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承平(2013)。學校推動美感教育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刋,84,110-111。
今日新聞(2014,3月2日)。小小時尚設計師!4歲超萌女孩剪出好萊塢紙禮服。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from http://www.nownews.com/n/2014/03/02/1134780
文化部(2011)。生活美學運動。2011年7月18日。取自http://lifearts.moc.gov.tw/Plan/Plan¬¬_Overall.aspx
王仕仁(2001)。編者何佩芬 如何陶冶孩子美感的心靈。新北市:培真文化企業出版。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臺北市:市立美術館。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學習環境規劃。2016年1月8日。擷取自:www.ece.moe.edu.tw/wp.../101
朱敬先(1986)。幼兒教育。臺北市:五南。
江合建(2000)。杜威的美育思想,載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頁39-42)。臺北市:五南。
江欣穎(2009)。科學課程美感經驗之探究-遊戲與想像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池佩娟(2010)。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級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公立幼稚園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何福田、羅瑞玉(1996)。教育攺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余金文(1997)。20世紀美國舞蹈教育史。舞蹈教育,1,25-26。吳宜蓁(2007)。台北市幼稚園藝術教育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明隆(2011)。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長鵬(2008)。遊戲與學習。新北市:空大。
吳玲君(2006)。臺北市資優教育評鑑與特優學校辦理特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開朗(1992)。數學美之魅力在那裏?數學傳播,16(3),60-67。
呂碧玲(2015)。透過美感教學的幼兒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蝴蝶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明珠(1986)。幼稚園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明珠(1986)。幼稚園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俊湖(199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教育人力與專發展雙月刋,24(6),97-102。
李俊湖(2009)。美感教育與教學。研習資訊,26(4),1-2。
李雄揮(1980)。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鴻生(2011)。落實美感教育之探詢。耕莘學報,9(6),78-92。李鴻生(2013)。美感教育的目標與鵠的。耕莘學報,11(10),89-99。李鴻章(2000)。國小學教師參與「教學中心」在職進修現況與攺進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幸曼玲等作(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上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月盛(1993)。杜威的美學與美感教育。現代教育,32,74-81。林君如(2015)。幼兒教師戲劇教學專業知能與教師信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林佳慧(2007)。幼兒創造性藝術課程。陳淑琴等著,幼兒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03-371)臺北市:都華文化。
林孟宗(1979)。特殊教育資專業能力分析研究。新竹師專學報,5,125-212。林宜蓉(2014)。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在幼兒美感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青津(2004)。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林春妙(2004)。幼兒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春妙、楊淑朱(2005)。幼兒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1,55-84。
林家榛(2007)。幼稚園教師視覺藝術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素卿(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之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刋,2(3),91-102。
林淑萍(2005)。幼稚園教師在美術活動中的專業知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林逢祺(1998a)。美感教育創造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集刋,40,13-23。
林逢祺(1998b)。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刋,41,155-170。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邱兆偉(1992)。美感教育的哲理與實踐。載於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頁139)。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侯天麗(2005)。學習畫畫or畫畫學習?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認證,4,19-21。
洪詠善(2005)。以美感經驗轉化教學。課程與教學,8(2),25-40。洪瓊芳(2004)。國小特教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胡郁珮(2006)。和孩子擁抱藝術2—8歲視覺藝術教育的理論與教學實例。臺北市:群英。
范瓊方(1996)。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范瓊芳(2003)。九年一貫藝術教育與幼兒藝術教育之關係。在徐秀菊等著,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論論文集,P 293-307。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恒醇(譯)(1987)。美育書簡(原作者:席勒)。臺北市:丹青圖書。
高如瑩(2009)。幼稚園教師對美術活動教學態度之研究(未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俊傑(1992)。推行全民美育建設更好的社會。臺灣教育,503,1-9。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淑美、吳秋波(1991)。幼稚園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1980)。加強國民中小學美育教學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64,7-10
教育部(1987)。幼稚園教育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藝術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師的專業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網。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劃(103年-107年)~台灣。好美 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教師專業標準指引。臺北市:教育部。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索。臺北市:五南。
許玉珍(1999)。數學建構教室中班級文化之創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許信雄(1986)。幼稚園工作教學研究。臺北市:中華色研。
郭秀春(2015)。戲劇融入幼兒園美感領域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郭珮蓉(2015)。社區本位藝術教育融入幼兒美感經驗之行動研究-以八里廖添丁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1999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8-262)。彰化縣:彰化師範大學。
郭維華(2014)。圖書館空間美學與設施規劃的研究-以近十年(2004-2013)新建的圖書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之華(1998)。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木金(1998)。談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北縣教育,24,24-28。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論文專輯(頁36-51)。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陳佳君(2011)。台中市幼稚園教師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明謙(2007)。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芸慧(2012)。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俐君(2006)。國民小在職教師專成長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陳美玉(1999)。實現成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娟(2013)。國民中學負數四則運算教學策略及其美感意涵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計畫編號NAER-102-12-G-2-02-00-1-02)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439-462)。臺北市:桂冠圖書。
陳朝平、黃壬來(1996)。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慧玲(2009)。孩子的十二堂美學課-美學教育從家庭開始。新北市:雅書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燕禎(2008)。臺灣社區照顧實踐模式:全球化 vs.本土化之評析。競爭力評論,11,81-99。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瓊花(2013)。公民美學與美感教育。通識學刊,1,5-20。陳瓊花(2015,5月)。從視覺形式開啟美感之門。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刋,2。取自 http://pulse.naer.edu.tw/content.aspx?type=A&sid=123
曾媚珍(2001)。美感經驗的實踐-審美之窗. 美術館. 美育。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19,17-24。曾筱芸(2007)。幼稚園實施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從被動聆聽到活動參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曾鈺琪(2014)。自然連結、美感體驗與環境敏感發展:十位都市青少年的自然經驗之紮根理論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壬來(1999)。美術創作的內涵。文化生活,2(3),19-21。黃壬來(2006)。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載於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教育研究所主辦「2006全國藝術教育展」研討會手冊(頁9-38),花蓮縣。
黃光男(2013)。美感教育概述。臺灣教育,682,8-12。黃佩莉(2007)。高雄市幼稚園美術教學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坤錦(2004)。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刋,28,241-258。
黃俊傑(2015)。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黃珊銘(2010)。合作學習應用於幼稚園美術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苡蓁(2015)。臺中市幼兒園對教保活課程暫行大綱美感領域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黃淑華(2011)。幼兒教師視覺藝術知識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黃敬忠(2005)。Roland Robertson的「全球在地化」及其對本土課程研究的蘊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瑞香(2008)。高雄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實施幼兒繪畫活動之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黃雙偉(2010)。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黃嬿庭(2015)。幼兒美感教育多感官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植物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寶園(200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華立圖書。
楊玉蘭(2004)。幼稚園大班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育教學意象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秋仁(2002)。幼兒的多元智能教育。臺北市:蒙特梭利文化公司。
楊淑朱(1998)。幼兒小組活動設計—High/scope實驗課程中的實例。台北市:心理。
楊深坑(1998)。美育與實踐智慧。通識教育季刊,5(1),123-136。楊馥如(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攺變-談美術教的因應策略。美育,119,91-96。楊麗芬(2014)。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學現況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葉俐均(2007)。探討一名幼兒舞蹈教師的教學內涵與其專業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葉郁菁(2012)。英國幼兒基礎教育階段之課程改革及其對臺灣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刋,35,119。
詹婉寧(2012)。多元智能與美感經驗於國小藝術教學之文獻初探。臺藝美碩班會刊,3,67-71。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5)。104學年度各級學校統計資料。2015年11月8日。擷取自http://www.tc.edu.tw/school/teacher
劉千美(1993)。從席勒的《美育書信》論美感教育的理想。哲學雜誌 ,3,178-197。
劉雅雯(2009)。幼兒藝術鑑賞之教學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潘正德(2006)。全人教育的意涵與研究變項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1(9),163-196。
蔡寛信、鄧莉莉(2013)。課程在地化在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收錄於課程實踐與教學創新(頁128-133)。屏東:屏東教育大學。(ISBN978-986-039-778-9)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蔣勳(2002)。美的覺醒。臺北市:遠流出版。
盧美貴(1993)。幼兒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盧美貴(2003)。蝌蚪變青蛙-幼稚園與小學的銜接。載於陳木琳主編,幼小銜接:能力指標與課程教學實驗(頁11-14)。臺北:臺北縣政府。
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譯)(2007)。幼兒藝術與創造性發展(原作者:Robert Schirrmacher)。臺北市:華騰。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金安(2011)。原天地之美:當代環境美學自然美感欣賞模式的反思(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謝琇妃(2009)。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鍾雅琴(2014)。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之觀點與實施現況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簡楚瑛(1993)。義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對我國學前教育之課程與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6),111-121簡瑋融(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教師教育專業知能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藍惠美(2003)。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徐秀菊等,中等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學務研討會論文集(頁49-58)。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羅心玫(2007)。幼兒的美感教育-從戲劇賞析課程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蘇芳儀(2007)。幼兒園美術老師教學實務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臺北縣:光知佑文化事業。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見維(1999)。九年二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輯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305-346。新北市:康軒。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Danielson, C. (2001). New trends in teacher evaluation. Education Leadership, 58 (5), 12-15.
Dewey, J. (1957).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Boston: Beacon Press.
Eisner , E. W. (1994).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reconsidered (2n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Press.
Gabriel, J.G. (2005). How to thrive as a teacher leader. 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ingard, B. (2006). Globalisation, the research imagination and deparochialising the study of education. Globalisation, Societies and Education, 4(2), 287-302.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Macmillan.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2009). Standards Development. Retrieved June 10, 2009, from http://www.nbpts.org/the_standards/standards_development
Rizvi, F. (2007). Postcolonialism and globalization in education. Cultural Studies/Critical Methodologies, 7(3), 256-263.
Sachs,J. (2003). The activist teaching profession. Buckingham, UK:Open University Press.
Seefeldt, C.,&Barbour, N. (1998).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Stronge, J. H., & Tucker, P. D.(2003). Handbook on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Sykes,G. (1989).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ism:A cautionry perspective.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aganization (UNESCO)(2000). 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 Retrieved from UNESCO:Office of he Assistant Director-General for Education website: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11/121147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