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16: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杜淑微
研究生(外文):TU,SHU-WEI
論文名稱:大崗山超峰寺2012年梁皇法會儀式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Rituals for Liang Huang Ceremony in 2012 at Chao Feng Monastery in Da Gang Shan
指導教授:林志欽林志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CHIH-CHIN
口試委員:釋永東洪錦淳
口試委員(外文):SHIH,YUNG-DONGHONG,CHIN-CHUN
口試日期:2016-01-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真理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0
中文關鍵詞:梁皇寶懺梁皇法會儀式超峰寺
外文關鍵詞:The Repentance of Liang HuangLiang Huang ceremonyRitualChao Feng Monaste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懺悔在佛教思想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對於佛教徒而言,今生或前世所造的惡業,都可以透過自我反省和懺悔而消除,以讓修行更為清淨無染,因此從古至今,懺悔的儀式一直流傳著。現今亦有許多的寺院道場都舉辦相關懺悔的法會,例如:大悲懺、水懺、金剛寶懺…等等,其中以《梁皇寶懺》篇幅最長,而且其度亡的色彩,更是鮮明,因此得以在中國漢人的社會裡流傳許久。
  超峰寺是日據時期佛教的四大法脈之一,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剎,現今亦年年舉辦梁皇法會。本文即以超峰寺為例,配合文獻資料、田野調查等方法的運用,來了解超峰寺所呈現梁皇法會的外在形式與儀軌的內在象徵意義。最後,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得知信徒和超峰寺的互動連結關係,以及參與梁皇法會所產生的宗教經驗。據此本論文的內容主要有四:一為《梁皇寶懺》的歷史脈絡和內容結構,另一為超峰寺的歷史沿革和年度法會活動,其三為超峰寺運作梁皇法會的情形,以及儀式程序的主要目的與象徵意涵,最後是參加超峰寺梁皇法會參與者的問卷調查與分析結果。
  藉由本文之探討,有助於了解寺院藉由法會儀式傳達佛教的義理,展現中國的傳統思維,且其中更隱含著佛教思想傳入中國後,隨著不同朝代的時局所作的轉變。超峰寺每年的梁皇法會所呈現的內外在儀軌與樣貌,漸形成了其獨特的儀式文化,而信徒透過每年重覆的參與法會儀式,除了可以不斷薰習佛教經典,照見自我,並且得以與寺院、諸佛菩薩、僧眾、祖先、眾生等產生互動連結,顯露出儀式的重要功能─維繫社會、人際的網絡與凝聚力。

  Repentan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Buddhist thought. For Buddhist no matter what bad things you made in exist life or past life throught reflect by yourselves or repentance could be erlased and then let your practice to be more pure. Therefore repentance rituals are transfered until now. Nowday, there are a lot of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hold the ceremony related to the subject of repentance such as 《The Repentance of Compassionate Samadhi Water》, 《The Repentance of Great compassion》, 《The Repentance of Diamond Wisdom》 and so on. 《The Repentance of Liang Huang》is a longest length in all of them. The main point of 《The Repentance of Liang Huang》 is release souls from purgatory, it is a reason why it can be transfered so long in Chinese world.
  Chao Feng Monastery is one of the four important sects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t is also a historic monastery and held Liang Huang ceremony yearly from 2008. The study take Chao Feng Monastery as an example as well as combine with reference materials, field stud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s basic way to understand how the Chao Feng Monastery operate Liang Huang ceremony and what is the inner meaning of ritual rule. Retering to questionnaire of this study,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lowers and Chao Feng Monastery, and how followers will exert the religion experience when they particiate involved in Liang Huang ceremony.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contents. First, explaining the context of hist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entance of Liang Huang》. Second, introducing the history and annual event in Chao Feng Monastery. Third, expl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Liang Huang ceremony in Chao Feng Monastery. Also, exploring the main purpose and meaning for rituals process. Fourth, analizing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 from the people who participate the Liang Huang ceremony in Chao Feng Monastery.
  This study serves to enhance reader understanding how the ceremony transfer the Buddhist thought and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China as well as we can find the Buddhist thought would be changed in different dynasties. No matter the internal of ritual rule or the external of appearance, the annual Liang Huang ceremony which is held in Chao Feng Monastery, is formed an unique culture gradually. Further, when the followers participate the ceremony once a year repeatedly, they are not only learning Buddhist classic sutra but also reflect themselves continually. In the end, the follower can interact with temple, Bodhisattva, monks, ancestors and people through the ceremony to reach the main function of ceremony which is a bond of society and peopl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主題、範圍與架構 3
第四節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梁皇寶懺》的意義、製作與內容結構 9
第一節 佛教懺悔思想與懺悔儀式的發展脈絡 9
一、懺悔思想 9
二、懺悔儀式 12
第二節 《梁皇寶懺》的歷史發展 15
 一、製成《梁皇寶懺》的年代 16
 二、《梁皇寶懺》的形成與著者 18
第三節 《梁皇寶懺》的內容結構 22
第四節 超峰寺梁皇法會禮拜《梁皇寶懺》之特色 28
第五節 小結 32

第三章 超峰寺歷史、年度法會活動與梁皇法會準備工作 34
第一節 超峰寺的歷史沿革 34
 一、地理位置 34
 二、風水傳說 36
 三、歷史沿革 37
第二節 超峰寺的建築空間與年度法會活動 47
 一、寺院建築空間 47
 二、年度法會活動 51
第三節 超峰寺梁皇法會準備工作 56
一、超峰寺梁皇法會的組織人員與空間佈置 56
(一)組織人員 57
(二)空間佈置 67
二、超峰寺梁皇法會各儀式準備工作 74
第四節 小結 90

第四章 超峰寺梁皇法會的儀軌程序 92
第一節 梁皇壇的儀式程序 92
一、灑淨召請 92
二、早晚課誦 104
 (一)早課 106
 (二)晚課 114
三、午供 119
四、齋天 124
五、焰口 139
六、普佛 199
 (一)延生普佛 200
 (二)往生普佛 202
七、圓滿供 204
八、送聖 211
第二節 延壽壇與淨土壇的儀式程序 218
第三節 小結 219

第五章 問卷設計與結果分析 222
第一節 問卷設計 222
第二節 研究樣本與方法 223
第三節 結果分析 224
一、信度與效度分析 224
二、參與者基本資料分析 225
三、參與者跟超峰寺的互動分析 227
四、參與者跟超峰寺梁皇法會的關係分析 230
五、參與者參加超峰寺梁皇法會的宗教經驗分析 236
第四節 問卷結論討論與建議 241

第六章 結論 248
參考文獻 253

附錄
附錄一 「大崗山超峰寺梁皇法會研究」問卷調查表 262
附錄二 大崗山超峰寺梁皇法會郵寄資料 265
附錄三 大崗山超峰寺梁皇法會時間表 266
附錄四 大崗山超峰寺梁皇法會報名表 267
附錄五 解釋名詞 268
附錄六 齋天儀式空間佈置圖 286
附錄七 齋天儀式佛案佈置圖 287
附錄八 焰口儀式瑜伽壇空間佈置圖 288
附錄九 焰口儀式焦面壇空間佈置圖 289
附錄十 灑淨儀式路線動向圖 290

一、古代佛教典籍 (依時代排列)
西晉 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
西晉 燉煌三藏譯,《佛說決定毘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西晉 法立共法炬譯,《大樓炭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
西晉 法炬譯,《佛說灌洗佛形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
前秦 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
後秦 弗若多羅譯,《十誦律》,《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3冊。
後秦 竺佛念譯,《出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
後秦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
後秦 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
北涼 法眾譯,《大方等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北涼 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
北涼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劉宋 畺良耶舍譯,《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劉宋 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劉宋 求那跋陀羅重譯,《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北魏 吉迦夜、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
北魏 菩提流支譯,《佛說佛名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南梁 諸大法師集撰,《慈悲道場懺法》,《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
南梁 慧皎撰,《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
陳 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2冊。
隋 慧遠述,《大般涅槃經義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7冊。
隋 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4冊。
隋 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隋 智顗說,《六妙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
隋 灌頂纂,《國清百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
唐 菩提流志譯,《如意輪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唐 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
唐 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唐 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唐 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唐 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6、7冊。
唐 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3冊。
唐 寶思惟譯,《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唐 地婆訶羅譯,《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唐 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唐 義淨譯, 《浴佛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
唐 義淨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唐 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
唐 實叉難陀譯,《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唐 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唐 金剛智譯,《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唐 一行記,《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9冊。
唐 般若共牟尼室利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唐 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
唐 不空譯,《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8冊。
唐 不空譯,《毘沙門天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唐 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唐 不空譯,《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唐 不空譯,《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唐 不空譯,《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唐 不空譯,《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唐 不空譯,《藥師如來念誦儀軌》,《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唐 不空譯,《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唐 不空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唐 不空譯,《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2冊。
唐 法崇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9冊。
唐 跋馱木阿譯,《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唐 藏川述,《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1冊。
唐 慧覺等人依經錄、補註、訂正,《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4冊。
唐 達磨栖那譯,《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北宋 法賢譯,《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北宋 法賢譯,《佛說瑜伽大教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北宋 天息災譯,《佛說十號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
北宋 天息災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北宋 延壽集,《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
北宋 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
北宋 贊寧撰,《大宋僧史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4冊。
北宋 法護等譯,《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北宋 遵式集,《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
北宋 遵式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北宋 遵式集,《金光明懺法補助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
北宋 智圓述,《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8冊。
北宋 法天譯,《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北宋 法天譯,《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北宋 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0冊。
北宋 王日休撰,《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西夏 智廣等集,《密呪圓因往生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
南宋 志磐譯,《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
南宋 志磐謹撰;明 袾宏重訂,《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4冊。
元 德煇重編,《勅修百丈清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
元 如瑛編,《高峰龍泉院因師集賢語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5冊。
明 如巹續集,《緇門警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
明 袾宏補註,《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9冊。
明 袾宏重訂,《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9冊。
明 法藏著,《於密滲施食旨槩》,《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9冊。
明 法藏著,《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9冊。
清 弘贊集,《供諸天科儀》,《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4冊。
清 寂暹纂,《瑜伽燄口註集纂要儀軌》,《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9冊。
清 工布查布譯解,《佛說造像量度經解》,《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清 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3冊。
尊者世親造;唐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9冊。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7冊。
尊者舍利子說;唐 玄奘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6冊。
佚名,《梵天火羅九曜》,《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佚名,《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佚名,《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佚名,《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01冊。
佚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陀羅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
失譯,《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
失譯,《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臺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
《金光明懺齋天科儀》,臺北:錦立印刷製版有限公司,2005年。
《金山御製梁皇寶懺》,臺北:福峰圖書光碟有限公司,2010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排列)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2009年。
全佛編輯部,《準提菩薩》,臺北:全佛文化,2003年。
東初老和尚,《般若心經思想史》,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周叔昭,《中國佛教儀軌制度》,中國佛教協會編,2003年。
威廉.詹姆斯,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研究》,臺北:立緒,2004年。
馬書田,《華夏諸神.佛教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1年。
涂爾幹,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圖書,1994年。
陳省身,《普濟幽冥-瑜伽焰口施食》,臺北:臺灣書房,2009年。
連橫,《雅堂文集》。
游祥洲,〈論中國佛教懺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
黃智海,《新版朝暮課誦白話解釋》上下,臺北:笛籐出版,2010年。
廖暘,《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寺觀壁畫全集6-明清寺院圓覺、諸天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
潘英海,〈儀式:文化書寫與體現的過程〉,《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劉昭仁,《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臺北:秀威資訊,2006年。
鄭道聰,《大臺南的西城故事》,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1999年。
闞正宗等撰稿《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臺南:開元寺,2010年。
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0年。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新竹:正聞出版社,1980 年。
釋印順,《華雨集》,新竹:正聞出版社,1993年。
釋開證重編,《佛門必備課誦本》,高雄:裕隆佛教文物社,1982年。
釋興慈,《重訂二課合解》,臺南:和裕出版社,1997年。
《超峰寺傳承史》,高雄:世佛雜誌社,1993年。
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三、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名排列)
呂明原,〈台灣當代蒙山施食儀式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周敏惠,《《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邱鈺鈞《《慈悲道場懺法》儀式與音樂的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高雅信,《宗教組織之參與與信仰過程之研究:佛光山普賢寺個案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孫鍾鈞,《南北朝佛教懺悔思想之探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崔紹美,《中國佛教懺悔思想之研究 – 以《慈悲道場水懺法》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釋天露,《大崗山超峰寺的組織與活動》,圓光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排列)
王銘,〈菩薩引路:唐宋時期喪葬儀式中的引魂幡〉,《敦煌研究》01期,2014年。
白金銑,〈《水懺》與〈水懺序〉之關係三論〉,《正觀雜誌》第45期,2008年。
朱斐,〈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一)〉,《慧炬》第538期,2009年。
李玉珉,〈中國早期佛塔溯源〉,《故宮學術季刊》第6卷第3期,1989年。
李存山,〈從兩儀釋太極〉,《周易研究》第2期,1994年。
李幸玲,〈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集刊》第39號, 1995年。
李翎,〈引路菩薩與蓮花手—漢藏持蓮花觀音像比較〉,《西藏研究》03期,2006年。
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台灣的民間佛教 〉,《思與言》第33卷第2期,1995年。
徐立強,〈「梁皇懺」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年。
雪盧老人,〈結七原求得一心〉,《明倫月刊》第372期,2007年。
張雪松,〈晚明以來僧人名號及譜系研究〉,《玄奘佛學研究》第15期,2011年。
陳莉玲,〈宗教經驗〉,《法光雜誌》第118期,1999年7月。
黃宗成、沈進成、李謀監,〈宗教觀光之發展與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1卷第1期,2001年。
曾景來,〈台灣佛教資料—大崗山と超峰寺〉,《南瀛佛教》第16卷12號,1938年。
楊惠南,〈竹溪寺創建年代的再商榷〉,《臺灣文獻》第53卷第2期,2002年。
劉淑芬,〈林葬—中古佛教靈屍葬研究之一(一)〉,《大陸雜誌》第96卷第1期,1998年。
蔡蕙如,〈由地形地物傳說到地形地物信仰-以「七星墜地」傳說為例〉,《臺灣風物》第54卷第3期,2004年。
釋大田, 〈中國佛教早晚課的形成〉,《法光雜誌》第296期,2014年。
釋大睿,〈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年。
釋永東,〈佛教「供佛齋天」儀式的療育意涵探討〉,《新世紀宗教研究》第7卷第2期,2008年12月。
釋依淳,〈〈瑜伽燄口召請文〉注解〉,《普門學報》第48期,2008年。
釋法緣,〈印順法師《佛教史地考論》中〈護法韋陀考〉之展開〉,此文發表於養諄佛學院2012年人本佛教學術論壇。
釋星雲,〈佛教與花的因緣〉,《普門學報》第12期,2002年。
釋惠敏,〈佛教懺悔法門之「逆轉」情節 ──以《大方等陀羅尼經》為例〉,《法鼓佛學學報》第4期,2009年。
釋智學,〈中國佛教的懺悔觀──以永明延壽為中心〉,《正觀雜誌》第48期,2009年。
釋聖凱,〈梁皇懺及其作者考論〉,《法源》第17期,1999年。
釋慧開,〈死亡的意義與悲傷療癒--從佛學思想談喪親悲傷輔導〉,《第六屆佛法與臨終關懷研究會》,臺北:佛教蓮花基金會,2006年。
釋慧嚴,〈台灣佛教史前期〉,《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
釋慧嚴,〈從臺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臺灣的發展〉,《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
釋慧嚴,〈再檢視日治時代臺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 , 2003年。
顧敏耀,〈台灣文學與佛教關係的系譜-從口傳文學、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華梵人文學報》第18期,2012年。

五、網路資料(依筆畫排列)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http://ctext.org/zh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big5.oversea.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D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tn.com.tw/
法鼓山 https://www.ddm.org.tw/
法鼓雜誌 http://www.ddm.org.tw/maze/289/page1.asp
香光莊嚴雜誌 http://www.gayamagazine.org/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 http://nhuir.nhu.edu.tw/
高雄市阿蓮區公所 http://www.alian.gov.tw/index1.php
《佛光大辭典》網路版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萌典http://www.moedict.tw/
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http://ccbs.ntu.edu.tw/index.jsp
臺灣佛教史料庫 http://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TAIWAN/
簫堯藝文網 http://www.xysa.com/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www.cbeta.or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白金銑,〈《水懺》與〈水懺序〉之關係三論〉,《正觀雜誌》第45期,2008年。
2. 朱斐,〈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一)〉,《慧炬》第538期,2009年。
3. 李玉珉,〈中國早期佛塔溯源〉,《故宮學術季刊》第6卷第3期,1989年。
4. 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台灣的民間佛教 〉,《思與言》第33卷第2期,1995年。
5. 徐立強,〈「梁皇懺」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年。
6. 張雪松,〈晚明以來僧人名號及譜系研究〉,《玄奘佛學研究》第15期,2011年。
7. 黃宗成、沈進成、李謀監,〈宗教觀光之發展與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1卷第1期,2001年。
8. 楊惠南,〈竹溪寺創建年代的再商榷〉,《臺灣文獻》第53卷第2期,2002年。
9. 劉淑芬,〈林葬—中古佛教靈屍葬研究之一(一)〉,《大陸雜誌》第96卷第1期,1998年。
10. 蔡蕙如,〈由地形地物傳說到地形地物信仰-以「七星墜地」傳說為例〉,《臺灣風物》第54卷第3期,2004年。
11. 釋大睿,〈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年。
12. 釋永東,〈佛教「供佛齋天」儀式的療育意涵探討〉,《新世紀宗教研究》第7卷第2期,2008年12月。
13. 釋惠敏,〈佛教懺悔法門之「逆轉」情節 ──以《大方等陀羅尼經》為例〉,《法鼓佛學學報》第4期,2009年。
14. 釋智學,〈中國佛教的懺悔觀──以永明延壽為中心〉,《正觀雜誌》第48期,2009年。
15. 釋慧嚴,〈台灣佛教史前期〉,《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