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守禮
研究生(外文):Yeh, Sou-Li
論文名稱:小農經濟現代變遷:東勢果農的商品化之路
論文名稱(外文):Modern Changes of Peasant Economy in Taiwa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Dongshi Fruit Farmers
指導教授:高承恕高承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o, Cheng-shu
口試委員:趙剛吳宗昇
口試委員(外文):Chao, KangWu, Chung-Shen
口試日期:2015-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9
中文關鍵詞:沒有發展的增長謀生型商品化小農經濟水果經濟轉作
外文關鍵詞: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make a living by commercializationpeasant economyfruits economieschange of crop typ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31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4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水果經濟之顯著擴張,可謂晚近台灣農村最重要的發展之一,也是理解小農經濟現代變遷的關鍵鑰匙。農藝精湛的果農是台灣農村寶貴的資產,他們在極為惡劣的條件下,仍然為島內市場提供豐盛、便宜且多樣的水果。本文以台中東勢為田野場址,試圖融會社會史的視野,追索這個地區轉作果樹的歷程,探究東勢果農如何可能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實現極高的土地生產力與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卻又在市場結構的限制下不斷滑落餬口水平。

東勢原是伐木重鎮,作物以水稻為主,1960年代大規模轉作果樹以後,轉型成為著名的水果之鄉。這是貧窮驅動的轉作,我稱此為「謀生型商品化」。在家庭責任的驅使以及草根人情網絡的支持下,高度兼業化的小農展現出驚人的水果栽培技術學習與創新能力,能夠經常跟隨市場價格轉換作物,極具彈性與韌性,形成獨特的「多樣性內需水果經濟」。

1980年代前後,東勢果農發揮草根的力量克服多項地理與技術的限制,陸續開發出寄接梨、甜柿和茂谷柑等「明星作物」,東勢搖身一變為台灣最重要的高經濟作物產區。這是非預期的結果,或說一場「邊緣革命」。然而受制於市場結構的諸多問題,他們的收入總是趨於下降,陷入增產與過剩的迴圈,難以克服「沒有發展的增長」困境。即便商品化程度和農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小農經濟仍未擺脫貧困的糾纏,平均每年家庭收入大幅低於非農戶。
The significant growth of fruits economies is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rural villages but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transition in peasant economy. In Taiwan rural, peasants’ expertise is a valuable asset because the peasants, no matter how extreme the conditions may be, are capable of producing abundant, inexpensive, and various fruits. Dongshi, Taichung, the target of the field research, was originally an important lumbering village with paddy rice as its primary produce. After the transition to fruit tree in 1960s, Dongshi has transformed itself into a village noted for fruits.
The transition, however, was prompted by poverty, which, as I call it, is the “make a living by commercialization.” Since then, under the pressure of providing for their families, the peasants, supported by ”intricate grassroots social network,” have exhibited their astounding abilities to cultivate fruits production. They also change the crop types with the most profits according to the ongoing market price. In other words, the peasants’ abilities have proved the fruit farming to be a unique form of “fruits economies for diverse domestic demands.” Around 1980s, with their strength to overcome multiple geographical an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the peasants in Dongshi successfully developed “star product” such as annual grafting pears, sweet persimmon, and murcott, which made Dongshi the most important cash crop region. This, notwithstanding, was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it is safer to say that the result was a marginal revolution.
However, owing to the market structures, the peasants’ revenues have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y fall into the vicious circle of overproduction; it is hard for them to get over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Even though commercialization is intensified an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are better, the peasants are still stuck in the abyss of poverty, with their income greatly lower than per capita income.
Combining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this thesis aims to find out how the peasants, during the transition, are able to maximize land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e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on the basis of peasant economy in spite of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market structures that lead to the constant decline in the standard of subsistence living.

摘要
Abstract
謝誌

前言

第一章、緒論
一、台灣農村結構的變遷
二、兩個史觀一個認識
三、小農經濟作為長期結構
四、研究設計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東勢水果經濟之興起
一、前工業時代的小農經濟
二、農村危機與反過密化
三、邊緣革命:「祈安清醮」到水果盛世
四、家庭責任與謀生型商品化

第三章 明星作物的誕生
一、寄接梨:退休老師張榕生的研究班
二、甜柿:老農黃清海的試驗與推廣
三、茂谷柑:返鄉農民許博邦的豪賭
四、農村人情網絡與農業技術知識

第四章 水果市場的結構
一、內需消費市場的擴張與收縮
二、東勢水果的產銷模式
1.青果合作社
2.傳統行口
3.農會果菜市場
4.農會共同運銷
5.貿易公司
6.宅配
三、小農與市場
四、沒有發展的增長

第五章 理論與現實
一、小農經濟與商品化
二、「水果經濟」背後的社會與文化
三、重估國家的位置
四、東勢經驗的啟示

第六章 結論

附錄1 受訪者名冊
附錄2 田野筆記列表
附錄3 田野筆記節錄
140715下午拜訪張大哥農場
140717拜訪許伯伯家裡
141031晚上與施朝祥、趙寬坡、許雪暉和三合一農業社老闆劉龍麟聊天
參考書目
期刊論文
專書

期刊論文

Weber, Max,1997,〈資本主義與農業社會:歐洲與美國的比較〉。收錄於甘陽編選,《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韋伯文選第一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振勳,2012,〈台灣日治時期霧峰地區的香蕉產銷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1):1-2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4,〈台灣優質水果潛力無窮,創造水果新生命〉。《農政與農情》260:14-18。
李谷成、馮中朝、范麗霞,2009,〈小農戶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嗎?來自湖北省的經驗證據〉。《經濟學》9(1):95-124。
汪冠州,2010,〈技術的共變轉換:牛奶鳳梨鄉的技術與社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林玉茹,1998,〈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台灣史研究》5(1):47-89。
林玉茹,2004,〈逐利之風:清代台灣郊商的多元投資策略〉。《歷史月刊》201:74-81。
林國慶、許聖章、施瑩艷,2007,〈我國農家所得變動及其政策意涵分析〉。行政院農委會經費補助研究計畫。
林淳華,2013,〈災後的團結經濟:以東勢果樹認養班和印尼雨林咖啡為例〉。論文發表於「2013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政治大學,2013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
林滿紅,1978,〈清末台灣與中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一八六○—一八九四)〉。《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6:209-243。
柯志明,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1-51。
——1989,〈日據台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之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40。
柯志明、翁仕杰,1993,〈臺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107-150。
陳介玄,1999,〈台灣企業及社會研究的社會學技藝〉。取自《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宇翔,2005,〈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業變遷:台灣茶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國力台北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陳憲明,2002,〈由農業資材行的運作看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以屏東平原蓮霧產業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立維,2013,〈日治時期新竹地區的農會與柑橘業之推廣〉。《台灣文獻》64(3):185-232。
黃宗智,2014,〈「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嗎?〉。《開放時代》2004(2):176-194。
黃清海,2004,〈台灣甜柿栽培的歷史〉。收錄於台中改良場,《甜柿栽培技術與經營管理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黃富三,2009,〈17世紀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啟動〉。收录于陳益源主編,《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黃樹仁,2002,〈台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2(47):195-248。
廖本讓,2014,〈我國辦理蔬果共同運銷模式效能之研究〉。雲林:環球科技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志偉,2009,〈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臺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台灣史研究》16(2):105-160。
劉志偉、柯志明,2002,〈戰後農糧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9(1):107-180。
劉龍麟,2010,〈東勢區寄接梨產業史(一)〉。《青芽兒》39:1-11。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台北:国立台湾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論文。
鄧大才,2006,〈社會化小農:動機與行為〉。《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3):9-16。
賴建圖,2001,〈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產業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志一,2002,〈草根,知識與黑珍珠:屏東蓮霧技術發展的脈絡式研究〉。台北: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桂美,2008,〈當代農村政經結構下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的實踐與困境〉。台北: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專書

Braudel, Fernand著、施康強、顧良譯,2006,《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Braudel, Fernand,2013,《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唐家龍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Chayanov, Alexander、蕭正洪譯,1996,《農民經濟組織》。北京:中央編譯局。
Coase, Ronald、王寧,2013,《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北京:中信出版。
Elvin, Mark. 1973. The Pattern of the China Past,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erguson, Niall著、黃煜文譯,2012,《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台北:聯經。
Geertz, Clifford著、納日碧戈力等譯,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文集》。台北:麥田。
Huang, Shu-Min,1981,Agricultural Degradation: Changing Community Systems in Rural Taiwan.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Lenin, Vladimir著、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爾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84,《列寧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Mann, Michael著、劉北成等譯,2007,《社會權力的來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爾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72,《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Myers, Ramon著、陳其南等譯,1979,《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台北:牧童出版。
Polanyi, Karl著、馮鋼、劉陽譯,2007,《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Ricardo, David著、郭大力、王亞南譯,2011,《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南京:譯林出版社。
Scott, James著、程立顯等譯,2001,《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北京:譯林出版社。
Skinner, G. William著、史建云、徐秀麗翻譯,1998,《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葉光庭等譯,2000《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
Weber, Max著、韓水法譯,1999,《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于宗先,1975,《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
毛育剛,1994,《台灣農業發展論文級・續編》。台北:聯經。
王作榮,1990,《農業現代化:尋找農業的春天》。台北:天下雜誌。
王作榮等,1970,《台灣第二次土地改革芻議》。台北:環宇書局。
王振寰,2014,《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台北:巨流。
台中改良場,2004,《甜柿栽培技術與經營管理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農村陣線,2012,《巡田水,誌農鄉:2011夏耘草根訪調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台灣農村陣線共同出版。
矢內原忠雄,2002,《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周憲文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11,《台灣地區主要農產品產銷及進出口量值》。南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
吳承明,1987,《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台北縣新店市:谷風。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印刻。
吳晟,1982,《農婦》。台北:洪範。
吳濁流,1995,《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吳氏總經銷。
李約瑟,1999,《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陳立夫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國鼎等,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台北:聯經。
李登輝,1980,《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沈宗瀚,1976,《台灣農業之發展》。台北:台灣商務。
卓克華,1990,《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臺原出版。
周憲文,1980,《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林滿紅,2011,《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
金觀濤、劉青峰,1994,《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
柯志明,2006,《米糖相剋: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涂照彥,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
翁之鏞,1954,《中國經濟問題探原》。台北:正中書局。
高育仁等,1996,《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康原,1999,《台灣農村一百年:農村生活與文化百年滄桑史》。台中:晨星。
張研田,1980,《農企業的發展》。台北:聯經。
張茂修譯,1967,《發展經濟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素玢,2014,《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發行。
張漢裕,1974,《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台北: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
莊英章,1977,《林圯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俊雅,2003,〈重荷〉。取自許俊雅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市:萬卷樓。
許信良,1995,《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許信良總統選舉後援會。
陳孔立,1996,《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
陳玉璽,1995,《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其南,1989,《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陳武雄,2004,《跨越農業分水嶺》。新北市汐止市:中國生產力。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費孝通,1990,《志在富民:從沿海到邊區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鄉土中國與城鎮發展》。香港:牛津。
——2012,《江村經濟》。北京:北京大學。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涂照彥,1995,《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
黃宗智,1990,《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論社會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香港:牛津大學。
——1994a,《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
——1994b,《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
——2010,《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
黃俊傑,1984,《面對歷史的挑戰:沈宗瀚與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程》。台北:幼獅。
黃淑真,2006,《台灣農糧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新北市:群學。
廖正宏等,1993,《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
蔡宏進,2013,《追憶失落的台灣農業與農家生活:近代台灣農業史》。新北市:巨流。
鄧大才,2013,《小農政治:社會化小農與鄉村治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蕭國和,1987,《台灣農業興衰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謝東華等,2000,《大甲溪帶電奔流》。台北:時報文化。
謝國雄,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賽珍珠,1978,《分家》。鍾文譯。遠景出版社。
——2002,《大地》。台北:華文網。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