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4: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欣致
研究生(外文):Wu, Hsin-Chih
論文名稱:與「壞女人」圖像共舞:自我探索之個體化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Dancing with “Bad girl” Images: The Individuation Process of Self-exploration
指導教授:江學瀅江學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Hsueh-Ying
口試日期:2015-07-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心理助人工作者自我探索壞女人心像個體化歷程面具陰影藝術治療歷程性繪畫
外文關鍵詞:professional helpersself-explorationbad girlMental Imageindividuation processpersonashadowart therapyprocess-oriented pain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敘事研究方法,探究個人與自我探索之創作圖像間的互動關係,及此互動對個人生命的影響。研究者先根據其收集的個人資料與創作圖像來敘寫自己運用圖像創作進行自我探索的經驗歷程,接著研究者運用榮格的個體化歷程概念及本研究之研究目標衍生的四個提問來進行後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圖像創作可以幫助個人持續與內在心像連結,讓個人更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
2.在自我探索的創作中浮現的圖像,帶來許多創作者未知的訊息。
3.個人和自我探索之創作圖像的互動是往覆循環的狀態,圖像和個人透過創作持續互相影響。
4.透過圖像創作持續與內在心像互動能促進個人的整體發展。
Taking the approach of narrative stud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ne and one’s images which were created during self-explo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is interaction to one’s personal life. First, Based on her own collected documents and images, the researcher wrote her experience of interaction with images during her self-exploration to become a story. Further,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story with the concept of Jung’s 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the questions rais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Creating images can help one keep connect to one’s mental images, this leads to know more about one’s inner situation.
2.The images emerged during the creating of self-exploration brings something unknown to createor.
3.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ne and one’s images which was created during self-exploration is like a loop. The Images and one continue to affect each other through creating process.
4.Continuing the interaction with mental images through creating can promote one’s integral development.

目 次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 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 ii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
目次 vii
表次 xi
圖次 xii

1.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 令人不安的「壞女人」圖像 1
1.1.2. 與圖像互動的好奇與改變 3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4. 名詞釋意 6
1.4.1. 心像 6
1.4.2 「壞女人」與「好女人」 6
1.4.3. 心理助人工作者的自我探索 8
1.4.4. 面具 8
1.4.5. 陰影 9

2. 文獻探討 10
2.1. 關於女性意象呈現之女性處境 10
2.1.1. 女性意象與女性處境 10
2.1.2. 相關研究 12
2.2. 關於心理助人工作者的自我探索 16
2.2.1. 心理助人工作者與自我探索 16
2.2.2. 相關研究 18
2.3. 關於自我探索中之個體化歷程 22
2.3.1. 個體化歷程 22
2.3.2. 相關研究 24

3. 研究設計 26
3.1. 研究取向與方法 26
3.1.1. 質性研究取向 26
3.1.2. 敘事研究方法 27
3.1.3. 敘事資料分析 28
3.2.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工具 31
3.2.1. 研究參與者 31
3.2.2. 研究工具 33
3.3. 研究流程 36
3.3.1 敘事文本的撰寫 36
3.3.2 敘事文本的分析 36
3.4. 效度檢核與研究倫理 40
3.5. 研究貢獻 40

4. 與「壞女人」共舞 42
4.1. 畫中遇見「壞女人」 43
4.1.1. 契機 43
4.1.2. 「壞女人」現身 44
4.1.3. 面對感受 49
4.1.4. 未知的旅程 52
4.2. 黑暗中的女人們 55
4.2.1. 模糊的女人 55
4.2.2. 哭泣的女人 57
4.2.3. 攻擊的女人 59
4.2.4. 淫蕩的女人 61
4.2.5. 女人們想說什麼 65
4.3. 隱藏的力量顯現 68
4.3.1. 求生本能 68
4.3.2. 情感與原慾的呼喚 73
4.3.3. 生命原貌 76
4.4. 開啟旅程的鑰匙 80
4.5. 走向內在之路 82
4.5.1. 直挑困境的考驗 82
4.5.2. 「壞女人」與「好女人」的對決 84
4.5.3. 進入起伏的水流 91
4.5.4. 拓展內在涵容空間 99
4.5.5. 尋找自己的根 105
4.6. 變化的風景 118
4.6.1. 拆解「自己是怎樣的女人」的困惑 118
4.6.2. 了解「無法清楚表達情緒與需要」的困難 121
4.6.3. 接受「不知道能不能被接受」的焦慮 123
4.6.4. 消融「有目標、價值才有意義」的束縛 126

5. 旅途的幕後 129
5.1. 探索歷程中的個人內在狀態 129
5.2. 探索歷程中個人與創作圖像間的動力關係 147
5.2.1. 夢境影像和創作圖像如何在自我探索歷程中協助創作個體貼近內在心像 147
5.2.2. 透過藝術創作的自我探索歷程所浮現之內在心像對創作個體的意義為何 151
5.2.3. 夢境影像與藝術創作所產生的內在心像如何在自我探索歷程中與創作個體互動 154
5.2.4. 創作個體透過藝術創作的自我探索歷程與內在心像互動對生命產生何種影響 158
5.3. 運用圖像創作進行自我探索對歷程的影響 162
5.4. 研究結論 165
5.4.1. 個人與自我探索之創作圖像間的動力關係 165
5.4.2. 面對他人自我探索之創作圖像 168
5.5. 研究建議 170
5.5.1. 關於運用圖像創作進行自我探索 170
5.5.2. 相關研究方向 173

6. 結束與開始 174

引用文獻 177
附錄A:困境前後脈絡分析表 183
附錄B:圖像創作推進個人內在狀態轉變分析表 187
附錄C:運用圖像創作在個人自我探索歷程中的作用統整表 190

表 次

表2-1:女性意象呈現之女性處境相關研究 15
表2-2:心理助人工作者的自我探索相關研究 21
表2-3:自我探索過程中個體化歷程之相關研究 25
表3-1:資料呈現範例說明 35
表4-1:阿澤認為的「壞女人」特質分類表 66
表4-2:阿澤內在的「好女人」預設表 66
表5-1: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內在狀態對應表 142
表5-2: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研究提問觀察對應表(一) 150
表5-3: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研究提問觀察對應表(二) 153
表5-4: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研究提問觀察對應表(三) 157
表5-5: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研究提問觀察對應表(四) 161

圖 次

圖3-1:研究流程動態圖 39
圖4-1: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 42
圖4-2: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火焰與女陰 44
圖4-3: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臉部出現 45
圖4-4: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僵硬握拳的左半身 45
圖4-5: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快速迸出的黑色 46
圖4-6: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快速迸出白色光亮 46
圖4-7: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狗頭出現 47
圖4-8: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黑狗的攻擊 47
圖4-9: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漩渦與下方朦朧地景 49
圖4-10: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悲傷的女人 50
圖4-11: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漩渦中的魚 51
圖4-12: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兩圖合併 51
圖4-13: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蟾蜍出現 52
圖4-14:吳欣致(2011)。﹝壞女人與黑犬﹞青蛙與遺跡 52
圖4-15:吳欣致(2007)。﹝哭泣女人I﹞ 57
圖4-16:吳欣致(2007)。﹝哭泣女人II﹞ 57
圖4-17:吳欣致(2008)。﹝悲慘哭泣的媳婦﹞ 58
圖4-18:吳欣致(2008)。﹝妖媚女人﹞ 59
圖4-19:吳欣致(2008)。﹝夢中的酷女人﹞ 60
圖4-20:吳欣致(2008)。﹝性感內衣﹞ 62
圖4-21:吳欣致(2010)。﹝淫蕩女王﹞ 64
圖4-22:吳欣致(2008)。﹝裝乖的黑犬﹞ 70
圖4-23:吳欣致(2008)。﹝支解﹞ 71
圖4-24:吳欣致(2008)。﹝發怒的黑犬﹞ 72
圖4-25:吳欣致(2007)。﹝植物﹞ 77
圖4-26:吳欣致(2007)。﹝肥沃林中花﹞ 77
圖4-27:吳欣致(2008)。﹝解讀﹞ 78
圖4-28:吳欣致(2008)。﹝掙扎與平靜﹞ 79
圖4-29:吳欣致(2011)。﹝恐懼﹞ 84
圖4-30:吳欣致(2012)。﹝戰士﹞藍色臉出現 85
圖4-31:吳欣致(2012)。﹝戰士 86
圖4-32:吳欣致(2012)。﹝掙扎﹞ 89
圖4-33:吳欣致(2012)。﹝掙扎﹞禁區 89
圖4-34:吳欣致(2011)。﹝脆弱﹞ 92
圖4-35:吳欣致(2011)。﹝血紅花與怪手﹞ 93
圖4-36:吳欣致(2012)。﹝往下探I﹞ 97
圖4-37:吳欣致(2012)。﹝往下探III﹞ 97
圖4-38:吳欣致(2012)。﹝失落的傳承﹞ 98
圖4-39:吳欣致(2012)。﹝恐懼﹞ 99
圖4-40:吳欣致(2012)。﹝憤怒﹞ 99
圖4-41:吳欣致(2013)。﹝孤兒﹞ 100
圖4-42:吳欣致(2013)。﹝母與子﹞木雕過程 104
圖4-43:吳欣致(2013)。﹝母與子﹞ 104
圖4-44:吳欣致(2013)。﹝鳥與黑手I﹞ 108
圖4-45:吳欣致(2013)。﹝鳥與黑手II﹞ 109
圖4-46:吳欣致(2013)。﹝鳥與黑手III﹞ 109
圖4-47:吳欣致(2013)。﹝鳥與黑手IV﹞ 110
圖4-48:吳欣致(2013)。﹝鬼魅般的女人I﹞ 111
圖4-49:吳欣致(2013)。﹝鬼魅般的女人II﹞ 111
圖4-50:吳欣致(2013)。﹝長捲髮女人﹞ 112
圖4-51:吳欣致(2013)。﹝男人與女人I﹞ 113
圖4-52:吳欣致(2013)。﹝男人與女人II﹞ 113
圖4-53:吳欣致(2013)。﹝男人與女人III﹞ 114
圖4-54:吳欣致(2013)。﹝男人與女人IV﹞ 114
圖4-55:吳欣致(2013)。﹝跳舞女人與花﹞ 116
圖5-1: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內在狀態變化圖I-外在衝擊顯現內在矛盾 143
圖5-2: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內在狀態變化圖II-陰暗浮現引發害怕 143
圖5-3: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內在狀態變化圖III-靠近陰暗帶來疑惑與拉扯 144
圖5-4: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內在狀態變化圖IV-看見對外固有姿態及其影響 144
圖5-5: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內在狀態變化圖V-固有姿態鬆動與接回陰暗的部分 145
圖5-6: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內在狀態變化圖VI-與感受同在及了解需求 145
圖5-7:阿澤探索歷程階段與內在狀態變化圖VII-在感受與需求的基礎上重整 146
圖5-8:個人與夢境影像及自我探索之創作圖像動力關係圖 167
圖6-1:吳欣致(2014)。﹝開啟﹞ 176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Kevin Chen(2015年4月28日)。【娛樂調查局】宮鬥深似海 容嬤嬤、徐慧、華妃壞透了。YAHOO!奇摩名人娛樂。取自https://tw.celebrity.yahoo.com/
Yahoo!奇摩(2015年5月15日)。【Y民調】宮鬥劇壞女人盤點 37%網友最恨容嬤嬤。YAHOO!奇摩新聞。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
中華民國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昭惠(2010)。《助人者看不見的傷口:心理助人者替代性創傷形成歷程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3580372184192876785。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Riessman, C. K.(1993). Narrative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王甄蘋(1999)。《壓迫中的解放與自由-一個諮商員的自我敘說.自我生成與專業實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9882265509569632613。
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新北市新店區:立緒文化。Murray Stein (1998). Jung's Map of The Soul: an Introduction. Carus Publishiing.
江美玲(2004)。《芙烈達‧卡蘿(FridaKahlo,1907-1954)人生歷程與繪畫創作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7623119644725379312。
江淑娟(2008)。《一位女性諮商師諮商性侵害加害人經驗之敘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9466975285827341860。
宋文里譯(2014)。《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臺北縣新店市 : 左岸文化出版。Carl R. Rogers(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Houghton Mifflin.
李湜(2003),〈北京故宮藏仕女畫〉,《故宮文物月刊》,243期,28-38頁。
李茂興譯(1999)。《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Corey, G.(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李韻儀(2003)。《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8270653766799577451。
林麗珊(2007)。《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市:五南。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 : 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圖書出版。
東森新聞(2014年11月23日)。經典惡女 「公車萍」 苗可麗、丁國琳、方馨。YAHOO!奇摩新聞。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
東森新聞(2015年7月2日)。網友票選本土劇惡女 黃茵離奪冠。東森新聞。取自http://news.ebc.net.tw/apps/index.aspx
易之新譯(2011)。《榮格心理治療》。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Marie-Louise von Franz (1990), Psychotherapy, Daimon Verlag.
吳莉君譯(2003)。《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John Berger(1972). Ways of Seeing. Penguin Books.
吳珮瑱(2004)。《女諮商師協助性受虐者心理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5915030814166107623。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 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Sage Publications.
周詩婷(2010)。《大專校院諮商師替代性創傷經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9505283052395447738。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 理論、 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麗雅(2012)。《『真實!你在哪裡?』一個諮商專業學習者尋找真實自我的敘說旅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0904956738605944997。
侯維之譯(2000)。《當尼采哭泣》。台北市:張老師。Irvin D. Yalom(1992). When Nietzsche Wept: A Novel of Obsession. Perennial.
侯雅菱(2008)。《無頭神類型-侯雅菱創作自述》,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1728187238894661936。
陳金燕(2003),〈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心理研究》,18期,59-87頁。
陳彥君(2005)。《專業諮商員生涯困境與心理調適歷程之生命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9879897746390460853。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4615320036123794647。
陳宛資(2011)。《隱匿的邊界-女體迷思現象之水墨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9153438208177371176。
陳筱琳(2011)。 《與受助者相遇的經驗: 一個現象學的探究》,碩士論文。慈濟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臨床心理組。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6689659207346122310。
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社。Simone de Beauvoir(1986). Le Deuxième Sexe. Gallimard Education.
陸蓉芝(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 : 藝術家出版。
陸蓉之(200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高宣揚(2002)。《後現代論》。臺北市:五南。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臺北市:牙人出版。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下)》。臺北市:牙人出版。
張家慈(2014)。《所謂美好之前的粉碎與灼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2512465430316263837。
張希帆(2011)。《潘玉良自畫像中的身份認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6009481970557317324。
麥麗蓉(2009),〈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臺灣心理諮商季刊》,3期,11-21頁。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臺北市:藝術家。
黃靖月(2003)。《女性意象繪畫創作》,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0419849856370177655。
黃惠惠(2005)。《助人歷程與技巧:增訂版》。台北市:張老師。
黃淑清(2001),〈諮商專業知識與專業「人」的覺察〉,《輔導季刊》,37期,47-55頁。
黃德祥(1986),〈輔導人員「專業枯竭」成因與克服之道〉,《諮商與輔導》,12期,2-4頁。
黃璧惠、魏宏晉等譯( 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Murray Stein (2006).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nsciousness. Chiron Publication.
傅嘉祺(2007)。《捨得與失去-助人工作者的失落與自我整理》,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0917362075314506769。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楊起鳳(2015年6月19日)。狗血劇始祖「花系列」 壞女人製造機。聯合新聞網娛樂。取自http://udn.com/news/cate/6648
楊起鳳(2015年6月24日)。那些年一起走過的「花系列」。聯合新聞網娛樂。取自http://udn.com/news/cate/6648
廖雯(2001)。《不再有好女孩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廖玉芳(2004)。《凝視身體─女性身體的變貌與潛藏意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8674846544262670679。
鄭家雯(2004)。《走出心靈迷霧:諮商師調適與因應接案無力感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0548574846541004656。
蔡長添、張景媛(2000)。〈教育大辭書〉。《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114/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市:鼎茂圖書。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謝鴻均譯(2000)。《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臺北市 : 遠流。 The Guerrilla Girls(). The Guerrilla Girls’ bedside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Penguin Books.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冊)》。台北市:臺灣東華。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 台北市:女書。
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Carl G. Jung (1964). Man and His Symbol. Ferguson Publishing.

英文部分:
Corey, G., Corey, M. S., &; Callanan, P. (1993). 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California: Brooks/Cole.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Sage Production, Inc. USA.
Douglas, Susan J(1994). Where the Girls Are: Growing up Female with Mass Media. New York: Times Books.
Golden-Biddle, K. and Locke, K. (1993). Appealing work: an investigation of how ethnographic texts convince.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4, P595-616.
Neuman,W.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orao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kovholt, T. M. &; Ronnestad, M. H. (1992). The evolving professional self stages and 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New York J.
Watkins, C. E.(1983).Counselor acting out in the counseling situation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7), 417-42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