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依姓名筆畫)
卜漢祥、洪敏莉(2011)。女性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態度對電子書接受意願影響研究。
第十七屆資訊管理暨實務研討會。
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王堯興(2005)。國小資訊種子教師運用自由軟體融入教學關注階層、溝通媒介類型與教學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屏東市。
王令宜、高薰芳(1995)。關注階層量表在教學科技創新推廣上的運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7(1),5-13。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瓊珠 (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王堯興(2005)。國小資訊種子教師運用自由軟體融入教學關注階層、溝通媒介類型與教學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屏東市。
王月杏(2010)。教師使用電子繪本融入教學之研究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7,(39)。
王怡静(2012)。台北市公立幼稚園家長選擇電子繪本於親子共讀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丘華殷(2007)。結合網路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朱鎮宇(2006)。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注階段與使用層級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朱芷萱(2014)。學齡前幼兒使用電子繪本對注意力表現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沈雯(2002)國小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榮桂(2001)。資訊教育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雜誌,85,1-4。
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李新民(2010)。電子繪本的製作:以感恩學習活動為例。載於黃文樹(主編),幼稚園繪本教學理念與實務(111-129頁)。台北:秀威資訊。
李雨靜(2010)。電子童書文本結構與閱讀效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李君懿(2010)。優良兒童繪本出版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64-377。李欣霈(2015)。電子繪本對幼兒閱讀動機及閱讀能力之影響。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偉文(2008)。教養可以這麼浪漫著。台北市:野人出版社。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淑琴(1999)。幼兒之多媒體電子童書閱讀行為分析。發表於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廿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148-151頁),台北市立圖書館,台北。
吳珍萍(2004)。台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吳旻靚(2008)。電腦自我效能調節知識管理系統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以DelphiK.Top網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偵維(2012)。電子繪本教學對發展遲緩兒童之口語理解能力提升成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
林信榕(2001)。影響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山文(2006)。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校園資訊設備與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看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靜(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關注階層與使用層級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蓉、陳莉莉、林曉薇(2011)。應用多媒體繪本與故事臉教學於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閱讀理解之個案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98,58-77。林函諭(2011)。電子繪本設計及其在教學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周怡君、伊彬(2008)。電子童書之互動程度對三年級與五年級兒童閱讀成效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學,45(3),371-401。
邱淑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29-31頁。
侯姿吟(2007)。臺北市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關注階層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文瓊(1997)。電子童書小論叢。臺東市 :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洪文瓊(1999)。電子書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42-48。洪文瓊(2005)。電子童書的指涉範疇及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和教育教值。臺東大學故事讀寫教學論文選集,47-57。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侯姿吟(2007)臺北市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關注階層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與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05)。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二版)。台北:華泰。
帥文慧 (1998)。新學習經驗-幼兒的電子閱讀與學習。學前教育,6-16。帥崇義(1999)。電子書時代的來臨。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頁 153-155。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洪婉甄(2014)。紙本繪本與手持式互動電子繪本對幼稚園學生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差異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段承汧(2015)。電子繪本教學對幼兒專注力及閱讀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徐素霞(2001)。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
翁有昌(2012)。建置推廣國小資訊教育使用之可攜式作業平台。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翁薏晴(2013)。澎湖縣低年級教師運用電子繪本融入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高薰芳(1995)。關注階層量表在教學科技創新推廣上的運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7(1),5-13。
崔峨嵋(2006)。課室裡的春天—資訊科技融入幼兒語文課程之行動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梁玉珊(2009)。繪本運用於資源班語文教學之現況與成效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南市。
陳海泓(2001)。如何利用圖畫故事書發展兒童的創造力。語文教育通訊,23,64-78。陳慧卿(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力研究。朝陽碩士論文。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陳香君(2004)。高雄市國中語文領域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關注階段、採用層級及激勵、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順宇(2004)。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
陳曉君(2012)。不同背景幼兒使用電子童書對閱讀理解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姿佑(2014)。互動式電子繪本對幼兒數概念與內在動機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珀華、林岳蓉(2009)。幼兒電子童書閱聽歷程之探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35-64。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9-30。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張之云(2006)。小可的世界冒險記-兒童電子書創作。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 論文。張淑文(2011)。澎湖縣幼兒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張秀鶯(2013)。應用電子繪本教學對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多元族群觀點。中洲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傅尚裕(1998)。多媒體發展趨勢總覽。光碟購買指南,23,70-80。黃志成、王淑芬(1995)。 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文化。
黃羡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臺北市:漢美圖書。
黃燕芬(2003)。中學英語教師資訊融入英語教學認知、關注階層、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秀雯、徐秀菊(2004)。繪本創作之創意思考教學研究--從觀察、想像到創意重組。藝術教育研究,8,29-71。
黃淑華(2013)。幼兒園教師資訊素養及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使用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曾愛玲(2004)。繪本演奏-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聽說讀寫之綜合運用-以國小二年級製作電子繪本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游美慧(2013)。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對幼兒使用平板電腦及融入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宛婷(2004)。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葉尚旻(2007)。資訊科技融入繪本教學對幼兒閱讀理解能力效應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承螢(2014)。英語電子繪本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閱讀動機及閱讀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溫嘉榮、吳明榮(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廖冠智、張藝樺、朱璟淳(2010年6月)。初探國內電子書學位論文研究之趨向與分析。CNTE2010-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劉宗琳(2014)。資訊科技對幼兒閱讀理解策略發展之應用研究 -以幼兒園教學實證為例。醒吾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系所碩士論文。劉翊涵(2015)。資訊科技融入幼兒園教學-讓孩子用iPad說故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尚志(1992)。兒童故事寫作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蔡振成(1996)。三維電子故事書之三維動畫演員物件編輯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蔡文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運用。資訊研習資訊,22,48-55。蔡金秀(2007)。資訊科技融入幼兒鄉土教學之研究-以台南縣米樂國小附幼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巧芬(2011)。運用電子繪本在自學和大班教學對新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閱讀 能力及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秀月(2013)。公立幼兒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佩蓉(2014)。資訊科技融入幼兒園教學困境及解決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幼兒園教師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鳳仙(2010)。澎湖縣幼兒園教師資訊素養之現況調查。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潘瑀瑄(2008)。電子繪本教學及其對提升幼兒詞彙與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賴美杏(2015)。屏東縣國小教師行動裝置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數位學習教學碩士碩士論文。蕭淑美(2007)。紙本繪本與電子繪本對學童語文創造力的差異性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二、英文文獻(依英文字母順序)
Bandura, A.(1977).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191-215.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
Carr, G. E. (1985). Characteristics of Florida vocationaleducators and their receptivity to and attitude toward edcationalchange and ino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AmercainVocation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Atlanta.
Compeau, D. R. & Higgins, C. A.(1995).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19(2), 189-211.
De Jong, M. T., & Bus, A. G. (2004). The efficacy of electronic books in fostering kindergarten children's emergent story understand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9(4), 378-393.
Fullan, M. (1993). Innovation, 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Stategies. In G. Cawelti (Ed.). Challenges andAchievements of American Education.
Fuller, F. F. (1970). Personalize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 educators (Report No. 0001).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48 105).
Hall, G. E., George, A. A. & Rutherford, W. L. (1977). Measuring stagesof concern about the innovation: A manual for use of the SoC questionnaire. Austi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Hall, G. E., & Hord, S. M. (1987). Change in schools: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N.Y.: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ll, G. E. , George, A. A., & Rutherford, W. L.(1979). Measuring stages of concern about the innovation:A manual for use of the SOC questionnaire. Austi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axa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47342).
Harrison, A. W., & Rainer, R. K.(1992). An examin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s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for the computer attitude scale, the computer anxiety rating scale, the computer anxiety rating scale, and the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2, 735-745.
Moody, A. K., Justice, L. M., & Cabell, S. Q. (2010). Electronic versus traditional storybooks: Relative influence on preschool children’s eng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10(3), 294-313.
Levine, T.(1997). Commitment to learning: Effects of computer experience. Confidence and attitudes.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16(1), 83-105.
Smeet D. J. H., & BUS, A. G (2012).Interactive electronic storybooks for kindergartners to promote vocabulary growt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logy, 112 (1), 36-55. DOI:10.1016/j.jecp.2011.12.003.
Shamir, A. (2009). Processes & outcomes of joint activity with e-books for promoting kindergarteners’ emergent literacy.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46(1), 81-96.
Segal-Drori, O., Korat, O., Shamir, A., & Klein, P.S. (2010). Reading electronic and printed books with and without adult instruction: effects on emergent reading. Read Writ, 23, 913-930.
Underwood, G. &; Underwood, J. D. M. (1998). Children’s interactions and learning outcomes with Interactive Talking Books. Computers Education, 30(1/2), 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