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王志慧、蔡英美、陳盈幸(2008)。幼教老師休閒知覺自由、休閒利益和休閒阻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1),17-28。王偉琴(2005)。臺北市上班族自由時間管理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市。王淑女(2011)。國中教師自我復原力、教師效能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王麗惠、劉芹芳(2005)。生活品質概念分析於護理之應用。高雄護理雜誌,22(2),41-50。古婷菊(2005)。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余嬪(1996)。國中生之學業成就與遊憩參與型態。測驗與輔導,137,2826-2829 。吳佳珍、林秋菊(1997)。生活品質的概念分析。榮總護理,14(1),102-107吳明隆(2006)。結構方程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宥臻(2011)。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市。吳秋燕(2003)。老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吳靜吉、郭俊賢(1996)。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測驗年刊,43,263-278。吳麗芬、邱愛富、高淑芬、徐畢卿、陳玉敏、陳靜敏、劉雪娥(2000)。當代老年護理學。臺北市:華杏。
宋明順(1992)。休閒與工作一大眾休閒時代的衝擊。社會教育學刊,21,1-19。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313-332頁。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3(2),27-34。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周子仁(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周文祥(1996)。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28-37。周芸慧(2010)。女大學生性別角色與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以北部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市。周慶和(2007)。臺北市公立學校人事人員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臺北市。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秀卿(2009)。大臺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休閒參與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林良卷(2012)。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間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林美志(2007)。社區老人健康行為、健康狀況、生活品質與醫療資源使用情形之探討—以高雄縣旗美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高雄市。林晏洲(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畫,10,33-49。
林清崎(2002)。臺南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教育行政碩士學位班,臺南縣。
邱淑媛,李三仁(2008)。休閒產業的現況發展與分析。康寧學報,10,261-272。
侯辰宜(2006)。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姚開屏(2000)。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活品質問卷之發展簡介。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4),315-324 。
姚開屏(2000)。簡介與評論常用的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兼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7(2),111-138。姚開屏(2002)。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之簡介。臺灣醫學,6(2), 183-192。姚開屏(2002)。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臺北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臺灣版發展小組,臺大心理系。
姚開屏(2002)。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與應用。臺灣醫學,6(2),193-200。施建彬(1995)。幸福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原作者:Michael Argyle)。臺北市:巨流。
胡文郁、戴玉慈、陳慶餘、陳月枝(2003)。生活品質之概念分析-於探討癌末病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應用。安寧療護雜誌,8(1),45-60。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唐順得(2011)。雲林縣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縣。夏雯儀(2014)。工作生活品質、職場幸福感對服務行為之影響-以情緒智商為調節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運籌管理學系,桃園市。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耿仕榮(2006)。肢體障礙者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屏東縣。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俊雄(2000)。臺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臺北:桂魯。
高俊雄(2008)。運動休閒管理。臺北:華都。
張少熙(1994)。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張坤鄉(1991)。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60,129-169。張春居(2003)。志工的休閒活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臺中市。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張美婷(2014)。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私立國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張宮熊(2008)。休閒事業管理,臺北:楊智。
張舒涵(2011年9月26日)。調校、裁減衝擊 8成教師不安。臺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182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莊耀嘉(1980)。 國中生的人格特質。學業成就歸因及其學習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莊耀嘉、黃光國(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許建民、高俊雄(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3),51-63。許豐祺(2009)。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個人生活幸福感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臺北市。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郭秀翎(2012)。國小教師工作家庭衝突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臺北市。
郭進財、王秀華、林文煌(2009)。大學校院學生運動社團的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生活品質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中正體育學刊,2期,47-60頁。郭慧珍(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郭靜文(2014)。屏東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屏東縣。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陳水源(譯)(1983)。觀光遊憩計畫論,三田義雄(1975)原著。臺北:淑馨。
陳在頤(1985)。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霧峰出版社,臺中市。
陳安妮(2010)。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臺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138-153。陳定雄(198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第4期,頁1-29。陳冠宏(2009)。花蓮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東市。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陳柏青(2008)。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陳紋瑤(2013)。高雄市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屏東市。陳淑芬(2011)。臺東縣老年人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系,臺東縣。陳祥慈(2012)。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對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之影響探討--以臺中縣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臺中市。陳逸凌(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工作滿意度和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陳嫣芬(2003)。社區老人自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和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陳彰儀(1985)。臺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適應。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09。陳慧姿(2006)。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新竹。陳錦和、林清白、林恩賜(2008)。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中教師為例。2008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648-649。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陸玓玲(1998)。健康促進觀點之運動生活品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探討。85年度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施建彬(1995)。幸福心理學。臺北市:巨流。
彭慧婉(2015年8月15日)。工商建研會會長交接典禮 市府會打造桃園成為最佳投資城市。指傳媒。取自 http://www.fingermedia.tw/?p=308245
彭駕騂(2001)。從教師憂鬱症談心理適應,臺灣教育,608,26-31。曾艾岑(2009)。不同世代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曾家嬿(2015)。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的城鄉差異之研究-以高雄市和雲林縣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嘉義縣。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中市。游錫霖(2009)。桃園縣國小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桃園市。黃士怡(2006)。職業婦女運動休閒參與自主管理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桃園市。黃光賢(2004)。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黃怡禎(2007)。國中資優生與一般生班級氣氛與幸福感之比較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黃智慧(2003)。減緩教師工作壓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黃雅南(2008)。基隆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寒假休閒行為類型、休閒阻礙與休閒態度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黃雅蘭(2012)。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兼論休閒參與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嘉義縣。楊巧歡(2013)。工作生活品質對員工工作投入與幸褔感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高雄市。楊桂芬(2012)。社區老人日常生活活動、生活品質與幸福感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11-24。楊馥如(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葉怡矜、王偉琴等(譯)(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原作者:Godbey.G)。臺北:品度圖書。(原著出版年:2003)
葉為谷,劉志鈺,張志青(2010)。泳渡南灣運動觀光銀髮族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9(3),113-128。
董永貞(1991)。旅遊活動及設施安全手冊之研究。臺北: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詹幸樺(2008)。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所,臺東縣。詹美珍(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雷玉華、丘周萍(2000)。生活品質概念分析。國防醫學,31(2),163-169。廖淑容(2011)。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苗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臺中市。劉秀枝(2011)。私立幼兒園教師職場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6,87-116。劉雪娥(1993)。家屬生活品質量表心理測定學之探討。護理研究,1(2),127-136。劉惠珍(1998)。週休二日對消費者休閒旅遊行為影響之研究。第十三屆技職研究會專刊,87-89。
劉聖芬(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市。樓慕豪(2011)。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臺中。蔡正育、吳明蒼、陳文英(2009)。知覺幸福感量表編製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2),62-74。蔡明霞(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其角色衝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和規劃。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16-24。蔡詠琪(2005)。成功老化: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相關因子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臺北。鄭天爵(1994)。青少年學生長假日 寒假、 春假 自家外休閒活動特徵研究一以宜蘭農工專校五專低年級學生為例。宜崗農工學報, 9 ,185-199
鄭政宗、周勝方(2005)。影響臺中市員警工作疏離及休閒活動參與因素之研究。朝陽學報,10,210-211。蕭惠文(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屏東縣。賴威岑(2002)。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一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縣。賴雪芬(2008)。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身心健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市國立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嘉義。龍昱廷(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薛荷玉(2011)。晚上10點前/老師不得拒接家長電話。聯合報。2011.06.21取自http://blog.xuite.net/chiuyunju/twblog/119265580
謝秀華(2009)。臺北縣國小學童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謝玫芸(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外向性人格、角色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顏真(譯)(2006)。史賓塞的快樂教育(原作者:Herbert Spencer)。臺北市:新手父母。
蘇子傑(2008)。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釋知賢(沈昭吟)、葉欣哲(2012)。高中教師之逆境商數對工作滿足相關研究-以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2),125-136。二、西文部分
Andrews, F. M.,&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NY: Plenum.
Aremu, A., & Akpochafo, G.O. (2007). A path model investigating some psychosocial factors determining teaching self-efficacy of career-frustrated teachers in Delta State, Nigeria. Perspective in Education, 23(4), 234-242.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outedge.
Argyle, M. and J. Crossland: 1987, ‘The dimen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6, pp. 127–137.
Belec, R. H. (1992). Quality of life: Perceptions of long-term survivors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Oncology Nursing Forum, 19 (1), 31-37.
Bergner, M. (1989). Quality of life, Health status, and clinical research. Medical Care, 27, 148-156.
Bongguk, K.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s and leisurepreferences.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 San Antonio, October, 87.
Bowling, (1995).A What things are important in people’s lives?-A survey of the public’s judgment to inform scales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1(10), 1447-1462.
Brent and Ritchic J. R. (1975), On the div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 a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 pp. 128-140.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urckhaddt,C.S. (1985). The Impact of Arthritis on Quality of Life﹒Nursing Reserch﹐34(1)﹐11-16.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5-23.
Caltabiano, M. L. (1995). Main and stress moderating health benefits of leisure. Society and Leisure,18(1),32-52.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arruthers, C., & Hood, C. (2004). The power of the positive: Leisure and well-being.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8(2), 225-245.
Cella, D. F. (1992). Quality of life : the concept. 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 8 (3), 8-13.
Chang, Z., Geert, D., & Li, Y. (2011). Teac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culture and thei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well-being in a Chinese school. Asia Pacific Education. 12, 319-328.
Costa, P. T.,&McRae, R. R. (1980). Somatic complaints in males as a function of age and neuroticism:a longitudinal analysis.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3, 245-257.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a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 34-43.
Diener, E., & Laarsen, R. J.(1993).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well-being. In M. Lewis and Haviland (eds), Handbook of Emotioms (Guidford, New York ),405-415.
Diener, E., Lucas, R. E., & Oishi, S. (2005). Subject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ation. In C. R. Snyder & S.J.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ncan, D. J. (1978). “Leisure Type: Factor Analysis of Leisure Profi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0(2), 113-125.
Ferrans, C. E. , & Power, M. J., (1985). Quality of life index: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8(1), 15-24.
Godbey , G.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 : An exploration(6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akanen, J. J., Bakker, A. B., & Schaufeli, W. B. (2006)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among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3, 495-513.
Hartel, J. (2005). Serious Leisure. In K.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A researcher's guide(pp.313-317). 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Headey, B. & Wearing, A. (1991). Subjective well-being: A stocks and flows framework. In F. Strack, M. Argyle, & N. Schwarz (Eds.).
Heady, B. & Wearing, A.(1990).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327-349.
Hendee, J. C., & Burdge, R. J.(1974). The substitutability concept: implication for recreation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6 , 157-162.
Hirschman, E. C. (1985).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tent preference for leisure-time medi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1):28-39.
Hull, R.B. (1991). Mood as a product of leis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Driver, B.L., Brown, P.J. & Peterson, G.L.(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249-262).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Hurley, J.& Schlaadt, R. (1992). The wellness lifestyle. Guilford, CT: 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so-Ahola, S.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ela:Wm. C. Brown.
Kanji, G. K., & Chopra, P. K. (2009). Psychosocial system for work well-being: On measuring work stress by causal pathway.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0(8), 903-903.
Kaplan, M. (1960). Leisure in society: a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us Inc.
Kelly J.R.(1990). Leisure (2nd ed.).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eeberg(1993). Quality of life: A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8(1),32-38.
Michalos, A.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 225-252.
Mitchell, G. (2000). Indicators as tools to guide progres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 In Lawrence, R.J. (Eds.), Sustaining Human Settlement: a Challen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Urban International Press, 55-104.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4), 762.
Parker, J.S.(1976).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Parker, S. R.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London: Mac Gibbon and Kee.
Proctor, C. (1962). Dependence of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on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es of sample persons in the Semptember, 1960 national recreation survey.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Appendix A to ORRRC Study Report. 19. 77-94.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itchie, J. R. Brent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2), 128-140.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 human potencial: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2, 141-166.
Sarvimi, A., & Stenbock-Hult, B. (2000).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described as a sense of well-being meaning and val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2, 1025-1033.
Schalock, R. L., DeVries, D., & Lebsack, J. (1999). Enhancing quality of life. In Herr S. S. & Weber, G. Aging, rights, and quality of life: Prospects for older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Shearer, R., Davidhizar, R., & Dowd, S. (1999). Moving from illness wellness: An important goal of home care. Home Health Care Services Quarterly, 18, 69-78.
Stone, M. J., & Kozma, A. (1985). Structural relationalships among happiness scales: a second order factorial study. Social Indictors Research, 17, 19-28.
Strack, F., Argyle, M., & Schwarz, N. (1991). Subjective well-be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Ed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Trainor, S., Delfabbro, P., Anderson, S. & Winefield, A.H.(2010). Leisure activities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3(1): 173-186.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131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are & Sherbourne (1992). 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 I.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 Medical Care 1992, 30(6):47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