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EMILY. (2012). 我愛陳明珠:讀萬卷書不如撿一隻貓. 本事文化.
Pollster波仕特線上市調. (2013年6月20日). 2015年5月19日 擷取自 寵物哪裡來?: http://www.pollster.com.tw/Aboutlook/lookview_item.aspx?ms_sn=2115
王淑俐. (2010). 壓力圓舞曲—大學生的壓力管理.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王鴻祥、翁鵲嵐等人(譯)。Donald A. Norman著. (2011). 情感@設計. 台北市: 遠流出版.
冬青. (1987). 揭開行為的奧秘.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P42.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2年9月5日). 「最好的朋友」研究:狗兒對人類同理心全物種最高. 2015年5月15日 擷取自 ETtoday東森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905/98546.htm
伊彬、林慧雅. (2007). 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代風格. 藝術教育研究.
全人教百科. (無日期). 2015年5月20日 擷取自 http://hep.ccic.ntnu.edu.tw/
吳毅平(譯)。珍・迪隆著. (2014). 《來自喵星的療癒師》. 大是文化出版社.
李芝恩. (2001年4月). 體育教學資源互動網頁. 2015年5月5日 擷取自 沉重的壓力影響健康: http://www.pe-web.org/theory/theory_index_04_6.php?article=4
李恬芳. (2014年10月4日). 喀報cast net. 擷取自 http://castnet.nctu.edu.tw/
邢慧芬、王羿之、曾煥棠. (2010). 寵物死亡對現代人的衝擊.
林旻柔. (2015年5月16日). 台灣人瘋LINE全球第三 貼圖居功. 2015年6月23日 擷取自 GRi草根影像力新視野: http://grinews.com/news/%E5%8F%B0%E7%81%A3%E4%BA%BA%E7%98%8Bline%E5%85%A8%E7%90%83%E7%AC%AC%E4%B8%89%E3%80%80%E8%B2%BC%E5%9C%96%E5%B1%85%E5%8A%9F/
俞昱安. (2015年4月20日). 電子商務時報. 2015年5月20日 擷取自 社群便利「貼」 企業貼圖行銷正夯: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150419231423
洪綪妘. (2015). 無所不在的社群經濟. 旅@天下, 2月號 第32期.
徐素霞. (1996). 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 《雄獅美術》, (頁 第302期:11-20頁).
高宣揚. (2002). 流行文化社會學. 揚智文化 .
高慧芳(譯)。支倉槙人著. (2014). 寵物到底在想什麼?了解貓、狗、鳥的行為與心理. 晨星出版社.
張琇雲(譯)。Alexander Loyd. Ben Johnson著. (2012). 療癒密碼:探萬病之源,見證遍布五大洲的自癒療法. 方智出版社.
張錦華等(譯)。John Fiske著. (1995). 傳播符號學理論. 台北: 遠流.
莊耀嘉(譯)。Maslow著. (1990). 《馬斯洛》. 桂冠圖書.
陳永儀. (2006). 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承璋. (2015年4月15日). 喜歡寂寞?研究:太孤單恐怕早死. 2015年5月8日 擷取自 uho優活健康網: https://tw.news.yahoo.com/
陳欣瑜. (102). 擬童式風格故事繪本之特徵與表現手法之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
學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懷恩. (2008). 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 如果出版社.
彭郁娜. (2013). 新型態動漫角色-LINE原創貼圖角色與使用者的互動與發展., (頁 1).
鈕文英. (2013).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二版.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黃以謙. (2003). 《泰然駕駛都市壓力》. 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家瑄. (102). 擬人化動物廣告效果意涵-從動物與情感看擬人化程度的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黃振家. (2010年2月18日). 日本經驗:桃太郎的療癒經濟學. 2015年5月5日 擷取自 生活者研究所-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115346/3785388
萬育維. (97). 人與動物之間的依附關係.
萬宸禎. (2014年1月19日). 人類與同伴動物關係的轉變 . 2015年5月7日 擷取自 【人。動物。時代誌】: http://touchedbytheirhands520.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6118.html
詹采妮. (無日期). 心光網編輯部. 2015年5月4日 擷取自 心光網: http://lightweb.uho.com.tw/
劉曉華. (99年). 童趣插畫風格應用於台灣生態保育之設計創作研究.
劉燕青. (2001年11月15日). 流行文化 .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譚天等(譯)。SherryTurkle著. (1998). 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 遠流.
蘇小菲. (2014年10月23日). 深入澄心的幼兒繪本:讀《小雞逛超市》和小雞系列. 2015年5月14日 擷取自 頭等艙媽媽掙扎手記: https://sophieleung.wordpress.com/2014/10/23/piyopiyo_supermarket/
饒婉平. (95). 療癒系商品之消費者體驗研究.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Jetoy 甜蜜貓禮品店,金明秀之貓主題插畫文創商品圖. (無日期). 2015年5月4日 擷取自 http://www.fansgood.com/
elaine. (2014年3月12日). 貼圖的商機在於,它是一面反映理想自我的鏡子. 2015年6月24日 擷取自 INSIDE: http://www.inside.com.tw/2014/03/12/stickers-personal-identity-n-taste
QualmanErik. (2010). 社群新經濟時代:生活與商業行銷模式大進化!. 財信.
暴躁兔女王. (2015). 療癒廚房. 麥浩斯 .
李覓農. (2014年8月26日). 「尋找靈魂伴侶」是個壞主意?. 2016年5月10日 擷取自 泛科學PanSci: http://pansci.asia/archives/66592
英文參考文獻
Batt, S. (2009). Human attitudes towards animals in relation to species similarity to humans:a multivariate approach. Bioscience Horizons , pp. 2(2),180-190.
Bowlby.J. (1969). Attraction and loss: Attachment (Vol. 1). New York: Basic Books.
Callcott, M.-N. (1994). A content analysis of animation and animated
spokes-characters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 pp. 23(4),1-12.
Harrison, M. (2010). Anthropomorphism,empathy, and perceived communicative ability vary with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to humans. Journal of Social,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 pp. 4(1), 34-48.
Kellner, D. (1995). Media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Cambridge Adult Education. .
Lasher.M. (1998).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the human-animal bond.
Anthrozoos,11(3),130-133.
Lorzen, K.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oglicher erfahrung. Zeitschrift furtierpsychologie , pp. 5(2),235-409.
Maslow.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Veigh, B. (1996). Commodifying affection, authority and gender in the everyday
objects of japan. Journal of Materisl Culture , pp. 1(3), 291-312.
Ricoeur, P. (1977). The rule of metaphor: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f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in langua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turken, M. C. (2001). The global flow of visual culture . In practice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 pp. 279-314 Chapter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