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Doreen Massey、John Allen、Steve Pile編著,王志弘譯(2009)。城市世界。台北市:群學,13-18。
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著,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嘉義市:濤石文化。
John Urry著,江千綺譯(2013)。消費場所。台北市:書林。
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市:聯經。
Kenneth J. Gergen著,許婧譯(2014)。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Marc Jimenze著,欒棟、關寶艷譯(1990)。阿多諾:藝術、意識型態與美學理論。台北市:遠流。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
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2010)。消費社會學。台北市:群學,67-89。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39。
王嘉驥、陳綾惠、徐文瑞(2001年3月)。關於策展、策展人。藝術家,310,224 -225。
呂岱如(2009年8月)。重回策展(上):作為移動機制的自覺-當代策展實踐與文化生產的運作關係。典藏今藝術,203,113-116。
呂佩怡(2001)。當藝術遇上商業:看不見的台北城市‧看得見的東區「粉樂町」。藝術觀點,12。
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 第一卷(上)。台北市:谷風,134-135。
林平(2012年10月)。策展人的誕生-台灣策展教育的建構和異相。典藏今藝術,241,台灣當代藝術廿年回顧專刊,30-35。林郁迢(2002)。從游於藝論儒家美學。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創刊號,1-14。徐文瑞(2009年8月)。重回策展(上):國際策展趨勢與觀察座談會-策展機制的形成與未來走向。典藏今藝術,203,120-127。
高千惠(2001)。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市:藝術家。
張晴文(2010)。從場所到觀眾的思考:一個關於特定場域展覽的觀察。藝術家,424,124。
曹筱玥(2010)。探討21世紀展示設計中的互動價值-以精神分析結構學詮釋美術館參觀行為之個案研究。現代美術學報,20,113-142。陳寬育(2010)。以策展做為城市空間探測儀-策展人胡朝聖的都市藝術介入經驗。藝術家,424,133。
湯凱鈞(2011)。藝術作品的角色變革-對粉樂町展的其他觀點。藝術家,437,250-253。劉邦彥(2013)。以策展實踐社會共振:一位基層博物館員與非主流社群之行動研究(2003~2012)。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碩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鄭慧華(2012年10月)。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省台灣策展20年。典藏今藝術,241,台灣當代藝術廿年回顧專刊,4-9。簡妙如(2004)。審美現代性的轉向:兼論8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現代性寓言。2003文化研究學會年會。
龔卓軍(2002)。審美現代性之爭:哈伯瑪斯與傅柯論波特萊爾。中外文學,30:11,32-61。二、外文
Adorno, Theodor W. (1970). Ästhetische Theorie, Frankfurt/Main: Suhrkamp.
Baudelaire, C. (1983). Les fleurs dumal. R. Howard (Trans.), Boston: David R. Godin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57.)
Bourdieu, P. (1987). Choses dites, Paris: Les Editions de Minuit.
Colin Campbell (1987). 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Oxford: Blackwell, 21-30.
Featherstone, Mike.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65-72.
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 David M. Smith (1994).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 Blackwell, 573-574.
Lather, P. (1986). Rea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57-277.
Reason, P. (2006). Choice and quality in action research practi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15(2), 187-203.
Simmel, Gorg (1950).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edited by Kurt H. Wolff, The Free Press, 409.
三、網路資源
Boris Groys著,杜可柯譯(2013年5月1日)。論策展。取自http://www.mayongfeng.com/blog/read.php?283
Paul O'Neill著,王聖智譯(2013年5月3日)。策展的轉變:從實踐到論述。取自http://artitude-monthly.blogspot.tw/2013/05/curatorial-turn-from-practice-to.html
亦言(2013年7月10日)。當代藝術進商場=“商場藝術”?。取自http://www.caanhk.com/showinfo.asp?id=27
巫義堅(2001)。論當代藝術中的「藝術介入」課題-流變中的前身概述,一個新美學的論域雛型。取自http://www.sancf.org.tw/SANCF/arts_detail.php?artsid=5&artsyear=2001
李繼宏(2013年3月15日)。城鄉心理和生活世界─從齊美爾到舒茨。取自《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七期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cademia/modern%20society/simmel.htm
林平(2001)。展覽與場域的對話—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取自http://www1.ntmofa.gov.tw/tmoavideo/html/05/05_10word.htm
馮忠恬(2011)。藝術出牆-特定場域藝術的共識凝聚。取自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17&type=1
劉紀惠(2006)。Lacoue-Labarthe論共同體、政治藝術、國家主義美學的問題。取自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PEA/asiaweb/homepa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