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華璟(2011)。合作學習對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王子華、黃世傑(2002)。網際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之設計。資訊與教育,2001年資訊教育特刊,276-286。王仲孚(2001)。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市:大同資訊圖書出版社。
王全興(2005)。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試探與展望。菁莪月刊,15,37。
王芳華(2014)。數位典藏資源融入高職歷史科教學之研究—以「傳統中國的歷史特質」單元為例。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所碩士論文。王淑娟(2007)。合作學習在南部國一學生自然科線上遊戲教學之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分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碩士論文。何珍儀(2005)。網路輔助地理學習之研究-以「台灣氣候」單元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1-4。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運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6-20。吳嘉貴(2011)。鄉土史蹟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清領時期屏東的史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吳聲毅、林鳳釵(2004)。Yes or No?線上遊戲經驗之相關議題研究。資訊社會研究,7,235-253。李天生(2008)。應用回饋提示型網路形成性評量對學生自然科「協調作用」單元學業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秀卿(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李秀卿(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李瑞婷(2012)。在線上遊戲中任務導向學習模式之探討:以高職學生英語學科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麗君(2013)。數位原生的特徵及其學習動機-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沈于楟(2015)。探討線上評量對國中生歷史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Kahoot平台為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沈俊毅、黃雅靖(2013)。數位原生閱趣式學習的教學-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周莉珊(2009)。網路輔助國中社會領域歷史科教學之研究-以歷史文化學習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林怡君(2015)。故事融入歷史科教學提升八年級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美杏(2011)。國小英語合作學習活動型態及其影響英語學習之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林純如(2006)。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科之評量現況與問題探討。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邱玉娟(2007)。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同儕交互發問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姚幸君(2002)。歷史教學的突破與嘗試-合作學習在歷史科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柯兆欣、蔡明修(2011)。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對國中自然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2011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華梵大學。
孫天虹(2006)。史學與電子遊戲結合的嘗試:以魏晉士人家族際遇的歷史情境模擬遊戲為例。東吳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孫春在(2013)。遊戲式數位學習。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翁榮源、莊坤鴻(2008)。遊戲式網路學習在「物質變化」單元之應用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6),82-103。
耿志華(1996)。國民中小學社會科領域的發展趨向。國民教育,37(2),64-71。高詩婷 (2015)。PaGamO怎麼用?教師教你用。康軒愛teach,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薰芳(2013)。科技發展與教育改革-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元(2011)。課堂教學的歷史圖像問題。歷史教學(天津),4月上半月刊,16-2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台北。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1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k12ea.gov.tw。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5/pta_2279_8619537_09968.pdf
教育部(2013)。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取自:http://www.k12ea.gov.tw/。
教育部(2013)。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102~105年度),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042&Type=1&Index=9&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許涵雅(2004)。結合問題解決與情境故事的角色扮演歷史教學遊戲的發展與評估:玩家接受度、心流、學習成效以及地方感之分析本。台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所碩士論文。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盈慧(2014)。板橋人文景觀融入國中歷史單元教學之實踐 - 以台灣清領前期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陳正賢(2012)。多媒體融入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九年級世界史兩單元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4)。高中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之研究─以劉銘傳在台建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65。
陳麗苓(2014)。應用虛擬地球儀軟體於地理科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中國疆域、區域畫分與地形單元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彭素貞(2015)。資訊融入遊戲式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之歷史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曾淑娟(2007)。融入網路評量於數學教學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游光昭、蕭顯勝、洪國勳、蔡福興(2004)。線上遊戲式學習系統之設計與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68,59-75。黃正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永和(2015)。分組合作學習百寶箱。教育部國教署。
黃坤謨(2004)。多元智慧在社會領域教學的實務應用。國教新知,50(4),113-120。黃冠達(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設計與實施研究-以六年級「世界的地理環境」單元為例。巿師學報,2,147-164。
黃思華、劉遠禎、顏莞廷(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創新合作學習模式對國小數學科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課程與教學,14(1),115-139。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台北:漢文。
黃靚芬(2012)。競賽式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楊旻潔(2011)。合作學習對國一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楊家興(2005)。線上教學的帶領,教學科技與媒體,73,46-61。楊凱悌、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3)。網路形成性評量策略與e-Learning學習效益之相關性分析。文章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惠梅(2007)。線上遊戲式學習輔助國小自然科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所碩士論文。楊景盛(2007)。線上遊戲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人體內分泌系統之效益分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萬金玉(2010)。遊戲式網路評量對國中學生數學焦慮與學習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葉丙成(2015)。遊戲化學習的未來趨勢。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資策會,遊戲化創新學習研討會,2015年8月25日。
趙秀琴(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雅煬(2012)。討論式教學法的原理和實際操作-以國中三年級歷史科「古文明的誕生」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所碩士論文。蔡宜岑(2014)。國中歷史課程運用「做筆記」策略教學法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學與課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福興(2007)。線上遊戲式學習在知識獲取與學習遷移成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燕裘麗(2003)。合作學習對國三歷史課程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盧慧芳(2008)。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蕭蕙心(2006)。概念構圖在國中歷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以台灣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賴浩銘(2014)。漸進提示評量對國中歷史科低成就學生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魏毓哲(2012)。線上互動遊戲式學習在國中歷史科教學上的應用。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羅鴻雁(2008)。電影融入教學對中學生世界史認知學習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希臘、羅馬史之教學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蘇碧昭(2006)。網路遊戲式評量對八年級學生科學學習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鐘樹橡、黃任怡(2005)。資訊科技應用在社會領域的策略與限制。國教世紀,214,81-82。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Charman, D., & Elmes, A. (1998). A computer-based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y for a basic statistics module in geography.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2, 381-385.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Josey-Bass.
Cheng, Y. M., & Chen, P. F. (2008). Building an online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for elementary school.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Hiding and Multimedia Signal Processing, Harbin, China, August 15-17.
Domínguez, A., (2013). Gamify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nd outcomes. Computers & Education. 63, 380-392.
Hootstein, E. W. (1995).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of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Social Education, 59 (1), 23-26.
Ke, F., & Grabowski, B. (2007). Gameplaying for maths learning: Cooperative or no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2), 249-259.
Lepper, M. R., & Malone, T.W. (1987). Instrinsic motivation and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R.E. Snow&F.J. Farr(Eds). 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Vol.3: Cona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is, Hillsdale NJ: Erlbaum.
Massimini, F., & Carli, M.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288-30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Teacher College Record, 108(6), 1017-1054.
Prensky, M. (2004).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harn, S., & Herts-Lazarowits, R. (1980).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Provo. Utah: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Zarei, E., Zainalipour, H., Haidari, H., & Samavi, S. A. (2013). 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medicine, 3(3), 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