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北市。于冬梅(2006)。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運用增強懲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王芬玲(2010)。教師對特殊幼兒貧窮家庭親師溝通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王怡甯 (2000)。 開啟小學生活之門:一年級教師的教師信念之質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王郁青(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王素香(1995)。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班級氣氛形成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方淑(1997)。師生關係與教學互動之民族誌研究 : 一個國小一年級班級教室的觀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書局。
江文慈(1998)。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江佳容(2013)。臺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正向管教態度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李彥儀(1990)。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4,284-326 。李姿瑩(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李欽明(2012)。餐飲部經理工作壓力、性別歧視知覺與離職傾向研究-以臺灣國際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臺北市。呂美芳(2007)。國中教師領導風格、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6)。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隆(2011)。班級經營:策略與實踐。臺北:五南。
吳明芳(2001)。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吳美棱(2015)。結合DEMATEL與AHP探討疏濬工程決策評估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所,臺中市。吳威廷(2004)。國民中學教師信念、教學行為與其學生學習結果之關係探討-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清山(1996)。追求高品質班級經營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45,24-31。吳清山、林天佑(2008)。正向管教。教育研究月刊,176,133-133。
吳武典( 1976)。中美小學班級氣氛比較研究。測驗年刊,23,94 - 95。
吳武典(1978)。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135-156。吳武典、林繼盛(1982)。 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娜慧(2014)。提升國小新生班級班級常規自主學習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媒材與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吳鼎(1974)。教學原理。臺北:國立編譯館。
宋曼君(2014)。桃園縣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秀芳(2012)。臺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親師溝通積極度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林信志、劉藍芳(2011)。國民中學班級經營之正向管教策略。中等教育,62(1),122-130。
林建平(1996)。親師關係及溝通。國教月刊,43(1),1-6。林雪惠(2010)。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及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邱錦堂(2002)。國中導師信念、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洪若馨(2010)。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常規建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洪銘育(2012)。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北市。柯澍馨、林亭如(2007)。臺灣地區高職餐飲科教師效能信念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學校行政 雙月刊,51,72-92。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1(4),14-22。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臺北:五南。
莊燿隆(1999)。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許清田(2002)。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許惠芳(2012)。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私立康寧大學國際企業經營所,臺北市。
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陳木金(1999)。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木金(1997)。班級經營。臺北:揚智出版社。
陳奎熹、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臺北:空大。
陳志勇( 2002 )。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陳泊旭(2012)。國中導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陳佩玲(2015)。高雄市國中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美音(2003)。建立親師溝通的橋樑。國教之聲,34(4),47-51。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27-52。
陳逸穎(2015)。股票投資決策因素之探討-DEMATEL模型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臺中市。陳照雄(1998)。以人為中心─從教育哲學觀點談班級經營。國立臺南師院實習輔導處編印,101-121,台南市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張永杰(2006)。台中縣市高中職教職員之人格特質、主管領導行為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張春興(1994)。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 臺北: 東華。
張慶豐(2014)。彰化縣國中導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教育部(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07年06月22日臺訓(一)字第0960093909號函修正。臺北市:教育部。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管翊如(2012)。國中導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應用統計學系,新竹市。黃國彥(2007)。高中生活科技教師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葉興華(1995)。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士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楊宜臻(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趙振國(2012)。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班級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台東市。廖若芯(2012)。以DEMATEL探討大甲地區國小家長選校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劉宗宜(2014)。選購穿戴式智慧型手錶之關鍵因素 -以銀髮族之醫療照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劉威德(1999)。教師教學信念系統之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劉郁梅(200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之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鄭永杰(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鄭皓文(2012)。國民小學高年級級任教師情緒管理、正向管教及社會支持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中市。鄭雅如(2007),國小教師信念、專業成長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盧美貴(1992)。班級氣氛與學習。載於吳清山、李錫津、莊貞銀、盧美貴等人合著:班級經營,435-466。臺北:心理出版社。
簡紅珠(1987)。教學研究的展望。臺灣區省市立師範學院七十六學年度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3 -217。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薛雅芳(2012)。國中學生知覺導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研究所,新竹市。
謝家祥、鍾宜展、田效文、陳瑩駿(2015)。應用決策實驗室分析法探討油電混合車品牌價值之研究。綠色經濟,1,A56-A68。
謝雯惠(2007),國小教師領導風格對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新竹市。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闕美華(2000)。國中小學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鍾惠瑀(2015)。以AHP與DEMATEL分析國中教師教學熱忱之關鍵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Allport, G..W.(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J Cothran, PH Kulinna, & DA Garrahy(2003).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Doyle, &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92-431. New York: Macmillan.
Dunkin, M., & Biddle, B. J.(1974). The study of teaching.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Emmer, E. T., Evertson, C. M., & Anderson, L. M. (1980).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beginning of the school year.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0(5),219-231 .
Erozkan, A. (2013).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 Solving Skills on Social Self-Efficac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101 7303)
Evertson, C. M., Emmer, E. T., Clements, B. S., & Worsham, M. E. ., (1994)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s(3rd ed).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Fraser, B. J., & Walberg, H. J. (Eds.). (1990).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Evalu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Froyen, L. A.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flective teacher-leader ( nd ed.). NewYork: Merrill.
Gregg, J. P.(1996).Detroit, MI,Wayne State University.
Good, T. L., & Brophy(1973). J. E Looking in Classroom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Hankoos, G, D., & Penick, J. E. (1985), The eff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on college science students : A replication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022(002), 163-168.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0).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olving problems. Boston: Allyn & Bacon.
Kagan, D. M. (1992).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 65-90.
Lazarus, R.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J.&Nolan,J.F.(1991).Principle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A hierarchical approach. Boston,MA:Allyn and Bacon.
Litecky, L. P. (1992). Great learning:Classroom climate, innovative mothods, and critical thinking.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20(1), 83-90.
Nelsen, J., Lott, L., & Glenn, H. S. (2000). Positive discipline in the classroom: developing mutual respect, cooper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your classroom (3rd ed). Roseville, CA: Prima Publishing.
Positive Discipline Association.(2013). Positive Discipline.
Prince, K. P. & Clarke, L. K. (1978). Behavioral and psycho 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the coronary prone personality: New data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2 ,409-417.
Rotter J B.(1965)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80( 2) : 1-28.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trahan,D.B.,Cope,M. M.,S.Hundley, & C. V. Faircloth (2005). Positive discipline with students who need it most: Lessons learned i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ssues and Ideas, 79(1), 25-30.
Walberg, H. J. & Fraser, B. J. (1995).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In B. J. Fraser, & H. J. Walberg(Eds.), Improving science education. Chicago: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Zahn, G. L., Kagan, S., & Widaman, K. F. (1986).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lassroom climat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4, 35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