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6: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權倫
研究生(外文):Wu, Chuan Lun
論文名稱:渲染櫃-驗證自然的模型
論文名稱(外文):Cabinets of Rendering-A Model to Validate “Nature”
指導教授:陳建北陳建北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造形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3D虛擬博物館生態移情人造與天然生產鏈
外文關鍵詞:3Dvirtualmuseumecologyempathyartificial and naturalproduction cha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梳理作者於2010到2014年間的創作。個人將當下所處世界各層面的總和視為“自然”,以模型化的概念,從物質、技術、現象、文化、生產的角度去歸納這份“自然”。形式和議題各異的<標本博物館>、<馴養>、<國道一號國家公園>、<你是我的自然>、<Debris>、<沿岸採礦>這六組作品作為主軸,照創作的時間順序獨立為單一章節,從直覺與背景開始詳述思考如何透過技術落實成為作品;相較次要的<I Don't Know Cruelty>、<鳳凰賊>、<過不去的未來>在書寫上則強調與主軸中六件作品的承啟。最後透過與現實事件或與其他創作者的作品之間交叉分析驗證自己的直覺,小結回到藝術與自身,反思作品在作者創作動機之外如何與社會發生連結。透過這整體過程進一步總結“自然”與創作之於個人的意義。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s artworks during year 2010-2014 are discussed. The author takes an accumula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current world as “nature,” and classify this “nature” according to issues of material, technique, phenomenon, culture and production. Six works, including <Museum of Taxidermy>, <Domestication>, <National Freeway 1 Na-tional Park>, <You Are My Nature>, <Debris> and <Coast Mining>, with different forms and issues are focused in this article as a series of inde-pendent chapters, arrang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of production. In the-se six chapters, via the author's instincts and works' backgrounds, how these works have been done with various techniques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o better describe origins of these six works, lesser works of <I Don't Know Cruelty>, <Phoenix Thief> and <A Future Hinders Us> are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Later, the author's instincts are validated via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various events in reality and works of other artists. I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goes back to as-pects of art and self, and try to re-think how to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artworks and our society outside motives of those artworks. In such a way, the author tries to identify meanings of “nature” and art-works to individual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XI
緒論 1
第一章、標本博物館 3
第一節、大自然前的午後 3
第二節、標本的憂鬱 4
第三節、死亡攝影 6
第四節、洋框台調 8
第五節、體‧面 10
第六節、群居 18
第七節、博物館模型 22
第八節、小結 25
插曲一、I Don't Know Cruelty 27
第二章、馴養 29
第一節、網路自然 29
第二節、生態系 31
第三節、素描與馴化 34
第四節、證據之吻 39
第五節、小結 40
第三章、國道一號國家公園 42
第一節、高難度失誤 42
第二節、自然的意外 43
第三節、鑽石四葉草 45
第四節、區域調查 47
第五節、國家公園模型 50
第六節、小結 54
第四章、你是我的自然 56
第一節、塑膠自然 56
第二節、替代品 57
第三節、減法 59
第四節、人臉與獸面 61
第五節、小結 62
插曲二、鳳凰賊 65
插曲三、過不去的未來 67
第五章、Debris 69
第一節、慣性 69
第二節、3D模型 70
第三節、維度兩個半 71
第四節、繪畫般的影像 72
第五節、雕塑般的影像 76
第六節、殘骸自然 82
第七節、拓樸與渲染 84
第八節、小結 86
第六章、沿岸採礦 88
第一節、鹿耳門溪 88
第二節、後塑膠自然 90
第三節、物魂 93
第五節、雕沙 102
第六節、小結 105
總結 107
參考書目 109

奧維德著,呂建忠譯註,<變形記>,書林出版,台北,2008
埃里克巴拉泰、伊莉莎白阿杜安非吉耶著,喬江濤譯,<動物園的歷史>,好讀出版,台北,2007
蘇珊宋妲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唐山出版,台北,1997
唐子英、唐子明、唐慶瑜著,<如何製作動物標本>,渡假出版,台北,2000
加科布德著,李揚,王玨純,劉爽譯,<人與獸:一部視覺的歷史>,大地出版,台北,2002
蘇珊弗蘭克著,達娃、謝維玲譯,<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野人文化,台北,2011
莫尼克西卡爾著,陳姿穎譯,<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邊城出版,台北,2005
奧維德著,呂建忠譯註,<變形記>,書林出版,台北,2008
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灣攝影,台北,1998
dOCUMENTA (13),< The Guidebook>,HatjeCantzVerlag,柏林,2012
約翰荷曼斯著,張穎綺譯,<狗:狗與人之間的社會學-從歷史,科學,哲學,政治看狗性與人性>,立緒文化出版,新北,201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