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2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龔靜宜
研究生(外文):Kung,Ching-Yi
論文名稱:社會支持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烘焙技能檢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 Case Study of Baking Skill Tests
指導教授:翁燈景翁燈景引用關係鄭士仁鄭士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ong,Deng-ChingCheng,Shin-Jen
口試委員:黃戊田許勝程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Wu-TeinHsu,Sheng-Cheng
口試日期:2016-05-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台灣首府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烘焙技能檢定社會支持學習成效投入程度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baking skill certificationsocial supportlearning effectivenessinvolvementlearn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烘焙食品起源於人類文明社會之發展,其於技術上之發展包含色、香、味、視覺與品味等之技術提升。目前烘焙業趨勢為品質提升、品牌建立、多元化經營、加強證照取得、健康自然為導向與烘焙人才養成等。其中,以加強證照取得及烘焙人才的養成為首要基礎之務。
近年來,多所學校開設烘焙相關科系,烘焙就業人數較過去為多。為因應烘焙職場人力需求,政府亦推動專業技能檢定。本研究主要目的即在於(1)探討社會支持對學生於烘焙技能檢定課程之學習成效有何影響;(2)研析社會支持與學生學習態度、投入程度之關聯性;(3)探討學生於檢定課程時,其學習態度與投入程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4)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對於技能學習的態度及看法。
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調查方式,研究對象為南部某大學修習烘焙技能檢定課程之同學。發放500份問卷,回收問卷500份,有效回收率100%。回收之問卷資料經整理後,應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研究結果分析。分析結果描述如下:
一、受試者對社會支持之感受均為正向,其中以「評價性支持」為最高,而「工具性支持」的得分相對較低。學習態度為正向之學生對於有興趣課程能夠主動投入學習。投入程度為正向的學生,能夠為了證照考試而在課堂上努力學習,但較少作課後複習的學習工作;學習成效為正向的學生,認為取得證照對自己未來應徵相關工作機會具有較大的信心,但認為取得證照則對未來的升學則較不具備優勢。
二、就社會支持而言,女性在情緒性支持及評價性支持上顯著高於男性;二年級學生的投入程度顯著高於一年級及四年級學生;家長學歷為大學、專科畢者所知覺的烘焙檢定課程學習成效顯著高於家長學歷為高中(職)畢者。
三、社會支持各分向度與學習態度、投入程度和學習成效彼此間均具有中度正向相關;學習態度和投入程度之間則具有高度正向相關;而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間則為中度正向相關,投入程度與學習成效之間也為中度正向相關。
四、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有顯著預測力,而學習態度與投入程度均可增加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之預測。
五、就結構方程模式所提供之適配度指標而言,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大致符合SEM之適配指標,顯示本研究架構之模式適配。
最後,本研究提出增加男性學生之情緒性支持與評價性支持、提供烘焙檢定課程學生課後複習之場所等建議,以供教育及政府等相關單位參考。

Abstract

Baked goods origin from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human community, the technological exploitations include promotions on the special color, smell, taste, vision of foods. Currently, baking industry is trending on improving the food quality, building a specific brand, multi-operating businesses, acquiring licenses, health-oriented nature, training bakery-related personnel. In those, the primary basis of the task is the license acquire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recent years, baking-related departments were set up by many schools, causes baking-related personnel is more than that in the past. The government push certifications of various technological skill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demands of baking-related qualified personnel. This study explores (1) 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or courses of baking technological certifications; (2) how does social support relate to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their involvement; (3) effects of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involvement on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4) attitudes and viewpoints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for various students coming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is the major method of the data collection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object is undergraduates who is learning certification courses of baking skills in Taiwan Shoufu University. The effective return rate is 100%, and totally is 500 questionnaires. The returned questionnaire data was applied to statistical analyses by using the descriptively statistical analysis, t test with independent sample,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analytic results were described separately as bellows:
一、Respondents were positively affected by social support including four items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al, appraisal and instrumental, in which appraisal item is highest while instrumental item is lowest. Students who have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can pay attention on course learning which they are interesting. Students who have positive involvement can learn hard in the classroom for certification exam, but they less did lesson review. Students who have positi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elieve certifications can help them easily to get a job in future, but certifications are useless for advancing to a higher school.
二、With regard to social support, the female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ale on items of emotional and appraisal. In that, sophomores on involvement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than freshmen and seniors.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er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or a college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an those who were graduated from a high school.
三、The items of social support have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eaning attitude, involvement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rning attitude has positively high correlation with invol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has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volvement and leaning effectiveness also is.
四、The social support has significant prediction effects 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ning attitude and involvement are useful to increase the prediction effect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derived from the social support.
五、With regard to adaptation metrics provided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study framework fills with requests of the SEM adaptation indicators.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increasing support of emotional and appraisal for male students and providing suitable places used for lesson review. These recommendations can be referr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 related.

目錄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4
1.3 研究問題 5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5 研究流程 7
1.6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 13
2.1 社會支持 13
2.2 技能檢定 21
2.3 學習態度 26
2.4 投入程度 31
2.5 學習成效 38
2.6 各構面之關係及假設推導 43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設計 49
3.1 研究架構 49
3.2 研究變項之操作性定義 52
3.3 問卷設計 54
3.4問卷前測 59
3.5 樣本與資料蒐集 65
3.6 資料分析方法 66
第四章研究結果 69
4.1基本資料分析 69
4.2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對社會支持現況之差異分析 73
4.3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對學習態度現況之差異分析 83
4.4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對投入程度現況之差異分析 88
4.5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對學習成效現況之差異分析 93
4.6 社會支持、學習態度、投入程度對學習成效預測之路徑分析 97
4.7 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 103
4.8 研究假設之驗證結果及討論 10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07
5.1 結論 107
5.2 管理意涵 109
5.3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 13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勞動部。http://www.mol.gov.tw/statistics/2452/
尤芝蘭(2014)。國小桌球選手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兼論參與動機之中介效果。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方婷妮(2006)。不同入學背景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對專業科目學習成就之影響-以二年制工業設計系學生為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正婷(2007)。國中生英語科及數學科學習態度、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中學教育學報,14,55-76。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實地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王春燕(2014)。專題導向學習融入幼兒律動課程對幼保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表現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王郁榕(2004)。政府機關的學習型組織、組織溝通、個人因素及教育訓練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經濟部水利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家健(2011)。淡江大學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信心之關係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王貴春(2000)。STS 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聖閔(1993)。教學行為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中數學第一冊第一章現況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慶田 (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福林(l990)。新竹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行為學習成就之調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石中英(2006)。哲學視野中的學習成就。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l-l0。
朱惠美(2003)。小朋友學ABC:談英語啟蒙教育規劃。英語教育電子月刊,10-15。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千華出版社。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06)。95 年烘焙食品技能檢定簡章。台北市。
何玉環(2010)。私立高職美容科學生家庭因素影響學習成效之研究。2010 時尚造型與創新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9-166。
何峻誠(2008)。設計發展數位教材之行動研究-冷凍空調丙級技術士術科技能檢定。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教學科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l-24。
余民寧、鍾珮純、陳柏霖、許嘉家、趙珮晴(2011)。教師健康行為、評價性支持與憂鬱傾向支關係:以主觀幸福感為中介變項。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5,23-48。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明達(2013)。登山自行車騎士社會支持、持續涉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吳易齡(2005)。商職原住民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相關因素研究。關山工商學報,1,29-34。
吳致秀(2003)。日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東吳日語教育學報,26,1-34。
吳舒靜(2014)。臺灣大專校院學生學習投入對學習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劍雄(2001)。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教保人員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角色知覺和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4,1-24。
吳學偉(2013)。國際教育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立虎尾高中海外遊學為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呂星璜(2005)。民宿業者經營歷程與休閒運動涉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榮華(2006)。網咖消費者顧客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國軍官士兵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杜佳靜,黃玉萍,張菽萱(2010)。大學生學習適應、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量表之建構一以Y技術學院為例。育達科大學報,24,33-56。
杜貴欉(2007)。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國立彰化高中學生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研究。彰中學報,24,17-52。
周金玲(2011)。國小教師班級經營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學習投入為中介變數。大葉大學,未出版,彰化縣。
周斯畏(1999)。網路科技對教育得影響。中華管理評論,11(2),89-96。
林全斌(2007)。訓練移轉影響因素對員工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之影響–以保險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呈樺、張俊一(2012)。社會支持對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雲科大體育期刊,14,55-61。
林佳徵(2010)。iPod touch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姿利(2007)。技職院校教師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南台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淑怡(2012)。消費者感官品評之教學介入對學習自我效能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烘焙技術課程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餐旅管理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惠明(2005)。在校生技能檢定的實施對高職餐飲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麗惠(2000)。成人學習評量面觀。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7,4-13。
林衢良 (2004)。大學生撞球參與者撞球場管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忠誠之關係研究。台北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靈宏(1993)。消費品類型, 創新類型與新產品行銷策略關係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金武昌(2005)。影響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九年一貫新課程新趨勢: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 (26-32). 台北市: 文鶴出版社。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網路教學Teaching on Internet。台北市:華彩出版社。
紀文祥(1965)。大學輯高中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佳禎(2013)。屏東縣國中技藝教育專班學生技能學習態度、課程滿意度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胡報治(1972)。國小高年級兒童學業成績的非智力性相關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嘉玲(2006)。整合學習者經驗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成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韋祿恩(2009)。企業員工電腦學習態度、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明廷(2002)。在校生專案技能檢定對商職會計教學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秦振嵩(2012)。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15,172-229。
馬健能(2003)。技能檢定對高職電機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高群超(2011)。水上安全救生訓練參與者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涉入程度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 (1),209-227。
康自立(1990)。建立我國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工業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芫貞(2015)。單一選答試題呈現方式融入記憶策略教學對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進行烘焙食品丙級學科學習之成效。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林清山(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e_board/list.aspx?Node=1075&Index=4&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梁憲章(2001)。涉入與關係行銷之中介變數實證研究:以銀行業為例。逢甲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進旺(2005)。成人教育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探討-以高雄市空中大學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譯丰(2005)。主管情緒表現對部屬情緒勞務負擔影響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郭美貝、吳立安(2012)。美容系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9(4),59-78。
郭美貝、吳鳳惠(2010)。高職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果關係之研究。2010 時尚造型與創新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82。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月如(2010)。社會支持與海外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海外實習生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光明(2011)。志工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投入程度關係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年興、謝盛文、陳怡如(2006)。探討新一代混成學習模式之學習成效,TANET 2006 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陳秀芬、黃萬居(2007)。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6,49-77。
陳佳伶(2001)。社區公共環境議題與民眾涉入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大坑地區為例。東海大學,未出版,臺中市。
陳冠綺(2014)。提供回饋輔助機制於學習者自律學習活動對學習者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清檳、張仁誠、翁傑倫、鄭瑞娟(2008)。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成效知覺與生涯意向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2,47-55。
陳清檳、黃文喜、張文宗(2010)。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知覺之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2,223-260。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陳德順(2009)。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薰蘭(2004)。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知識導向文化對e-Learning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勞動部勞力發展屬技能檢定中心全球資訊網。http://statdb.mol.gov.tw/statis/jspProxy.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q12023&rdm=folXkidA
彭仁桂(1998)。我國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之現況與展望。就業與訓練,15(4),26-33。
彭森明(2010)。大學校院如何推展學生學習成果評量。評鑑雙月刊,24,28-34。
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5-29。
黃煌嘉(2002)。在校生技能檢定對高職電機科實習教學影響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儒傑(2008)。教師教學思考的負荷、社會支持及其教學表現:以台中縣市帅稚園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85-106。
塗大慶(2014)。高中(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致慧(2013)。科技大學英文教師教學風格、師生互動、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家銘(2003)。機車使用者涉入程度與運具選擇過程影響因素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未出版,新竹市。
楊素瑞(2006)。教育訓練動機、個人知識移轉對工作績效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珮如(2010)。假日自行車道使用者休閒涉入與地方依附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縣。
廖志逢(2004)。銀行保險消費者購買動機、認知、涉入與意願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或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士華(2009)。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之關係─以彰化縣鄉鎮市公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海鵬(200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國英(2002)。影響高商學生會計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耀明 (2007)。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文豐,王玲玲(2012)。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1(2),53-76。
蔡岳儒(2008)。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雲林縣政府員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秋明(2003)。高職實用技能機械類科學生之自我概念與技能學習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宜珊(2015)。資訊證照認知與實質效益關係之研究-兼論專業能力社會支持之影響。國防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學習態度、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35-162。
蕭怡田(2005)。投資者個人行為因素對投資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實踐大學參與投資模擬競賽之學生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錫錡(1999)。技能檢定的效用推廣與發展取向。就業與訓練,17(3),17-20。
賴保禎(1980)。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 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香如(2000)。教育大辭書-社會支持。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759/
薛人華(2009)。學業謙虛、學習投入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有全(2014)。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技能檢定學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高職電機科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季宏(1973)。智力、學習習慣成就動機及家長社會地位與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明鳳(2015)。電子教科書融入合作學習對九年級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謝易裕(2003)。因應高職多元升學管道談高職學生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師說,177,30-33。
韓美文(2014)。從課程與證照結合探討課程學習動機、證照取得動機及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慈濟技術學院學報,23,137-154。
簡新哲(2012)。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教師支持、學習投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魏麗敏(l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淑華(2011)。高職餐飲技術科學生技能檢定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台南市A餐旅學校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餐旅管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鐘武龍(2006)。中等學校農業類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龔聰莉(2012)。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以餐管科中式點心教學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on.
Antonovsky, H. F., (1974). “Commitment in an Israeli Kibbutz”. Human Relation,Vol. 27,(3), 303-319.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un. New York: McKay.
Bomia, L., Beluzo, L., Demeester, D., Elander, K., Johnson, M., & Sheldon, B.(1997). The impac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Champaign, IL: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94.
Bowlby, J.(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350.
Brophy, J. (1983). Conceptualizing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8, 200-215.
Brown, S. P., & Leigh, D. T. (1996).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2), 235-255.
Cantor, M. H. (1979). Neighbors and Friends:An Overlooked Resource in the Informal Support System. Research on Aging, 1(4) , 434-463.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Behavioral.
Caplan, G., & Killilea, M. (1976). Support Systems and Multual Help: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New York:Grune and Stratton.
Cassel, J. (1974). Psychosocial Processes and ―Stressll:Theoretical For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4(3), 471-482.
Chapman, E. (2003).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student engagement rates.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3(8), 1-7.
Cheng,C.H., & Su,C.H.(2012).A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system analysis course.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31,669-675.doi:10.1016/j.sbspro. 2011. 12.122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5), 300-314.
Cocea, M. (2007). Learning engagement: What actions of learners could best predict it? Retrieved August 25 ,2009, from http://www.dcs.bbk.ac.uk/~mihaela/publications/2007/AIED2007.pdf
Cohen, D. (1998),“Toward a Knowledge Context: Report on The First Annual UC Bcrkeley Forum on Knowledge and The Firm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22-40.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 310-357.
Colvin, M. F., Cullen, T., & Thomas, V. V., (2002). Coercion Social Support, and Crime: An Emerging Theoretical Consensus. Criminology, 40, 14~42.
Fisher, C., Berliner, D., Filby, N., Marliave, R., Cahen, L., & Dishaw, M. (1980).Teaching behaviors, academic learning tim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In C. Denham & A. Lieberman (Eds.), Time to Learn (pp. 7-22).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redricks, J. A., Blumenfeld, P. C, & Paris, A. H. (2004).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59-109.
Fredricks, J. A., Phyllis, B., & Parks, A. H. (2004).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59-109.
Glazer, R.(1991). Marketing in an lnforrnation-lntensive Environment: Stratcgic lmplication of Knowledge as an Asset.Journal of Marketing, 55, 1-19.
Greene, B. A., Miller, R. B., Crowson, H. M., Duke, B. L. & Akey, K. L. (2004). Predic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cognitive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Contributions of classroom perceptionsand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9, 462–482
Handelsman, M. M., Briggs, W. L., Sullivan, N., &Towler, A. (2005). A measure of college student course engag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8(3), 184-191.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 Propositions for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in recreational and tourism contexts. Leisure Sciences, 12, 179-195.
Henkoff, R. (1993). The hot new seal of quality. Fortune, 28, 68-71.
House, J.S.(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 Mass.: Addison- Wesley.
Hupfer, N. & Gardner, D. M (1971). Differential Involvement with Products and Issu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Proceedings: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Chicago.
Jacobson, D. (1986). 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7, 250-263.
Kearsley, G., Shneiderman, B. (1999). Engagement theor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August 14, 2009, from http://home.sprynet.com/~gkearsley/engage.htm
Kelley, T. L. (1939), “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ite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 17-24.
Krause, K-L. (2005).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Learning Communitie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Retrieved June 1, 2009 from http://www.deakin.edu.au/herg/assets/resources/StudengKrause.pdf
Kuh, G. D. (2001). 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 Inside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Change, 33(3), 10-17.
Kuh, G. D., Kinzie, J., Schuh, J. H., & Whitt, E. J. (2005). Assessing conditions to enhanc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inventory for student engagement and 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au, S., & Roeser, R. W. (2002).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motivational processe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situational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al Assessment, 82(2), 139-162.
Leavy, R. (1983).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A review.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1), 3-21.
McVatta, R.(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satisfactu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03 962).
Ootim, B. (2001). Social Support. Nursing Management, 7(9), 22-24.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2005).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iccoli,G.,Ahmad,R,& Lves,B(2001).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A resea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MIS Quarterly,25, 401-426.
Pierson, H. D., Fu, G. S., & Lee, S. Y. (1980).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ttitudes and English attainment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Language Learning, 30, 289-316.
Rahimi,M., & Hassani,M (2012). Attitude towards EFL textbooks as a predictor of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cen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1,66-72. Doi:10.1016/ j. sbspro.2011.12.018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Sagayadevan, V. & Jeyaraj, S. (2012). The role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lectur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the impact on academic outcomes of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12(3), 1-30.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 involvement, social attitudesand identifications. New York: Wiley. 26.
Shumaker, S.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the Conception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Sinha, S. P.,Nayyar, P., & Sinha,S.P.(2002). Social support and self-control asvariables in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perceived control among older people in India.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2(4), 527–540.
Skinner, B. F., (1938).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Skinner, E. A., & Belmont, M. J. (1993).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4), 571-581.
Tandichova, E.(1995). Coursebook evalu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in Slovakia. MLT, 4, 65-147.
Thames, D.G. & Reeves, C.K. (1994). Poor readers' attitudes: Effects of using interests and trade books in an integrated language arts approach. Literacy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Thompson, M. E. (1976). The predic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by a British study habits inventor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4), 365-372.
Walker, C. O., & Greene, B. A. (2009).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 motivational beliefs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in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2(6), 463-472.
Ward,R. A., Sherman, S. R., & LaGory, M. (1984). Subjective Network Assessm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ing.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9 (1), 93-101.
Webb, G. (1986). Factors affecting achieve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GCE A-level geography examin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28 (2), 132-138.
Wehman, P. (1996). Life beyond the classroom: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young people eith disabilities (2nded.).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Wenden,A.L. (1991).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London : Prentice Hall.
Williams, T., Williams, K., Kastberg, D., & Jocelyn, L. (2005). Achievement and affect in OECD na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1, 517-54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正婷(2007)。國中生英語科及數學科學習態度、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中學教育學報,14,55-76。
2. 吳致秀(2003)。日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東吳日語教育學報,26,1-34。
3. 吳劍雄(2001)。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教保人員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角色知覺和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4,1-24。
4. 杜佳靜,黃玉萍,張菽萱(2010)。大學生學習適應、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量表之建構一以Y技術學院為例。育達科大學報,24,33-56。
5. 林呈樺、張俊一(2012)。社會支持對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雲科大體育期刊,14,55-61。
6. 高群超(2011)。水上安全救生訓練參與者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涉入程度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 (1),209-227。
7. 陳秀芬、黃萬居(2007)。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6,49-77。
8. 陳清檳、張仁誠、翁傑倫、鄭瑞娟(2008)。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成效知覺與生涯意向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2,47-55。
9. 陳清檳、黃文喜、張文宗(2010)。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知覺之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2,223-260。
10. 彭森明(2010)。大學校院如何推展學生學習成果評量。評鑑雙月刊,24,28-34。
11. 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5-29。
12. 黃儒傑(2008)。教師教學思考的負荷、社會支持及其教學表現:以台中縣市帅稚園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85-106。
13. 蔡文豐,王玲玲(2012)。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1(2),53-76。
14.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學習態度、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35-162。
15. 蕭錫錡(1999)。技能檢定的效用推廣與發展取向。就業與訓練,17(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