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參考書目
一、民國期刊
《小說月報》(1910-1932),上海:商務印書館。
《禮拜六》(1914.6——1916.4,1921.3——1923.2),上海:中華圖書館。
《文學旬刊》(1921-1925),上海:時事新報。
《創造季刊》(1922-1924),上海:泰東書局。
《創造周報》(1923-1924),上海:泰東書局。
《創造月刊》(1926-1929),上海:上海書店。
二、史論與資料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十卷(上海:良友書局,1936年)。
李何林,《近二十中國文藝思潮論》(上海:生活書店,1947年)。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新文藝出版,1953年)。
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應國靖,《現代文學期刊漫話》(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上中下三卷(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 年8 月)。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79-1916)(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修訂本)(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年)
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平原、夏曉虹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
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黃曼君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安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捷克)高友工,《中國現代文學發生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陳安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7年)。
黃修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炎生,《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慈健、田銳生、宋偉等著,《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
166
1999 年)。
周蔥秀、塗明著,《中國近現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冊(臺北:文史哲,
2000 年)。
程光偉、吳曉東、孔慶東、郜元寶、劉勇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2001 年)。
許志英、鄒恬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主潮》(上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2002 年)。
周海波,《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周曉明、王又平編《現代中國文學史》(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朱壽桐《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年)。
賈植芳, 陳思和主編,《中外文學關係史資料彙編(1898-1937)》(桂林市 : 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 年)。
劉增人等纂著,《中國現代文學期刊史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年)。
楊聯芬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期刊與思潮》(1897-1949)(南昌:百花洲文藝
出版社,2006 年)。
杜書源、錢竟主編,《中國20 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第二部》(上下)(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7)。
(德)顧彬著,範勁等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8 年)。
劉增傑、關愛和主編,《中國近現代文學思潮史》(上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
社,2008 年)。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
社,2008 年)。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 年)。
謝昭新,《中國現代現代小說理論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茅盾等,《1917~1927 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言集》(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賈植芳等編,《文學研究會資料上、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年)。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1 年)。
167
三、研究文獻
一、《小說月報》期刊歷史進程的研究:
(計專書5本,學位論文14篇、期刊論文28篇,共47篇)
專書:
柳珊,《在歷史的縫隙間掙扎1910-1920間小說月報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
版社,2004年)。
石曙萍,《知識份子的崗位與追求: 文學研究會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謝曉霞,《小說月報:1910-1920商業、文化與未完成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董麗敏,《想像現代性-革新時期的小說月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潘正文,《小說月報(1910-1931)與中國文學的現代進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學位論文:
王玉,《文學研究會與新文學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81年。曲朝勃,《文人群体的轉型与文學生產過程一的現代化一一文學研究會文學期刊研究》,青島大學碩士,2003年。
邱培成,《前期《小說月報》與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復旦大學碩士,2004年。
于春生,《葉聖陶主編《小說月報》的編輯實踐研究》,北京印刷學院碩士,2004年。
曾錦標,《小說文體嬗變與文學媒介以《小說月報》(1910-1932)為中心》,暨南大學碩士,2004年。
胡永啟,《沈雁冰革新《小說月報》的編輯思想研究》,河南大學碩士,2005年。
于佩靈,《觀看與再現:《小說月報》(1910-1920)世界與自我的多重展示》,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民國2006年。周雪梅,《持重中的流變 1921年後《小說月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2007年。
張銀爽,《『互文性』視閾下改革前《小說月報》的編輯理念——改革前《小說月報》(1910-1920)『副文本』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7年
高希玉,《莫讓歷史塵封前期《小說月報》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68
蘇運生,《現代傳媒與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以《小說月報》與文學研究會的關係為例》,華中科技大學碩士,2007。
馬魯纖,《《小說月報》革新期(1921-1922)副文本研究》,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11年。
端傳妹,《媒介生態與現代文學的發生--《小說月報》(1910--1931)》,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11年。
周婧,《茅盾革新《小說月報》問題再思》,廈門大學文學碩士,2012年。
期刊論文:
查國華,〈漫話《小說月報》〉,《語文教學》,1979年2月,頁11-18。
王淑貴,〈《小說月報》與文學研究會〉,《津圖學刊》,2001年 04期,頁46-47。。
李輝,〈茅盾與《小說月報》改革〉,《出版史料》,,2005年2月,頁89-92。。
段從學,〈《小說月報》改版旁證〉,《文學藝術與媒介關係研究》,2006年5月,
頁188-196。
殷克勤,〈簡論《小說月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3月,頁13-19。
林清芬,〈一九二0、三0年代「小說月報」的革新及其時代意義〉,《國史館館
刊》,2000年3月,頁51-84。
柳珊:〈1910-1920 年的《小說月報》是「鴛鴦蝴蝶派」的刊物嗎?〉,《中國現
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 年3 期,頁189-207。
畢玲薔,〈意義的叩問——試論茅盾與《小說月報》〉,《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1年 02期,2001年2月,頁35-42。
王健,〈從創刊號和12卷1號看前後期《小說月報》的異同〉,《沙洲職業工學院報》4卷2號,2001年12月,頁42-46。
謝曉霞,〈雜誌空間與民初短篇小說的興盛〉,《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4年4月,頁80-83。
付用現,〈歷史估定價值— 沈雁冰《小說月報》與施蟄存《現代》的比較評析〉,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頁82-85。
李輝,〈在商業和文化之間———論20年代《小說月報》的改革〉,《河南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3期,2005 年5 月,頁167-169。
胡曉真:〈知識消費、教化娛樂與微物崇拜――論《小說月報》與王蘊章的雜誌
編輯事業〉,《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1 期(2006 年3 月),
頁55-89。
董瑾,〈沈雁冰改革《小說月報》的編輯思想與編輯實踐〉,《編輯之友》。2006
年4月,頁76-78。
于春生,〈《小說月報》葉聖陶主編時期的內容特色分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5卷第8期,2006 年8 月,頁80-85。
丁文,〈新文學讀者眼中的《小說月報》革新〉,《雲夢學刊》第27 卷第3 期,
169
2006 年5 月,頁88-94。
李喜民,〈當年《小說月報》的革新〉,《新聞愛好者》,2007年4月,頁27-28。
李紅秀,〈《小說月報》的改革與五四新文學的發展〉,《重慶交通大學學報 (社科
版)》第7 卷第3 期,2007 年6 月,頁70-83。
李秀萍、曲靖,〈寬容睿智的伯樂———略論《小說月報》主編葉聖陶〉,
《師範學院學報》第28 卷第4 期, 2009 年7 月,頁114-116。
彭璐,〈相容中西:《小說月報》1910-1920年間的裝幀設計〉,《美術觀察》,2009年8月,頁101-107。
張娜,〈商務印書館與《小說月報》〉,《開封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2009年
9月,頁71-73。
李俊,〈專職編輯,「業餘」學者-從《小說月報》1923-1927看鄭振鐸研究范式的
獨特之處〉,《編輯之友》,2010年11月,頁118-119。
林瀟瀟,〈新文化格局中的《小說月報》〉,《學科園地》,2011年9月,頁250-251。
彭璐、曹向暉,〈許敦穀《小說月報》裝幀設計芻議(1921-1923)〉,《中國美術》,
2012年1月,頁110-112 。
薛雙芬,〈論《小說月報》前後期編輯思想的差異〉,《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012年1月,頁51-53。
逯豔,〈淺議《小說月報》第12卷對《新青年》的承繼〉,《時代文學》 (上半月),
2012年2月,頁229。
高雲書,〈中國現代期刊編輯的先行者——論茅盾主編《小說月報》期間的編輯
思想〉,《編輯學刊》,2012年4月,頁74-77。
白長燕,〈從《小說月報》看茅盾、鄭振鐔和葉聖陶編輯風格的差異〉,《編輯學
刊》,2013年2月,頁65-68。
二、《小說月報》的內容研究:
(計學位論文11篇,期刊論文14篇,計25篇)
學位論文:
楊慶東,《小說月報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轉型》,山東師範碩士論文,2001年。
張海燕,《從現代女性主義角度看《小說月報》---兼談五四時期女性主義小說創作》,天津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5年。
吳燕 ,《翻譯相異性 1910-1920年《小說月報》對『異域』的表述》,暨南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論文,2006年。
劉靜,《小說月報》(1921-1931)英美文學譯介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2007年。
170
張晶婧,《《小說月報》(1921─1930)戲劇翻譯和創作研究》,北京語言大學碩士,2007年。
蕭珊,《《小說月報》(1921-1922)的譯介文學研究》,汕頭大學文藝學碩士, 2008年。
楊朔鑌,《中國『世界文學史』寫作的濫觴以《小說月報》(1921-1931)為中心》,
東北師範大學碩士,2009年。
甘樂樂,《《小說月報》(1921-1931)俄國文學譯介研究》,暨南大學文藝學 碩士,2010年
甘會雲,《20世紀初新文學批評的及物性和理性---以《小說月報》「通信」現象為例》,東北師範大學學歷碩士,2010年。
李宥儒,《二十世紀初期安徒生故事中文翻譯—— 以文學研究會主要刊物《小說月報》、《婦女雜誌》、《文學週報》為研究範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民國2010年。趙曉紅,《《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兒童文學研究》,四川外語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 2011年。
期刊論文:
丁曉原,〈詩意的私語《小說月報》散文的話語類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4月,頁210-226。
楊慶東,〈略論中國小說敘事範式在《小說月報》中的現代性轉換〉,《山東教育
學院學報》101期,2004年1月,頁96-99。
曹小娟,〈《小說月報》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山西師大學報》33卷4期,2006年7月,頁74-76。
于啟宏,〈《小說月報》的「短篇獨尊」觀念〉,《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8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2-35。
楊振,〈中國文學現代性追求背景下的「譯」、「介」背離——以《小說月報》對
左拉的譯介為例〉,《法國研究》,2007年2月,頁32-37。
楊振,〈20 世紀20 年代中國的主流翻譯理論語境——以革新後的《小說月報》
(1921-1931)為例〉,《法國研究》,2008年3月,頁21-26。
熊輝,〈簡論《小說月報》的譯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6月,頁
86-94。
曹小娟,〈五四”小說敘述視角的變革——以1921-1931年的《小說月報》及其他小說作品為例〉,《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月,頁41-45。
劉慶元、鄒娟娟,〈20世紀初《小說月報》翻譯小說的句法異化特徵〉,《外語
研究》103期,2011年6月,頁82-85。
171
石曉岩,〈「進化的」與〈「民族的」——《小說月報》(1920-1923)的文學翻譯〉,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2月,頁37-42。
李建梅,〈轉譯現象與中國翻譯文學的現代轉型——以《小說月報》(1921-1931)
為例〉,《外國語言文學》,2012年2月,頁112-118。
趙井春,王巨川,〈過渡時期的繆斯空間-析轉型時期《小說月報》上所刊登的詩
歌〉,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l4卷第2期,2012年4月,頁69-73。
亓麗,〈對1921年《小說月報》中小說文體認識的考察〉,《長春師範學院學報》,
2012年7月,頁66-69。
李建梅,〈文學翻譯策略的現代演變——以《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文學
為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年8月,頁44-51。
四、相關專書
沈雁冰,《小說研究ABC》(上海:世界書局,1928年)。
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1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年)。
J.P.Stern,單德興譯,《寫實主義論》(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劉若愚,《中國的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美)華倫‧韋勒克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11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8)
柳鳴九主編,《西方文藝思潮論叢-自然主義》(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8月)。
溫儒敏《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第2刷)。
(美)華倫‧韋勒克著,劉象愚譯《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的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3月第2刷)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羅鋼,《歷史匯流中的抉擇:中國現代文藝思想家與西方文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6月)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6年)。
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172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美)安敏成著,江濤譯,《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波)Waldyslaw Tatarkiewicz著,《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德] 埃利希·奧爾巴赫,吳麟綬等譯,《摹仿論: 西方文學中所描繪的現實》(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年)。
王中江:《進化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12 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高健為,《自然主義詩學及其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著,蕭易譯《謊言的衰落:王爾德藝術批評文選》(南京市:江蘇教育,2004年3月)
陳國恩,《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與文化透視》(漢口: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年4月)。
吳先伍,《現代性追求與批評─柏格森與中國近代哲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于啟宏,《實證與詩性: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自然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張冠華、張鴻聲、樊洛平、林虹,《西方自然主義與中國20世紀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李歐梵,《李歐梵論中國現代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英)彼得‧狄肯思,塗駿譯,《社會達爾文主義:將進化思想和社會理論聯繫起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愛德華.摩根.佛司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普實克,《抒情與史詩:現代中國文學論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1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曉生,《語言之維︰1917—1923年新詩問題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173
錢中文、劉方喜、吳子林,《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中的理論問題》(臺北:秀威資訊,2013年)。
熊輝,《現代譯詩對中國新詩形式的影響研究》(臺北:秀威資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