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聰聰(2012)。教師情緒表達規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浙江師範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浙江。
于家琳(1999)。中介性職務之情緒勞務、情緒規則及其社會化:以廣
告業務(account)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美文(1996)。教師對學生的分類與互動策略:一個國小補校班級
的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方媛婷(2013)。人力資源措施、組織認同、情緒勞務、一線員工工作
滿意度、知覺主管支持之研究:以餐飲業一線員工為研究對象。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江文慈(2004)。實習教師的情緒地圖:社會建構的觀點。教育心理學
報,36(1),59-83。
江文慈(2009)。「和顏悅色」與「忍氣吞聲」的背後:國小教師情緒勞
動的心理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4),553-575。
李莉菁(2002)。國小教師對學生的分類方式及其成因之探討。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素卿(譯)(2001),Richard S. Lazarus & Bernice N. Lazarus著。
感性與理性-了解我們的情緒。臺北:五南。
李錦旭(譯)(1987)。Blackledge & Hunt 著。教育社會學理論。臺北:
桂冠。
李新民、陳密桃(2006)。寶用智能、緣分信念與心理健康、工作表現
之相關:以幼兒教師為例。中華心理學刊,48(2),183-202。
李思佳(2015)。國中教師管教行為-以情緒規則為分析架構。國立中正
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昆翰(2003)。教師之學生分類架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山、黃旭鈞(2005)。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
究月刊,132,44-58。
吳宗祐(1995)。組織中的情緒規則與社會化。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宗祐(2003)。工作中的情緒勞動:概念發展、相關變項分析、心理
歷程議題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吳香蘭 (2010)。國小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教學行為及教學思考之
比較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
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明隆(2015)。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五南。
汪慧玲、沈佳生(2007)。幼兒保育學刊,5,59-74。
沈碩彬(2014)。高中職教師心理資本、工作價值觀、情緒勞務與學校
生活適應之徑路模式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晶晶(2009)。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情緒勞務量表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美玲(2008)。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杜怡萱(2014)。從Goffman戲劇理論探討國小教師的學校生活。國立
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
育研究期刊,7,113-127。
邱姮娟(200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探討。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尚平、吳建明、湯大緯(2006) 。情緒勞務者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改
善負面情緒效應之配適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9(3),1-43。
林清山(1911)。心理與教育統計。臺北市:東華。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6)。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
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高雄市:麗文。
岳曉東(2012)。幽默心理學:思考與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武佳瀅(2010)。師生互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一所私立中學為例。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查憶華(2011)。臺中縣市身心障礙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
度相關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中市。
侯嘉萍(2009) 。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
國民小學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中市。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Goffman, E著。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
苗栗縣:桂冠。
徐長江、費純、丁聰聰、劉迎春(2013)。教師情緒表達規則的質性研
究。教師教育研究,25(4),68-73。
徐宗國(譯)(1997)。Strauss, Anselm and 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
論(第一版)。臺北市:巨流。
馬向青(2012)。中等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孫俊傑、龔心怡(2010)。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情緒勞務、教師
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8,29-6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學志、詹雨臻、馮彥茹(2013)。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
理資料庫— 中文情緒隱喻的刺激常模。中華心理學刊,55(4),
525-553。
陳怡安。(1998)。遊樂事業高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規則與社會化歷程
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俞伯。(2012)。國小低年級導師的情緒規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學志、徐芝君(2006)。幽默創意課程對教師幽默感及創造力的影響,
師大學報:教育類(創造力特刊),51,71-93。
許殷宏,(1997)。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教育研究集刊(39),149-168。
許鶯珠(2002)。交大友聲月刊,393,24-28。
單文經等譯(2004)。M.L.Manning & K.T.Bucher著。班級經營的理論與
實務。臺北市:學富。
張純子、洪志成(2007)。勞心勞力─學前教師職場之情緒勞務及其工
作壓力。2007技職教育永續發展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
北科技大學技職所。
張純子、洪志成(2009)。私立幼兒園教師情緒規則:社會建構觀點。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91-115。
張乃文(2005)。臺北縣國小教育人員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倦怠關係之
研究。私立輔仁天主教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瑜弦(2001)。專家教師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探究-以一位英文教師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曉雲(2008)。國中教師情緒管理和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嘉雄(1989)。伯恩斯坦分類與架構概念及其在課程研究上之意義。
國立臺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雅鈴(2014)。國民小學專家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鄒理民(譯)(1991)。Peter Berger & Thomas Luckmann著。知識社會學
-社會實體的建構。臺北市:巨流。
楊家瑜(2013)國小代理教師情緒勞務之研究。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
學報:教育類,27(1),39-55。
鄭瓊月(2010)。大學通識教育中師生互動問題的省思:一個「多元文
化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2(1),19-54。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劉迎春(2012)。教師情绪表達規則爭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37(2),6-11。
劉明蕾(2012)。中小學教師情緒表達規則知覺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
廣州大學碩士教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廣州市。
謝寶梅 (1996)。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的教學思考及教學行動之比較研
究。臺北市:五南。
簡慈萱(2014)。嘉義縣國中教師情緒評價與情緒勞務之相關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簡慧芬(2010)。醫務社工情緒勞務負荷與替代性創傷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貳、外文部分
Adelmann, P. K. (1989). Emotional labor and employee well be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Ashforth, B. E., & Humphrey, R. N. (1993). Emotional labor in ervice roles: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view, 18, 88-115.
Gall, M. D., Borg, W. R., & Gall, J. P. (1996). Education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th ed.). White Plains, New York: Longman.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workplace: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1), 95-110.
Grandey, A. A., & Brauburger, A. L. (2002). The emotion regulation behind
the customer service smile. In R. G. Lord, R. J. Klimoski, & R. Kanfer
(Eds.), Emotions in the workplace: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role of emotion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 260-294).
SanFrancisco:Jossey-Bass.
Hargreaves, A., Hester, S. K., & Mellor, F. J. (1975). Deviance in classroom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ochschild, A. R. (1979).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5, 551-575.
Hochschild (1983) . The managed heart. Berkeley ,CB: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ruml, S. M., & Geddes, D.(2000). Catching fire without burning out: Is
there an ideal way to perform emotion labor? In N. M. Ashkanasy, C.
E. J. Härtel, & W. J. Zerbe (Eds.), Emotions in the workplace: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pp. 177-188). Westport, CT:
Quorum Book.
Morris, M. J., & Feldman, D. C. (1996a).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986-1010.
Martin, R. A., Puhlik-Doris, P., Larsen, G., Gray, J., & Weir, K.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s of humor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the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 48-75.
Page, R. M., & Page T. S. (2000). Fostering emotional well-being in the
classroom. Boston, Mass: Jones and Bartlett.
Pugliesi, K. (1999). The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Effects on work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3(2), 125-154.
Roulston, K.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music teacher’s work in
changing ti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5(1) ,31-56.
Pugh, S. D. (2001). Service with a smile: Emotional contagion in the service count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 1018-1027.
Willis,S. & Brophy, J. (1974)The origins of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s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6, 520-529.
Sutton, R. I. (1991). Maintaining norms about expressed emotions: The case of bill collecto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245-268.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C.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061-1086.
Van Maanen, J., & G. Kunda (1989). Real feelings: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 43-104.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2nd Ed.). London: Sage.
Zapf, D. (2002). Emotion work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some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2, 23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