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9: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怡真
研究生(外文):LIU, Yi-Chen
論文名稱:義工服務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濱江國小高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With volunteering Service -A Case Study ofFifth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in B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高光義高光義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5-06-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公共事務學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義工服務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school-based curriculumvolunteering service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探討高年級學童在實施研究者所設計的義工服務課程後,對於義工服務的概念理解與執行意願之分析,並藉此提升教師教學專業,促進教師對教學行動的省思與增進專業的成長。
本研究目的有四個分別是:第一、探究濱江國小綜合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第二、設計綜合領域學校本位課程中義工服務之課程,並進行教學。第三、探究學童義工服務學習成效。第四、透過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對教學行動的省思與增進專業的成長。
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本研究時間為期三個月,研究者參考校本課程「濱江小義工」修正並重新設計,進行教學,並以訪談、觀察紀錄、學習單、教師教學省思日誌等多元方式蒐集資料,來做文件分析提高效度,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教學多元化有助於提升學童的學習動機。
第二:以學生為本位學習可提升學習成效。
第三:義工服務該落實生活家庭教育。
最後,提出研究者教學省思與建議回饋,以利日後相關教學老師參考。

The action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olunteering service and the execution of the willingness after the curriculum of the volunteering service、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 of the teaching、to advance the reflection of the teaching action,and the growth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the following:First,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of Binjiang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to design and execute the teaching schedul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Third, to analyz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volunteering service about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Forth, to advance the reflection on teaching action and the growth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he researcher read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program “The Little Volunteer in Binjiang” and redesigned it to execute by interviewing, observation, papers, and the diary of the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the followings:
1. Teaching diversification helps the student to promote their learing motivation.
2. Student-role based learning can advanc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3. Volunteering service can implement the family education.
At last, the research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volunteering service for the othe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之探究 9
第二節 國小義工服務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16
第三節 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現況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4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5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義工服務教學設計之實施歷程 51
第二節 學生對義工服務概念之理解 77
第三節 執行義工服務意願之分析 97
第四節 研究者教學省思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發現與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0
附錄一(新竹市香山區虎林國小學校特色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125
附錄二(大溪國小特色課程架構) 128
附錄三(臺北市濱江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教案) 133
附錄四(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志願服務教案) 142
附錄五(HELP義工課程教案設計) 146
附錄六(學生訪談提綱—義工服務概念認知層面前測) 154
附錄七(學生訪談表—義工服務執行意願層面) 155
附錄八(課堂觀察紀錄表) 156
附錄九(教學省思記) 157
附錄十(義工服務教學活動意見調查表) 158
附錄十一(第一次課程活動學習單—喚起義工心) 159
附錄十二(第二次課程活動學習單—校外參觀) 160
附錄十三(第三次課程活動說明—用愛化礙) 161
附錄十四(用愛化礙體驗學習單) 163
附錄十五(用愛化礙活動闖關卡) 164
附錄十六(如何與障礙朋友相處) 16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1- 24。
方德隆(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理論、模式。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聖文(2010)。運用志工服務社推動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吳清山(2011)。教育111的理念。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9,10。
李子建(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取向。課程與教學季刊 。105~128
李世昌(2007)。銀髮族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意願之研究- ING 臺北。運動管理學報第四期,2,54-69。
林佩璇(2004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市:學富。
卓淑瑛(2009)。服務學習活動方案融入國中公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中縣光德國中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律與生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祥頓(2013)。導遊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富敏(2012)。公民行動取向校史課程行動研究-以我的蓬萊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蘭(2009)。講理就好7《順理成章:希望,給生命力量》。
高新建(2001)。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88,9-14。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柏璋(1990)。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圖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建德(2011)。服務學習導入國小高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妤玲(2013)。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學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建德(2011)。服務學習導入國小高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榮和(2009)。公辦民營小學課程管理個案研究-以新竹縣大坪國小多元智能校本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麗真(2011)。大學生修習服務學習課程對建構公民社會的影響。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
崔允漷(2000)。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北京:教育科出版社。
張賴妙理(1998)。科學教師自我評鑑的概念與方法。科學教育月刊,213,2-13。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素蓮(2010)。花蓮縣原住民重點小學校本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 頁4 (2),11 0。
莊琇惠(2010)。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與領導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曹治臻(2013)。全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鎮昌(2002)。運用靜思與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程紹平(2003)。縣市救國團社會義工參與與志願服務凝聚力之質性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杏琳(2011)。彰化國小學校行銷校本課程學校效能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詹靜純(2010)。利他服務理念融入國小綜合活動行動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麗珊(2002)。非營利機構之服務品質研究以國立科工館觀眾服務義工運用為例。科技博物期刊。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高等教育。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相關問題及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16。
鄧天德(2004)。學校本位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市師社教學報第三期,17-28。
趙于琇(2013)。運用CIPP模式於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某國小綜合活動「生活高手」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頁3-24)。臺北:揚智。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蔡東鐘(2004)。國小實施電腦小義工服務隊之行動研究-以電腦故障排除服務
蔡清田(2008)。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雅君(2008)。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
劉淑惠(2010)。小ㄧ綜合活動實施服務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尹婷(2012)。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國小五年級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冠旭(2004)。國小電腦小義工服務之行動研究。
簡宏江(2007)。育達學院學報第14期第 111-136 頁。
英文部分
Craig(1980).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ulum autonomy.(ERIC Document No.ED 190498)
Eggleston(1980).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Goodlad, J. I.(1979).The scope of the curriculum field. In J.I. Goodlad and Associates, Curriculum inquiry: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pp.17 -41).New York:McGraw-Hill.
McKernan,J., (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Kogan Page
OECD(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OECD.
Skilbeck, M.(1984).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Harper&Row.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