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敏男(1997)。體育教學研究-體適能測驗,大專體育,31,25-27頁。王淑珍(2011)。瑜伽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書局。
元禎惠(2006)。元禎惠的兒童瑜伽。台北縣: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王予涓(2012)。瑜伽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學童為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朱海鳴、劉韋孝、楊建夫(2008)。學齡前兒童運動能力檢測項目的選定。幼兒保育論壇,3,186-201。
朱碧梧 (2003)。強力適能瑜珈在大專體育教學的應用。大專體育,64,1-6。呂碧琴(1997)。瑜珈體位法對大學女生健康適能的影響效果探討。臺大體育學報,1,233-254。杜春治、黃郁玲(2009)。瑜伽運動對健康效益的影響。成大體育學刊,41(2),48-57。
李曜宗(2010)。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幼兒體適能之比較。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體育與健康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李玉琪(2011)。瑜伽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健康體適能與人際互動之影響。輔仁大餐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李德仁(1995)。瑜珈對兒童身心適應能力之發展,中華體育,80,27-31。
李靜(2009)。山東省3-10歲兒童動作發展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5(4)中國大陸,47-50。
李蕙君(2013)瑜伽運動對國小學童呼吸肌力及心肺適能之影響。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吳鑑寶(2014)。幼兒園實施體能教學活動對提昇幼兒體適能及感覺統合發展之研究-以德光幼兒園為例。台灣首府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吳孟燕(2008)。幼兒健身操教學對幼兒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林風南(2006)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國立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7-50。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院。
林祐修(2007)。瑜珈運動對國小學童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台南縣。林曼蕙(2014)瑜伽運動對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意識及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適應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美汝(2009)。瑜伽體位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林容萱、林晉利(2008)。瑜伽呼吸法、體位法及冥想之生心理效益探討。大專體育,97,154-161。林湘琪(2009)。瑜珈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分心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論文,臺北市。林啟賢(1998)。視覺動作行為複演法對學習足球踢球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淑娟、周素珍(2009)。小小瑜伽異想世界。臺北市:書泉出版公司。
邱顯峰(2002)。靈性瑜珈:瑜珈體位法教學參考手冊。臺北:喜悅之路。
邱耀群(1996)。腹式呼吸與運動。中華體育,10,73-78。卓俊辰 (1994)。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出版。
卓俊辰(2000)。青少年健康運動習慣的培養。學校體育,10(4),20-40。洪睿聲、陳坤檸(2003)。瑜珈之生理心理功能。大專體育,69,147-155。洪睿聲(2004)。瑜珈體位法對安養機構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之影響。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洪兆懿(2008)。全世界都在玩兒童瑜珈。卓越雜誌。(7)38-40。
洪兆懿(2008)。平衡左右腦的兒童瑜珈:樹式、鷹式、飛鳥式。卓越雜誌,(10)126-129。
洪光明(2006)。孩子們的瑜珈課。臺北市:相映文化出版公司
洪明達(2010)。瑜伽運動對國小學童身體組成與心率變異度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姜慧芳(2015)。實施體能活動對幼兒體適能之影響。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唐睿謙(2007)。兒童瑜伽故事。臺北市:東西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唐幼馨(2010)。小朋友的瑜伽健康書。台北縣:凱特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唐睿謙(2007)。兒童瑜伽故事。臺北市:東西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Developmental Physci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原作者:L.G.David)。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網。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2015)。體育署體適能網站。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4.php
教育部(1998)。體適能的定義,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2002)。幼兒體能測驗實務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亭蘭、毛新春、賴政秀、李中一、郭家驊(2009)。瑜珈運動對氣喘學童健康體適能改善之成效。護理雜誌,56(2),42-52。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臺中市:華格。
陳亭蘭(2005)。瑜珈運動對氣喘學童健康體適能改善之成效探討。私立輔仁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縣。陳靚譯(2012)。筋骨瑜珈圖解聖經。探索三部曲出版。新北。
陳麗舟、朱怡康(譯)(2010)。瑜珈之心(原作者:T.K.V.Desikachar)。臺北市:橡實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陳冠丹(2003)。瑜珈氣功治萬病。臺北: 新潮社文化事業。
陳亭安(2015)。新課綱教學策略對幼兒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陳正奇(1999)。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關係探討。和春學報,6,175-181。陳金鼓、甘光熙(1997)。瑜珈對大學生基本體能之影響。體育與運動,104,49-55。陳靜瑤(2011)。十週瑜珈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柔軟度及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陳鏡壬(2011)。實施運動遊戲對學齡前幼兒體適能之影響。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程瑞福(2007)。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台北市: 教育部。
張月榕(2009)。幼兒體能遊戲課程對於3-4歲幼兒體能發展之成效研究—以台東市幼兒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縣。張靜文、姜義村(1999)。學齡前幼兒體適能檢測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41,135-138。黃金源譯(2002)。特殊兒童瑜珈(Sonia Sumar著:Yoga for the special child)。臺中:晉驊。
黃棟樑(2008)。十二週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之影響研究。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縣。楊世瑩(2014)。SPSS統計分析實務。臺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葉娟娟/丁兆齡(2002)。媽咪,我愛玩瑜珈。臺北市:自然風文化。
維基百科(2013)。瑜伽。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1%9C%E4%BC%BD。
維基百科(2015)。體適能。https://zh.wikipedia.org/zh-tw
蔡雅琴(2006)瑜珈體位法對國中生身體意象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台北市。蔡淑菁(譯)(2006)。Kia M.著。律動瑜珈學習百科。臺北市:貓頭鷹。
蔡碧霞(2008)。運動遊戲方案對幼兒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碩士論文,嘉義縣。Greenberg, J. S. (1995). 壓力管理(潘正德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83)
劉美珠(1990)。瑜珈—身心合一的科學。中華體育,13,45-50。劉鶯玲、陳正奇(2008)。瑜珈體位法對增進運動表現效益之初探。大專體育,97,162-166。鄭雅菱(2011)。瑜珈運動對幼兒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鍾綺芬(2012)。介入10週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表現之影響。私立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新北市。蕭雅馨(2006)。十二週強力適能瑜珈訓練對靜態工作女性之生理及健康體適能的影響。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蘇珊(2006)。音樂可以這樣玩。臺北縣: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嚴莞華(2001)。圖解瑜珈自然健康法。臺北:遠流。
AAHPERD, (1995). Physical best and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A handbook for inclusion in fitness program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5).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Baltimore: Williams and Wilkins.
Berger, B. G., & Owen, D. R. (1988). Stress reduction and enhancement in four exercise modes: swimming, body condition, Hatha Yoga, fenc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9(2), 148-159.
Betts D. E. & Betts S. W. (2008)。自閉症瑜伽療法—輕鬆改善自閉兒協調能力和平衡感(嚴麗娟譯)。台北市:久周文化(原著出版於2006)。
Daubenmier, J.J. (2005). The relationship of yoga, body awareness and body responsiveness to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disordered eating,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9, 207-219.
Emmey,R.,&Dawn,M.(2002).Hatha Yoga therapy management of urologic disorders.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20,306-309.
Funderburk, J. (1977). Science Studies Yoga. Glenview Ⅲ:Himilayan Institute of Yoga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U.S.A..
Field, T. (2011). Yoga clinical research review.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17(1), 1-8.
Frank, J.B. (2003/2005). The awakened union of breath, body and mind.
鄧光潔(譯)。正念瑜伽。臺北:橡樹林文化。
Gharote, M. L. (1981) . Yoga for sports. Society for the Instit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Journal, 4, 58-62.
Iyengar, B. K. S. (2005) . Light on Pranayama: The yogic art of breathing.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Jewett, A. E., Bain, L. L., & Ennis, C. 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gr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2nd . (eds.), Wm. C. Brown & Benchmark.
La Forge, R. (2005). Aligning mind and body: Exploring the disciplines of mindful exercise.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9(5), 7-14.
Lawrence, G, A.(2000). YMCA Fitness Testing and Assessment Manual. Champaign, Ill.:Human Kinetics.
M.Stueck and N.Gloeckner(2005)Yoga for children in the mirror of the science:working spectrum and practice fields of Training of Relaxation with Elements of Toga for Children。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5(3),371-377.
Michalsen, A., Grossman, P., Acil, A., Langhorst, J., Lüdtke, R., Esch4, T., Stefano, G. B. &; Dobos, G. J. (2005). Rapid stress reduction and anxiolysis among distressed women as a consequence of a three-month intensive yoga program.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11(12), 555-561.
Mueck-Weymann, M., Janshoff, G., &; Mueck, H. (2004). Stretching increas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healthy athletes complaining about limited muscular flexibility. Clinical Autonomic Research, 14, 15-18.
Nass, R.W.(1980). Limber up with yoga: Ideal for cyclist, yoga will stretch your muscles and relax your body. Cycling Journal, 21(2), 70-74.
Omkar et al,(2009)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13,98-103.
Rodney,L.,&Nina,Z.(2004).Moving toward balance: 8 weeks of yoga. Emmaus,PA:Rodale Book Inc.
S.N.Omkar,S.Vishwas,B.Tech(2009)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13,98-103.
Walter Thompson, NeilF. Gordon, & Linda S. Pescatello(2010).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