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20: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大中
研究生(外文):Chen, Ta-Chung
論文名稱:論商家與拾荒者之互動關係 -以台中市中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avengers and Shop Owners in Commercial Districts - A Case Study in Taichung
指導教授:蘇智鋒蘇智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 Chih-feng
口試委員:關華山黃慶輝陳志宏
口試委員(外文):Kwan, Hwa-sanChing-Hui HuangChen, Chih-Hung
口試日期:2015-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拾荒者清潔隊商家回收體系街道空間
外文關鍵詞:ScavengerCleanersBusinessmenRecycle systemStreet 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許多研究都是為了幫助拾荒者、估物商或是較小型回收廠取得更多的重視與福利為出發點,即基於人道關懷為本意,然而;拾荒者的都市空間經驗與商家之互動關係雖然有趣但卻鮮少被論及。跟著他們的路徑會發現一些平常不會注意到的小巷弄,而當發現到他們位於陰暗狹窄之住所時也像一場小冒險,都是沒體驗過的都市空間經驗。拾荒者無意間滿足了我探索城鄉與特殊族群之空間經驗的另一個角度,值得探討的是,他們的存在是否也滿足了這城市中某些族群的需求?

與其把他們看作是不同族群類型上的弱勢或是社會觀感中的寄生(依附)者,不如以一種城市門面的維護者、彌補都市日常運作體制上不足的貢獻者之角度去看待他們。此即為本文研究之重點。城市中有多少人是因為拾荒者的存在而受惠?哪些族群可能因拾荒者在城市中活動而受惠或被服務?上班族?餐飲業?服飾業?家庭主婦?

本論文擬聚焦於商家與拾荒者之互動關係。透過問卷進行對商家的訪問,運用問卷設計確認兩者的互動關係;並透過對拾荒者與清潔隊的都市活動行為觀察來釐清其三者所交織構成之回收體系對城市街道門面維護的影響;而他們所交織構成的、屬於台灣特有的回收體系其優點與缺點也將一併討論。

本研究透過問卷訪談商家與實際觀察記錄清潔隊、跟蹤記錄拾荒者後,確實發現拾荒者與清潔隊兩者間存在著空間上與時間上之互補關係,且拾荒者與商家之互動亦非全然是拾荒者依附商家,在許多商業區域內商家反而因為忙碌、回收物太過大量、清潔隊無法到達或是到達時段無法滿足商家之需求等原因,導致商家必須依附著拾荒者;許多拾荒者透過交際與深耕於特定區域,甚至會與部分商家產生超越依附之情誼。由此可見,拾荒者並非全然為城市之寄生者,而是足以補足公家清潔隊服務之不足、被商家等族群所依賴之重要存在。

The objective of much research is to help scavengers, secondhand dealers, and small recyclers getting more respect and welfare. It means that the spirit is based on human sympathy and showing concern. Although the urban spatial experience of the scavenger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businessmen are interesting, they are seldom discussed. We may never pay attention to some small lanes and alleys that form their paths. It is also a minor adventure to discover their dark and narrow home. We have never experienced that urban spatial experience. The scavengers satisfy me unintentionally with discovering their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spatial experience of special groups. It was also worth to study if the existence of scavengers also satisfied the need of certain special groups of the city.

Instead of treating the scavengers as a disadvantaged minority or parasites from social impress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regarding them as protectors of city façades and contributors of compensating the imperfect daily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ity. These are the focal points of this study. How many people in the city benefit from the existence of scavengers? What groups benefit from or are served by the activity of the scavengers in the city? Salarymen? Catering industry? Clothing industry? Housewive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sinessmen and scavengers. The interview of the businessmen was implemented by questionnaire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questionnai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would be confirme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ity activities of scavengers and cleaners, the effect of the recycle system combined by the three parties on maintaining the city façade would be clarified. Besid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pecific recycling system in Taiwan combined by them will also be discussed.

Through the interviews of the businessmen by questionnaires, actual 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the cleaners, and tracking of the scavenger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cavengers and cleaners on space and time. Beside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cavengers and businessmen, scavengers may not definitely rely on businessmen. In many commercial regions, since the businessmen are too busy, there is too much recycled material, the cleaners are not reachable, or the arrival period does not match the need of the businessmen, the businessmen may eventually rely on the scavengers. Hence, the scavengers may not definitely be the parasites of the city. Instead, they compensate the insufficient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public cleaners and the businessmen rely on their existence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源起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研究議題與方法 3
第四節-研究限制 3
第五節-預期成果 4
第六節-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5

第一節-解釋名詞 5
第二節-拾荒者之意義 5
第三節-拾荒者與政策 8
第四節-遊民與拾荒者 14
第五節-小結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議題與研究方法 21
第二節-計畫與研究方法 23
第三節-田野調查 24
第四節-商店分類統計與百分比計算 30

第四章 實證研究 31

第一節-清潔隊路徑記錄 31
第二節-跟蹤清潔隊所發現之拾荒者 34
第三節-尋找並跟蹤拾荒者 37
第四節-問卷訪談商家 47
第五節-商家與拾荒者、清潔隊之各類型合作關係統計分析 62
第六節-小結 68

第五章-結論 69

參考文獻 71
附錄 72

圖目錄
圖1-1 台中市某路橋下 1
圖1-2 台中市中區 3
圖1-3 商家訪談範圍 3
圖1-4 研究流程圖 4

圖2-1 台灣地區1988-2000年資源回收體系關係圖(杜雅鈴,2000) 10
圖2-2 都市拾荒者與土地之類比 11
圖2-3 遊民販賣大誌 15
圖2-4 大誌封面 15
圖2-5 拾荒者與相關業者關係圖(楊文榮,1993) 16

圖3-1 訪談街道位置 22
圖3-2 拾荒者依附商家或是商家依附拾荒者 23
圖3-3 拾荒者與清潔隊之間為空間或時間上的互補 23
圖3-4 模擬訪談時出現的情形 27
圖3-5 商家、拾荒者、清潔隊之互動關係分類情形 30

圖4-1 回收車a之回收路線圖 32
圖4-2 回收車b之回收路線圖 32
圖4-3 回收車c之回收路線圖 33
圖4-4 回收車d之回收路線圖 33
圖4-5 各回收車路線疊圖 34
圖4-6 清潔隊所行經之路線(藍色)與未到達之路段(黃色) 34
圖4-7 案例A,跟隨回收車之拾荒者 35
圖4-8 案例B拾荒者 36
圖4-9 案例C拾荒者 39
圖4-10 街道D商家前的回收物 39
圖4-11 案例D拾荒者 41
圖4-12 案例D拾荒者 41
圖4-13 案例E拾荒者 42
圖4-14 案例F拾荒者 44
圖4-15 案例G拾荒者 44
圖4-16 案例H拾荒者 45
圖4-17 拾荒者與清潔隊產生空間上的互補 46
圖4-18 訪談街道分佈 47
圖4-19 拾荒者與清潔隊之互補情形 48
圖4-20 商家、清潔隊、拾荒者之各關係圖 49
圖4-21 店家A-1之關係圖 50
圖4-22 店家A-1側拍 50
圖4-23 店家A-2之關係圖 51
圖4-24 拾荒者婆婆在店家A-2店內同老闆聊天 51
圖4-25 店家A-3之關係圖 52
圖4-26 店家A-3店員堆在路邊的回收物 52
圖4-27 店家A-4之關係圖 52
圖4-28 店家A-4之側拍 52
圖4-29 店家A-5之關係圖 53
圖4-30 店家A-5側拍 53
圖4-31 店家A-6之關係圖 54
圖4-32 店家A-6側拍 54
圖4-33 店家A-7之關係圖 54
圖4-34 店家A-7側拍 54
圖4-35 店家A-8之關係圖 55
圖4-36 店家A-8側拍 55
圖4-37 店家A-9之關係圖 55
圖4-38 店家A-9側拍 55
圖4-39 店家B-1之關係圖 57
圖4-40 店家B-1與街道B 57
圖4-41 店家B-2之關係圖 57
圖4-42 店家B-2與站在店外看電視的拾荒者阿伯 57
圖4-43 店家B-3之關係圖 58
圖4-44 店家B-3側拍 58
圖4-45 店家C-1之關係圖 59
圖4-46 店家C-4之關係圖 60
圖4-47 由左至右分別為案例B、案例D、案例F拾荒者 61
圖4-48 街道A之各類型互動關係百分比 62
圖4-49 街道B之各類型互動關係百分比 63
圖4-50 街道C之各類型互動關係百分比 64
圖4-51 街道A、B、C之各類型互動關係百分比 65
圖4-52 與街道B相似之街道分佈圖 67
圖4-53 與街道A相似之街道分佈圖 67





表目錄
表2-1 拾荒老人年齡與收入狀況分析(何文光,1998) 13
表2-2 拾荒老人需要何種幫助與收入分析(何文光,1998) 13
表2-3 94年台北市回收量(台北市環保局) 17
表2-4 103年台北市回收量(台北市環保局) 17

表3-1 問卷 28

表4-1 各不同之互動類型於各街道中所占之百分比 49

楊文榮 (1993) 非正式部門中拾荒業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孝鼎 (2001) 台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杜雅鈴 (2000) 從拾荒到環保:資源回收體系的空間結構--以台南市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和 (2005) 拾荒者空間經驗、從業歷程與性別差異--以台北市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育睿 (2006) 台中市遊民空間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玉麟 (1993) 拾荒體系執行資源回收現況調查及改善規劃。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唐玉慧 (2005) 拾荒系統的運作與資源回收體系的發展:以嘉義市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文光 (1998) 台灣地區拾荒老人問題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信德 (2010) 台灣地方政府資源回收績效之探討。國家發展委員會98及99年探討
劉秋木、林美珠 (1999) 道德價值的評量:TAT的可能性研究。花蓮師範大學學院學報
黃志仁 (2013) 遊民接受社會服務經驗之研究。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良輔 (2011) 大誌雜誌對遊民的服務歷程及其影響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哲良 (2003) 蹲佔聚落的日常生活分析:以台中市無尾巷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 (2010) 不可計量的親密關係:老T搬家三探。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期刊論文
阮惠芬 (2014) 從薛西弗斯到拾荒者意象--阮惠芬數位藝術創作。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宋明惠 (2005) 規模經濟與資源回收--高雄市未達一定規模之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業者管理問題之研究。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炫劭 (2009) 與遊民對話--我為遊民做設計與遊民教我做設計。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