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子龍,2014,《結合概念構圖之翻轉教學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靜宜大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保進,2012,《中文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亦穹譯,S. Khan原著,2013,《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臺北:圓神出版社。
王紅、趙蔚、孫立會、劉紅霞,2013,〈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於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現代教育技術》,第8期,頁5-10。
田耐青譯,Silver, H. F. 原著,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台北:遠流出版社。
史美瑤,2014,〈混成學習(Blended/ Hybrid Learning)的挑戰與設計〉,《評鑑雙月刊》,第50期,頁34-36。
江明香,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園綠色消費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江曉茹,2015,《混成學習結合翻轉教室對不同學習風格大學生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宏洁,朱贇,2013,〈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課程與教學》,第8期,頁79-83。
朱蕙君、黃國禎,2016,〈自律學習機制的導入〉,黃國禎(主編),《翻轉教室:理論、策略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96-112。
李乙明、李淑貞譯,Gardner,H 原著,2008,《多元智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第98期,頁24-36。李美枝,1983,《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邱文傑,2015,《翻轉教室教學對於大學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研究》,靜宜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教育趨勢導報》,第21期,頁60-74。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文義,2014,《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玉明,1997,《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志宏,2015,《國中學生對重金屬汙染學習成效之探討-以翻轉教室教學法對傳統教學法之比較》,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所碩士論文。吳怡如、翁楊絲茜、葉怡宣、陳姿佑,2012,〈學習風格對混成學習參與度與成效之研究─以公務人員為例〉,《技職教育期刊》,第6期,頁61-76。吳金滿,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課程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吳宥葶,2013,《結合開放式課程之翻轉課堂對於學習者之自我調節與學習成效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13,〈教育名詞—混合式學習模式〉,《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第109期,頁171-172。
吳清山,2014,〈翻轉課堂〉,《教育研究》,第238期,頁135-136。
吳筱莉,2014,《翻轉教學對低成就學習者之英語自我導向學習與學習成效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民寧,2003,〈多元智力理論教學評量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第110期,頁57-67。呂玉瑞,2014,《翻轉教室結合問題導向學習對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研究—以製作電子書課程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何依珊,2015,《國民小學翻轉課堂政策可行性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汪基德、張莉,2009,〈Moodle國內研究新進展〉,《遠程教育雜誌》,第17卷,第5期,頁15-18。
汪曉東、張晨婧仔,2013,〈『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課程為例〉,《現代教育技術》,第23卷,第8期,頁11-16。
林建平,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第52卷,第2期,頁8-25。林政諺,2015,《翻轉教室輔助支援系統之研究─以程式設計課程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林清平,1995,〈師範學院學生能源態度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6期,頁307-336。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宛瑜,2015,《翻轉教室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 ── 以簡單機械單元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紀伯賢,2014,《翻轉課堂教學系統之分析》,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紀佩妘,2014,《翻轉教室教學法對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胡進興,2015,《國中數學教學之翻轉教室行動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永錚,2015,《翻轉教室的實踐:平板電腦之教學效果與學習意願、師生關係、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佳妤,2015,《翻轉教室教學法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陳美秀,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能源認知、使用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煜清,2002,〈從「國小教師」的觀點談「多元化評量」的意涵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第22期,頁39-43。郭巧佩,2015,《國民小學教師對低碳飲食認知、態度與行為之分析—以彰化縣為例》,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郭珮君,2015,《翻轉教室於國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秦采帆,2015,《知識結構學習系統於翻轉教室之學習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俊傑,2004,〈合作學習理論的教學理念〉,《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頁133-143。高博銓,2001,〈多元智慧理論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第5卷,第1期,頁21-36。高廣孚,199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2015,《「均等、一流」的學習革命~均一教育平台》,網址:http://www.thealliance.org.tw/file/donload_d/alliance-ep140305.pdf?ddonwoad_id=11,檢索日期:2015/11/27。
倪鳳英,2015,《翻轉教室教學法結合數位教育平台之教學成效研究 ---以台中市大忠國小為例》,明道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張可欣,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之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張金磊、王穎、張寶輝,201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遠程教育雜誌》,第4期,頁46-51。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渝江,2012,〈翻轉課堂變革〉,《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第10期,頁118-120。
張雅婷,2014,《雲林縣國小教師對學校實施策略聯盟之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張婷華,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翻轉教室認同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張華葆,1994,《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梅錦榮,2011,《心理學》,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童文志,2006,《台南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對禽流感認知和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黃文武、羅卓筆,2015,〈基於Moodle平台翻轉課堂教學設計〉,《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第18期,頁18-19。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3卷,第12期,頁161-186。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淑惠,2012,《屏東縣國小教師生態危機認知、保育態度及行為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黃琳雅,2015,《運用翻轉教室教學法於國小六年級健康課程以提升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康寧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富順,1990,《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寶珠,2015,《三峽區國小教師對翻轉教學態度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游恆山譯,Philip,G.Zimbardo原著,1989,《心理學》,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鄒景平,2015,〈從翻轉課堂到翻轉學習〉,《T&D飛訊》,第207期,頁1-22。
曾釋嫻,2014,《翻轉課堂教學對大學生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楊淑津,2013,《彰化縣國小教師低碳蔬食之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78,《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渝琪,2009,《國小教師全球暖化認知、能源態度與節能減碳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葉丙成,2015,《均一教育平台》,網址:
http://www.fliptw.org/#!services2/c24t0,檢索日期:2015/11/27。
葉丙成,2016,〈翻轉教室應用於數理課程的教學模式:BTS翻轉教學法〉,黃國禎(主編),《翻轉教室:理論、策略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54-167。
臺灣大學,2015,《[TechCrunch] 翻轉教室讓成績提升了5%》,網址:
http://ctld.ntu.edu.tw/fd/teaching_resource/page1-1_detail.php?bgid=3&gid=39&nid=332,檢索日期:2015/11/27。
廖怡慧,2012,〈教學新思維-翻轉課堂〉,《深耕教與學電子報,第31期》,網址: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option= com_content&
task=view&id=366&Itemid=369,檢索日期:2015/11/20。
廖素芬,2014,《臺中市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鄭美芳,2012,《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的繪本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投入與創造
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止,2015,《基於模糊理論探討翻轉教室進行校園古蹟學習之成效》,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翟雪松、林莉蘭,2014,〈翻轉課堂的學習者滿意度影響因子分析─基於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中國電化教育》,第327期,頁104-109。
趙居蓮譯,Weber,A.L.原著,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趙瑞,2013,〈可汗學院課程學習經歷帶來的思考〉,《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5期,頁41-45。
談成訪、劉艷麗,2006,〈遠程教育中混合學習及其實施策略的探討〉,《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第3期,頁36-38。
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第41期,頁31-34。
蔡姿云,2014,〈可汗學院教學模式特點及啟示〉,《軟件導刊》,第13卷,第5期,頁175-177。
樂雪琴,2015,《運用翻轉教室於國中社會科教學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資訊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錢思媚,2015,《運用翻轉教室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三年級數學課程應用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錢麗萍、李炳林,2015,〈認知失調論的解讀〉,《文學教育(中)》,第8期,頁36-37。
賴素純、莊雅茹、顏春煌,2014,〈Facebook的使用對成人混成式學習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59卷,第4期,頁65-98。謝瑋哲,2015,《國民小學教師對翻轉教育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謝毓芬,2016,《應用均一學習系統於翻轉課堂教學成效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鍾昌宏、王國華,2015,〈別被影片綁架了-逆向的翻轉教室課程設計〉,《中等教育》,第66卷,第2期,頁69-87。
魏欣怡,2015,《行動學習與翻轉教室之行動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翻轉教育網站,2015,《認識翻轉教育》,網址:2015/11/20。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knowledge,檢索日期:
羅功明,2007,《國小教師對實施休閒農場校外教學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花蓮縣
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清俊,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新北:威仕曼文化出版社。
蘇伯顯,1978,《領導與組織》。台北:國家出版社。
貳、英文部分
Ajzen, I. 2002.“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Vol.32,No.4, 2002, pp. 665-683.
Akkoyunlu, B., & Soylu, M. Y. 2008.“A Study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No. 11, 2008, pp. 183-193.
Bandura,A. 1977.“Self-efficacy: Yoward an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 Psychological Review,No. 84, 1977, pp. 191-215.
Berliner, D. C. 1978.“Allocated Time, Engaged Time, and Academic Learning Time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struc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eaching Mathematics, San Diego.
Bergmann, J., &; Sams, A. 2012.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Dunn, R., Dunn, K. 1999.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Learning Styles Inservice System. Boston: Allyn & Bacon, Inc.
Driscoll, M. 2002.“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E-learning, Vol. 3, No. 3, 2002, pp. 54.
Eagles, J.F., and Blackwell, R.D. 1995. Consumer Behavior, Chicago:Dryden Press.
Flipped Learning Network. 2014.“The Four Pillars of F-L-I-PTM. ”Retrieved from http://flippedlearning.org/cms/lib07/VA01923112 Centricity/Domain/46/FLIP_handout_FNL_Web.pdf
Gannod, G. C., Burge. “Educator’s Voice: What’s All This Talk About Flipping? ” Retrieved from https://tippie.uiowa.edu/faculty-staff/allcollege/kachka.pdf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s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Jackie, G. 2012.The Flipped Classroom: The Full Picture. Seattle, WA:Amazon Digital Services.
Johnson, D., Johnson, R. and Holubec, E. 1998.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olb, D. A. 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aureen, J. L., Glenn, J. P., &; Michael, T. 2000.“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Vol. 31, No. 1, 2000, pp. 30-43.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ademia.edu/340051/Inverting_the_Classroom_A_Gateway_to_Creating_An_Inclusive_Learning_Environment
Nancy, W. P., &; Jianyu, D. 2012.“Flipping The Classroom:How to Embed Inquiry and Design Projects Into a Digital Engineering Lecture,”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2 ASEE PSW Section Conference, Los Angeles, CA.
Oliver, M., & Trigwell, K. 2005.“Can blended learning be redeemed? ”E-learnung, Vol. 2 , No. 1,2005, pp. 17-26.
Rosenshine, B. 1971. Teaching Behavior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London: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Rosenshine, B. 1980.“How Time is Spent in Elementary Classrooms. ”In C.Denham & A. Lieber-man (Eds.), Time to learn , pp. 107-126.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ttp://insinc. com/ministryofeducation/20050504/assets/SDCBCWebcast.ppt
Wolf, D. P., Bixby, J., Glen, J., Á Gardner, H. 1991.“To Use Their Minds Well: Investigatingnew Forms of Student Assessment. ”In G. Grant 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No. 17,pp. 31-74.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Zappe, S., Leicht, R., Messner, J., Litzinger, T., &; Lee, H. W. 2009. “Flipping the Classroom to Explore Active Learning in a Large Undergraduate Course.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annual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arah_Zappe/ publication/
Zimmerman,B.,Bonner,S.,&Kovach,R. 1996.“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Beyond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