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古明峰(1999)。加減法文字題語意結構、問題深度與解題關係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1-25。何欣玫(2005)。淺談數學解題之溝通能力。國教輔導,45(1),27-33。何新進(2007)。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角概念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何蘊琪、林清山(1994)。表徵策略教學對提昇國小低解題正確率學生解題表現之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259-279。
吳沐馨(2009)。圖解教學介入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的實驗研究。教師之友,50(1),106-114。吳秀美(2012)。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國魁(2006)。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面積概念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吳德邦、馬秀蘭(譯)(2009)。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手冊----推理與解題導向(原作者:S. Krulik、J. A. Rudnick)。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呂錘卿、余毓珊、蘇淑紋(2011)。國小低年級數學加減文字題教科書內容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3,89-116。李文萍(2010)。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幾何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幸蕙(2007)。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五年級代數概念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郁茵(2006)。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小數概念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淑慧(2000)。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356/。
李舜隆(2007)。語言對數學教育研究的啟示。教師之友,48(1),17-25。李源順(1999)。數學教師在校內互動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源順(2009)。臺灣學生在timss的數學表現及其啟示。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6(6),61-72。
李源順(2013)。數學應該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臺北市:五南。
李源順、林福來(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2),1-23。
李維(譯)(2000)。思維和語言(原作者:L. S. Vygotsky)。臺北市:昭明。
李憶凰(2006)。遊戲融入一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加減法文字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李麗君、陳玟樺(2010)。數學文字比較題語意結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解題影響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4,129-153。沈詩藝(2009)。運用故事教學改進低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解題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L.E.Berk、A. Winsle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7)。
周筱亭(1994)。數學新課程的趨勢。研習資訊,11(3),28-50。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原作者:E. D. Gagne、C. W.Yekovich、F. R. Yekovich)。臺北市:遠流。
房昔梅、鍾靜(2005)。國小教師在高年級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33-63。
林玉純(2011)。國小低年級學童在多餘資訊加減文字題的解題表現及錯誤類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君玲(201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加減文字題解題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奕宏、張景媛(2001)。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3(1),1-30。林原宏、李清韻(2004)。國小學生數學解題溝通能力評量之實證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2(下),233-268。林淑惠(2005)。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加減法文字題表徵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福來(2012)。數學應該是天天用得到的知識。親子天下,39,106-109。
施貴美(2011)。自我教導策略應用於數學低成就學童之補教教學研究-以二年級加減法文字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柯華葳(1994)。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及其在環境教育上的運用。科學教育學刊,2(1),1-37。胡秋綾(2008)。國小學童比較類加減法文字題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徐千惠(2012)。運用萬用揭示板發展國小二年級等化型加減文字題教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徐玉娟(2004)。群體討論文化對一年級學童解加減法文字題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涂金堂(1996)。數學解題之探究。研習資訊,13(2),60-65。
涂金堂(2011)。運用「範例(worked-out example)」在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4 3( 1),25-50。
秦麗花(2007)。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文化。
秦麗花、邱上真(2004)。數學文本閱讀理解相關因素探討及其模式建立之研究-以角度單元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99-121。高翠霜(譯)(2013)。一個數學家的嘆息:如何讓孩子好奇、想學習,走進數學的美麗世界(原作者:P. Lockhart)。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2009)。
張世忠(2001)。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張靜嚳(2000)。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793/。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行政院教育部。
許家驊(1993)。國小二年級學生改變型數學文字題錯誤偵測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許家驊(2008)。不同策略教學及鷹架中介設計對個體數學文字題解題學習潛能開展效益影響之動態評量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4),513-532。許家驊(2009)。國小加減法數學文字題歷程導向解題診斷評量題組之編製發展與功能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4),683-706。許家驊(2010)。國小解題運作記憶表現作業之編製發展與實測分析研究。教育學判,34,143-177。
許國輝(譯)(1995)。小學數學教育----智性學習(原作者:R. R. Skemp)。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原著出版年:1989)。
許睦昌(2004)。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除法問題解題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郭秀緞(2006)。以認知負荷理論探討數學問題設計與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姿伶(2009)。繪本融入擬題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進行加減文字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文寬(2007)。加減應用問題中多餘資訊的辨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欣禮(2008)。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相如(2013)。基模本位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童加減法文字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家鵬(2007)。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下國小五年級數學推理規範之發展:以分數為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0(1),87-107。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陳瑞蘭(2004)。課室討論文化下的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數學解題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緯玲(2013)。國小二年級單步驟加減文字題解題表現-部分給分s-p表分析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陸正威、王慧豐(2000)。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273-298。單維彰(2008)。Pisa的數學溝通評量。科學月刊,39(1),12-13。游自達(2010)。數學能力之內涵變遷與學習成果評量所面臨的挑戰。中等教育,61(2),8-21。
游自達(2013)。提升學生量感的數學教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檢自http://140.128.213.4/qxesweb/uploads/tadnews/file/nsn_757_1.pdf。
游麗卿(1994)。數學課中的社會運作。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甯平獻等人(2010)。數學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黃永和、李佳潔(2013)。營造討論的學習環境:一個班級的教學實踐經驗。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0(2),29-64。黃光雄(1995)。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志賢(2003)。九年一貫數學能力結構的文獻分析。2005年11月13日檢自http://www.math.ntnu.edu.tw/~cyc/_private/mathedu/me9/nineyear/。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臺北市:心理。
黃幸美(2009)。培養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信的課程與教學--都會區學校數學初探。國教新知,56(3),43-67。黃儒傑(2000)。數學科同質解題層次小組教學模式之理論探究。教育研究,8,149-159。
黃鴻洲(2007)。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楊玉如(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秀鳳(2006)。數學課室討論文化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在分數表徵問題解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楊美伶、蔣治邦(1992)。國民小學數學科加減法教材關鍵字之分析研究。國教學報,4,109-128。楊德清(1997)。數學教育中目前大家關切之一個主題-數感。科學教育月刊,200,12-18。
劉宏信(2004)。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乘法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劉秋木(1999)。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劉祥通(2007)。分數與比例問題解題分析-從數學提問教學的觀點。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祥通、周立勳、黃國勳(2008)。從鄔瑞香老師的數學教學前瞻開放式教學在本土實踐的可能性。科學教育月刊,315,19-28。劉祥通、黃國勳、蘇逸潔(2010)。視覺化表徵的解題策略--以部分-整體對照活動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29,2-7。劉錫麒(1997)。數學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文福、蔡敏潔(2014)。運用強化錨式教學改善數學低成就學生文字題解題能力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7(2),141-165。潘慧萍(2007)。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潘瑾(2010)。淺談低年級應用題教學策略的研究。考試周刊,9,79-79。
蔡坤憲(譯)(2006)。怎樣解題(原作者:G. Polya)。臺北市:天下遠見。
蔡宜芳、楊德清(2007)。數學表徵融入數學教學之經驗分享。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 ,9,26-35。
蔡昭傳(2008)。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代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蔣治邦(1993)。中年級學童解決加減文字題能力之探討:多餘資訊與兩步驟問題。科學教育學刊,1(2),189-212。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臺北縣: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鄧振芬(2008)。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雅鈴(2004)。數學討論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表現及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鄭慧貞(2010)。圖示法與角色扮演對二年級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簡清華、蔡佳霏(2012)。結合鷹架教學與非例行性數學問題發展學生數學解題能力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20(6),563-586。顏欣妤(2012)。以多元表徵發展二步驟加減文字題數位教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羅幸宜(2008)。強化數學溝通的教學對高年級學童數學成就及態度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Borasi, R., Siegel, M., Fonzi, J. &; Smith, C. F. (1998). Using transactional reading strategies to support sense-making and discussion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9(3), 275-305.
Edwards, S., Maloy, R. W. &; Anderson, G. (2009). Reading coaching for math problems. Literacy Coaching Clearinghouse. from http://www.literacycoachingonline.org/briefs/Reading_Coach_for_Math.pdf.
Kuzle, A. (2013). Patterns of metacognitive behavior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 in a dynamic geometry environme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8(1), 20-40.
Mason, J. H. (2004). Making sense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Papers --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 Education Of North America.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Freeman and Company Press.
Mercer, C. D. &; Jordan, L. (1994). Implications of constructivism for teaching math to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mild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8(3), 290-306.
Montague, M. (1992).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5(4), 230-248.
Mueller, M., Yankelewitz, D. &; Maher, C. (2011). Sense making as motivation in doing mathematics: Results from two studies. The Mathematics Educator, 20(2), 33-43.
OECD (2013). Pisa 2015 draft mathematics framework. Paris, Franc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arce, D. L., Bruun, F., Skinner, K. &; Lopez-Mohler, C. (2013). What teachers say about student difficulties solving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in grades 2-5.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8(1), 3-19.
Sarama, J. &; Clements, D. H. (2009).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Learning trajectories for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Routledge.
Schoenfeld, A. H. (1992). Learning to think mathematically: Problem solving, metacognition, and sense-making in mathematics. (Ed.), Handbook for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l., pp. 334-370). New York: MacMillan.
Shand, K. B. (2002). Talking to learn: The potential of exploratory conversation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Skehill, K. (2013). Making sense of math. Education Canada, 53(5), 21-23.
Sternberg, R. J. (2009). Cognitive psychology. Australia: 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
Vicente, S., Orrantia, J. &; Verschaffel, L. (2007). Influence of situational and conceptual rewording on word problem solv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 82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