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方志類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年12月)。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年11月)。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年4月)。
沈有容編:《閩海贈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1972年)。
施琅:《靖海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1958年2月)。
施鴻保:《閩雜記》,(臺北市:閩粵書局,1968年6月)。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年11月)。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51種,1960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44種,1959年4月)。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年9月)。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1961年1月)。
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 第 17種,1959年7月)。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3種,1957年12月)。
汪大淵:《島夷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19種,1961年9月)。
朱景英:《海東劄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1958年 8月)。
李賢等撰:《大明一統志》,(臺北市:三秦出版社,1990年)。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1958年)。
李熙齡:《廣南府誌》,(臺北市: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第二十七號)。
李禮讓(C.W.Le Gendre):《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1960年8月)。
沈葆禎:《福建臺灣奏摺》,(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1959年2月)。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北市:臺灣文獻叢刊第10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1年7月)。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年11月)。
林豪:《澎湖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1963年3月)。
徐懷祖:《臺灣隨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16種,1965年)。
孫元衡:《赤嵌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1958年1月)。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1959年)。
梁嘉彬《流求與雞籠山》,(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6種,1964年4月)。
陳倫炯:《海國見聞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6種,1958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1963年5月)。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年8月)。
陳朝龍:《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9年1月)。
張燮著,謝方校注:《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75種,1960年5月)。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78年2月)。
《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1960年2月)。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1961年)。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92種,1971年5月)。
楊英:《從征實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1958年)。
翟灝:《臺陽筆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0種,1958年12月)。
趙汝适:《諸蕃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19種,1961年9月)。
劉向:《說苑》,《四部備要.集部》,(臺北市:中華書局據明刻版校刊)。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1種,1957年8月)。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年3月)。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1962年6月)。
蕭崇業、謝杰編:《使琉球錄三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1970年,12月)。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1951年4月)。
《萬曆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96種,1971年)。
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會,1957年12月)。
(二)史地、語言學類: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市:黎明出版,1992年6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市:五南書局,1992年10月)。
林政三:《閩南語聲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2002年8月)。
巴兆祥:《方志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6月)。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1996年8月)。
洪敏麟編著:《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84年6月再版)。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續修四庫全書》〈史部 地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1978年再版)。
陳鐘凡:《中國韻文通論》,(臺北市:河洛出版社,1979年5月)。
鍾露昇:《國語語音學》,(臺北市:語文出版社,1975年9月9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74年9月)。
王念孫:《廣雅疏證》,《四部備要.經部》,(臺北市:中華書局據明刻版校刊)。
張玉書總閱《康熙字典》,(臺北市:中華書局據明刻版校刊,2005年5月)。
不著撰人《廣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
土田滋、山田幸宏、森口恒《臺灣‧平埔族の言語資料の整理と分析》,(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1991年)。
小川尚義《臺灣番語蒐錄》林初梅編,(東京:三元社,2012年)。
(三)文化類:
村上直次郎《新港文書》,(臺北市 : 捷幼印行 : 南天經銷,1995)。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上、下),(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年11月)。
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上、中、下),(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0年11月)。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4月)。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一、二、三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0年11月)。
程大學譯:《巴達維亞城日誌‧第三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6月)
江樹生主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年4月)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年4月)。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1997年3月)。
李壬癸:《珍惜臺灣南島語言》,(臺北市前衛出版,2010年1月)。
李壬癸、林英津《臺灣南島民族研究論文集》(教育部研究委員會出版,1995年6月)。
李壬癸編審:《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臺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993年6月)。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板橋:稻香出版,2008年10月)。
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史綱》,(臺北市:里仁書局,2010年10月)。
林修澈:《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2000 年5月)。
達飛聲著,陳政三譯《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年9月初版)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2)
林淑惠:《臺灣文化采風》,(臺北:萬卷樓出版,2004年5月)。
黃本驥:《歷代職官表》,(臺北市:洪氏出版社 1983年10月)。
黃省曾著,謝方校注:《西洋朝貢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黃美金:《卑南語參考語法》,(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梁志輝、鍾幼蘭:《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3月)。
梁志輝、鍾幼蘭:《平埔族史》(中),(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出版,2001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三版)。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年8月)。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1996﹞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7年5月)。
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出版,2001 年)。
葉振輝:《臺灣開發史》,(臺北市:協和臺灣叢刊,臺原出版社,1995年5月)。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板橋:稻香出版,1997年11月)。
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6月)。
陳香編著:《臺灣竹枝詞選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4月)。
陳柔森編:《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 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1)》,(臺北市:民文化出版社,1999年 1 月)。
陳康:《臺灣高山族語言》,(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11月)。
劉克襄編著:《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劉澤民編:《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2002年3月)。
簡炯仁:《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臺北縣:稻香出版社,2006年5月)。
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4 月)。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嘉雷斯.格里菲斯,凱倫.蒂芬(Bill ashcorft, Gareth Griffith,&;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駱駝出版社,1998年6月)。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翻譯、導讀:《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1年1月)。
陳宗盈、連詠心譯《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臺北:韋伯文化出版:2007﹞
約翰.雷克斯著,顧駿譯,顧曉鳴校閱:《種族與族類》,(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11月)。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 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 年12月)。
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二、期刊論文 、調查報告
林昌華〈西拉雅族群認同的追索:福爾摩沙語彙集初探〉(《臺灣風物》61卷2期)翁佳音〈荷治時期的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文獻》51卷3期,89年9月)。
黃阿有,〈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研究〉(《臺灣文獻》,54卷4期,民國92年12月)。村上直次郎〈荷蘭人的番社教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卷5期,89年9月)。
劉益昌《臺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委託研究報告,2010年12月。
詹素娟〈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11月。)曹永和〈荷據時期臺灣開發史略〉(《臺灣文獻》,26卷:4期)。江樹生譯,〈蕭壟城記〉,(《臺灣風物》35卷2期)。
林清財〈西拉雅族歌謠分佈與族群遷徙〉,(《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興瑟(W.Ginsel)著,翁佳音譯〈荷蘭改革宗教會在臺灣的教育事工〉,(《臺灣文獻》,51卷:4期)。
張耀錡:〈平埔族社名對照表〉,《文獻專刊》第二卷一、二期另冊,(臺灣省文獻會,1951年5月)。
劉翠溶〈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臺灣環境變遷之起始〉,劉翠溶、伊懋可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經濟所,1995年)。
邱上嘉〈臺灣西南沿海及南部平埔族分佈區域之「空間領域貞定物」〉,財團法人臺灣省文化基金會,2006年10月。
尹章義〈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角色〉(《臺北文獻》59/60,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年)。
三、學位論文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闗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年。
卓宏祺《清代臺灣理番政策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1988。
孫家昌《西拉雅公廨建築初探:以臺南地區為主》,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
陳耀中:《清代文獻反映平埔族群語言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2007年。
林瓊華:《臺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李志祥,《荷鄭時期新港社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3年。
林淑慧:《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