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
向的方法(J. A. Maxwell著)。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
199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質性研究導論(C. Glesne著)。
臺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99)
葉至成、葉立成(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著)。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9)。敘說探究:質性研究的經驗與故事
(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著)。臺北市:心理。(原著
出版年:2000)。
歐建平(1997)。舞蹈審美說。臺北市:紅葉。
朱克遠(2011)。牽手的那一刻、放手的一瞬間。樂舞者的認同,原
舞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江政樺(2010)。臺灣原住民樂舞從祭儀到展演的劇場概念之研究:
以「原舞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李宗欣(2009)。紅頂藝人舞者「反串」表演的心路歷程探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侯冠如(2006)。時代蛻變中的女性形象建構:以汪其楣〈舞者阿月〉、
〈一年三季〉、〈複製新娘〉為研究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伊芳(2010)。「蛻變」:一位表演藝術教師的生命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揚威(2003)。現代舞與文化認同:當代臺灣原住民編舞者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麗娥(2010)。原夢.緣夢.圓夢:一位街舞者的生命故事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馮靖評(2002)。優美之代價:論規訓下女芭蕾舞者的性別化程式。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千玳(2009)。國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師教科書使用現況與意見調查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詹雅琇(2010)。藝術教師專業背景與課程設計取向調查之相關研究:以國中表演藝術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廖偉君(2008)。「原舞築夢」:一位阿美男性舞者於舞蹈生涯歷程之
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咨廷(2012)。衣帶漸寬終不悔:「快樂總鋪師」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創新教學之敘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
北市。
歐曉燕(2010)。臺灣原住民樂舞與展演之動態關係研究:以原舞者
舞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潘鈺楨(2011)。在理想與現實間狂亂飛舞:四位臺灣舞者之生命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鄭韶婕(2011)。目暮途窮中的絕處逢生:一段羽球選手自我反思之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伊茹(2009)。蛻變與新生:四位舞者舞蹈生命歷程之敘說探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盧怡全(2010)。臺灣客家藝術:當代編舞者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蕭美慧(2010)。一位舞者經歷離婚、罹癌與宗教信仰之自我敘說。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戴麗芳(2007)。臺灣舞者宗教舞蹈的美學觀:以佛教舞蹈參與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羅慶成(2003)。一個臺灣舞者的身體故事:一段與肉體之間的糾葛
愛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達(2009)。原住民劇場的表演實踐與創作心得:從原舞者〈風起雲
湧—七腳川事件百週年紀念演出〉談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沈淑真、姚承義(1997)。女性芭蕾舞者體型與身體組成之探討。中華
民國體育學報,24,181-192。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9,76。
楊宇彥 (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
輔導,163,3429。
美國勞工局(2006~2007)。職業展望手冊。取自
http://ckvs100.igt.com.tw/assets/documents/2941/original/d41d8cd98f
00b204e9800998ecf8427e.pdf?1419307418
姜秀瓊(2002)。昨日的記憶。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失
智症宣導。取自http://www.cfad.org.tw/service.php?s=4&;no=151
教育部(201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取自http://edu.law.moe.gov.tw/
管中祥(2012),幾個研究方法的介紹。取自
http//www.benla.twmail.net/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cat
_view&;gid=26
二、西文部分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 (5), 2-14.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L.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anesick, V. J. (2000). The choreograph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Minuets, improvisations, and crystallization.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79-399). Thousand Oak, CA: Sage.
Marcia, J.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ry Park, CA: Sage.
Riessman, C. K. (2003). Narrative analysis. London, UK: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