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順民(2013年1月7日)。當「幸福保衛站」啟動之後。中國時報。http://www.npf.org.tw/post/1/11843
王順民(2013年4月24日)。「待用」熱…濟貧機制失靈?。聯合報。http://www.npf.org.tw/post/1/12189
王陳雪霞(2009)。深度休閒文化志工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縣。王鴻國(2012年12月31日)。新北幸福保衛站 學生提前求助。中央社。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2/31/n3765378.htm%E6%96%B0%E5%8C%97%E5%B9%B8%E7%A6%8F%E4%BF%9D%E8%A1%9B%E7%AB%99--%E5%AD%B8%E7%94%9F%E6%8F%90%E5%89%8D%E6%B1%82%E5%8A%A9.html
石晏宇(2010)。馬上關懷急難救助之福利輸送體系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北市。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市:五南。
李元邦(1991)。烙痕與社會福利-兼論台灣社會福利烙痕現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李允傑(2007)。公部門績效評估技術與指標。研考雙月刊,31(2),26-39。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臺北市:智勝。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 12,41-77。
李坤隆(2013年1月1日)。新北市幸福保衛站爭議。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642672
李振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原作者:Irving Seidman)。臺北市:五南。
何玉華(2012年12月27日)。如何判斷受助者有異樣?顧及被照顧者的自尊,才不會造成二次傷害。自由時報。http://blog.xuite.net/hsu440122171/twblog/140072537-%E3%80%8A%E4%B8%8D%E8%AE%93%E5%AD%A9%E5%AD%90%E6%8C%A8%E9%A4%93%E3%80%8B%E5%BC%B1%E5%8B%A2%E7%AB%A5%E8%B6%85%E5%95%86%E5%85%8D%E8%B2%BB%E7%94%A8%E9%A4%90+%E6%98%8E%E5%B9%B4%E5%AF%A6%E6%96%BD
林俊寬(2013)。少年事件處理法-2版。臺北市:五南。
林建成(2013年1月6日)。給有感的幸福保衛站掌聲。中國時報,A13版。
林媛玲、李定宇(2012年12月27日)。「救急餐」創舉 考驗超商把關立意良善 難防濫用 甚至傷童自尊。中時電子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227/34731584/
林艾蓁(2008)。大學生參與社福機構課後輔導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管理者。臺北市:五南。
吳月招(2003)。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臺中市。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論叢,2(3),1-14。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泓勳(2014年1月14日)。新北幸福保衛站 一年協助5193孩童溫飽。經濟日報。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市:復文。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208,1-15。孟衛青(2008)。教育政策分析:價值、內容與過程。現代教育論叢,5,38-49。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臺北市:巨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袁振國(2010)。教育政策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馬雲(2010)。異業結盟成趨勢。取自http://blog.xuite.net/unikc036/twblog1/154437860-%E7%95%B0%E6%A5%AD%E7%B5%90%E7%9B%9F%E6%88%90%E8%B6%A8%E5%8B%A2
高宜凡(2013)。幸福保衛站官民攜手,用CSR杜絕悲慘世界。遠見雜誌,323。
唐湘龍(2012年12月28日)。超商竟然成了社會安全系統。雅虎奇摩新聞。
郭靜晃、吳幸玲(2003)。犯罪兒童少年之安置輔導。刑事政策犯罪研論文集(六) 。
黃旭昇(2012年12月26日)。超商多元發展飢童幸福城堡。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30506/132012122601569.html
黃旭昇(2013年1月1日)。幸福保衛站 飢餓學生飽胃腸。中央社。
黃旭昇(2014年1月14日)。飢兒不挨餓 幸福保衛站不打烊。中央社。
黃旭昇(2014年6月13日)。傑出政府公關獎 新北2項勝出。中央社。
陳俊雄(2013年1月2日)。學童有難 新北幸福保衛站溫馨供餐。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AD%B8%E7%AB%A5%E6%9C%89%E9%9B%A3-%E5%B9%B8%E7%A6%8F%E4%BF%9D%E8%A1%9B%E7%AB%99%E6%BA%AB%E9%A6%A8%E4%BE%9B%E9%A4%90-213000405.html
陳志仁(2014年6月14日)。幸福保衛站 奪傑出政府公關獎。台灣時報。
陳世嫈(2006)。社會救助受助者烙印感受之探討: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南投縣。陳宜君(2015年4月21日)。日本超商與異業結盟成新趨勢。DIGITIMES。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id=0000421212_X7L3PSNM0WKHRT37T9VEB&;ct=1#ixzz3eHNXhawD
陳恆鈞(1996)。行政革新與市民參與:公園認養業務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5(4),149-162。陳恆鈞、黃婉玲(譯)(2006)。社會政策與計劃分析:實用方法論觀點(原作者:Donald E. Chambers)。臺北市:學富文化。
莊喻清(2012)。透視性別配置下的校園親善大使:一個建制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彭懷真(2012年12月28日)。幸福保衛站 不能只是吃飽就好。聯合報。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5)。第七屆政府服務品質獎參獎申請書。新北市:李建英。
詹火生、林建成(2013年2月1日)。如果高風險家庭求救站就在超商中國時報,A23版。
劉嘉雯(1999)。公私合夥開發機制之研究—以市中心再開發為例(未出版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瑞隆(2003)。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5-156。
賴筱桐(2013年1月1日)。市議員批邊想邊做 好大喜功。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42694/print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臺北市:五南。
蘇捷(2012)。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建立:網絡治理形成。行政試訊,42,02-04。
貳、英文部分
Agranoff, R. (1983). Services integration. in Ralph. M. Kramer & Harry. Specht (eds.) Reading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 (pp.327-348). Engle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nsell, C.&A. Gash, A..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 -571.
Brierhoff, J. M. (2002). Government–Nonprofit Partnership: A Defining Frame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2, 19-30.
Entwistle, T., & Martin, S. (2005). “From Competition to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A New Agenda for Research..” Public Administration, 83 (1), 233 -242.
Erickson, K. C. (1994). Partnership and Total Cost Management: Integral to Enhanced Profitabil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3(1), 24 -35.
Gilbert, D., &; Abdullah, J. (2004). Holidaytaking and the sense of well-be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1), 103 -121.
Gilbert, N. &; Terrell, P.(2002). 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5th ed.).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Heady &; Wearing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 -349.
Healy, J. (1997).Welfare Options: Delivering Social Services. St Leonards, New South Wales: Allen &; Unwin.
Hodge, G. A. & Greve, C.(2007).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3), 545 -558.
James, B.G. (1985). Alliances: The New Strategic Focus. Long Range Planning, 18(3), 76 -81.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London, England: Sage.
Langton, S. (1983).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Review, 72, 256 -261.
Randall, D. M. (1987). 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 man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3), 462 -475.
Robbins, S. P., DeCenzo, D. A., &; Coulter M. (2011).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7th ed.). Boston, MA: Pearson.
Sharma S. (2007). Exploring best practices i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n e-Government through Asian case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39 (3-4), 203-210.
Singleton, G. (1994). Partnering for the Public Sector: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53 (2), 2-5.
Weimer, D.L., &; Vining, A.R. (2010).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5th ed). New Year, NY: Pearson Education.
Wettenhall, R. (2003).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 3(1), 77-107.
Wolf,. T. (1999).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Y: Rockefeller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