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麗鈴
研究生(外文):CHEN,LI-LING
論文名稱:從中國飲茶流變探討對台灣當代茶藝文化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Tea-Drinking Culture on the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ea Art Culture
指導教授:劉紹文
指導教授(外文):LIU,SHAW-WEN
口試委員:賴正南林宗新劉紹文阮逸明
口試委員(外文):LAI,CHENG-NANLIN,TSUNG-HSINLIU,SHAW-WENJUAN,I-MING
口試日期:2016-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太創意技術學院
系所名稱:茶陶創意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5
中文關鍵詞:中國茶文化中國飲茶流變台灣茶藝文化
外文關鍵詞:Chinese tea-drinking Culture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tea-drinking CultureTaiwanese Tea Art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台灣飲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起起落落,有源於中國的歷史傳承,有來自台灣當代需求的發展,形成台灣特有且多樣化的茶藝文化,其過程是如何的曲折轉化,引起筆者要研究探討的動機。本研究採用歷史資料研究法、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進行研究,透過中國茶文化溯源、中國飲茶流變、台灣當代茶藝文化現況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台灣當代茶人一對一之訪談並參與當代各類茶藝文化活動,觀察當代各類茶藝文化發展及推廣之演變。之後再從呈現茶湯之美的瀹茶藝術和享受茶湯之美的品茶藝術兩大層面,來探究中國飲茶流變之脈絡並探討台灣當代茶藝文化發展多元化的原因。研究發現中國飲茶流變之脈絡是有跡可循,數千年來,茶葉使用的變革,從供品、茗菜、藥用、品飲,是每個時代對茶葉更深層的瞭解與當時社會的需求衍變而來。飲茶流變的軌跡,從三國到唐初的芼茶法,唐代的痷茶法與煮茶法,宋代的點茶法,明清時代的煎茶法、泡茶法,當代的調茶法與罐盒裝茶飲等。整個演進與各個朝代製茶技術的發展改變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早期台灣的茶文化承襲自中國,透過當代茶人們的努力,目前台灣當代茶藝文化活動的內容: 茗茶(製作完成的茶葉)、茶泉(泡茶用水)、茶器(呈現茶湯之美過程中所使用的器具)、茶術(泡茶的技術)、茶人(茶會的司茶人與賓客)、茶所(品茗空間)、茶食(茶點)、茶宴(茶會),茶泉(泡茶用水),已將中國歷代飲茶流變與具有台灣本土特色的茶藝,融合成和諧而多元的呈現,形成台灣當代特有的茶藝文化。
Throughout its history, the Taiwanese tea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vicissitudes. It originat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underwent gradual chan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cal trends in Taiwan, eventually developing into a unique and diverse tea culture.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s the basis of my research motiv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 study involved collating research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tea-drinking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ea culture, interviewing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ea culture experts, participating in relevant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branches of the tea culture. Further, discussions on the aesthetic aspects of brewing and enjoying tea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ntext surrou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tea-drinking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auses of diversity of the Taiwanese tea culture. My study clarifies that the context surrou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tea-drinking culture is traceab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ea has been used for many purposes, as gifts, dishes, medicines, and beverages. The evolution of the tea culture was influenced by the norms and culture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The changes in the methods of tea-making over the years can also be traced: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early Tang Dynasty used the Mao-cha method, the Tang Dynasty adopted the Yan-cha and Zhu-cha methods, the Song Dynasty promoted the Dian-cha method, and the Ming and Tsing dynasties developed the Jian-cha and Pao-cha methods. In modern times, tea is blended and packed in cans. The entire process of evolution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changes in tea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the lifestyles of each dynasty. The early Taiwanese tea culture was a legacy of the Chinese tea-drinking culture. Through the endeavors of contemporary tea lovers, several tea culture activities have been developed: Ming-Cha (made teas), Cha-Quan (tea spring: water for making tea), Cha-Qi (tea wares: containers and utensils for preparing tea), Cha- Su (tea art: the techniques of making tea), Cha-Ren (tea people: tea masters and tea tasters), Cha-Suo (tea room: a space used exclusively for enjoying tea), Cha-Shi (tea snacks), and Chan-Yan (tea parties). The diversity of the Taiwanese tea culture is attributed to its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th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tea-drinking culture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Taiwanese tea art.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中國茶文化溯源 5
一、   茶的古稱 5
二、   茶的發現及利用的演變 5
三、   歷代茶事 7
第二節  中國飲茶流變 13
一、   魏晉南北朝 13
二、   唐代 14
三、   宋代 16
四、   元代 18
五、   明清時期 18
六、   當代 20
第三節  台灣當代茶藝推動的現況 21
一、   政府單位 22
二、   民間茶藝文化機構 23
三、   學校課程教育 32
四、   學校社團活動 36
五、   社區大學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9
一、   歷史資料研究法 39
二、   訪談法 39
三、   觀察法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1
一、   研究發展階段: 41
二、   研究實施階段: 42
三、   資料分析階段: 42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 44
第一節  歷代茶藝文獻整理 45
一、   唐代 45
二、   宋代 50
三、   元、明代 54
四、   清代 68
五、   當代 75
六、   小結 86
第二節  參與觀察茶藝相關活動 94
一、   當代茶藝活動觀察 94
二、   活動參與 109
三、   司茶人體驗 141
第三節  台灣當代茶人訪談 158
一、   訪談內容 158
二、   訪談內容分析 179
三、   小結 1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2
第一節  結論 182
第二節  建議 185
參考文獻  187
附錄一  歷代茶書成書年份 192
附錄二  當代有茶藝文化相關著作與茶藝教學的本地茶人 194
英文文獻
1.Cooper, H. M. (1988). Organizing knowledge synthesis: A taxonomy of literature reviews. Knowledge in Society, 1, 104-126.
2.Mishler, Elliot G. (1991).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Howard S. Becker and Blanche Geer (1957).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ing: A Comparison. Human Organization, September, Vol. 16, No. 3, pp. 33-35.
4.Wimmer, R. and Dominick, J. (201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10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中文文獻
1.《中華茶藝協會會刊》(1984)第17期。
2.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台灣文獻叢刊,連橫,《雅堂文集》卷二,頁107。
3.何健生(2010)。茶藝普洱壺藝,歷屆泡茶的時光隧道,32,38。
4.何健生(2013)。亞太烏龍茶文化論壇。創新書報公司。
5.何健生(2015)。續台灣歷屆泡茶比賽的時光隧道,茶藝no.55,頁51。
6.李瑞河(2002)。談茶葉連鎖店的經營戰略,萬卷樓出版。
7.李曙韻(2011)。茶味的麤相。台灣商務印書館。
8.沈冬梅(2009)。茶經校注。宇河文化。
9.李瑞河(2002)。談茶葉連鎖店的經營戰略。載於范增平主編。臺灣茶人採訪錄28。臺北:萬卷樓出版。
10.阮逸明(2002)。世界茶文化大觀。國際華文出版社。
11.阮逸明(2000)。台灣茶文化與閩粵之淵源及其蛻變。第六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
12.阮逸明(2008)。台灣烏龍茶,上海文化出版。
13.阮逸明(2013)。樂活茶緣。五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4.季野(2013)。季野茶文錄—與絕世的清芬對談。會心茶道文化發展協會。
15.林木連、蔡右任、張清寬、陳國任、楊盛勳、陳英玲、賴正南、張如華(2007)。台灣的茶葉。遠足文化出版。
16.林荊南(1981)。陸羽茶藝中心。茶藝月刊。陸羽茶藝中心創辦泡茶比賽,38,21。
17.林荊南(1982)。茶藝月刊。首屆中華茶藝獎各區茶藝選手會,15,116。
18.林荊南(1983)。陸羽茶藝中心。茶藝月刊。現代茶藝館的新形象,28,217。
19.林瑞萱(2007)。陸羽茶藝中心。茶藝月刊。茶會淺述,2,294。
20.林瑞萱(2010)。中國歷代飲茶法。坐忘谷茶道中心。
21.林鼎盛(2007)。《新式台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聯經出版社。
23.林獻堂(2004)。《茶葉比賽對地區茶業發展的影響--鹿谷鄉農會比賽茶之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24.胡俊媛(2005)。《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5.范增平(2003)。台灣茶藝觀。萬卷樓。
26.范增平(2004)。茶藝學。萬卷樓出版。
27.涂國瑞(2007)。陸羽茶藝中心的茶學傳播方式。國際華文出版社。
28.張宏庸(2002)。台灣茶藝發展史。晨星。
29.盛賢(2001)。泡茶師的職能與發展。第一屆陸羽茶學研討會暨第二十五屆泡茶師頒證典禮。陸羽茶藝中心。
30.郭克伶(1996)。《探究茶食之我見》,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31.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32.陳慈玉(2004)。臺北縣茶業發展史。臺北:稻鄉出版。
33.陳麗鈴(2015),從文化休閒探討現代臺灣茶文化-以陸羽茶藝中心為例,經營管理實務與研究成果研討會,育達科技大學。
34.黃美雲(2011)。台灣茶道發展及推廣之研究-以陸羽茶藝中心為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解致璋(2008)。清香流動。遠流出版社。
36.廖亭朝(2010)。泡茶師密碼。陸羽茶藝中心。
37.廖健智(2007)。明代茶文化藝術。秀威資訊科技。
3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二冊),頁456。
3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頁62。
4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連橫,《臺灣通史》,頁654。
4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周鍾瑄,《諸羅縣志》,頁295。
4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8)。臺灣銀行研究叢刊第115種,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頁19。
43.編纂委員會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05)。《浙江省茶葉志》,頁833
44.蔡榮章(1989):《現代茶藝》202頁。台灣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45.蔡榮章(2013):現代茶道思想。台灣商務印書館。
46.鄭培凱(2010)。茶道的開始:茶經。大塊。
47.丁以壽與章傳政(2012)。中華茶文化。中華書局。
48.王子壽與薛紅(2010)。神農本草經。凡異。
49.宋書功與蕭紅豔(點校)(2011)。日講易經解義︰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中醫古籍。
50.鄭培凱與朱自振(2007)。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二冊),香港商務印書館。
51.賴正南與陳玄(2007) 。茶藝文化與行銷,「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
52.大同技術學院(2016/5/25)取自http://tea.ttc.edu.tw/files/11-1016-936.php?Lang=zh-tw
5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劍花室詩集》(2016/5/25)取自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29914
54.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2016/5/25)取自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58485 2016.04.13 acess
55.中華茶文化學會-《認識台灣十大名茶》(2016/5/25)取自http://www.fans-tea.com/mcps_04.htm
56.中華茶文化學會(2016/5/25)取自http://www.fans-tea.com/
57.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2016/5/25)取自http://www.taiwanngo.tw/files/13-1000-20329-1.php.
58.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2016/5/25)取自http://www.tea-union.com.tw/
59.中華鴻漸茶文化學會(2016/5/25)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4%B8%AD%E8%8F%AF%E9%B4%BB%E6%BC%B8%E8%8C%B6%E6%96%87%E5%8C%96%E5%AD%B8%E6%9C%83/247785358689801
60.中興大學(2016/5/25)取自http://www.nchu.edu.tw/upfile/news/e606d651461e87bb4a91fba50aa9dd04fb970bdd.pdf
61.仁愛原鄉茶道協會(2016/5/25)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E5%8D%97%E6%8A%95%E7%B8%A3%E4%BB%81%E6%84%9B%E5%8E%9F%E9%84%89%E8%8C%B6%E9%81%93%E5%8D%94%E6%9C%83-141130639421337/info/?tab=page_info
62.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2016/5/25)取自ttps://www.facebook.com/trf1984/info/?tab=overview
63.世界搏茶會(2016/5/25)取自http://www.chiayitea.org.tw/index.php?lang=tw
64.台灣茶文化推廣協會(2016/5/25)取自http://www.ttcpa.org.tw/
65.台灣茶協會(2016/5/25)取自http://www.att.org.tw/
66.台灣茶藝文化學會(2016/5/25)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teaism/
6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16/5/25)取自http://www.tres.gov.tw/view.php?catid=1381
68.坐忘谷茶道香道中心(2016/5/25)取自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982615538451646&id=177472072299334&set=a.857459267633941.1073741862.177472072299334
69.明道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台灣茶葉評鑑班(2016/5/25)取自http://www.mdu.edu.tw/tec/imger/f/page/2015/1051/1051.html
70.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2016/5/25)取自http://teaexpo.mmweb.tw/
71.南投縣松嶺茶藝文化協會(2016/5/25)取自https://zh-tw.facebook.com/%E5%8D%97%E6%8A%95%E7%B8%A3%E6%9D%BE%E5%B6%BA%E8%8C%B6%E8%97%9D%E6%96%87%E5%8C%96%E5%8D%94%E6%9C%83-288315021247888/ https://zh-tw.facebook.com/%E5%8D%97%E6%8A%95%E7%B8%A3%E6%9D%BE%E5%B6%BA%E8%8C%B6%E8%97%9D%E6%96%87%E5%8C%96%E5%8D%94%E6%9C%83-288315021247888/
72.春水堂人文茶館(2016/5/25)取自http://icetea1983.blogspot.tw/2011/12/blog-post_25.html
73.桃園市茶藝研究學會(2016/5/25)取自http://teamembers.pixnet.net/blog/post/32844770-%E4%BB%A5%E8%8C%B6%E5%AD%B8%E7%A6%AE-%E5%BF%AB%E6%A8%82%E5%AD%B8%E8%8C%B6%E8%97%9D-%E8%BC%95%E9%AC%86%E5%AD%B8%E7%A6%AE%E5%84%80
74.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陶創意研究所(2016/5/25)取自http://web1.apic.edu.tw/~gtc/a1.html
75.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2016/5/25)取自http://www.tit.apic.edu.tw/index.php/zh/2013-12-17-13-27-44/2015-12-24-01-28-03
76.高雄市玉泉茶協會(2016/5/25)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E9%AB%98%E9%9B%84%E5%B8%82%E7%8E%89%E6%B3%89%E8%8C%B6%E5%8D%94%E6%9C%83-195352680578483/timeline
77.高雄市茶緣茶藝協會(2016/5/25)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GaoXiongShiChaYuanChaYiXieHui/timeline
78.陸羽茶藝中心(2016/5/25)取自http://www.luyutea1980.com/T7002ShowAboutUs?y_SketchName=Sketch1-2_Hi178
79.鹿谷生活茶會(2016/5/25)取自https://zh-tw.facebook.com/teaandlife
80.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2016/5/25)取自http://www.tea.ntpc.gov.tw/
81.維基文庫-《王禎農書》(2016/5/25)取自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7%8E%8B%E7%A6%8E%E8%BE%B2%E6%9B%B8
82.靜思茶道(2016/5/25)取自http://tw.tzuchi.org/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1972:8CB6A806BC9FD03148257D2C0080F774&catid=58:nantoo&Itemid=1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