織文化與慈善行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雙月刊,59,16-25。簡憶鈴(譯)(2000)。質化研究的嚴謹性與關聯性。載於張英陣(校閱),質化研究與社會工
作(原作者:D.K.Padgett)。台北: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藍毓仁(譯)(2008)。J. Ritchie, L.Spencer, &W. O. Connor 著。進行質性分析。J. Ritchi, &J.
釋德傅(2005)。法之體現。以慈濟志工身體經驗為例。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論文,花蓮。
釋證嚴(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
釋證嚴(1992)。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二集。台北:靜思文化。
釋證嚴(1996)。證嚴法師靜思。智慧。愛。台北:慧眾文化。
釋證嚴(2002)。良師之道—證嚴法師對於教育的開示格言篇。台北:靜思文化。
釋證嚴(2006)。禮儀之美。台北:時報文化。
釋證嚴(2012)。品格學堂二十年。台北:慈濟傳播人文志業。
100
二、英文資料
Afifi, T. O. & MacMillan, H. L. (2011). Resilience following child maltreatment: A review of protective factors. Can J Psychiatry, 56(5), 266-272.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ernard, M. L., and Bernard, J. L. (1983). Violent intimacy: The family as a model for love relationships. Family Relations, 32:283-286.
Breslin, F. C, Riggs, D. S., O’Leary, K. D., and Arias, L (1990). Family precursors: Expected and actual consequences of dating aggression. Journal of Interpersomal Violence, 5, 247-258.
Brizer, D. A. & Crowner M.C. (1989).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Prediction of Violence.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Butcher, J.N. (2002). Clinic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 Practical Approach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1992).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H. Beilin & P.Pufall (Eds.).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 Hillsdald NJ: LEA.
Cappell, C. & Heiner, R. B. (1990)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amily aggression.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5, 135-152.
Carroll, J. C. (1977).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amily violenc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3, 289-299.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1991). Narrative and story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D.A. Schon(Eds.), The reflective turn (pp.258-282). New York: Teacherrs College Press.
Dodge K. A., Bates J. and Zigler, E. (1987), ‘Do abused children become abusive par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no.57, p.186-192.
Fine, M. J. (1980) .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Hitchcock, R. A. (1987). Understanding physical abuse as a life-style. Individual Psychology,
101
43(1), 50-55.
Ireland, T. O. & Smith, C. A. (2009). Living in partner-violent families: Developmental linked to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viol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March, 38(3), 323-339.
Kilpatrick, A.C. & Holland, T.P. (1995). Working with families: An integrative model by level of functioning. Allyn & Bacon: Boston.
Kim, J. (2009). Type-specific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neglectful and physically abusive parenting behaviors among parent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31(7), 761-767.
Labov, W. (Ed.). (1972).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syntax. In W. Labov (Ed.),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pp.354-396).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abov, W. (1982). Speech actions and reactions in personal narrative. In D. Tannen (Ed.).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 and talk (pp.219-247).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Lieblich, A., R. Tuval-Mashiach & Zilber T. (1998). A new model for Classification of Approach to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pp. 1-20).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Sarbin, J. R.(1986).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s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Y:Paeger.
Stevens, J. H. (1989). Parent education, i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Vol. 15. Sun Lakes,
Arizona: World Book, Inc.
Straus M. A. (1973). A General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a Theory of Violence between Family Member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2), pp. 105-125.
Truscott, D. (1992).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iolent behavior in adolescent males. Aggressive Behavior, 18, 327-335.
Waldrop, A. E. & Resick, P. A. (2004). Coping among adult female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102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9(3), October, 291-302.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CA: Sage Publication, 1994
三、網路資料
郭靜晃(2008)。親職教育之內容分析與網絡建立。取自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15/04.htm
慈濟大愛電視台。菩提心要:證嚴法師談家庭教育(上)。2012年10月13日取自
http://www.daai.tv/daai-web/master/content.php?id=18487
慈濟大愛電視台。菩提心要:證嚴法師談家庭教育(下)。2012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daai.tv/daai-web/master/content.php?id=18981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兒少保護。2015年2月2日取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PS/DM1.aspx?f_list_no=806&fod_list_no=4624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親職教育。2015年3月10日取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PS/DM1_P.aspx?f_list_no=145&fod_list_no=4646&doc_no=3601
家庭暴力防治法(2015)。2015年7月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AE%B6%E5%BA%AD%E6%9A%B4%E5%8A%9B%E9%98%B2%E6%B2%BB%E6%B3%95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5)。2015年3月2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85%92%E7%AB%A5%E5%8F%8A%E5%B0%91%E5%B9%B4%E7%A6%8F%E5%88%A9%E8%88%87%E6%AC%8A%E7%9B%8A%E4%BF%9D%E9%9A%9C%E6%B3%95
慈濟全球資訊網。柔和忍辱 慈濟委員。2015年7月3日取自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33%3A2008-11-17-04-53-53&catid=86%3Atzuchi-groups&Itemid=344&lang=zh
103
慈濟全球資訊網。美 哈佛 李奧納多。2015年7月3日取自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searchword=%E7%BE%8E+%E5%93%88%E4%BD%9B+%E6%9D%8E%E5%A5%A7%E7%B4%8D%E5%A4%9A&ordering=&searchphrase=all&Itemid=248&option=com_search&lang=zh
慈濟全球社區網。大手牽小手 共創家庭幸福。2015年4月12日取自
http://tw.tzuchi.org/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6827:971E012DCCDF1A5748257CC10023A136&catid=45:shop&Itemid=273
慈濟全球社區網。青春成長路 有愛來相伴。2015年4月12日取自
http://tw.tzuchi.org/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7828:0A6FCAFA7BA9476648257CD00031E2DD&catid=45:shop&Itemid=273
慈濟全球社區網。慈少送熱食 開啓菩薩心。2015年4月12日取自
http://tw.tzuchi.org/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2754:BEF4B21F0EA65AB548257D460047C585&catid=45:shop&Itemid=273
慈濟全球社區網。找回感動 永續薪傳。2015年4月13日取自
http://tw.tzuchi.org/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3125:8AADF6F21AD0C50B48257A4A0030566A&catid=45:shop&Itemid=273
慈濟全球資訊網。青年心希望 自己決定心方向。2015年4月15日取自
http://tcit.tzuchi.net/student/index.htm
慈濟全球資訊網。慈濟語彙 誠正信實。2015年7月4日取自
http://www.tzuchi.net/TCSC.nsf/ac7b34560cd566334825685e002a1a43/d9c34431ebafbde248
25686500227c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