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
Weber, Max,1997,〈資本主義與農業社會:歐洲與美國的比較〉。收錄於甘陽編選,《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韋伯文選第一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振勳,2012,〈台灣日治時期霧峰地區的香蕉產銷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1):1-2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4,〈台灣優質水果潛力無窮,創造水果新生命〉。《農政與農情》260:14-18。
李谷成、馮中朝、范麗霞,2009,〈小農戶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嗎?來自湖北省的經驗證據〉。《經濟學》9(1):95-124。
汪冠州,2010,〈技術的共變轉換:牛奶鳳梨鄉的技術與社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林玉茹,1998,〈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台灣史研究》5(1):47-89。
林玉茹,2004,〈逐利之風:清代台灣郊商的多元投資策略〉。《歷史月刊》201:74-81。林國慶、許聖章、施瑩艷,2007,〈我國農家所得變動及其政策意涵分析〉。行政院農委會經費補助研究計畫。
林淳華,2013,〈災後的團結經濟:以東勢果樹認養班和印尼雨林咖啡為例〉。論文發表於「2013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政治大學,2013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
林滿紅,1978,〈清末台灣與中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一八六○—一八九四)〉。《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6:209-243。柯志明,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1-51。
——1989,〈日據台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之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40。
柯志明、翁仕杰,1993,〈臺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107-150。陳介玄,1999,〈台灣企業及社會研究的社會學技藝〉。取自《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宇翔,2005,〈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業變遷:台灣茶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國力台北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陳憲明,2002,〈由農業資材行的運作看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以屏東平原蓮霧產業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立維,2013,〈日治時期新竹地區的農會與柑橘業之推廣〉。《台灣文獻》64(3):185-232。
黃宗智,2014,〈「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嗎?〉。《開放時代》2004(2):176-194。
黃清海,2004,〈台灣甜柿栽培的歷史〉。收錄於台中改良場,《甜柿栽培技術與經營管理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黃富三,2009,〈17世紀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啟動〉。收录于陳益源主編,《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
黃樹仁,2002,〈台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2(47):195-248。
廖本讓,2014,〈我國辦理蔬果共同運銷模式效能之研究〉。雲林:環球科技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志偉,2009,〈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臺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台灣史研究》16(2):105-160。
劉志偉、柯志明,2002,〈戰後農糧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9(1):107-180。
劉龍麟,2010,〈東勢區寄接梨產業史(一)〉。《青芽兒》39:1-11。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台北:国立台湾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論文。鄧大才,2006,〈社會化小農:動機與行為〉。《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3):9-16。
賴建圖,2001,〈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產業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志一,2002,〈草根,知識與黑珍珠:屏東蓮霧技術發展的脈絡式研究〉。台北: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桂美,2008,〈當代農村政經結構下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的實踐與困境〉。台北: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專書
Braudel, Fernand著、施康強、顧良譯,2006,《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Braudel, Fernand,2013,《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唐家龍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Chayanov, Alexander、蕭正洪譯,1996,《農民經濟組織》。北京:中央編譯局。
Coase, Ronald、王寧,2013,《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北京:中信出版。
Elvin, Mark. 1973. The Pattern of the China Past,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erguson, Niall著、黃煜文譯,2012,《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台北:聯經。
Geertz, Clifford著、納日碧戈力等譯,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文集》。台北:麥田。
Huang, Shu-Min,1981,Agricultural Degradation: Changing Community Systems in Rural Taiwan.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Lenin, Vladimir著、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爾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84,《列寧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Mann, Michael著、劉北成等譯,2007,《社會權力的來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Marx, Karl著、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爾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72,《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Myers, Ramon著、陳其南等譯,1979,《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台北:牧童出版。
Polanyi, Karl著、馮鋼、劉陽譯,2007,《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Ricardo, David著、郭大力、王亞南譯,2011,《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南京:譯林出版社。
Scott, James著、程立顯等譯,2001,《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北京:譯林出版社。
Skinner, G. William著、史建云、徐秀麗翻譯,1998,《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葉光庭等譯,2000《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
Weber, Max著、韓水法譯,1999,《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于宗先,1975,《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
毛育剛,1994,《台灣農業發展論文級・續編》。台北:聯經。
王作榮,1990,《農業現代化:尋找農業的春天》。台北:天下雜誌。
王作榮等,1970,《台灣第二次土地改革芻議》。台北:環宇書局。
王振寰,2014,《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台北:巨流。
台中改良場,2004,《甜柿栽培技術與經營管理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農村陣線,2012,《巡田水,誌農鄉:2011夏耘草根訪調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台灣農村陣線共同出版。
矢內原忠雄,2002,《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周憲文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11,《台灣地區主要農產品產銷及進出口量值》。南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
吳承明,1987,《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台北縣新店市:谷風。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印刻。
吳晟,1982,《農婦》。台北:洪範。
吳濁流,1995,《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吳氏總經銷。
李約瑟,1999,《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陳立夫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國鼎等,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台北:聯經。
李登輝,1980,《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沈宗瀚,1976,《台灣農業之發展》。台北:台灣商務。
卓克華,1990,《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臺原出版。
周憲文,1980,《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林滿紅,2011,《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
金觀濤、劉青峰,1994,《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
柯志明,2006,《米糖相剋: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涂照彥,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
翁之鏞,1954,《中國經濟問題探原》。台北:正中書局。
高育仁等,1996,《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康原,1999,《台灣農村一百年:農村生活與文化百年滄桑史》。台中:晨星。
張研田,1980,《農企業的發展》。台北:聯經。
張茂修譯,1967,《發展經濟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素玢,2014,《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市:衛城出版:遠足發行。
張漢裕,1974,《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台北: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
莊英章,1977,《林圯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俊雅,2003,〈重荷〉。取自許俊雅編,《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市:萬卷樓。
許信良,1995,《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許信良總統選舉後援會。
陳孔立,1996,《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
陳玉璽,1995,《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其南,1989,《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陳武雄,2004,《跨越農業分水嶺》。新北市汐止市:中國生產力。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費孝通,1990,《志在富民:從沿海到邊區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鄉土中國與城鎮發展》。香港:牛津。
——2012,《江村經濟》。北京:北京大學。
隅谷三喜男、劉進慶、涂照彥,1995,《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
黃宗智,1990,《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論社會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香港:牛津大學。
——1994a,《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
——1994b,《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
——2010,《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
黃俊傑,1984,《面對歷史的挑戰:沈宗瀚與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程》。台北:幼獅。
黃淑真,2006,《台灣農糧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新北市:群學。
廖正宏等,1993,《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
蔡宏進,2013,《追憶失落的台灣農業與農家生活:近代台灣農業史》。新北市:巨流。
鄧大才,2013,《小農政治:社會化小農與鄉村治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蕭國和,1987,《台灣農業興衰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謝東華等,2000,《大甲溪帶電奔流》。台北:時報文化。
謝國雄,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賽珍珠,1978,《分家》。鍾文譯。遠景出版社。
——2002,《大地》。台北:華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