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吉文(1990)。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其專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尤春美(2011)。高雄地區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縣。
王欣宜(2014)。特殊教育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規準問題初探—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例。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10,7-13。王受榮(1992a)。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淑女(2011)。國中教師自我復原力、教師效能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王家偉(2012)。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態度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台灣立報(2005)。芬蘭教育,為何第一?檢索日期:2012年4月17日。取自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p=40
甘瓊瑤(2008)。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高中職教師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江明曄(1997)。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專業能力運用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余惠婷(2007a)。國小教師進修方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以高.高.屏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余惠婷(2007b)。國小教師進修方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以高.高.屏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武典(1992)。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北市:心理。
吳政達(1998)。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政策實施之可行性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32-006)。
吳清山、林天佑(2002)。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9,102。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俐錦(2006)。國民小學教師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柳儀(2007)。高中職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吳碧雲(2010)。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吳璧如(2005)。教師效能感的縱貫性研究:以幼教職前教師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8(3),383-408。呂秀桂(2008a)。教師專業成長對教師效能之影響—以教師工作投入為干擾變項。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呂秀桂(2008b)。教師專業成長對教師效能之影響—以教師工作投入為干擾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45-64。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永昌(1999)。視障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219-244。李莉莉(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承憲(2008)。嘉義與台南縣市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慧芬(2007a)。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慧芬(2007b)。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美惠(2009)。雲林縣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沃文豪(2007)。國小教師之科學教學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宋曜廷、張新仁、吳叁鏡、張添庸、陳玉玲(2008)。規劃高職各群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天祐(1998)。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22,19-22。林秀泓(2007)。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其教師效能之研究─以十二年就學安置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吉城(2007)。雲林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自我效能與教師有效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旻賜(2006)。彰化縣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俊傑(2011)。國民中學校長多元型模領導、教師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勇輝(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和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再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95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書-熱情卓越新典範。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林漢政(2003)。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怡秀(2001)。國中小教師教育態度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圻翰(2012)。雲林縣高中職教師領導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林春宏(2009)。國小教師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知覺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順智(200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本位專業發展情形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邱志鑫(2004)。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認知與教師效能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邱柏翔(1991)。國民小學教師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檔案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金尚屏(2008)。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施宇謙(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柯安南(2004)。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柯麗卿(2009)。獨立研究指導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嘉鴻(2003)。國民小學教師增權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洪劭品(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聖昌(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與意見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孟真(2007)。雲林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認知層面與實際表現相關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洪文芬(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胡錦芳(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志麟、江文慈(2001)。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中國測驗學會與台灣師範大學主辦「第五屆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臺北市。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孫美珠(2008)。國民小學組織公平、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徐昊杲(1996)。我國專科學校技職類科教師其教師效能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馬琇容(2009)。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市:正中。
張素貞(2003)。教育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探就。現代教育論壇,10,37-50。
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弘奇(2010a)。學習型組織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國小教師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弘奇(2010b)。學習型組織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地區國小教師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 -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輝政(2001)。高級中學評鑑實施狀況及其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嘉原(2008)。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健康、組織學習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1996)。國小教師成績考核系統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5),89-99。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4a)。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9,169-194。
張德銳(2004b)。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與教學導師制度芻議。師友月刊,447(9),6-16。
張德銳(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許育齡(2006)。教師效能感研究的取向及限制-邁向變動教師效能感的探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109-137。莊吏賢(2009)。國民小學兼任職務教師溝通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萱之(1998)。中等學校教育學程之課程與教學和職前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郭宏吉(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特殊教育班教師班級經營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2006a)。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載於台北縣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資源網。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日,取自http://share.tpc.edu.tw/eva/Shared%20Documents/Forms/AllItems.aspx。
教育部(2006b)。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規準/指標—現有各版本彙整表。載於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2日,取自http://140.111.34.34/moe/common/index.php?z=455&zzz=455&id=774。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正義(2004)。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之學校績效責任信念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陳伯璋、許添明(2002)。學校本位經營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奎熹(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政偉(2003)。臺灣地區高職學校技職類科教師其教師效能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秋苹(2011)。高中職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效能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陳秦敏(2010a)。花蓮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秦敏(2010b)。花蓮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秦敏(2010c)。花蓮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清和(2001)。我國高職特殊教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勝福(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敏(2003)。國民小學教師之校長教學領導知覺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葉又慈(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曾憲政(2011)。老師的鏡子在哪裡。檢索日期:2011年10月23日,取自http://tepd.moe.gov.tw/chinese/06_about/00_overview.php?tids=3
游秀琴(2008)。北部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能力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工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福賢(2009)。新竹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以喬(2005)。高雄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美淑(2005)。高屏地區高中職教師情緒智力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技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瓊儀(2009)。高中職餐旅群教師人格特質、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縣。楊麗香(2004)。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路婉林(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教師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詹雅帆(2011)。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廖雅靖(2010)。屏東縣國中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效能感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春榮(2003)。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19。劉春榮(2004)。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現代教育論壇,10,244-252。
劉秋珍(2005)。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玉珍(2004)。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申談譯(1993)。T. Gordonr著。教師效能訓練。台北市:新雨。
潘安堂(2002)。國民小學教師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32-133。潘慧玲、王麗雲、張素貞、鄭淑惠、林純雯(2007)。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評鑑。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所。
蔡金滿(2005)。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嘉義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承翰(2010)。彰化縣國小教師教學自我效能對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淑娟(2013)。國中教師知覺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鄭文實(2007)。國小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評鑑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鄭正昇(2008)。花東地區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現況與成效評估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鄭詩釧(2004)。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燕萍(1986)。教育的功能與效能。香港:廣角鏡。
鄭佳霖(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情形研究之後設分析。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賴東榮(2010)。國立高中職教師工作倦怠、情緒智慧與教師效能感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顏銘志(199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謝逸勳(2010)。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佳珍(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Ashton, P. T. (1984). Teacher efficacy :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5), 28-32.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Y. : Longman.
Bandura, A. (1977).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y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37, 322-347 .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96).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1997).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Beerens, D. R. (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Thousand Oaks, CA: Crowin Press
Berman, P., McLaughlin, M., Bass, G., Pauly, E., & Zellman, G.(1977). Federal programs supporting educational change, Vol 7. Factors affect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inu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40-432)
Burke, P. J. (1987). Teacher development: Induction, renewal and redirection. NewYork: The Flamer Press
Christensen, D. (1996).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research bas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Sikul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p.38-52).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nger, J. A. & Kanungo, R. N. (1988).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3(3), 471-482.
Denham, C., & Michael, J. (1981).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Education Research, 5 ,39-63.
Gibson, S., & Demn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iroux, H. A.(1988). Teacher as intellectua: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Good, T. L. (1979).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hat we know
about it now.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0(2), 52-64.
Guskey, T. R. (1988). Teacher efficacy, self - concept,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impl- 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 , 63 - 69.
Haigh, N., & Kattern, B. (1984). Teacher effectiveness: Problem or goal for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 23-25.
Hoover-Dempsey, K. V., Bassler, O. C., & Brissie, J. S.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4(3), 417-435.
Landerholm, E., Gehrie, C., & Hao, Y.(2004). Educat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for the global world.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4(7-8), 593-606.
Murphy, J., & Beck, L. G.. (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Thousand Oaks, CA: Sage.
Nardi, B. A. (1996). Studying context: A comparison of activity theory, situated action models, and distributed cognition. In B. A. Nardi(Ed.),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p. 69-102). Cambridge, MA: MIT.
Newma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 (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fy of
Educstion, 62, 221-238.
Parkay, F. W., & Stanford, B. H. (2000). Becoming a teacher. Boston, Mass:Allyn and Bacon.
Phan, H. P. (2007). An examin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A path analysis approa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 (6), 789-806.
Pigge, F. L., & Marso, R. N. (1993). Outstanding teachers' sense of teacher efficacy at four stag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6206)
Reynolds, M. C., & Birch, J.W. (1982).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in all American schools (revised ed.).Reston , V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Schunk, D.H. (1994). Self-regula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attributions in academic setting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p. 75-9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ondon: Century Books.
Soodak, L. & Podell, D. (1996). Teacher efficacy: 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a multi-faceted construct.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12, 401-411.
Tschannen-Moran, M., Hoy, A. W., & Hoy,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202-248.
Woolfolk, A. E., & Hoy, W. K.(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91.
Worthen, B. R.,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