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心怡(2011)。高雄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毛連塭,湯梅英(1993)。師範學院學生學習滿意及結業生任教願之調查研究。
教育研究資訊,2(1),34 - 42 頁 。
田雅綸(2013)。國中導師對高關懷學生態度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日期:民97年4月20日。
網址:http://law . moj . gov . tw/fl . asp
江美惠(2012)。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以A券商中部地區業務
員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伍姿綺(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信念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視導與評鑑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伍振鷟、黃士嘉( 1997 )。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1 - 26 頁 。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 。
吳婉瑜(2012)。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東華
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何福田(2005)。論我國師資教育的走向。研習資訊,22(6),1-7頁。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園會(1997)。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南天書局 。
李欣慧(2006)。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
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宜靜(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之認知及參與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意願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中。
李俊湖(2005)。從專業觀點談教師證照制度。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
22(1),20-28。
李冠儀(1999)。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之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莉莉(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碩士論文,臺北。
李慧鶯、李選(2002)。護理專業承諾與生涯發展之文獻探討。慈濟護理雜誌,
1(2),7-11。
汪履維、張德銳、饒見維(2007)。規畫教師專業成長方案。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東縣:國立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余榮仁(2000)。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評鑑者與被評鑑者間之反省性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沈姍姍(1996)。專業主義、教師權力與教育行政體制關係:教師權力消長的動
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9,103 - 128 頁 。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多變量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4)。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吳淑淳(2010)。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雲林
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吳鐵雄(1995)。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制初步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2,
227-244。
周淑敏(2011)。國中教師組織承諾、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工作投入的
中介效果。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林生傳(2007)。資訊社會中的教師角色研究。教育學術彙刊,1(1),1 -14頁。林俊瑩(2010)。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
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30。
林添鵬(2009)。外籍勞工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承諾與工 作滿意度之研究—
以營造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林進材(1999)。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3。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邱錦昌、方芳蘭、張淑瑜(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與教師教學檢視量表之建
構。育達學院學報,8,21-45。
凃明珠(2006)。不同世代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輔仁大
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紀金山(2011)。國中學校情境與教師工作結果: 以 TEPS 第一波調查為例。
靜宜人文社會學報,5(1),1-26
紀政志(2010)。自我效能、工作投入與生涯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教師
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
柯俊欽(2003)。淺談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專業化。南投文教,19,29-34。余世宗(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未出版,臺北。
徐美雯(2010)。國中教師追求快樂取向、主觀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徐美惠、高薰芳(1996)。重視教師評鑑落實教評會功能。台灣教育,544,11-19。
徐珮瑛(2009)。學習型組織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承諾之相關研究。朝陽科技
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徐善德(1997)。高職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孫志麟(1995)。教師效能的研究途徑與評量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67-75。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孫美珠(2008)。國民小學組織公平、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2014)。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民國103年
5月 24日,取自:
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A-1&aid=18。
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2014)。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民國103年5月 24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A-2&aid=21。
張美雲(1996)。工作價值觀、任教職志與工作環境因素對幼師離職或異動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淳堅 (2007)。工作承諾、組織承諾與預算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
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淑珍(200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新竹學報,17,23-50。
張德銳(1996)。國小教師成績考核系統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德銳 (2005)。我國中小學教師證照制度的比較與改革建議。研習資訊, 22(1),10-19。
陳美玉 (1999), 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 台北: 師大書苑.
陳俊宏(2011)。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成效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春希、高瑞新(2010)。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探討不同工作特性基層警察人
員組織承諾的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0(4),1-31。
陳淑卿(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途徑與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
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教 育行政,49,189-210。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之檢討。行政院教
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陳鏡潭、陳炯彰、黃偉蓉(1994)。師院國小師資班結業生角色知覺、任教職志、教
學態度、工作滿意與教學狀況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 71 - 88 頁。
梁鳳珠(2011)。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梁議如(2007)。台南縣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致遠管理
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華源(1993)。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程禹欽(1993)。國軍志願役官兵工作認知、部隊適應、工作承諾與留營意願相
關聯性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懷萱(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坤錦(1991)。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
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617-637)。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家珍(2004)。高科技業暫時性工作者工作承諾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鈺雯(2013)。國小教師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意舒(2007)。教師的專業思考-「觀察與省思」得探討與實踐。臺北市:
華騰文化。
黃偉明(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課程發展委員會運作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路婉林(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教師為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楊佩茹(2008)。國中教師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教師效能、教師專業認同與教
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
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Mezirow)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
資料與研究,54,124-131。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廖家萱(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職場
友誼為調節變項。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鄧肯(2013)。美國教育部長鼓勵落實共同核心標準。教育部電子報,563。2014
年 5 月 15 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563/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秋燕(1994)。國小特殊才能資優學生班工作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
教育研究學刊,11,151-166。
劉祐全(2008)。醫務管理相關學系學生之就業職志調查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
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福鎔、林清文(2008)。高中職輔導教師知覺角色壓力、工作滿意度和專業承
諾之關係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213-248。
劉婉甄(2015)。運用海洋教育行動研究促進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臺
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基隆。
劉嘉豐(2009)。人格特質、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嘉
義市國中教師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劉曉雯(2014)。自我導向學習、專業發展自我覺察、支持性組織 氣候對教師專
業發展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
蔡怡汝(2007)。國小教師的教師評鑑態度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蔡炳坤(2002)。我國師資培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現代教育論壇,6,318 - 332 。
薛玫芳(2013)。國中數學教師人格特質、職場友誼與工作承諾之關係。國立屏
東科技大學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佳珍、林天佑(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感關係
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5),137-162。
蔣樹人(2003)希望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角色之轉變。國立東華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東霖(2015)。北部地區國中特教班雙導師合作關係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銘志(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
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263-294。
鍾文峰(2014)。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台中。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第2版)。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doi:10.1037/0033-295X.84.2.191
Becker, H. S. (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 32-40.
Blau, G.. J. (1985). Th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career commitmen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8 (4), 277-288.
Blau, G., Tatum, D. S., & Ward-Cook, K. (2003). Correlates of professional versus organizational withdrawal cogni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3 (1), 72-85.
Brown,S.P.& Thomas,W.L,(1996).A New Look at Psychological Clim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Job Involvement,Effort,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1:358-368。
Carmeli, A., & Freund, A. (2004).Work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Behavior, 7(3), 289-390.
Darling-Hammond, L. (1998). Teacher learning that supports student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5), 6-11.
Gakovic, A. (2002). Social exchang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behavior: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career commitment.
DAI-B 63/09, 4404.
Goulert, L. R., & Singh, P. (2002). Career Commitment: A Reexamination and an
Extens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1, 73-91.
Guskey, T. R. (2000).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Hazer, J.T., & Alvares, K. M. (1981). Police work values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and assimil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6(1), 12-18.
Hrebiniak, L. G.., & Alutto, J. A. (1972). Personal and Related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7, 559-560.
Jackson, A.W., & Davis, G.A. (2000). Turning Points 2000: Educating Adolesc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nung,R.N.(1982).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Joum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7(3);pp119-138。
Katz, D., & Kahn, R. L.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2nd
Ed.).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Kim, S. W. (1996). Employee Intent to Stay: The Case of Automobile Workers in
South Korea. Iowa: University of Iowa(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im, S. W. (2000). Behavioral Commitment among the Automobile Workers in
South Korea. HumanManagement Resource Review, 9(4), 419-451.
Kinnane, J. F., & Gaubinger, J. R. (1963). Life values and work valu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0(4), 362-367.
Lawler,E.E.& D.T.Hall,(1970).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Journal of Applie Psychology,54:305-312。
Lodahl,T.M,and Kejner,M.F.(1965).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1),24-33。
Lord, B. (1991). Subject-area collaboratives,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staff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McMurray, A., & Scott, D. (2003). Work Values Ethic: A New Construct for
Measuring Work Commitment.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2), 505-509.
Morrow P. C. (1983). 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Thecase of
work commit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 486-500.
Morrow, P.C. (1993).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work commitment, JAI Press,
Greenwich, CT.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5), 603-609.
Rabinowitz,S.L.&D.T.Hall,(1977).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illetin.41:574-599。
Reitz, H. J. & Jewell, L. N. (1979). Sex, 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involvement:Asix-country investig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2 (1), 72-80.
Robbin,S.P.(2001),Organizational Behavior(9th)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Hall。
Sparks, D.(1994).A paradigm shift in staf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15(4), 26-29.
Taylor, E. Z., & Curtis, M. B. (2010). An examination of the layers of workplace influences in ethicaljudgments: Whistleblowing likelihood and perseverance in public accoun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93,21-37.
Whyte, W. H. (1965). From control to 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 77-84.
Zhao, J. (2010). School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and strategies: The new perspective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2), 16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