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0: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淑玲
研究生(外文):Wang,Shu-Ling
論文名稱:教師的團購行為與工作壓力、知識分享、人際關係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Impact of Teachers’ Group Buying on Working Pressure, Sharing Knowledg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指導教授:林淑萍林淑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Shu-Pin
口試委員:蔡明春楊紅玉
口試委員(外文):Tsai,Ming-ChuenYang,Hung-Yu 
口試日期:2016-05-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團購行為工作壓力知識分享人際關係
外文關鍵詞:Group Buying BehaviorWorking PressureSharing KnowledgeInterpersonal Rela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因應二十一世紀新知識時代的來臨,政府教育改革的政策已在校園中如火如荼的進行。現在的教育環境講求教師間的群體互助,教師除了要承擔傳統的社會責任,還要不斷自我充實新課程、新教法的知識,新舊責任已造成教師過多的工作負荷。因此,教師要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彼此傳遞新知識、激發創新教學的巧思,以解決繁重的工作壓力。而團購是現在獨特的辦公室文化,研究顯示藉由組織團購,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對於信任、知識分享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團購行為在校園是否能產生效益,以達到降低教師的工作壓力、促進教師的知識分享、拓展教師的人際關係。
為達本研究目的,本研究藉由相關文獻彙整設計問卷內容,包含教師「工作壓力量表」、「知識分享量表」及「人際關係量表」。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新北市新莊區104學年度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總計發出34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31份,有效回收率達95.94%。再利用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統計、信效度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教師透過團購活動,可以促進彼此對個人教學知識、提升同事教學技能與訊息的分享;教師在團購活動中,也能提升彼此互助合作的意願、增進同事間相互信賴的信心。對於參與團購卻工作壓力高的教師,能藉由與他人合作並彼此知識分享的同時,獲得同事的鼓勵與幫助,工作壓力將能隨之得到紓解。
關鍵字:團購行為、工作壓力、知識分享、人際關係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advent of the new knowledge era of twenty first- century, the policy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full swing. Nowadays, the educational circumstance is particular about the teachers’ cooper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tranditi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eachers should keep learning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excessive workloads of teachers are caused by the former and new responsibiliti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settle the working pressure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workloads, teachers have to find like-minded partners, expand their networks, transmit the knowledge to each other and stimulate innovative teaching ingenuity. Nowadays, group buying is a typical offica culture. The researches reveal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mbers hav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creden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by group buying. According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on condition that group buying exert benefit on campus, in order to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teaching, to advance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to expand their newtworks.
In my study, questionnair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related references. The items in the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working pressure scale”, “sharing knowledge sca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cale”.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104 school yea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 total of 345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valid questionnaires 331, and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reaching 95.94%. They were analys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independent t test,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group buying could promote that teachers mutually share knowledge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skills and information. Meanwhile, the teachers in the group-buying activities also uplift the willingness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the confidence in mutual trust. The teachers with the excessive workloads and high pressure could relieve their stress by co-cooperation and sharing the knowledge mutually, and meanwhile, getting the encouragement and assistance from the colleagues.
Keywords: Group Buying Behavior, Working Pressure, Sharing Knowled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 7
第二節 教師知識分享 13
第三節 教師人際關係 19
第四節 團購與其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1
第二節 問卷設計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0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4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44
第二節 信效度分析 46
第三節 教師工作壓力、知識分享及人際關係之現況分析 50
第四節 團購行為與教師工作壓力、知識分享、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 55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教師工作壓力、知識分享、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 58
第六節 小結 73
第五章 結論與管理意涵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管理意涵 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83
附錄A 92



參考文獻
王玫晴(2006)。線上合購之消費者價值認知結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臺南市。
王姿喬(2014)。台南市國小教師參與團購之動機與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臺南市。
王曉雯(2013)。辦公室團購對信任、知識分享、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臺北市。
王瓊玉(2005)。臺南縣市國民中小學專任行政人員人際關係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大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筱雯(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江淑玲(2006)。國小未婚教師之婚姻態度、人際關係對其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嘉義市。
吳宗立、林保豊(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193-230。
李清波(2006)。國民中學訓導主任角色壓力,人際關係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縣。
李靜美(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周元璋(2003)。彰化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于萱(2011)。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嘉義縣。
林世賢(2011)。幼稚園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教育學系碩士班,嘉義市。
林杏子、吳盛、蔡昆憲(2010)。網路合購行為之影響因素探討。第五屆數位教學暨資訊實務研討會,臺南:南台科技大學。
林東清(2008)。知識管理(再版)。臺北市:智勝。
林彩雲(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研究所,臺中市。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錦鈴(2015)。 國小教師利用虛擬社群進行知識分享對創意教學行為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邱雯瑛(2015)。工作壓力與教師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支持為調節變項、情緒勞務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班,臺南市。
邱義烜(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懷萱、李麗日(2012)。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193-244。
姜禮琪(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施進義(2009)。高高屏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屏東市。
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唐順德(2011)。雲林縣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徐明瑋(2005)。集體購物定價策略與競爭環境對加入意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浦憶娟(2010)。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張春興(199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淑雲(2002)。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梁莉麗(2002)。知識分享對組織內知識創造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見智(2005)。台北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莊隆泰(2000)。群體採購中間商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連麗菁(2001)。國小資深教師實務知識與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郭耀輝(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佳秀(2007)。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知識分享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研究-以臺灣地區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怡君(2010)。國民中學教師的溝通行為、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風吉(2014)。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華(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麗真(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曾家嬿(2015)。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的城鄉差異之研究~以高雄市和雲林縣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嘉義縣。
黃予杉(2011)。影響中部地區消費者合購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班,臺中市。
黃如儀(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臺北市:張老師。
黃寶園(2015)。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後設分析。高雄師大學報,38,27-48
楊惠琴(2006)。「網路合購知覺風險與合購意向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楊惠琴(2006)。網路合購知覺風險與合購意向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葉子明、楊健炘、白凢芸(2011)。彰化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 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2(2),125-137。
葉合倩(2007)。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葉青雅(2004)。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和寬恕態度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葉倩亨(2004)。國民中學教師人情特質、人際情感、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班,臺北市。
董盈伶(2013)。辦公室團購行為對於組織助益之實證探討-知識分享、正面情感與組織公民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廖晧圭(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劉玫玲(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劉雅惠(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壓力量表之編制。學校行政雙月刊,74,60-78。
劉鎮寧(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社會網絡、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意願關連性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2),229-258。
潘姿伶(2009)。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語文領域英語科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臺北市。
蔡秀韶(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習型組織之認知、九年一貫課程之接受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惠靜(2011)。從服務品質與知覺風險觀點探討合購價值對滿意度之影響-以傳統合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鄭仁偉、黎士群(2001)。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69-93。
鄭越庭(2007)。談學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師說,198,35。
蕭淑華、蔡冠中(2012)。訓導人員的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對工作效能之影響—以台中市公立小學為例。康大學報,2(1),65-78。
謝明宏(2011)。新北市國中教師人際關係與正向管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臺北市。
謝美雲(2010)。國小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謝苓瑋(2014)。團購行為參與度、職場友誼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蘇美玉(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覺知與情緒管理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國語日報(2014年9月12日)。教師幸福感調查,家長溺愛孩子,教師頭號壓力。國語日報,取自http://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90124。
Yes123求職網(2013年4月16日)。上班閒暇三寶:聊天、上網、FB。Yes123求職網,取自http://www.yes123.com.tw/admin/white_paper/index_detail.asp?id=20130416162023
Anand, K. S., & Aron, R. (2003). Group buying on the web: A comparison of price-discovery mechanisms. Management Science, 49(11),1546-1562.
Beckman, T.(1997).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IASTED). AI and Soft Computing Conference. Banff, Canada, 15.
Bock, G., Zmud, R.W., & Kim, Y.(2005).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n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MIS Quarterly, 29(1), 35-37.
Borg, M. G. & Riding, R. J. (1993).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among school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1(l), 4-21.
Brammer, L. M. (1993). The Helper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 New York: Allyn & Bacon
Cannon,Walter B.(1932).The wisdom of the body,New York:W.W.Norton.
Chaplain, R. P. (1995).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 study of English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5(4), 473-489.
Davenport, H.D., DeLong, W.D., & Beer, C.M.(1998).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9(2), 43-57.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odge, J. (1999). Strenth in numbers? a look at what group-buying sites have to offer consumers in search of computer gear. Inc. Tech.. p135-136.
Duck, S. & Sants, H. K. A. (1983). On the origin of the specious: ar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really interpersonal stat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 27-41.
Elbaz, F. (1991).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The evolution of a discourse.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3, 1-19.
Goldfarb, L.K.,and D. Stevenson, ( 1999), “Aggregation: An Anti-aggravation Pill for New-millenium Consumers”Electricity Journal, No 12:6, 78-86.
Grossman, R. W. (1994). 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Journal on Excellent in College Teaching, 5(1), 7-20.
Hamachek (1982). Encounters with others. New York: Dryden.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Jarvis, M. (2002). Teacher Stres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Stress News, 14, 1, 12-16.
Kauffman, R. J. & Wang, B. (2001). New buyers' arrival under dynamic pricing 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 case of group-buying discounts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8(2), 157-188.
Kyriacou, C.,&Sutcliffe J.(1978) . A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1-6
Kyriacou,C. (2000). Stress-busting for teachers. Cheltenham: Nelson Thornes.
Lee, D. Y. (2000), “Retail Bargaining Behavior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stomer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4:(1/2), 190-206.
Litt, M. D. & 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3), 178-185.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 549-552.
Nagel, L., & Brown, S. (2003). The ABC’s of managing teacher stress. The Clearing House, 76(5), 255.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 docview/196853609?accountid=10515
Needle, R.H., Griffin, T., Sevendsen,R.& Berney,C.(1980).Teacher stress:sources and consequences.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February, 96-99.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14-37.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thers (1995). Teacher Stress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gr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387-392.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Anchor Doubleday Books.
Rha, J. Y. & Widdows, R. (2002), The Internet and the consumer: Countervailing power revisited. Prometheus, 20(2),107-118.
Salo, K. (1995). Teachers-stress processes: How can they be explained?ca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9(3), 205-217.
Schutz, W. C. (1973). Enocounter, In Corsini R.(Ed).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is: F.E.Peacock.曾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enge, P.M.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4(11), 17-18.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Thibaut, J. W. & Kelley, H. H.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Wiley.
Yuan, S. & Lin, Y. (2004), Credit Based Group Negotiation for Aggregate Sell/Buy in E-Markets,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3(1), 74-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