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警政署於2014年6日6日以警署防字第1030102545號函頒「警察勤務區家戶訪查作業規定」。
內政部警政署於2012年1月12日以警署外字第1010037046號函頒「外事警察責任區訪問服務作業規定」。
內政部警政署於2009年2月18日以警署外字第0980060209號函頒「警察機關處理涉外治安案件作業規定」。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統計通報,2014年5月7日。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臺北:洪葉文化出版。
田洪明(2002)。高雄市實施社區警政策略與犯罪偵防績效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刑一民(2010)。外國人在臺犯罪之實證研析與解決之道—如何建構外來人口管控機制、消弭潛藏之國(治)安威脅。涉外執法政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
李湧清(1996)。警察勤務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湧清(2001)。社區警政的必然與偶然。警學叢刊,32-3。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出版。
阮祥龍(2012)。社區警政導向的警察機關組織變革—以臺東、屏東兩縣警察局及臺北市士林分局經驗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臺北市。孟維德(2011)。犯罪分析與安全治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孟維德(2011a)。犯罪熱點與犯罪預防。警學叢刊,42-3,1-33。孟維德(2015)。跨國犯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官政哲(1997)。警察之社區工作-警察角色之反思。警光雜誌,493。官政哲(2003)。警察職權行使之警民關係。警光雜誌,569。官政哲(2011)。情資整(融)合中心之建置與功能發展。第七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暨實務研討論文集,24-25。
汪毓瑋(2013)。國土安全。臺北:元照出版。
林燦璋(1995)。論「問題導向警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洪永澎(2006)。澎湖縣推行社區警政—警勤區經營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徐宗國(2000)。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出版。
陳斐鈴、王凱弘、黃佳琳、莊英正(2012)。以比較觀點談社區警政。警光雜誌,672-82。
陳明傳(1997)。社區警政的之意義與發展-未來派出所經營之方向芻議。警學叢刊,28-2,22。陳明傳(2013)。涉外執法與社區警政。涉外執法政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3。
陳明傳(2000)。警察行政專題二。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允萍(2003)。我國外事警察涉外案件處理之研究一與日本比較(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桃園。陳連禎(2014)。社區警政。臺北:臺灣警察專科學校,160-161。
梅可望(2002)。警察學原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章光明(2004)。社區警政組織溝通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章光明(2008)。美國警察制度與警政策略。警學叢刊,39-3。章光明(2011)。警察政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48-262。
章光明(2011a)。警政革新與犯罪預防:20年來之警政發展。警學叢刊,41-6。
許秀琴(2011)。外事責任區與涉外治安維護--兼論外事警察的未來發展與定位。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1,205-232。許秀琴(2013)。淺論警察涉外治安管理的特性與原則。涉外執法政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2。
許秀琴(2014)。我國警察涉外治安管理之探討。涉外執法政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9-110。
許春金(2006),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義寶(2014)。論移民的概念與其基本權利的保障。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22,180-182。黃翠紋、孟維德(2012)。警察與犯罪預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黃啟賓(2000)。警察機關社區服務功能之角色定位。警學叢刊,31-3。黃茂穗(2013)。從都市環境設計與公共設施談犯罪防治(線上論壇)。取自http://online.kcc.gov.tw/ct.asp?xItem=12643&ctNode=687&mp=1&refered=sys
葉毓蘭(1996)。警政新取向—談社區警政的理論與實務。警學叢刊,27-3,1-19。葉毓蘭(1999)。警民共治的新警政—社區改善治安的策略聯盟模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葉至誠、葉立誠(200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
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臺北:弘智文化事業出版。
鍾穎盛(1997)。探討派出所勤務改造的新方向。警學叢刊,28-2。楊士隆(1994)。情境犯罪預防之技術與範例。警學叢刊,25-1。楊士隆(1995)。運用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之探討。警學叢刊,25-4。潘淑滿(2003)。質性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
二、英文文獻:
Bayley, D. H. (1976), Forces of Ord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yley, D. H. & Skolnick, J. (1988), Community Policing: Issues and Practices Around the World, U.S. Dept. of Justi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Bayley, D. H. (1994),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olicing” in D.P. Rosenbaum(ed.)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 Polic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Bayley, D. H. (1994), Police for the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e, R.V.& Homel R. (1997),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echniques . In S. P. Lab(Ed.):Crime Prevention at a Crossroads. Cincinnati: Anderson Publishing Co.
Cox, S. M. (1997), “Police: Practices, Perspectives, Problems”, Boston, MA:Sage.
Goldstein, H. (1990), 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New York: McGraw Hill,66.
Lungren, D. E. (1992), Community Oriented Policing & Problem Solving, Crime Prevention Center, Attorney General Offic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Justice.
Newman, O. (1972),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Defensible Space New York: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Oliver, Willard M.(1998),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 a systemic approach to policing N. J: prentice-hall.,49.
Ratcliffe, J.H. (2008), Intelligence-Led Policing. Cullompton: Willan Publishing, 89.
Skolnick, Jerome H. & Bayley, David H. (1988), Community Policing: Issues and Practices around the World, U. S. Dept. of Justice, N.l.J.,pp:1-17.
Sherman L. W., Gartin, P. R., & Buerger, M. E. (1989), Hot spots of predatory crime: Routine activities and the criminology of place. Criminology, 27,27-55.
Trojanowicz, R.C.&B.Bucqueroux. (1990), Community Polic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Cincinnati, OH:Anderson Publishing.
Trojanowicz,R.C.&B.Bucqueroux. (1993), Community Policing:How to Get Started, Cincinnati, OH:Anderson Publishing.
Wilson, James Q.&George L. Kelling (1982), Broken Windows. The Atlantic Monthly; March; Volume 249, No. 3; pp.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