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古代
[楚]屈原,黃壽祺等注:《楚辭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
[晉]陳壽等:《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
[唐]孔穎達等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1979)
[唐]孔穎達等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1979)
[唐]牛曾孺、李復言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
[唐]吳競:《貞觀政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
[唐]李冗:《獨異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
[唐]唐臨、戴孚撰,方詩銘輯校:《冥報記、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
[唐]張讀:《宣室志 附補遺》(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唐]陸勳:《集異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唐]劉餗、張鷟,程毅中、趙守儼點校:《隋唐嘉話、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
[唐]慧立、彥悰撰,孫毓棠、謝方點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
[唐]蘇鶚:《杜陽雜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後晉]劉昫:《舊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1)
[宋]司馬光編,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6)
[宋]宋敏求:《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1)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等點校:《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1)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0)
[宋]歐陽修:《新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錢易:《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1)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
[明]朱棣集注、一葦校點:《金剛經集注》(濟南:齊魯書社,2010)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3)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
[清]廣陵書社編:《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出版社,2007)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
[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近代:
丁敏:《中國佛敎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敍事》(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07)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大藏經刊行會,1990)
內山知也著、查屏球譯:《隋唐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尹富:《中國地藏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2009)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冊)(北京:中國文民大學出版社,2002)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
方耀正:《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05)
王月清:《中國佛教論理研究》(高雄:佛光山出版社,2001)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4)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朱耀偉:《中國作家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出版社,2001)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4)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市:里仁出版社,1998)
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說中的佛教「修行」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宋倫美:《唐人小說《玄怪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李利安等著:《四大菩薩與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上下冊)(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杜貴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汪辟疆:《唐人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周勛初:《唐代筆記小說敘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林晨:《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俞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陳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9)
洪修平:《中國儒佛道三教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范文瀾:《唐代佛教》(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
夏廣興:《佛教與隋唐五代小說》(高雄:佛光山出版社,2001)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市:天津敎育出版社,2005)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書局出版社,1989)
孫遜:《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孫鴻亮:《佛經敘事文學與唐代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張桐生、平野顯照:《唐代文學與佛教》(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張國剛:《佛學與隋唐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張朝發:《唐代佛教庶民化問題初探》(高雄:佛光山出版社,2001)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9)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敎》(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陳洪:《佛教與中古小說》(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抽象與想像力的衍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4)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論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9)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臺北:慧炬出版社,1986)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黃清泉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輯錄:文言筆記小說部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黃霖、李桂奎、韓曉、鄧百意:《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7)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楊義:《中國敘事學》(圖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2001)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6)
趙樸初、任繼愈等著:《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0)
劉立夫:《佛教與中國倫理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劉叔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劉惠卿:《佛經文學與六朝小說母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商務出版社,1994)
蔣述卓:《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高雄:佛光山出版社,2001)
蔣瑞藻:《彙印小說考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
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7)
魯迅編,程小銘等譯注:《唐宋傳奇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蕭相愷:《中國文言小說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6)
薛克翹:《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謝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會生活》(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
謝重光:《漢唐佛教社會史論》(臺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90)
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高雄:佛光出版社,1980)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臺北:法界出版社,2003)
(二)期刊論文
王欣、宇恆偉:〈《古小説鈎沉》中的民間佛教及其史料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第9卷第3期(2007/09),頁73-77。
王猛:〈略論中國古代小説、戲曲中的因果報應觀念〉,《彭城職業大學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03),頁45-49。
王劍:〈從對立到融合──唐五代小說中的佛道關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6卷第4期(2006/07),頁96-99。
安正燻:〈佛教傳入后志怪敍事性格的變化〉,《復旦學報》,2004年第01期,頁125-131。
成曙霞:〈論唐人小說題材的佛理因素〉,《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2/02),頁51-53。
李小榮:〈考鏡源流,抉微闡幽──《佛教與隋唐五代小說》評介〉,《東方叢刊》,2004年第4期,頁235-241。
夏廣興、王伶:〈漢譯佛典與唐代入冥故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08/03),頁56-61。
夏廣興:〈牛蕭《紀聞》與佛教〉,《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3期(2001/05),頁63-69。
夏廣興:〈佛教與隋唐五代小説中之「鏡像」――以小説中「鏡顯善惡」題材為中心〉,《暨南學報》,2005年第2期,頁63-67。
夏廣興:〈冥界遊行――從佛典記載到隋唐五代小説〉,《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4期,頁80-85。
夏廣興:〈唐五代小説中的仙道佛影〉,《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2),頁42-46。
夏廣興:〈試論六朝隋唐的應驗類小説〉,《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04/05),頁80-86。
夏廣興:〈觀世音信仰與唐代文學創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2003/09),頁100-106。
孫步忠:〈作爲生活樣態的佛教信仰――論唐代「冥報小説」的文化内涵〉,《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3/08),頁61-64。
徐澤文、關洛瑤:〈泰山神信仰發展淺論〉,嶺南大學電子期刊(Digital Commons@Lingnan University),2011年,頁158-180
馬新廣:〈唐五代佛寺考補〉,《西北大學學報》,第38卷第1期(2008/01),頁98-101。
張火慶:〈重讀細論《冥報記》――以文輔教?藉教勸世〉,《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06),頁115-155。曾小霞:〈試析「釋氏輔教之書」與其敘事類型〉,《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8/10),頁5-8。
程國賦:〈論唐代佛道小說及其嬗變〉,《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1995),頁21、25-28、33。
項裕榮:〈20世紀「佛教與中國小說」研究論要〉,《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第6卷),頁82-90。
項裕榮:〈中國古代小説中「化形為蛇」情節的佛教源流探考〉,《浙江大學學報》,第35卷第5期(2005/09),頁128-134。
黃東陽:〈六朝觀世音信仰之原理及其特徵――以三种《觀世音應驗記》為綫索〉,《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卷第4期(2005/06),頁88-114。楊金國:〈唐代寫夢小説敍事時間的個性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3),頁60-63。
趙章超、況立秋:〈六朝及唐五代文言小説輯佚的回顧與前瞻〉,《西南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2009/05),頁153-157。
鳳錄生:〈唐五代小說中的釋道關係〉,《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0/05),頁51-55。
劉書成:〈論佛教文化影響下古代小說的三大功能〉,《社科縱橫》,2000年第1期,頁45-48。
蔡靜波、黨大恩:〈論唐五代筆記小説的敍事結構〉,《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03期,頁76-77。
蕭相愷:〈唐代小說家張讀及其小說《宣室志》〉,《東南大學學報》,第4卷第6期(2002/11),頁99-102。
韓雲波、青衿:〈初盛唐佛教小說與唐傳奇的文體發生〉,《浙江大學學報》,第30卷第6期(2000/12),頁74-79。
顏絹英:〈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2006年),頁103-105
(三)學位論文
片谷景子:《冥報記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1年。吳秀鳳:《廣異記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6年。林裕盛:《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2003年。
張瑞芬:《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4年。陳敏瑄:《唐代佛教果報地獄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陳嘉麗:《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9年。陳靜怡:《《夷堅志》夢故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鄭惠璟:《唐代志怪小說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