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報告發佈:進口食品兩成帶菌(2015年4月3日)。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3/25/c_127620236.htm
王志文(2005)。農漁會信用部對全國農業金庫制度信任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台北市。王岩峰(2009)。國際食品追溯規範的現況及展望。中國食品,01, 54-55。
王聞淨(2008)。臺灣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之建構與未來展望。安全農業,16,17-24。
王聞淨(2008)。產銷履歷驗證機構認證作業要點簡介。農政與農情,187,25-2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日)。取自
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8217/39932/294472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品質安全法(2006年4月29日)。取自
http://www.gov.cn/jrzg/2006-04/29/content_271165.htm
民法(2015年6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
古源光、廖遠東、劉展冏(2009)。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科學發展月刊,441,42-47。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姿儀(2009)。農會推廣人員的產銷履歷制度信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研究所,台中縣。林凌、華中農業大學(2009)。我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標準科學,04,55-60。
林詩音(2007)。全國認證制度的標準。農訓雜誌,24 (7),49-53。胡忠一(2005)。食品安全新趨勢-農產品生產履歷制度。顏建賢(主持人),生產履歷面面觀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
胡忠一(2006)。國內產銷履歷制度推廣現況與展望。作物產銷安全管理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花蓮農業改良場。
胡忠一(2006)。建立我國農產品產銷履歷紀錄制度。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80,13-40。
徐玲玲(2010)。食品可追溯體系中消費者行為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江南大學,江蘇市。
徐玲玲、吳林海、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2012)。消費者對食品可追溯體系的態度初探。中國商貿,18,18-19。
陳祈睿(2007)。安全農業年-全面啟動產銷履歷制度。農政與農情,189,36-40。
陳祈睿(2007)。新農業運動-擴大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農政與農情,179,52-57。陳紅華、田志宏、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7)。國內外國產品可追溯系統比較研究。商場現代化,21, 5-6。
張苙雲(1998)。從不穩定的口碑到主要求醫場所:台灣西醫制度信任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35,161-183。
張苙雲(2000)。制度信任及行為的信任意涵。台灣社會學刊,23,179-223。
陳映樺(2003年,3月)我國藥品GMP管理現況。「國外藥廠管理與檢查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樓、4樓國際會議廳。
許道然(2000)。組織信任之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空大行政學報,11,253-296。
梁漢偉(2013)。制度信任、知覺品質與購買意圖之研究-以產銷履歷驗證商品之消費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管理辦法(2007年6月23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If.aspx?PCode=M0020033
黃巧雯(2014年9月30日)。餿水油風暴 GMP招牌蒙塵。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9070016-1.aspx。
游孟娟(2000)。國內推行食品履歷消費者接受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TI5691007)黃培訓(2004)。日本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對台灣的啟示。農政與農情,145,75-82。黃璋如(2002)。有機農業驗證制度與標章之研究。2002年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國立宜蘭技術學院。
農委會(2008)。看見新農業-制定安全農業法令與推廣產銷履歷制度。鄉間小路,02,52。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2007年1月29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8%BE%B2%E7%94%A2%E5%93%81%E7%94%9F%E7%94%A2%E5%8F%8A%E9%A9%97%E8%AD%89%E7%AE%A1%E7%90%86%E6%B3%95
臺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TAFT:產銷履歷的驗證機構(2015年5月1日)。取自:http://taft.coa.gov.tw/rsm/autho_list.aspx?role=C
蔡憲唐、蕭宏金、洪嘉聰、陳彥鉛(2012)。我國農產品產銷履歷政策之實證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55,67-108。賴鴻慶(2009)。消費者對產銷履歷農產品認知、態度及購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屏東縣。檢舉違反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案件獎勵辦法(2015年5月2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60074
貳、英文部分
Armstrong, J. S., &; Overton, T. S. (1977). Estimating nonresponse bias inmail survey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4, 396-402.
Deutsch, M. (1958). Trust and suspic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2(4), 265-279.
Fishbein, M., &; Ajzen ,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u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P480.
Grunert, G. K. (2005).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sumer perception and demand.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32 (3) , 369–391.
Liao, A. P., Chang, H.H., &; Chang, C.Y.(2011). Why is the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unsuccessful in Taiwa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fruit and vegetable farmers. Food Policy, 36, 5, 686–693.
Michael Thompson, Gilbert Sylvia and Michael Morrissey(2005). Seafood Trace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Current Trends, System Design, and Potential 101 Applications,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Vol. 4,pp.7-26.
Rosseau, D. M., Sitkin, S. B., Burt, R. S., &; Camerer, C. (1998). 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 : A cross-discipline view of tru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3), 393-404.
Shapiro, S. P. (1987). The social control of impersonal trus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3(3), 623-658.
Tinggui CHEN , Linsheng CHEN and Teruaki NANSEKI(2011). Effect of CHINAGAP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Evidence from Companies in Shanghai.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56(1), 171-176.
Wales, C., Harvey, M., &; Warde, A. (2006). Recuperating from BSE: The shifting UK institutional basis for trust in food. Appetite,47,187-195.
Zucker, L. G. (1986).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 (1), 5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