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0: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子瑩
研究生(外文):Tzu-Ying Yang
論文名稱:雕塑翻模作品的藝術價值及其博物館意義:以黃土水〈釋迦出山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Work of Sculptural Molding and Its Significances for Museum: A Study of Huang Tu-Shui''s "Sakyamuni"
指導教授:廖仁義廖仁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I Li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博物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黃土水釋迦出山像雕塑翻模技法真實性問題
外文關鍵詞:Huang Tu-ShuiSakyamunisculpturemoldingthe problem of authenti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黃土水〈釋迦出山像〉為研究對象,探討雕塑翻模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博物館意義。

〈釋迦出山像〉是1927年台灣近代雕塑家黃土水之創作,原以木雕形式呈現,放置於台北龍山寺;然而在二戰時,龍山寺受到戰火波及,〈釋迦出山像〉遂付之一炬;所幸在創作過程中的石膏原模仍然存在;而後分別於1989年文建會與1997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努力之下,進行石膏原模的修復與翻模鑄銅,使此作得以流傳至今。

雕塑藝術因翻模的技法,可使作品在數量與材質上產生變化,因此屬於非單一、可重複的「複數性」藝術,而複數性的特質經常使雕塑作品的真實性受到質疑與關注;然而,雕塑翻模的價值與意義,是否僅止於真實與複製的辯解呢?若從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博物館角度,又該如何解讀翻模的意義與價值呢?甚至這項翻模的行動是否也具備著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呢?因此,〈釋迦出山像〉從作品毀損到翻模重現的特殊發展脈絡,似乎也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省思的機會。

本研究從四個層次進行探討:1. 黃土水的生平、藝術養成與台日雕塑發展之關係;2.〈釋迦出山像〉的創作方式及其意義;3.〈釋迦出山像〉翻模的脈絡與真實性問題;4. 翻模後的〈釋迦出山像〉在博物館中的展示與價值。透過梳理及探討其創作到翻模重現的過程與脈絡,本研究得出以下看法;首先,〈釋迦出山像〉的翻模是藝術史作品的重建;其次,翻模的成果使博物館可進行典藏與展示,創造被觀賞與認識的機會;最後,這件作品的翻模與重建是台灣重要文化資產的保存,以延續並推廣其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Treating “Sakyamun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artistic value of sculptural mold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museums.

Huang Tu-Shui, a renowned Taiwanese sculptor who flourish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reated “Sakyamuni” in 1927. It was originally a wooden sculpture and was deposited in Mengjia Longshan Temple. The temple was subsequently destroyed in the conflagration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during which “Sakyamuni” reduced to ashes as a result. Fortunately, the plaster mold used for the original sculpture survived intact. Through considerable efforts,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respectively restored the plaster mold and reproduced the work with copper mold casting in 1989 and 1997, which perpetuates this tour de force.

Sculptures vary in terms of numbers and materials with the adoption of different molding techniques. Accordingly, they count as reproducible “plural” art. Such plurality not only puts the authenticity of sculptures under question, but also brings the nature of sculptures to public attention. However, we may wonder that whether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culptural molding are confined to the tug-of-war between originality and reproduction. How should we interpre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molding as far as art history, artistic creation, and museums are concerned? Does the practice of molding imply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Sakyamuni” from its destruction to reproduction not only yields valuable clues to these questions but also provides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our reflections.

This study proceeds in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laborates on Haung’s training and career as an artist,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aiwanese-Japanese relationship in respect of sculpture. The second part clarifies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meaning of “Sakyamuni.” The third part not only explicates the context of Sakyamuni’s reproduction, but also deals with the question abou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eproduced “Sakyamuni.” The fourth par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produced “Sakyamuni” in museums. Based on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cess and context of the creation and molding of the tour de force, this study reveals the following three findings. First, the copper molding of “Sakyamuni” is exact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an artwork which is seminal in art history. Second, the copper molding of “Sakyamuni” enables museums to collect and exhibit this replica, thereby providing the public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admire this artwork and recognize Huang’s achievement. Thir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akyamuni” not only facilitates the preservation of Taiwan’s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perpetuates and promote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is seminal artwork.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 1
第二節  個案介紹:〈釋迦出山像〉的發生與移轉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回顧 13

第二章  黃土水的生平及其藝術養成
第一節  黃土水的生活事蹟 19
第二節  黃土水的師承關係與爭論 25
第三節  黃土水與近代日本雕塑發展 29
第四節  黃土水與台灣近代雕塑發展 34
小結 38

第三章  〈釋迦出山像〉與黃土水的創作轉變
第一節  雕塑媒材與技法的基本原理 42
第二節  〈李鐵拐〉與黃土水早年雕刻養成 45
第三節  黃土水的塑造學習脈絡 53
第四節  〈釋迦出山像〉創作歷程的分析 60
小結 66

第四章  〈釋迦出山像〉翻模脈絡及其真實性的問題
第一節  雕塑鑄銅之基本原理 70
第二節  〈釋迦出山像〉木雕焚毀至翻銅以前之時代脈絡 73
第三節  1989年文建會〈釋迦出山像〉翻模鑄銅 77
第四節  〈釋迦出山像〉翻模藝術藝術價值及其真實性的問題 82
小結 88

第五章  〈釋迦出山像〉在博物館中的收藏與展示
第一節  〈釋迦出山像〉在博物館中的規劃與運用 92
第二節  199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翻模鑄銅計畫 101
第三節  〈釋迦出山像〉的博物館價值 108
小結 114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國立台灣美術館 黃才郎館長訪談大綱 135
附錄二:國立台灣美術館 黃才郎館長訪談整理 137
附錄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曼麗教授訪談大綱 142
附錄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曼麗教授訪談整理 143
附錄五:蒲浩明雕塑家訪談大綱 148
附錄六:蒲浩明雕塑家訪談整理 149 

表目錄
表1-1 本研究訪談狀況 11
表1-2 黃土水研究成果 15
表5-1 國美館以台灣美術發展為主軸之展覽 94
表5-2 高美館雕塑主題典藏展 97
表5-3 高美館展出〈釋迦出山像〉之專題研究展 100
表5-4 北美館典藏常設展及特展(舉例) 105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 4
圖1-2 梁楷,〈出山釋迦圖〉,南宋,絹本‧設色,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6
圖1-3 黃土水,〈釋迦出山像〉,1927,石膏,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9
圖1-4 黃土水,〈釋迦出山像〉,1989,銅 9
圖2-1 少年黃土水 20
圖2-2 黃土水,〈蕃童〉,約1918年,石膏 22
圖2-3 黃土水,〈甘露水〉,約1919年,大理石 23
圖2-4 黃土水,〈擺姿勢的女人〉,約1920年,石膏 23
圖2-5 黃土水,〈郊外〉,不詳,石膏 23
圖2-6 黃土水,〈水牛群像〉,1983,銅 25
圖2-7 北村希望致贈黃土水之座右銘 26
圖2-8 朝倉文夫,〈初秋〉,1925,銅,日本大分縣立美術館藏 27
圖2-9 北村西望,〈快傑日蓮上人〉,1954,銅,日本黑谷美術株式會社 27
圖2-10 荻原守衛,〈女〉,1910,銅,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 33
圖2-11 荻原守衛,〈坑夫〉,1990,銅,日本大原美術館藏 33
圖2-12 黃清埕,〈頭像〉,約1940,石膏,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35
圖3-1 黃土水夫婦與佛像雕刻大師林起鳳及善慧大師同遊日光東照宮 47
圖3-2 黃土水在國語學校師範部的成績單 49
圖3-3 黃土水,〈李鐵拐〉,約1915年,木雕 53
圖3-4 高村光雲,〈西鄉隆盛像〉,約1915年,銅,日本東京上野公園 55
圖3-5 點星機 (Point machine) 57
圖3-6 黃土水,〈釋迦出山像〉,1927,木雕。已燒毀 64
圖3-7 黃土水,〈釋迦出山像〉,1927,木雕。已燒毀 64
圖5-1 《台灣近代雕塑發展—館藏常設展》展覽文宣 96
圖5-2《黃土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展覽文宣 98
圖5-3《黃土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展覽展場導覽 98
圖5-4《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展覽海報 99
圖5-5 高美館資源教室「認識雕塑學習單」 100
圖5-6 高美館資源教室 101
圖5-7 高美館資源教室 101


英文資料
一、書目
Hatt, M., Klonk, C., 2006. Art hist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ughes, A., Ranfft, E.(Ed.). ,1997. Sculpture and its Reproductions. London: Reaktion Books
Midgley, B., 1997. The complete guide to sculpture, modelling and ceramics :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Grange Books Ltd.
Frederiksen R., Marchand E.. 2010. Plaster Casts: Making, Collecting and Displaying from Classical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Berlin ; New York: De Gruyter.
Wallach, A., 1998. Exhibiting Contradiction: Essays on the Art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Wittkower, R., 1991. Sculpture: Processes and Principles. London: Penguin Books.

二、期刊與會議文章
Benjamin, W. ,1936/1969.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H. Zohn, Trans.). In H. Arendt (Ed.), Illuminations (pp. 217-251). New York, NY: Schocken Books.
McNutt, James K., 1990. Plaster Casts After Antique Sculpture: Their Role in the Elevation of Public Taste and in American Art Instruc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1(3): 158-167.

中文資料
一、專書及展覽專輯
Benjamin, Walter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Giulio Carlo Argan, Maurizio Fagiolo 著;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 

Pinet, Helene著,周克希譯,1994。羅丹:激情的形體思想家。臺北:時報。
RosalindE.Krauss著,連德誠譯,1995。前衛的原創性。臺北,遠流。
王秀雄,1995。台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1996。臺灣美術全集.第19卷,黃土水。臺北:藝術家。
江學瑩,2003。釋迦出山 : 黃土水。臺北:雄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2。年代美展:資深美術家作品回顧。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恆雄,1990。雕塑技法。臺北:東大。
余玉照 主編,1991。美術十年。臺北:文建會。
李戊崑,2003。台灣美術丹露。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李美蓉,1994。雕塑-材料、技法、歷史。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美蓉,2003。台灣近代雕刻與日本關係之研究:1895-1945。臺北:華泰。
李欽賢,1996a。大地.牧歌.黃土水。臺北:雄獅。
李欽賢,1996b。黃土水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欽賢,1996c。臺灣美術閱覽。臺北:玉山社。
李欽賢,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雕塑類:意象變造雕塑。臺北:文建會。
李欽賢,2007。台灣美術之旅。臺北:雄獅。
李欽賢,2013。台灣近代美術創世紀—倪蔣懷、陳澄波與黃土水見證台灣史。臺北:五南。
並木誠士、中川理原著,蔡世蓉譯,2008。美術館的可能性。臺北:典藏藝術家。
林保堯,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雕塑類:鄉土情懷雕塑。臺北:文建會。
洪致美,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雕塑與公共藝術。臺北:文建會。
國立歷史博物館,1989。黃土水雕塑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崔詠雪,2007。藝域長流:台灣美術溯源。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張深切,1998。張深切全集:里程碑(上)—又名:黑色的太陽。臺北 : 文經社。
連俐俐,2010。大美術館時代。臺北:典藏藝術。
郭姿瑩、羅訓哲,2007。小牧童的尋根歷險 : 尋找黃土水的雕塑作品。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陳志誠,2007。二十世紀臺灣雕塑史綱要。臺中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陳清香,2005。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臺北:文津。
陳清香,2008。台灣佛教美術—供像篇。臺北:藝術家。
曾媚珍,2000。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高雄:高美館。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臺北:藝術家。
黃培宜,2006。台灣雕塑發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田園城市。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探討台灣現代雕塑:雕塑媒材與造型的對話。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現象:存在與選擇:台北現代雕塑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艋舺龍山寺全志編纂委員會編輯,1951。艋舺龍山寺全志。 臺北:臺北艋舺龍山寺全志編纂委員會。
劉文三,1981。台灣神像藝術。臺北:藝術家。
劉克明,1985。台湾省台湾今古談。成文出版社。
應廣勤,1994。台灣近代雕塑發展:館藏雕塑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薛燕玲,2004。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地域色彩」。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謝里法,2011。再版。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
顔娟英,1998。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
顏娟英,2001。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
魏幼國,1995。黃土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二、期刊與會議論文
尺寸園,1959。龍山寺釋迦佛像和黃土水。台北文物季刊,8(4):72-74。
王慶臺,1996。臺灣雕塑歷史的過往 。臺灣美術,8:3=31 頁54-60。
可人(何耀宗),1973。台灣藝談的麒麟兒,黃土水的「水牛群像」。雄獅美術,24期。
臺北市美術館典藏組,1997。黃土水「釋迦出山」翻銅。現代美術,75:20。
朱紀蓉,2014。博物館發展中的國家力量—臺灣經驗討論。博物館學季刊,28(1):5-29。
江佩蓉,2003。一位藝術家的永恆追求-黃土水.釋迦出山。臺灣文學評論,3 (2):106-125。
江燦騰,1993。日據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自覺與佛教藝術的創新--黃土水創作龍山寺釋迦像的背景探索。臺北文獻,106:21-51。
百代美育編輯部,1974。巨匠黃土水其人其事。百代美育,15:12-17。
羊文漪,2013。黃土水『甘露水』大理石雕做為二戰前一則有關臺灣崛起的寓言:觀摩、互文視角下的一個閱讀。書畫藝術學刊,14:57-88。
何懷碩,2007。天下共享-藝術經典複製品的意義與貢獻,藝術家,64(5): 282-283。
吳川,1984。談黃土水作品特展。雄獅美術,161:157。
呂清夫,1993。十年來台灣現代雕塑之走向-一個雕塑公園熱的年代。炎黃藝術,50:17-29。
李子寧,2012。教育的物件:博物館裡的物件教學與教學物件,2012想的與跳的:博物館雙年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李美蓉,2000。臺灣雕塑藝術現象淺論。美育,114:64-71。
李欽賢,2001。廿世紀前葉臺灣雕塑溯源 。現代美術,97:57-59。
林明賢,2013。戰後臺灣雕塑的發展--以省展為例。臺灣美術,91:52-75。
林家鵬,2013。眾神走過凡間的身影—從造像風格看觀音法像遞嬗。艋岬龍山寺季刊,19:20-25。
林曼麗,1997。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機制與台灣美術教育近代化過程之研究。收錄於《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倪再沁,2006。海納百川,大匠無隅:從臺灣雕塑的現代性進展兼論楊英風、朱銘。新活水,5:90-95。
倪再沁,2008。台灣美術經典一百—留刻台灣美術發展。藝術認證,19:30-33。
高燦興,1997。遙望黃土水-從釋迦出山的鑄造談起。現代美術,75:21-25。
許和義,1997。梁楷、羅丹、黃土水 從釋迦出山看東西方藝術的時空因緣。現代美術,75:39-43。
許和義,2001。黃土水與台灣雕塑之命運。現代美術,97:60-68。
許惠敏,2005。雕形塑意—二十年來臺灣雕塑研究。臺灣美術,59:30-36。
連俐俐,2013。博物館的「米」粉事件-論博物館收藏與特展的純度。典藏今藝術,249,152-155。
連俐俐,2014a。複製品行不行(上)-論居美博物館「吳哥窟」特展。典藏今藝術,259:166-169。
連俐俐,2014b。複製品行不行(下)-論藝術類博物館使用模製品展示之正確性。典藏今藝術,260,162-165。
陳木子,1995。 黃土水及其在臺灣雕塑史上的成就。歷史月刊,93:124-130。
陳木子,1995。台灣雕塑史上的永恆光芒---黃土水。美育, 63:1-14。
陳其南、孫華翔,2000。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新世紀智庫論壇,10:81-82。
陳彥亘,2011。博物館裡的「假戲真作」:複製品與真品的夥伴關係,博聞,8: 159-164。
陳昭明,1974。天才雕塑家---黃土水。百代美育,15:49-61。
陳昭明,1976。臺灣美術運動史讀者回響之五:黃土水拜誰為師。藝術家,19:86。
陳昭明,1977。臺灣美術運動史讀者回響之七:再談黃土水師事何人?。藝術家,22:96-98。
陳毓卿,1974。為黃土水先生遺作展覽催生。百代美育,15:43-48。
雄獅美術,1979。黃土水與梁楷。雄獅美術,99:85。
雄獅美術,1979。黃土水雕刻專輯採訪。雄獅美術,98:48-75。
黃慕怡,2009。重複的多樣性-雕塑複製品的美學價值,雕塑研究,2,2-22。
鄭永萍,1993。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上)。雄獅美術,273:22-32。
鄭永萍,1993。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中)。雄獅美術,274:57-65。
鄭永萍,1994。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下)。雄獅美術,275:59-65。
鄭永萍,1994年。試探黃土水的雕塑文獻與圖像風格命題。雄獅美術,281:18-30。
蕭瓊瑞,1993。黃土水和他東美的老師。炎黃藝術,06:30-32。
蕭瓊瑞,1998。世紀黎明--臺灣雕塑藝術的世紀檢驗。藝術家 ,47:5=282:524-528。
蕭瓊瑞,2007。臺灣近代雕塑的兩次典範轉移--以黃土水和楊英風為例。臺灣美術,68:48-63。
薛燕玲,2007。臺灣近代雕塑發展中的現代意識。臺灣美術,69:60-71。
謝里法,1977。臺灣美術運動史讀者回響之六:聽「台陽」細說有感。藝術家。21:79-86。
謝里法,1979。台灣近代雕刻的先驅者---黃土水。雄獅美術,98:6-47。
謝里法,1979。黃土水生平年表。雄獅美術,98:75-76。
謝里法,1979。黃土水專輯的補充及修正。雄獅美術,99:83-84。
謝里法,1998。形而上的吸引力-黃土水的發現與研究。藝術家,47:6=283 頁490-491。
顏娟英,1993。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469-610。
顏娟英,1998。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蘇麗英譯,Elise Dubuc著,1998。博物館與複製品-是一種倫理問題,博物館學季刊,12(2): 61-66。

三、學位論文
王昱婷,2006。輾轉的容顏─從黃土水的「蕃童」論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形象的呈現與再現。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朱家瑩,2008。臺灣日治時期的西式雕塑。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美玲,2004。黃土水作品的社會性探釋―以<釋迦像>、<水牛群像>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呂莉薇,2003。烈日之下的黃土水—雕塑作品的內涵與時代意義。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品寬,2008。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其昀,2014。美術館特展做為美術史詮釋方式之研究—以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系列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博物館年報
(一)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1996.7—1997.6。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1998。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八十八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一日至八十八年六月三十日。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八十九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八十八年七月至八十九年十二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九十一年一月至十二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92年1月至12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九十三年一月至十二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九十四年一月至十二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九十五年一月至十二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九十六年一月至十二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9。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九十七年一月至十二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國立歷史博物館年報—民國九十八年一月至十二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1。國立歷史博物館九九年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二)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1。北美館2001。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北美館2002。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北美館2003。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北美館2004。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北美館2005。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北美館2006。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北美館2007。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北美館2008。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北美館2010。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北美館2011。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北美館2012。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北美館2013。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三)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5。國立台灣美術館年報(民國九十四年)。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國立台灣美術館年報(民國九十五年)。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國立台灣美術館年報(民國九十六年)。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國立台灣美術館年報(民國九十七年)。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2010。國立台灣美術館九十八年報。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2011。國立台灣美術館九十九年報。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2012。國美館 2011。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四)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高美館元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5。高美館二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6。高美館三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7。高美館四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高美館五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9。高美館六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高美館七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02。高美館2002。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03。高美館2003。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高美館2004。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高美館2005~2007。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08。高美館2008。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10。高美館2010。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高美館2011。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昭明,1974。天才雕塑家---黃土水。百代美育,15:49-61。
2. 陳木子,1995。台灣雕塑史上的永恆光芒---黃土水。美育, 63:1-14。
3. 陳其南、孫華翔,2000。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新世紀智庫論壇,10:81-82。
4. 顏娟英,1993。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469-610。
5. 謝里法,1998。形而上的吸引力-黃土水的發現與研究。藝術家,47:6=283 頁490-491。
6. 謝里法,1979。黃土水專輯的補充及修正。雄獅美術,99:83-84。
7. 謝里法,1979。黃土水生平年表。雄獅美術,98:75-76。
8. 謝里法,1977。臺灣美術運動史讀者回響之六:聽「台陽」細說有感。藝術家。21:79-86。
9. 薛燕玲,2007。臺灣近代雕塑發展中的現代意識。臺灣美術,69:60-71。
10. 蕭瓊瑞,2007。臺灣近代雕塑的兩次典範轉移--以黃土水和楊英風為例。臺灣美術,68:48-63。
11. 蕭瓊瑞,1998。世紀黎明--臺灣雕塑藝術的世紀檢驗。藝術家 ,47:5=282:524-528。
12. 蕭瓊瑞,1993。黃土水和他東美的老師。炎黃藝術,06:30-32。
13. 黃慕怡,2009。重複的多樣性-雕塑複製品的美學價值,雕塑研究,2,2-22。
14. 陳木子,1995。 黃土水及其在臺灣雕塑史上的成就。歷史月刊,93:124-130。
15. 許惠敏,2005。雕形塑意—二十年來臺灣雕塑研究。臺灣美術,59: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