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11)。2010 天下雜誌教育年刊。臺北市:天下。
尤珮君(2006)。網路書店、線上出版、電子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7)。
文化部(2013)。從蓬勃發展進入成熟穩定階段2012年電子書發展概況描述。2013出版年鑑,75-78。
文化部(2015)。出版產業。檢索日期:104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moc.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23
王立心(2009)。書評: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增訂版)。教科書研究,2(1),165-172。
王叔卿(2004)。在不同課室環境中實施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王維程(2012)。電子教科書融入不同教學方法之成效分析:以國小六年級社會科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江雪齡(2013)。科技可以取代教師嗎?。師友月刊,558,70-73。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2010)。數位出版產業概況。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8日。取自:http: //www.gio.gov.tw/ct.asp?xItem=70837&ctNode=5037&mp=3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4)。中華民國102年施政年鑑,頁234-258。
何金燕(2012)。數位電子教科書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之探討:科技、動機與領導的整合性觀點。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事業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何冠慧(2009)。掀開教科書發展的新篇章-談電子教科書的發展、特色與展望。教科書研究,2(2),126-131。
吳志鴻(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使用國語科電子教科書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叔鎮(2011)。悅趣化數位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二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呂正華(2009)。電子教科書發展趨勢與數位出版計畫。教科書研究,2(2),112-118。
呂惠菁(2012)。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探討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巫弘堯(2013)。觀光工廠遊客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論文。李慧玲(2013)。新北巿國小教師數學電子教科書使用滿意度、教學效能與資訊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李豫華(2013)。國軍公文線上簽核系統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國防部為例。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德治、童惠玲(2009)。《多變量分析:專題及論文常用的統計方法》。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沈中偉(2012)。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公司。
那福忠(2000)。電子書的 PDF 與 XML 之爭。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brainnew.com.tw/Article/na2000/F_092000.htm
周良姿(2012)。臺北市國小教師社會領域電子教科書使用情形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林易增(2013)。我國國民小學電子教科書設計、使用現況與未來發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冠吟(2007)。大學教師對電子教科書使用現況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茂誠(2012)。電子書對數學學習之探討-以大吉國中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雅婷(2012)。臺中市國小英語科教師用電子教科書的評選模式。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傳傑(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炯友(2000)。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3/23-main1.htm
施玉青(2012)。基隆市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創新接受度與應用電子教科書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明發(2010)。從黑板到白板-教學技術的變與不變。師友月刊,第517 期,11-12。
胡六金(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電子書包」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韋橙瑞(2010)。第三代技術接受模型在技術準備度與使用意圖間的中介角色探討-兼論經驗之影響效果。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徐新逸、賴婷鈴(2013)。國際經驗對臺灣電子教科書發展之啟示。教科書研究,6(2),1-31。財團法人網路資訊中心(2014)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檢索日期:2014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40820a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高郁婷(2006)。MOD 使用者滿意度與接受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國民教育社群網。《97課綱(100學年度實施)》。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2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3-2.php
張世勳(2009)。影響消費者對自助服務科技接受度之研究-以連鎖便利商店內多媒體資訊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論文。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教育部(2012)。中小學電子教科書政策推展之評估整合研究報告。
梁弘毅(2008)。南部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日常生活使用工具所運用原理知識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許振家(2014)。娛樂至死方休?反思電子教科書的美麗與哀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7),39-44。
郭奇梧(2012)。資訊設備對自然與生活課程教學效果之探討-苗栗縣國小三年級動物的身體和運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科學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郭裕元(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消費者使用智慧電動車意圖之要素。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月香、楊美雲、梁佳玲(2013)。探討國內電子教科書之未來應用與發展。黃埔學報,65,201-210。陳弘潔(2013)。臺北市國小教師數學電子教科書使用情形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論文。陳柏州(2010)。電子教科書新趨勢。師友月刊,516,36-40。
陳偉慈(2010)。淺談電子教科書之發展。網路社會學通訊,91。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4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91/13.htm
傅傑(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文萱(201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電子教科書之評鑑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雲信翔(2008)。網路教學系統接受度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南台科技大學Blackboard 系統為例。南台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思華(2014)。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3),109-110。
黃淑幸(2013)。兩岸幼教市場家長之服務品質知覺、滿意度對口碑傳播效應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黃羨文(1995)。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黃嘉雄(2000)。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現況與展望。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66-82。
楊人和(2012)。科技融入教學之衝突與省思-以電子白板教學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楊媁珽(2010),幼兒園的行銷策略對家長滿意度與忠誠度的影響-以宜蘭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智穎(2014)。書評: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教科書研究,7(2),137-144。
詹慧齡(2002)。以學習環為基礎將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光夏、林吟霞(2013)。電子教科書功能設計與教學轉化:從教師角度探討電子教科書基本工具之教學適用性。課程與教學季刊,16(3),171-200。劉怡君(2013)。國小教師對電腦化題庫系統使用滿意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劉柏廷(2006)。科技接受模式,結合計劃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科技接受與使用統一理論之實證分析與比較:以臺北市停車收費採用PDA 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劉家惠(2014)。國小教師對電子教科書使用滿意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合併前高雄市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劃(2008)。數位白皮書。
潘鈺筠(2012)。國語科電子教科書註記與摘要提示對國小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文彬(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新式公共服務之接受度與滿意度-以高雄捷運為對象。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
蔡瑞君(2013)。數位時代下師資培育制度發展的挑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4),37-46。蔡麗娟(2012)。以知識管理能力及教學能力的觀點探討國小教師持續使用電子教科書之意圖。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衛惠瑜(2014)。以使用者測試觀點探討國中電子教科書使用性評估之研究-以數學科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鄧鈞文(200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市:華騰文化。
顏驪臻(2013)。教育工作者使用數位化教材教學之滿意度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garwal and Karahanna (2000). Time flies when you’re having fun: Cognitive absorption and belief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MIS Quarterly, 24(4), 665- 694.
Albert Bandur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Prentice Hall.
Bailey, J. E., & Pearson, S. W. (1983). 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computer user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29, 530-545.
Borchers, J. O. (1999). Electronic Books: Definition, Genres, and Interaction Design Patterns. In ACM CHI 1999, Electronic Book Workshop. Pittsburgh, PA.
Cardozo, R. N. (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244-249.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 297-334。
Cyert & March (1963).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avis, F. (1986). A theoretica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etical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Ph. D.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avis, F.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Evans, J. (1976).Measures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ductivity Key Information Interview, Tech Report APR-20546/TR-5, Westinghouse Research Labs., Pittsburgh, PA.
Felton, S., Dimnik, T., & Northey, M. (1995). A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model of the chartered accountant career choi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13(1), 1-19.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Addison-Wesley
Galletta, D. F., & Lederer, A. L. (1989). Some cautions on the measurement of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Decision Sciences, 20(3), 419-438.
Griffin J. (1996). Customer Loyalty. Simon&Schuster Inc.
Lederer, A. L., Maupin, D. J., Sena, M.P., & Zhuang, Y. (2000).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world wide web.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9(3), 269-282.
Lee, Kozar and Larsen, (2003).The Tw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Past﹐Present﹐and Future﹐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2, 752-780.
Locke, E. A. (1976).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 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McNally, 1297- 1349.
Ives, B., Olson, M. H., & Baroudi, J. J. (1983). The measurement of 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 785-593.
Karahanna et al. (199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across time: 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of pre-adoption and post-adoption beliefs. MIS Quarterly, 23(2), 183-213.
Klenke, K. (1992).Construct and Critique of User Satisfaction and User Involvement Instructions. Information, 3(4), 325-348.
Kotler, P.(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McFall, R. (2005). Electronic textbooks thattransform how textbooks are used [Electronic version].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3(1), 72-81.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elone, N. P. (1989). A 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the User Satisfaction Construct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6(1), 76-91.
Oliver, R. L. (1980). A con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Nov.), 460-469.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ing Setting. Journal of Retailing, 57, 25-48.
Ong, Lai, J. Y., & Wang, Y. S. (2004). Factors affecting engineers’ acceptance of asynchronous e-learning systems in high-tech companie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1(6), 795-804.
Reichheld&Sasser (1990). Zero Defections: Quality Comes to Servic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105-111.
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Abstract]. Management science, 42(1), 85-92. Retrieved from http: //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2633017?uid=3739216&uid=2&uid=4&sid=21102635583641
W. J. and G. Torkzadeh Doll. (1988). The measurement of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Mis Quart, 12(2), 259-274.
Valarie Zeithaml, Mary Jo Bitner. (1996). Services Marketing.
Venkatesh, V., &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3), 451-481. Retrieved from:http://vvenkatesh.com/Downloads/Papers/fulltext/pdf/1996(3) _DS_Venkatesh_Davis.pdf
Viswanath, V., & Davis, F. D. (2002). A theoretical extention of the techo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
User acceptance informance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Venkatesh and Davis.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Venkatesh, V., & Bala, H. (2008).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 Decision Science, 39(2), 273-315.
Yang, H.-K. (2012). Digital textbook initiatives in Korea.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bkk.org/education/ict/online-resources/databases/ict-in-education-database/item/article/digital-textbook-initiatives-in-k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