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8: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琬珺
研究生(外文):Wan-Chun Huang
論文名稱:雲林縣國中學生的游泳知覺風險與社會支持 對活動參與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Risk and Social Support on Swimming Participat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Yunlin
指導教授:陳其昌陳其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Chang Chen
口試委員:陳其昌周文祥蔡守浦
口試委員(外文):Chi-Chang ChenWen-Shiang ChouShou-Pu Tsai
口試日期:2015-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知覺風險社會支持游泳教學國中學生
外文關鍵詞:perceived risksocial supportswimming teaching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國 中 學 生 的 游 泳 知 覺風險與社會支持對活動參與的影響。母群體為雲林縣實施游泳教學六所國民中學的學生, 利用叢集抽樣法自七、八及九年級中各選取一班學生為研究樣本 (N=463), 有效樣本數共391 位。經以卡方檢定、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後, 獲得結果如下: ( 一)391 位研究對象中, 94.88%曾參與過游泳活動, 23.02%半年參與1 次游泳活動。游泳能力方面, 以「能在水中拾物2 次, 而且能蹬牆飄浮3 公尺後站立」人數比例較高 (46.03%)。( 二)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中的身體狀況與游泳活動參與經驗存在顯著的關聯性, 身體狀況與游泳頻率存在顯著的關聯性。( 三) 知覺風險之社會及心理風險、傷病風險及時間風險等構面與游泳頻率及游泳能力呈顯著的負相關。社會支持之師長支持構面與游泳頻率呈顯著的正相關; 同儕支持、師長支持及家人支持等構面與游泳能力呈顯著的正相關。( 四) 知覺風險之社會及心
理風險構面可以負向的預測游泳頻率, 可解釋變異量為5%;社會及心理風險構面亦可以負向的預測游泳能力, 可解釋變異量為10%。經討論, 本研究結論為: 知覺風險及社會支持對游泳活動參與經驗影響程度較高, 即當學生知覺活動本身可能造成傷害會降低活動參與頻率; 但若知覺活動參與被肯定, 不僅活動參與頻率會增加, 可能游泳能力愈佳。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s t u d y i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e ff e c t s o f
perceived risk and social support on swimming
participat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opulation are based on the six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implementation of swimming teachin g in
Yunlin .To survey by cluster sampling which choosing
one class form seventh to ninth grade students in those
six schools. The resea rching samples are 463 and the
e ff e c t i v e samples a r e 3 9 1 .
The following study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Chi-square tes 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 i c i ent 、and Regression A n a l y s i s .
1 . 94.88% of those study subjects have par t i c i p a t i n g swimming activi t i e s , a nd 23.02% of th em just have one time per six months. It’s rather high in
proportion to swimming ability (46.03%), which
can pick up object twice and stand up after
k i c k i n g - w a l l - f l o a t i n g f o r 3 m e t e r s .
2 . There is high corre lation between the study
s u b j e c t s ’ health and swimming exper ience, and
also between the he a lth and the frequency of
swimmin g .
3 . The signi f i c a n t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among th e
frequency of swimming、t h e swimming ability , a nd
the perceived risk(including social、menta l 、and
injury risk). Th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 r e l at i o n i s b etween the teacher support and he
frequency of swimming, and also between the
swimming ability and social support(including
f r i e n d s 、t eacher 、a n d f a m i l i e s ) .
4 . The frequency of swimming and the swimming
ability can be negative predicted by social and
menta l r i s k .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s: Both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risk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in the swimming participation. That
means when t he perce i ved risk higher, the frequency of
a c t i v i t y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w i l l be reduced. In addition, when
t h e p e r c e p t i o n i s c e r t a i n l y i n v o l v e d i n a c t i v i t i e s , n o t o n l y
be increased the frequency o f p a r t i c ipat i o n , b u t a l s o t h e
swimming ability.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A B S T R A C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i
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v
表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i
圖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x
第壹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第一節 知覺風險概念及其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第二節 社會支持概念及其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9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
第肆章 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
第一節 預試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6
第二節 國中學生游泳活動參與現況分析結果 . . . . . . . . . . . . 8 7
第三節 國中學生背景變項與游泳活動參與關聯情形分
v
析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
第四節 國中學生知覺風險、社會支持與游泳活動參與相
關分析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0
第五節 國中學生知覺風險、社會支持對游泳活動參與迴
歸分析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6
第伍章 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第一節 國中學生游泳活動參與的現況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第二節 國中學生背景變項與游泳活動參與關聯情形 . 11 4
第三節 國中學生知覺風險、社會支持與游泳活動參與相
關情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8
第四節 國中學生知覺風險、社會支持對游泳活動參與影
響情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7
第一節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7
第二節 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8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4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5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9
一、中文部分
王宏義、李晉豪、蔡鋒樺、李昭憲(2013)。大學生對於參與休閒潛水活動的知覺風險之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5,63-78。
王國川(2002)。臺灣地區民眾溺水事故傷害之影響因素探 討。衛生教育學報,18,1-16。
方景翰(2009)。水肺潛水員知覺風險與教練領導效能對自發性表現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方雅亭、卓國雄(2010)。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探討。臺灣水域運動休閒論壇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2-49。
尤新吉(1993)。公立游泳池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6(1),86-89。
古志銘、林宏恩、陳文貞(2010)。大學院校生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編製。島嶼觀光研究,2(4),80-101。
行政院衛生署(2006)。民國93 年死因統計結果摘要。衛生統計資訊網。2015年4月18日取自:http://www.doh.gov.tw/ statistic/data/死因摘要/93 年/表1.xls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運動人口倍增計畫。臺北:作者。
邱秀霞(2003)。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 育,64,33-39。
李志浩(2012)。國小學生學習游泳內在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李明儒、陳元暢、陳宏斌(2003)。休閒潛水的風險管理之研 究。戶外遊憩研究,16(2),49-67。
李政明、鍾志強(2010)。運動社會支持與成年人規律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1),1-10。
巫思賢、陳耀宏(2010)。台灣游泳政策初探(1999~2010)。臺灣水域運動休閒論壇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74。
匡崇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體育任課教師風險管理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何雪珍(1998)。護理科應屆畢業生憂鬱傾向及其與生活壓 力、社會支持、自殺傾向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
吳穌、林紀玲、丁春枝(2000)。休閒運動行銷計畫-以永達技術學院游泳池為例。永達學報,1(2),90-101。
林含青(2013)。休閒社會支持與休閒阻礙協商過程間之關係:以水肺潛水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
林呈樺、張俊一(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舉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23- 38。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林家傑、張俊一(2012)。桃園縣退休教師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交大體育學刊,4,1-15。
林貞錡(2010)。中部地區國中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管理學院運動事業管理學系。
林蓉儀(2007)。高雄縣國小女性主管時間管理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林書吉(2008)。國外自助旅行者持續參與和知覺風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孫天佑(2006)。刺激尋求特性及知覺風險影響東北角磯釣客釣點選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
段開齡(1996)。風險及保險理論之探討:向傳統智慧挑戰。中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周俊三、張佩婷(2014)。休閒運動參與運動涉入、運動行為及社會支持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5(2),63-77。
洪文平(2002)。游泳運動介入對氣喘兒童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教育部(2000)。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3)。推動學生水域運動方案。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作者。
侯堂盛、楊孟華(2014)。體育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行為、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雲、嘉地區體育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3),1-20。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學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袁碧霞(2013)。飛行傘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知覺風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翁振益、林若慧(2006)。工作-休閒衝突、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觀光研究學報,12(3),183-205。
凌氤寶(1983)。企業經營風險。台北:華泰。
凌氤寶、康裕民、陳森松(2003)。保險學: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
高俊雄、林楨喬(2008)。94~96年教育部「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執行策略與成果評估。運動管理,12,3-14。
高群超(2011)。水上安全救生訓練參與者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涉入程度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1),209-227。
陳明耀、郭佩惠、黃懷瑩(2014)。台南市公私立國中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之調查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288- 294。
陳冠錦(2002)。從「提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至落實學校游泳教學的具體措施。中華體育季刊,16(1),129-136。
陳滿樺(1983)。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及有關變項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陳麗娟、王建臺(2010)。台南縣國民小學游泳教學及游泳能力檢測實施現況之研究。臺灣水域運動休閒論壇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29。
黃文俊(1999)。身體活動對學童之生理效益。中華體育季刊,12(4)91-97。
黃玉琴、周彥呈、吳忠宏(2013)。釣客人格特質、知覺風險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6(1),1-22。
黃金柱、林木俊、沈莉青、廖志猛(1993)。民眾參與休閒運動態度和參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四季潛水游泳會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69-93。
黃坤得、黃瓊慧(2000)。水上休閒運動之初探。臺灣體育, 109,15-18。
黃坤得、黃瓊慧(2001)。推展水上休閒運動之策略。中華游泳,63,13-22。
黃敏芝(2010)。衝浪遊憩者之刺激尋求、知覺風險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烏石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260-292。
許旻棋、許富淑(2000)。推動學生游泳能力對水域活動安全影響之研析。大專體育,89,112-118。
曹勝雄、王麗娟(2001)。旅遊產品知覺風險與降低風險策略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1(1),1-26。
張崇玲(2006)。台北市立國中學生游泳課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張孝銘(2006)。登山冒險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未出版。
張笠雲(198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明麗(2001)。單親兒童憂鬱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2,272-284。
張佳裕(2011)。學生游泳課參與之阻礙因素探討。淡江體育,14,115-122。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曾雅秀(2006)。影響澎湖地區青少年水域運動參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
溫仲華(2003)。中老年人游泳指導。台北:大展出版社。
楊琇嵐(2013)。潛水活動者休閒涉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
葉承鑫、陳文喜、葉時碩(2009)。遊客對其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水域遊憩活動為主。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4),1-25。
葉景谷、葉為谷(2010)。探討休閒游泳運動之價值。休閒保健期刊,3,47-54。
劉兆達、林德隆、陳和睦(2005)。學生游泳能力調查:以國民中學擁有游泳池學校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4),87-96。
劉翠薇、黃淑貞(1999)。臺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34,1-32。
鄭政宗、張君如、曾雅秀(2008)。青少年同儕關係、知覺風 險、水域運動態度及水域運動參與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朝陽學報,13,175-204。
鄭巽元(2010)。台北市國小學童游泳運動參與、學習滿意度對身心健康狀況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鄭清滿、黃瓊慧(2014)。不同潛水年資休閒潛水員自覺專業能力、知覺風險與自發性行為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3,116-140。
蔡桂城(2007)老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與生活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縣,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蔡惠君(2003)。成年人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五甲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謝智謀、吳崇旗、謝宜蓉(2007)。體驗學習融入休閒教育課程之實施成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39-50。

二、英文部分
Baird, I. S., & Thomas, H. (1985). Toward a contingency model of strategic risk taking.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2), 230-243.
Bauer, R. A. (1967).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In D. F. Cox (Ed.), 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pp. 23-33).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elsi, R. L., Rose, R. L., & Leigh, T. W. (1993). An exploration of high-risk leisure consumption through skydiv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 1-23.
Cheron, E. J., & Ritchie, J. R. B. (1982).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risk.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39- 154.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 357.
Collier, P. M., & Berry, A. J. (2002). Risk in the process of budge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3, 273-97.
Dowling, G. R., & Staelin, R. (1994). A model of perceived risk and intended risk-handling activit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1(2), 119-134.
Featherman, M. S., & Pavlou, P. A. (2003). Predicting e-services adoption: A perceived risk facet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 451-474.
Forster, J. E. (1989). The effect of self-efficacy, and smoking habit on participant success in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U. M. I. Dissertation services.
Fuchs, R. (1996). Causal models of physical exercise participation: Testing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construct “pressure to chang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6, 1931- 1960.
Gillmer, M., Speak, B., Bradley, C., Harrell, J., & Belyea, M. (1996). The youth health surve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habit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6, 106-111.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i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 122-149.
House, J. S., & Kahn, R. L.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21, 83-108.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 163-181.
Jones, R. A., & Ellis, G. D. (1996). Effect of variation in perceived risk on the secretion of β-endorphin. Leisure Sciences, 18, 277-291.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92). Reference points, anchors, norms, and mixed feeling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1, 296-312.
Katz, J. (1996). The aquatic handbook for lifetime fines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Laurent, G., & Kapferer, J.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2), 41-53.
Leslie, E., Owen, N., Salmon, J., Bauman, A., Sallis, J. F., & Lo, S. K. (1999). Insufficient active Australian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person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Preventive Medicine, 28, 20-27.
Lopez, R. A. (1999). Las comadres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Journal of Woman ampampamp Social Work, 14, 24-41.
McI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1), 3-15.
Pate, R. R., Pratt, M., Blair, S. N., Haskell, W. L., Macera, C. A., & Bouchard, C. (199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3(5), 402- 407.
Priest, S., & Carpenter, G. (1993). Changes in perceived risk and competence during adventurous leisure experiences.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8(1), 51-71.
Prochaska, J., Rodgers, M. W., & Sallis, J. F. (2002). Physical activity and social support.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5 (3), 238-238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si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obinson, D. W. (1992). A descriptive model of enduring risk recreation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1), 52-63.
Sallis, J. F., & Owen, N. (1999).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2000).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Schuett, M. (1993). Refining measure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15, 205-216.
Streeter, C. L., & Franklin, C. (1992). Defining and measuring social support: Guidelines for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 81-98.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 423.
Tolsdorf, C. (1976). Social networks support and cop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 407-417.
Wilks, J., & Davis, R. J. (2000). Risk management for scuba diving operators on Australia’s Great Barrier Reef. Tourism management, 21(6), 591-599.
Wu, T. Y., & Pender, N. (2002).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An application of the health promotion model. Research Nursing Health, 25(1), 25-3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宏義、李晉豪、蔡鋒樺、李昭憲(2013)。大學生對於參與休閒潛水活動的知覺風險之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5,63-78。
2. 王宏義、李晉豪、蔡鋒樺、李昭憲(2013)。大學生對於參與休閒潛水活動的知覺風險之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5,63-78。
3. 王國川(2002)。臺灣地區民眾溺水事故傷害之影響因素探 討。衛生教育學報,18,1-16。
4. 王國川(2002)。臺灣地區民眾溺水事故傷害之影響因素探 討。衛生教育學報,18,1-16。
5. 古志銘、林宏恩、陳文貞(2010)。大學院校生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編製。島嶼觀光研究,2(4),80-101。
6. 古志銘、林宏恩、陳文貞(2010)。大學院校生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編製。島嶼觀光研究,2(4),80-101。
7. 李政明、鍾志強(2010)。運動社會支持與成年人規律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1),1-10。
8. 李政明、鍾志強(2010)。運動社會支持與成年人規律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1),1-10。
9. 吳穌、林紀玲、丁春枝(2000)。休閒運動行銷計畫-以永達技術學院游泳池為例。永達學報,1(2),90-101。
10. 吳穌、林紀玲、丁春枝(2000)。休閒運動行銷計畫-以永達技術學院游泳池為例。永達學報,1(2),90-101。
11. 林家傑、張俊一(2012)。桃園縣退休教師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交大體育學刊,4,1-15。
12. 林家傑、張俊一(2012)。桃園縣退休教師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交大體育學刊,4,1-15。
13. 周俊三、張佩婷(2014)。休閒運動參與運動涉入、運動行為及社會支持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5(2),63-77。
14. 周俊三、張佩婷(2014)。休閒運動參與運動涉入、運動行為及社會支持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5(2),63-77。
15. 侯堂盛、楊孟華(2014)。體育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行為、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雲、嘉地區體育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