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
(漢)諸葛亮著,段熙仲、聞旭初編校《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
(晉)陳 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晉)干 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南朝宋)劉義慶編,李毓芙注《世說新語新注》(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蘇 軾,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李 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明)朱 權《神奇秘譜》(北京:中國書店,2005),上卷。
(明)羅貫中著,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校注》(一)(臺北:里仁書局,2009)。
(明)羅貫中著,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校注》(二)(臺北:里仁書局,2009)。
(清)紀 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二、近人著作(以下作者順序按照筆劃排列)
于國慶《道教與傳統兵學關係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
王意如《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透視》(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朱德發等著《現代中國文學英雄敘事論稿》(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何耀宗《色彩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2)。
吳 松、盧雲昆、王文光、段炳昌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第四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
李福清《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李福清《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
李歐梵《文學改編電影》(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
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周先慎《古典小說的思想與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6)。
季水河《多維視野中的文學與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林書堯《色彩學》(臺北:三民書局,1993)。
竺洪波《英雄譜與英雄母題:《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胡智鋒《影視文化概論》(臺北:新銳文創,2013)。
馬振方《在歷史與虛構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高戈平《國劇臉譜藝術》(下)(臺北:書泉出版社,2003)。
高慧燃主編《當代影視作品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郭沫若等著《名家品三國》(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
傅隆基《解讀三國演義》(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4)。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黃會林、周 星主編《影視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
楊 幸、甘 霖《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葉錦添《赤壁——電影美術筆記》(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葉錦添《神思陌路:葉錦添的創意美學》(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3)。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2000)。
劉永良《三國演義藝術新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
劉志偉《「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
魯 迅《魯迅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魯小俊《汗青濁酒:《三國演義》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謝柏梁《中國悲劇美學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鍾大豐、潘若簡、莊宇新主編《電影理論:新的詮釋與話語》(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
顏翔林《死亡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三、期刊論文
《電影世界》編輯部〈曹操也有他的不得已和苦悶 專訪《銅雀臺》導演趙林山〉,《電影世界》2012年第8期,頁84-85。
《魅力中國》編輯部〈朱蘇進:我要讓《三國》枝繁葉茂〉,《魅力中國》2008年第13期,頁110-115。
王 月〈論音樂在影視劇中的地位和作用——鑑析歷史題材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音樂與歌曲〉,《音樂時空》2013年6月,頁95、97。
王 敏〈看《赤壁》,數千古風流人物〉,《電影文學》2010年第11期,頁15-16。
王文進〈習鑿齒與諸葛亮神話之建構〉,《臺大中文學報》2012年第38期,頁71-120。王宏亮〈民間文學之口頭敘事與文人敘事〉,《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第41期,頁135-137。
王麗娟〈文人之「忠」與民間之「義」——桃園結義故事兩種敘事的比較分析〉,《明清小說研究》總第83期,2007年第1期,頁50-61。
包海英〈民間與經典的整合——論京劇三國戲的藝術特徵〉,《齊魯學刊》總第198期,2007年第3期,頁66-70。
宇文翮〈這個關公不尋常〉,《新晉商》2011年第5期,頁125-126。
余 楠〈朱蘇進 在我看來,羅貫中根本就沒寫完〉,《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21期,頁56-59。
余 楠〈高希希 只有我有膽去幹〉,《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21期,頁54-55。
余 楠〈陳建斌品曹操〉,《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21期,頁60-61。
吳 銘〈吳宇森的奇幻三國夢〉,《世界電影之窗》2008年第8期,頁20-23。
呂 媛〈文學作品改編與電影內容生產〉,《當代電影》2011年第6期,頁107-111。
宋穎桃〈淺析電影《赤壁》中語言運用的得與失〉,《電影文學》2009年第2期,頁50-51。
李 娜〈淺析《關雲長》對《三國演義》的顛覆性演繹〉,《電影文學》2011年第23期,頁49-50。
沈伯俊〈名著改編的幾個問題——以新版《三國》電視劇為例〉,《文藝研究》2010年第12期,頁20-27。
沈伯俊〈赤壁之戰與電影《赤壁》〉,《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6期,頁34-39。
肖 紅〈《見龍卸甲》極富創新精神的誠意之作〉,《流行歌曲(藝考)》2008年第5期,頁60-61。
周天虹〈賞功罰罪,說說新《三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第10期,頁57-58。
孟 杰〈在「尊重」的前提下談改編〉,《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1期,頁70-72。
雨 木〈《赤壁》:超越文化和歷史的隔閡——專訪吳宇森〉,《世界電影之窗》2009年第2期,頁27-29。
徐 氏〈歷史寫實與戲擬狂歡的錯位——評影片《赤壁》之失〉,《社會觀察》2008年第11期,頁78-80。
秦俊香〈對21世紀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改編劇的思考〉,《當代電影》2010年第1期,頁110-114。
高 橋〈莊文強、麥兆輝訪談:《關雲長》的新鮮感〉,《大眾電影》2011年第8期,頁34-36。
張 丹〈電影《銅雀臺》的電影配樂分析〉,《電影文學》2014年第1期,頁154-155。
張玉霞〈論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67-70。
張英利〈《赤壁》的後現代主義審美承載〉,《名作欣賞》2009年第12期,頁135-136、139。
張國華〈尊重經典 敬畏歷史〉,《中國電視》2011年第8期,頁33-36。
陳 瀟〈論《三國演義》中的女性形象〉,《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9期,頁54-55。
陳可紅〈吳宇森的三國「江湖」——評《赤壁》〉,《電影新作》2009年第2期,頁14-19。
傅根生〈歷史、文本與消費——《赤壁》的接受與批評〉,《理論與創作》2008年第5期,頁116-119。
黃 平〈試述《三國演義》在人物描寫上的特色〉,《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2003年9月,頁36-38。
楊 柳〈吳宇森:十年一覺赤壁夢〉,《電影》2008年第7期,頁16-18。
綜合報導〈高希希:《三國》「整容不變性」〉,《大眾電影》2010年第12期,頁17-19。
蒯樂昊〈吳宇森 我取每一個編劇的長處〉,《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21期,頁28-32。
趙庭輝〈大陸歷史劇《三國演義》:陽剛特質的建構與再現〉,《藝術學報》2005年第77期,頁31-52。劉 丹〈從「桃園三結義」看電視劇情節改編〉,《青年文學家》2011年第6期,頁90。
劉微娜、李占領〈從三國類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看文化快餐化〉,《新聞世界》2012年第6期,頁222-223。
劉熹桁〈趙雲形象演變的原因與意義探究——以《三國志》、《三國演義》和《見龍卸甲》為藍本〉,《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36-38。
蔡尚偉、鐘 玉〈從三國電視作品熱看三國文化的當代傳播〉,《中國電視》2005年第6期,頁12-16。
鄭維維〈從《赤壁》看藝術創作與接受中的審美心理定勢〉,《中國電影市場》2008年第10期,頁16-17。
魏家文〈《三國》:把英雄們拉下神壇——評電視歷史劇《三國》〉,《寫作》2011年第5期,頁30-32。
羅 嶼〈新《三國》的一場華麗冒險〉,《小康》2010年第5期,頁94-96。
羅雨田〈于和偉:劉備是被誤讀的王者〉,《大眾電影》2010年第12期,頁14-17。
關 翀〈時代創新也要尊重歷史積澱——當代四大名著影視改編探議〉,《大眾文藝》2009年第14期,頁68-69。
關四平〈史筆寓褒貶 抑曹尊蜀漢——論《三國志演義》「擁劉反曹」思想的史傳淵源〉,《明清小說研究》總第60期,2001年第2期,頁67-80。
四、學位論文
王竣平《三國人物形象的新塑造:從文字文本到電玩文本的討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張谷良《諸葛亮民間造型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莊志文《電視劇《三國》的人物分析》(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謝東翰《三國故事人物形象比較研究——從中國到日本 從古典到科幻》(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五、報章新聞
林采韻〈「國樂名家薈萃音樂會」登場 《赤壁》看她鬥琴 趙家珍霸得有理〉,《中國時報》2010年5月4日。
六、網站資料
〈票房好口碑差 《見龍卸甲》遭遇觀眾考證熱潮〉,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8-04/13/content_7967756.htm,搜索日期:2015/1/1。
橡皮膠〈打破紀錄的不一定都是好片 《赤壁》:一部爛片的誕生〉,網址: http://i.mtime.com/picc3399/blog/1328600/ ,搜索日期: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