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1: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格林
研究生(外文):Ko-Lin Yang
論文名稱: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
論文名稱(外文):Key Product Developing Factors on the Rear View Device in the Aftermarket
指導教授:黃開義黃開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i-I Huang
口試委員:葉子明吳祉芸
口試委員(外文):Tsu-Ming YehChih-Yun Wu
口試日期:2015-05-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
中文關鍵詞:產品開發關鍵因素倒車顯影車用鏡頭層級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key product developing factorrear view camera systemautomotive cameraAH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來隨著對於駕駛安全意識的提升及汽車電腦的進步,傳統機械式運作的汽車已不再能滿足使用者,汽車電子化的比重日益增加,且以搭配諸多電子零件汽車安全系統發展最快,其中,為了改善照後鏡死角,採以車用攝影機輔助駕駛視線,故輔視系統相關產品迅速成為汽車產業重要潛力產品之一,亦是台灣前進汽車產業的機會,已有眾多業者憑藉著電子製造及光電技術的優勢,欲趁早跨足於汽車輔視系統,以取得市場先機。本論文藉由專家及消費者問卷調查,以AHP方式分析,了解消費者需求端與廠商供應端的觀點,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分析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從專家及消費者問卷分析結果中得知,有關主準則中「產品功能品質」擁有最大權值(0.545、0.596)。此外,在次要準則需求中,屬「影像傳輸品質」的「訊號傳輸穩定度」佔了最大權值(0.224、0.190),表示顧客優先考量的是倒車時所直接接受到的影像流暢度。整體結果顯示,層級分析法對於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仍以產品本身的功能品質為主,依法市場需求面重新排定發展優先順序,將有效設計、改良出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
In recent years, driving safety concern has been raised and automotive computers progressed. Traditional automobiles, working in a fully mechanical way, could not satisfy users. Electronic devices applied for automobiles, especially the safety system, have sharply increase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ind spot when backing over, rear view cameras are developed for assisting drivers. Therefore, the view assistive system has speedi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products. This is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Taiwanese supplier, with advantages in electronic and photoelectric fields, to hit the marke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in the AHP way, is to define the values in the points of manufacturer and customer views. After analyzing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of professions and customers, referring to the market trend,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Product” was defin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product developing factor occupying the highest values at 0.545 and 0.596. In addition, “Image Transmission Quality” in the second principle successfully acquired the first values at 0.224 and 0.190. That means the prior consumer concern is the image fluency received when backing over.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analysis result, the key product developing factors on the rear view device in the aftermarket are mainly the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itself. In the end, rear view devices can be designed or optimized regarding to the priorities in the marketing viewpoints.
目錄
圖目錄 ii
論文摘要 iv
Abstract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汽車安全系統產業定義與發展 8
第二節 倒車顯影裝置競爭策略分析 12
第三節 倒車顯影裝置之技術種類 15
第四節 層級分析法文獻應用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規劃 20
第二節 層級分析法研究設計說明 21
第四章 結果分析 26
第一節 研究數值資料分析 26
第二節 倒車顯影裝置關鍵因素分析探討:專家問卷 34
第三節 倒車顯影裝置關鍵因素分析探討:消費者問卷 38
第四節 研究數值結果分析探討 42
第五節 設計製造端與市場需求端之結果比較 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8
第一節 結論 48
第二節 倒車顯影裝置關鍵因素參考建議 50
第三節 倒車顯影裝置未來研究方向 52
參考文獻 54
附件一 57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 4
圖2.1各類車型死角 10
圖2.2全球車電市場趨勢圖 12
圖2.3台灣車輛電子系統產值佔比 13
圖4.1 AHP操作程式(畫面上半部) 27
圖4.2 AHP操作程式(畫面下半部) 27
圖4.3 AHP操作程式(整層級權重比及排序) 28


表目錄
表1.1國內外倒車顯影裝置廠商 2
表2.1國內外倒車顯影裝置廠商 14
表2.2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 16
表2.2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續) 17
表2.4儀表板三大設計參數 18
表2.5 AHP應用文獻 19
表3.1層級要素分析架構 22
表3.2層級要素分析架構 23
表3.3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分類 24
表3.3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分類(續) 25
表4.1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整層級權重比–專家 30
表4.1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整層級權重比–專家(續) 31
表4.2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整層級權重比–消費者 32
表4.2倒車顯影裝置後裝市場之產品開發關鍵因素整層級權重比–消費者(續) 33
表4.3主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4
表4.4「影像傳輸品質」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4
表4.5「裝置本體品質」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5
表4.6「輔助功能」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5
表4.7「產品外觀設計」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6
表4.8「產品性價因素」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6
表4.10「購買通路因素」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7
表4.11倒車顯影裝置層級分析專家問卷名單 37
表4.12主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8
表4.13「產品功能品質」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8
表4.14「裝置本體品質」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9
表4.15「輔助功能」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39
表4.16「產品外觀設計」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40
表4.17「產品性價因素」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40
表4.19「購買通路因素」次要準則層級要素權重統計 41
表4.20倒車顯影裝置層級分析一般消費者問卷名單 41
表5.1專家問卷及消費者問卷結果排序比較 48


大前研一(1987)。策略家的智慧(黃宏義)。台北市:長河出版社。
元智大學工業工程學系(2005)。車輛零組件產業創新營運模式之發展。台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李盈逸(2010),台灣汽車售後服務(Aftermarket;AM)零組件產業分析,2010年車輛產業調查與分析,ecHo通訊。
吳思華(1988),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台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吳建德(2005),台灣TFT-LCD面板廠商垂直整合與競爭優勢比較之研究-以奇美、友達為例。南台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亭汝、謝光偉、游雅雯(2007),以品牌權益觀點探討B2B 品牌經營之關鍵成功要素。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1(1):87-118。
林煥堂(2002),台鐵關鍵經營改善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徐業良(2014),開車視野無死角-您所要知道的汽車後視攝影技術,汽車購買指南雜誌,2014 年五月號,史丹福專欄。
陳良忠(2007),台灣汽車工業發展歷程之回顧&汽車電子市場發展趨勢與策略之探討,2007年車輛產業調查與分析。
陳育甄(2002),模糊層級分析法應用於城際運具選擇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龍安(2002),應用品質機能展開於產品設計程序中之結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奕華、許正妹(2008),研究方法與軟體應用──概念實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彭雯君(2003),個人價值觀、產品屬性、綠色態度與綠色消費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大專學生為目標。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黃文傑(2005),CCD-CMOS鏡頭模組檢測系統開發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琮斌(2002),台灣TFT-LCD產業供應商評估選擇。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楊旻洲、邱富源(2007),CCD 攝影機安裝方式對轎車駕駛者掌握車後安全距離之影響,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3(2),28-35。
廖學隆、楊家豪、黃隆洲(2013),車輛電子產業的現況與未來發展,2013年電動車與車輛電子。
劉勝傑(2002),運用階層分析法之產品生態效益評估-以桌上型顯示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潘恒壽(2007),倒車輔助系統–產業發展趨勢,2007-10車輛研究資訊。
鄭雯隆(2007),車輛電子產業現況與未來趨勢,2007年車載資通訊。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6-22。
鍾玉圻(2008),增加車輛行駛視野解析度之視訊縫合技術。國立中正大學電機工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薛乃綺(2004(,汽車金屬零組件市場調查。高雄市: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蕭瑞聖(2012),汽車電子讓汽車變聰明了,IEK分析報告,10105。
Cebi, Selcuk, and Cengiz Kahraman (2014). “Design evaluation model for display designs of automobile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 26.2, 961-973.
Gardner Publications, Inc. (2014). “Cameras for Safer Off-Roading Concept.” Automotive Design & Production, 126.6, 14.
Honeywill, Tristan (2009). “Focused research.” Automotive Engineer, 34.8, 37.
Johnston, Lisa (2011). “Backup-Camera Options Grow.” This Week in Consumer Electronics, 26.5, 42.
Keane, Angela Greiling (2011). “The Price of Preventing Back-Over Death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4256, 39.
Lovette, Bonnie (2007). “Back-up Detection Devices: What Do We All Need to Know? Dangerous Blind Zones.”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21.2, 123-128.
Nelson, Gabe (2014). “Backup camera rule moves forward.” Automotive News, 88.6602, 74.
Nicks, Denver. “All New Cars Must Have Rear-View Cameras By 2018.” TIME. Apr. 3 2014. <http://www.Time.com>
Miller, George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81-97.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