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0: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誠應
研究生(外文):HUNG,CHENG-YING
論文名稱:非正式規則與考績制度-以臺南市政府所屬機關學校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Informal Rule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 With Tainan City Government Owned Agencies and Schools as Example
指導教授:蔡榮祥蔡榮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JUNG-HSIANG
口試委員:林泰和李佩珊
口試委員(外文):LIN,TAI-HOLEE,PEI-SHAN
口試日期:2016-07-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36
中文關鍵詞:考績制度比例設限非正式規則
外文關鍵詞: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The proportion of handicappingInformal rul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位居文官制度的樞紐,更是對公務人員課責的表現,然而因考績制度長期以來未能達致覈實考核,致使甲等浮濫的問題日益嚴重,而為解決是項問題所為的比例設限規範,更導致考績制度產生目標錯置而偏離原有的目標,也造成各項非正式規則的盛行,因此,藉由檢視考績相關理論、現行規範等,來探討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所面臨的缺失、非正式規則對於考績制度運作的影響、其比例設限的規範又能否達成考核的目的,另外,考試院所訂定之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又能否有效減少非正式規則的發生,使考績制度趨向獎優汰劣的目標邁進,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法等研究方法,以歸納出考績制度運作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非正式規則所造成的考績制度的偏差為何,進而釐清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應然面與實然面的落差,以補足法令、文獻及理論的不足之處,並作為未來法令修正時之建議。
經由分析後發現比例設限雖可快速抑制甲等寬濫的問題,但卻也導致考績制度深受人為主觀判斷的影響,造成不同類別人員的差別待遇,不但難以反映出員工的工作表現,所衍生的非正式規則,更嚴重影響著考績制度的正確性與公平性,而非正式規則在長期的運作下更形成了路徑依賴,導致一時之間積習難改。另外,也發現所連結的獎勵確實影響著考績制度的效用,而平時考核不但流於形式,更未對年終考績發揮實質的影響,在法令與人為的交互作用下造成了現行制度的偏差,人事人員不但未成為考績制度的捍衛者,反而成為非正式規則的執行者。而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未能納入利害關係人意見,其獎優措施更恐淪為酬庸與政治考量下的獎賞,而不同官等與職務的區別考核立意雖佳,卻因差別待遇而引發質疑,其汰劣措施不但助長非正式規則的盛行,更流於為淘汰而淘汰,恐成為排除異己的工具,而強制性的定期面談也恐成例行文書作業,因此,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如若比例設限思維不變,獎優汰劣的目標恐將難以達成。而考績制度存在著許多值得探究之議題,本研究僅針對現行考績制度的內容、非正式規則及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進行探討,以期發現相關問題,並對考績制度的修正作出適度的建議。
Abstract

Civil serva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s the hub of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but is accountabl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ivil servants. However, due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a long time we could not really assess, caus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excessive Class A. In order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nd made "the proportion of handicapping" requireme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has also led to produce "goal displacement" and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target,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informal rules. Therefore, by viewing Evaluation theory, the existing norms to discuss the lack of civil serva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acing, effect of informal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roportion of handicapping specifications and abilit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assessment. Additionally, the draft amendments to civil servants A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at the Examination Yuan of ROC setting, whether i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ormal rules effectively, so tha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towards the target "award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 toward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This study in " document analysis " and " in-depth interview "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o sum up the plight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and the reason why deviation informal rules for the cause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urther clarify the civil serva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ught to have gaps between the Real and to complement the decree, and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to recommend future ordinance amendments of Time.

This analysis found thatnot only can the proportion of handicapping quickly suppress excessive Class A issues, but also it led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the human subjective judgment, resulting in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personnel, not only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employee's work performance, derived via informal rules, a more serious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orrectness and fairness. The informal rules in forming a more long-term operation of path dependence, lead to old habits difficult to change. In addition, our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link reward doe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The routine is not only a mere formality, but also it did not have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 annu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Because "the act" and "artificial" are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deviation of the current system. Personnel officers not only did not become a defender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but also became become the executor of informal rules. The draft amendments to civil servants Act performance appraisal fail to incorporate interested parties comments. Reward measures becoming recompense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reward. It’s good for different and other official’s duty of assessment, because of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raise questions.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 measures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prevalence of informal rules, but it becomes phased out and eliminated exclusionary tool. The mandatory periodic interviews also become the routine paperwork. Thus, draft amendments to civil servants Act performance appraisal if the proportion of handicapping thinking the same goal award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 fear will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there are many worth exploring the topic, this study only for the exist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ontent, informal rules and the draft amendments to civil servants Act performance to explore, In order to find the relevant issues, and to mak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correc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0
第五節 文獻檢閱 12
第二章 公務人員考績制度 19
第一節 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沿革 19
第二節 現行公務人員考績制度 24
第三節 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等次比例限制之探討 32
第四節 考績制度所面臨的問題 39
第五節 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 46
第三章 非正式規則 53
第一節 考績制度的非正式規則 53
第二節 比例限制對於非正式規則產生的影響 58
第三節 非正式規則對於考績制度的影響 61
第四節 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對於考績制度與非正式規則的影響 64
第四章 深度訪談結果分析 71
第一節 訪談對象 71
第二節 深度訪談大綱 74
第三節 對現行考績制度的看法 77
第四節 對非正式規則的看法 85
第五節 對考績等次比例設限的看法 102
第六節 對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的看法 110
第五章 結論 12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4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39
附 錄 143
附錄1 公務人員考績法 143
附錄2 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101年10月18日考試院函送立法院審議版) 148
附錄3 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 156
附錄4 公務人員考績法施行細則 228
附錄5 考績委員會組織規程 236
附錄6 各機關辦理公務人員考績(成)作業要點 238
附錄7 訪談大綱 242
附錄8 深度訪談紀錄 251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9
圖 2 研究架構圖 12
圖 3 公務人員年終考績(成)處理作業流程圖 31
圖 4 考績行為模型 55
圖 5 考核者的考績困境 56
圖 6 考績決策機制 56
圖 7 考績制度潛規則使用之分析架構 57
圖 8 甲等人數比例折線圖 61
圖 9 防範考績淪為整肅異己之工具圖 65
圖 10 非正式規則關聯圖 93


表目錄

表 1 我國公務人員考績等次比例設限沿革一覽表 34
表 2 民國80至91年銓敘部辦理公務人員考績考列甲等比例 38
表 3 民國93至102年公務人員考績列等一覽表 42
表 4 民國102年公務人員考績各官等別考列等次一覽表 62
表 5 民國90至102年公務人員各官等考列甲等比例一覽表 63
表 6 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72
表 7 深度訪談大綱 75
表 8 各研究與本研究非正式規則異同表 92
表 9 民國93至102年公務人員列等丙等人數一覽表 117


參考文獻
王惠珠,2001,〈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革芻議〉,《考銓季刊》,28:100-111。
王璿綸,2014,〈廣義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丘昌泰,1998,〈建立績效導向的公務員俸給政策:公共管理的觀點〉,《空大行政學報》,8,103-128。
朱月中,2007,〈嘉義縣各鄉鎮市公所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國鐘,2014,〈公務人員考績制度變革與評估-以臺中市政府所屬公務人員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考試院,2012,《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說帖》,臺北:考試院。
余致力、胡龍騰,2006,〈建立組織導向之公務人員績效俸給制度(上)〉,《公務人員月刊》,123:5-11。
余致力、陳志瑋,2003,〈淺談培訓需求評估與考績制度之結合〉,《T&D飛訊》,7:1-4。
余致力、蔡宗珍、陳志瑋,2001,〈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問題與對策〉,《人事行政》,138:11-23。
余致力、蔡宗珍、葉至誠、黃朝盟、劉宜君、謝煜中、黃臺生、葉維銓、游玉梅、張紫雲、侯景芳、廖世立、林文燦、任可怡、陳志瑋、曾德宜, 2003,〈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進之研究〉,臺北: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案。
吳定,2013,《公共政策辭典》(四版),臺北:五南文化。
吳庚,2009,《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版),臺北:三民書局。
吳思,2009,《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修訂版),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吳泰成,2005,〈建構績效導向的考績制度〉,《考銓季刊》,43:1-10。
呂育誠,2003,〈公務人員考績法明定列等人數比例問題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89:31-51。
呂育誠,2005,〈公共人事管理採行績效評量的關注焦點與落實途徑〉,《考銓季刊》,43,76-95。
李天申,2013,〈我國推動公務人員考績丙等比例的政策衝突分析〉,《文官制度季刊》,5(1):21-47。
李酉潭、翁栢萱,2003,〈我國現行考績制度之檢討與展望〉,「全球化下之我國文官體制發展與評估學術研討會」論文(11月10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文政,2010,〈公務人員考績法修訂,捨本逐末〉,《經理人月刊》,66:36-7。
林文燦,2003,〈落實績效獎金及績效管理制度的參考作法〉,《研考雙月刊》,27(5),92-101。
林奕銘,2006,〈台灣公部門實施績效俸給制度的反思—考績與俸給制度之審視與建議〉,《政策研究學報》,6:211-233。
姜順寧,2011,〈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革研究-以臺南市政府所屬機關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施金山,2003,〈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研究─兼論行政機關績效獎金制度〉,臺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傑,1991,〈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考績法修正方向〉,《人事月刊》,13(3),99-103。
施能傑,1992,〈考績謬誤的類型與原因:理論闡述與經驗分析(下)〉,《人事月刊》,14(4):4-16。
施能傑,2004,〈建立組織績效管理引導員工績效評估的制度〉,《考銓季刊》,37:79-94。
徐有守,1997,〈俸給與考績制度中的幾個問題〉,《公務人員月刊》,11:55-67。
高宥洋,2011,〈考績法修正草案與考績謬誤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182:21-33。
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1977,《公務員考核與考績之研究》,臺北: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
張四明,2009,〈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問題分析與改革方向〉,「全國人事行政暨主管會議」論文(12月23日),台北:考試院。
張潤書,1998,《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張瓊玲,2003,〈當前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造之重要課題〉,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R-092-027.htm,2015/07/13。
張瓊玲,2005,〈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功能發揮與檢討展望〉,《考銓季刊》,43:122-34。
張瓊玲,2009,〈改進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議題探討:公平原則觀點〉,《文官制度季刊》1,2,171-97。
張瓊玲,2011,〈研析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案對於公部門人事制度之影響〉,《公務人員月刊》,182:6-13。
張瓊玲,2014,〈公務人員考績法中淘汰機制演進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0(1):27-53。
許峻嘉、呂育誠,2012,〈建國百年文官制度的回顧與前瞻-考績制度意涵的演變與發展〉,《文官制度季刊》,4(2):1-35。
許毓圃,2001,〈公務人員考績豈可脫法設限〉,《國家政策論壇》,1(8):95-96。
許毓圃,2007,〈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評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www.npf.org.tw/3/1990,2015/12/07。
陳成宏,2011,〈教育行政「潛規則」之理論討與概念模式建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3),121-59。
陳昀孜,2006,〈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革之分析〉,《人事月刊》,42(1):29-37。
陳家聲,2010,〈政府治理-非3%的丙等,是97%的問題〉,工商時報,04/13,D4。
陳清秀,2010,〈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強制考列丙等比例之商榷〉,《臺灣法學雜誌》,150:29-32。
陳敦源,2011,〈我國考績制度之檢視:從循證理論、正義觀點及參與管理角度檢視〉,臺北:考試院委託研究案。
陳敦源、林靜美,2005,〈有限理性下的不完全契約:公部門績效管理制度的反思〉,《考銓季刊》,43:96-121。
陳敦源、蘇孔志、簡鈺珒、陳序廷,2011,〈論資排輩還是工作表現?年資因素對於我國公務人員績效考評影響之研究〉,《文官制度季刊》,3(1):53-91。
陳超明,2010,〈公務人員績效與提升政府競爭力-從考績法改革談起〉,「政大公企中心公共議題論壇『考績改革與國家競爭力』專題演講」演講稿(4月23日),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曾介宏,2003,〈他山之石:從美國聯邦政府因應知識經濟之人力資源發展策略析論我國公務人力資源發展策略〉,《考銓季刊》,36:76-97。
曾瑞育,1998,〈淺談「考績評列甲等限制人數」〉,《今日海關雜誌》,7:23-24。
黃弘君,2003,〈現行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研究-博奕理論觀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臺生,1993,〈公務人員考績的理論與實際(上)〉,《人事行政》,107:58-67。
黃臺生,1994,〈公務人員考績的理論與實際(下)〉,《人事行政》,108:47-57。
黃臺生,2011,〈當前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問題與對策〉,《國會月刊》,39(8):7-27。
楊安城,2005,〈我國公務人員考績項目改進之探討〉,《考銓季刊》,43,162-77。
楊湘鈞,2011,〈試院公務員2人考績丙〉,聯合報,01/24,A4。
溫嬪容,1994,〈考績制度與考成制度之比較分析〉,《人事月刊》,18(2):42-7。
鄒美完,2006,〈考績公平認知對工作土氣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學校人事人員為例〉,臺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趙其文,2001,〈甲等設限與績效獎金〉,《公務人員月刊》,64:2-3。.
銓敘部秘書室,2010,〈考績改革研議過程審慎嚴謹且充分與各界溝通意見〉,《考銓季刊》,166:44-47。
劉昊洲,2009,〈公務人員考績法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158:29-38。
蔡良文,2005,〈論績效考核與淘汰機制之建立與變革〉,《考銓季刊》,43:11-38。
蔡宗珍、陳志瑋,2002,〈新修正公務人員考績法之分析〉,《考銓季刊》,29:82-90。
蔡敏廣、陳珮婷,2013,〈公務人員考績法制之改革與發展〉,《人事行政》,182:33-45。
賴文政,2010,〈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獎優汰劣影響因素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薛荷玉,2012,〈關中:人才變庸才 檢討考績法〉,聯合報,12/17,A13。
鍾寶慧,2010,〈論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改革〉,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www.npf.org.tw/1/7138,2015/12/07。
韓英俊,2006,〈新世紀之考核與激勵〉,《人事月刊》,43(5):47-53。
韓英俊,2006,〈新世紀之考核與激勵〉,《人事月刊》,43(5):47-53。
關中,2010,《啟動變革向上提昇-關中院長對於考績制度改革之理念與說明》,臺北:考試院。
蘇偉業,2011,〈績效行政:績效管理中的干擾系統〉,《人事行政》,175:43-51。
蘇偉業,2013,〈論公務人員考績問題:強制分配等級與權責相稱〉,《人事行政》,184:12-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惠珠,2001,〈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革芻議〉,《考銓季刊》,28:100-111。
2. 丘昌泰,1998,〈建立績效導向的公務員俸給政策:公共管理的觀點〉,《空大行政學報》,8,103-128。
3. 余致力、胡龍騰,2006,〈建立組織導向之公務人員績效俸給制度(上)〉,《公務人員月刊》,123:5-11。
4. 余致力、蔡宗珍、陳志瑋,2001,〈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問題與對策〉,《人事行政》,138:11-23。
5. 吳泰成,2005,〈建構績效導向的考績制度〉,《考銓季刊》,43:1-10。
6. 呂育誠,2003,〈公務人員考績法明定列等人數比例問題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89:31-51。
7. 呂育誠,2005,〈公共人事管理採行績效評量的關注焦點與落實途徑〉,《考銓季刊》,43,76-95。
8. 李天申,2013,〈我國推動公務人員考績丙等比例的政策衝突分析〉,《文官制度季刊》,5(1):21-47。
9. 林文燦,2003,〈落實績效獎金及績效管理制度的參考作法〉,《研考雙月刊》,27(5),92-101。
10. 施能傑,1992,〈考績謬誤的類型與原因:理論闡述與經驗分析(下)〉,《人事月刊》,14(4):4-16。
11. 施能傑,2004,〈建立組織績效管理引導員工績效評估的制度〉,《考銓季刊》,37:79-94。
12. 徐有守,1997,〈俸給與考績制度中的幾個問題〉,《公務人員月刊》,11:55-67。
13. 高宥洋,2011,〈考績法修正草案與考績謬誤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182:21-33。
14. 張四明,2009,〈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問題分析與改革方向〉,「全國人事行政暨主管會議」論文(12月23日),台北:考試院。
15. 張瓊玲,2005,〈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功能發揮與檢討展望〉,《考銓季刊》,43: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