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丁振豐(2000),「動機理論」,《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4年8月3日,取自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54/
2. 方姿雅 (2008),「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1。2014年8月3日,取自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1/71-20.htm
3. 方德信(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透過網路在職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4.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5. 朱智文(2009),「臺東縣國小資訊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教育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6.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102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7. 余惠婷(2006),「探討國小教師進修方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以高、高、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8.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 :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9. 吳美美(1996) ,「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2(2) 期,29-52。10.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臺灣教育 2004》,629期,9-14。11.吳修瑋(2007),「臺北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2.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13.吳婉瑜(2012),「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14.李治果(2009),「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識管理、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15.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16.李慧玲(2013),「新北巿國小教師數學電子教科書使用滿意度、教學效能與資訊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17.沈許真(2008),「公務人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網路素養與線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18.林怡伶(2014),「系統品質、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及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以教育部數位學習服務平臺線上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19.林青青(2012),「新北市國中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20.林紀慧、 蔡振地(2008),「國小教師網路在職進修之現況與態度調查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卷1期,119-146。。21.林美惠(2005),「高職家事類科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22.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23.林惠美(201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新北市埔墘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
24.林菁(2002),「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課程之探討── 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 E 世代創意教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大學, 233-249.
25.林敬祥(2010),「教師參與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
26.邱于真(2012),「教學魔法書─教師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2014年8月3日,取自網址http://ctld.ntu.edu.tw/_epaper/page1.php
27洪秀熒(2005),「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36期,32-51。
28.洪祥偉、陳五洲(2006),「從資訊融入教學觀點探討中小學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資訊素養」,《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卷2期,333-345。29.香港教育統籌局(2004),「香港資訊素養架構:資訊年代學生學會學習能力的培養」,香港,教育統籌局。
30.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31.徐世宗(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32.桃園縣政府(2008),「桃園縣資訊教育白皮書」,2014年7月28日,取自網址http://www.tyc.edu.tw/files/enc/ict/ep1.html#sect3
33.桃園縣教育處(2014),《103各級學校名冊》,桃園:桃園縣教育處。
34.馬彥彬、李維斌、王履梅(2013),《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成果專書》,臺北:教育部。
35.馬蕙慈(2004),「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36.高正忠(2012),「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差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37.張巧伶(2014),「大專院校線上助教之教學效能、學校支援與資訊素養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38.張亦華、張倪甄(2010),「幼稚園教育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7期,68-86。
39.張志鵬(2001),「國小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40.張育銓(2008),「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之影響-以臺中縣、宜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41.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42.張倪甄(2007),「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43.張國華(2010),「資訊素養與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數位學習使用意願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44.張淑慧(2000),「企業導入網路化訓練(WEB)促進組織知識整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45.張媛甯、岳美秀(2012),「臺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覺知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 82期,70-89。
46.張景媛(2000),「外在動機」,《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4年8月3日,取自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809/
47.張順發、羅希哲(2005)「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期,73-97。48.張臺隆(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9.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2014年7月28日,取自網址http://content.edu.tw/primary/info_edu/tp_tt/content/nerc-1/law/teacher_point.htm
50.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51.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4年7月20日,取自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_new.php
52.教育部(2010),《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教育部。
53.教育部(2013),《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102~117 學年度)》,臺北:教育部。
54.教育部統計處(2014),「各級學校教師學歷」,《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2014年10月22日,取自網址https://stats.moe.gov.tw/qframe.aspx?qno=MwA5AA2
55.教育部統計處(2014),「表B302-2 國小教師數-按性別與學校所在縣市別分」,《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2014年10月22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973&;Page=20272&;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56.教育部統計處(2014),「表B3-2 國民小學概況—按學校所在縣市別分」,《教育統計》,2014年8月24日,取自網址https://stats.moe.gov.tw/files/ebook/Education_Statistics/103/103edu_EXCEL.htm
57.莊道明(2012),「資訊素養」,《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4年7月22日,取自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154/
58.許士軍(199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與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5期,13-56。59.許芬儀(2006),「南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網路素養、數位學習態度與參與數位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60.郭蘭(2003),「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61.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藝術學報》,61期,221~253。62.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63.陳李綢(2000),「內在動機」,《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4年8月3日,取自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695/
64.陳秀琪(2012),「宜蘭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65.陳俞叡(2008),「臺中教育大學學生使用非同步網路教學平臺學習態度與資訊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66.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2010),「學校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教育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3-174。
67.陳素蓮(2009),「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碩士班動機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68.陳智豪(2011),「國小教師參與E-Learning之學習動機與障礙之探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69.陳新青(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成長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70.陳嘉雄(2009),「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關係」,《98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80-90。
71.游豐任(2013),「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72.湯明寶(2010),「屏東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數位學習成效、成就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
73.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 (1) 期,132-17574.黃思華(2011),「以Veenstra同心圓理論建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模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75.黃秋柑(2003),「彰化縣高職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76.黃美蘭(2008),「大專院校生數位學習準備度指標之建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77.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一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78.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圖書。
79.温朝貴(2008),「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80.塗淑君、賴阿福、蔡俊明、楊書銘(2006),「教學資訊素養、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6期,87-109。
81.楊正光(2009),「花蓮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究所。82.楊桂卿(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以數位學習在職進修之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83.葉怡婷(2010),「醫療工作人員數位學習之學習動機與學習績效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全籌運籌管理研究所。84.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臺北: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訓練處。
85.蔡承家,蔡佩芳(2010),「國小教師使用網路行爲影響學習成效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9卷1期,77-101。86.蔡春綢(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87.蔡麗華(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88.鄭凱元(2014),「利用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之持續使用因素-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89.蕭任騏(2007),「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90.蕭增江(2006),「金控公司員工對線上教育訓練課程的態度與使用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1.親子天下(2014),「2014年縣市教育力大調查」,《親子天下雜誌》,59期,2014年7月20日,取自網址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040
92.賴苑玲(2013),「資訊素養和公共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1卷2期,9-25。93.薛雅勻(2008),「幼稚園教師資訊素養與其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94.韓梅馨(2007),「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動機與專業成長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95.韓愈(802),「師說」,《全唐文/卷0558》,2014年7月20日,取自網址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B8%AB%E8%AA%AA
96.簡木全(2003),「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高雄市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97.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98.羅瑩淑、李秀華(2012),「國小教師參與健康律動暨運動遊戲課程研習會的訊息來源和動機取向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6期,167-173。99.蘇俊郎(2012),「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知識管理能力與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100.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 Chicago: AL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6074).
101.Bakalevu, S., &; Narayan, N. (2010). ”Why Blended Learning? ” available from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http://linc.mit.edu/linc2010/proceedings/session15Bakalevu.pdf
102.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103.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York :Macmillan.
104.Boshier,R.W.(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21(2),3-26.
105.Boshier,R.W.(1977).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re-visited:Life-soar motives and th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Adult Education,27(2),24-27.
106.Brants, L., &; Struyven, K. (2009). ”Literature Review on Online Remedial Education:A European Perspective.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23(4), 269-275.
107.Curran,C.C.(1990).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librarian ” Public Libraries, 29, 349-353.
108.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in human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Publishing Co.
109.Dembo, M. H. &; Gibson, S. (1985).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m important factor in school improvement. ”,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2), 173-184.
110.Filipp,L. (2004).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reports. Annapolis: Maryland State Higher Education Commis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84412)
111.Kuhlthau,C.C.(1987).Information skills for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Research.(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297740)
112.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116 Haper and Bros.
113.McClure, C.R. (1994). ”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25.
114.Sharma, S., &; Gupta, S. (2012). ”The Virtual Classroom: The Role of ICT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1(1), 8-12.
115.Shelly,G.B.,Cashman,T.J., &; Waggoner,G.A.(1996)Using computers:A gateway toinformation Danvers,MA:Boyd &; Fraser publishing company.
116.Skaalvik, E. M., &; Skaalvik, S. (2007). ”Dimensions of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Relations With Strain Factors, Perceived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 and Teacher Burnou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9(3), 611– 625.
117.Skaalvik, E. M., &;Skaalvik, S. (2010). ”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teacher burnout: A study of relation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6(4), 1059–1069
118.Stace, E., &; Wiesenberg, F. (2007). ”A Study of Face-to-Face and Online Teaching Philosophies in Canada and Australia. ”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2(1),19-40.
119.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20.Vroom, V. H., and Yetton, P. W. (1973). Leadership and Decision-making.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