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2015)。職業健康促進年。2015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hr.org.tw/news2.asp?ctype=2&autono=947
王立潔(2011)。臺灣診所護理人員執業環境與健康之相關性研究。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世界衛生組織(1948)。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2015年12月01日,取自http://www.who.int/kobe_centre/about/faq/en/
史麗珠、黃怡樺、邱孟君、陳寧、林雪蓉(2012)。桃園地區職能與物理治療師在健保總額預算支付制度期間工作壓力之初探。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8(1),15-26。
台中市衛生局(2015,4月7日)。103年臺中市精神醫療資源現況表。2015年10月30日,取自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公務統計報表網址http://www.health.taichung.gov.tw/lp.asp?CtNode=4316&CtUnit=2069&BaseDSD=7&mp=108010&xq_xCat=04
池進通、李鴻文、陳芬儀(2008)。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4(2),1-9。何慧菁、張淑惠、曹瑞雲、張梅芳、陳永煌、楊燦(2010)。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7(4),239-252。吳水丕、余志文(2010)。資訊電子產業生產線人員休閒行爲、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2(1),71-86。吳水丕、呂佩珊(2011)。大台北地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2(2),113-124。
吳燕麗(2013)。護理人員與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李明濱(2011)。珍愛生命守門人與自殺防治。藥學雜誌,27(3),6-11。
李德治、童惠玲(2009)。多變量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邢慧芬(2013)。護理人員之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身心健康-以某醫學中心淡水院區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育如(2009)。醫務社會工作者職場疲勞之調查研究。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明芳、陳建和、蔡洳婷、吳文正(2014)。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休閒因應策略、休閒參與和健康關係之研究。精神衛生護理雜誌,8(2),1-14。林菁真、王淑治、甘唐沖、高春華(2008)。圓山大飯店員工之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身心健康狀況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2),143-164。
張如杏(2006)。台灣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危機。臺灣社會工作學刊,6,119-145。張紹勳 (2007)。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張玨(1987)。大專聯考壓力症候群之探討。公共衛生,6(3),43-53。
張錚如(2010)。臨床心理師的工作壓力、專業認同及對心理健康、離職意圖及轉業意圖之影響。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論文,台中市。許豐祺(2009)。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個人生活幸福感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文慶(2008)。精神科醫院之職場暴力。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陳文慶、胡海國、林宜平、郭育良、蘇德勝、王榮德(2010)。精神科醫療工作來自病人的職場暴力。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8(1),152-162。陳玉鶴(2011)。藥事人員工作壓力、職場疲勞與離職傾向相關性研究。中臺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黃開義、戴伯芬、林昭銘(2011)。中區技職院校學生人格特質對身心健康之影響研究。修平人文社會學報,16,57-88。黃隆正、李明濱(2003)。憂鬱症與自殺。台灣醫學雜誌,7(6),929-934。
黃毓華、黃英忠、陳錦輝、杜佩蘭(2015)。護理人員之社會心理工作特性工作倦怠與身心健康相互影響-固定樣本追蹤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4(2),204-217。溫鎧霠(2010)。花蓮地區民眾有無飼養寵物狗對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臺東大學進修部運動休閒管理碩士論文,臺東縣。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職場疲勞量表的編製與信效度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5),349-64。
葉清欣(2013)。企業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探討-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葉婉榆、陳叡瑜(2015)。職場工作者身心狀況與健康促進需求評估的年齡層差異-以某住宿餐飲業為例。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4),437-452。詹雯婷(2009)。精神科護理人員工作特性及壓力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SF-36量表)之關係性研究—醫院脈絡效果分析。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鄭雅文、葉婉榆、林宜平(2007)。台灣職場疲勞問題的社會性。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6(4),251-253。
盧玉嬴、陳瑞貞、梁淑媛、 吳淑芳(2014)。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與職場疲勞之相關性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4),276-285。盧瑞芬、曾旭民、蔡益堅(2003)。國人生活品質評量(Ⅰ):SF-36台灣版的發展及心理計量特質分析。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6),501-511。
賴苡汝、廖梨伶、謝藍琪、李貞慧(2014)。台灣營養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職業倦怠和離職傾向之現況與相關性。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3(6),609-619。羅惠敏、吳霞玲、張淑芬、李麗花(2006)。精神科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對其專業承諾影響之研究。志為護理5(5),83-92。羅殷霞(2012)。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專案管理知識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企業數位管理實務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龔士傑(2010)。工作壓力所衍生的疲勞倦怠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以南部業務員為例。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英文部份
Cottini, E., & Lucifora, C. (2013).Mental health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Europe. Indu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 66(4),958-988.
Currid, T. (2009). Experiences of stress among nurses in acute mental health settings. Nursing Standard, 23(44), 40-46.
Cheng, T. A., & Williams, P. (1986).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CHQ) for use in community studie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aiwa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6(2), 415-422.
Demerouti,E., Mostert, K., & Bakker, A. B. (2010).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dependency of both construct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5(3), 389-411.
Derogatis, L. R., & Melisaratos, N. (1983). The brief symptom inventory: an introductory report.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3(3), 595-605.
Geiger-Brown, J., & Lipscomb, J. (2010). The health care work environment and adverse health and safety consequences for nurses. 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Research, 28(1), 191-231.
Gay, L. R. (1987).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Columbus: Merrill Prentice-Hall.
Lerman, S. E., Eskin, E., Flower, D. J., George, E. C., Gerson, B., Hartenbaum, N., Hursh, S. R., & Moore-Ede, M. (2012). Fatigu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Workplac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4(2), 23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