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站部分
行政院人口政策白皮書(2013)。「人口政策白皮書核訂本」-少子女化、高齡化 及移民。2014年4月13日,取自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zh_TW/252。
王唯工(2011)。氣血的旋律-中醫理論的現代觀。奇幻科技246沙龍。檢索日期:2015年7月1日,取自http://網址:http://www.bioem.org.tw.
內經圖(作者不詳)。檢索日期:2016年01月24日取自仙學會, http://www.twwiki.com/wiki.
陳家溝圖(陳式太極發源地)。檢索日期:2016年01月24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
二、中文部分
于健、陳函妤(2015)。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行為及休閒運動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管理資訊計算,4(1),317-333。王子和(1977)。太極武藝和露禪學派。涵化太極期刊,2(4), 2-11。
王子和(2002)。太極拳涵化文集。太極養正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王大明、胡敦親(2013)。民航機師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效益、知覺壓力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長榮航空公司為例。餐旅暨觀光,10(2),93-112。王派健(2015)。中華職棒球隊認同、主場經營認同對於持續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12,40-55。毛萬蓮、餘利斌(2010)。太極拳與陰陽學說新解。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6(3),101-103。
冉福全(2015)。太極拳對促進慢性頸腰椎病康復的原因分析。中醫中藥,大家健康,9(4),31-32。
白宗易、陳克舟、陳明宏(2014)。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5,51-63。
白明勳(2011)。登山會會員持續涉入、人格特質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江雯晴、畢璐鑾、郭正德(2011)。臺北市樂齡游泳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 (2), 116-132。宋清華(2015)。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程推廣措施研究。湖北體育科技,34(1),118-122。
呂家賢 (2013)。自行車參與者持續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汪忠川(2009)。太極拳與健康促進。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4(2):116¬-129。
李妍(2006)。太極拳對中老年人保健養生機理初探。中華中西醫雜誌,7(14),1310-1313。
李明儒、郭家瑜(2010)。探討參與帆船運動者的參與動機、活動涉入及流暢體驗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6(1),95-109。李雅芬、何昆達(2010)。關子嶺溫泉區之服務品質與健康效益對遊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稻江學報,5(1),77¬-91。李協政(2010)。路跑活動對國人健康效益。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5,118¬-122。
李弦青(2008)。探討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體適能及注意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李素箱、柳立偉、曾雅倫、黃聖期(2015)。休閒阻礙、休閒偏好及持續涉入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2),81-90。李城忠、陳益壯、陳怡方(2011)。運動志工持續涉入、團隊認同與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彰化縣高山青車隊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1),142¬-157。
李瑞祥(2011)。太極拳運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持續涉入動機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李鳳嬌 (2014)。台中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在職專班,彰化縣。官素珍(2007)。露營者遊憩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嘉義縣。邱巧文(2014)。運動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自由時間管理及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獨輪車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系,嘉義市。邱思慈、黃芳銘、陳冠中、張家銘(2010)。太極拳心流體驗量表編製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200-214。邱皓政(201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帕爾哈提•馬木提、海力旦•依不拉音(2015)。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太極拳教學的意義。科技風(新疆醫科大學,新疆烏木齊)。
尚憶薇(2001)。花蓮地區老年人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體育學報,31,183-192。林子揚(2009)。台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林玄昇、許樹珍、李鶯喬、蔣欣欣(2014)。精神病者身體活動與生命療癒—以太極拳為例。護理雜誌,61(4),46-55。林志鈞、江慧欣(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對成老化之關係。育達科大學報,40,57-58。林孟彥、林均妍譯(2011)。管理學(第10版)。台北市:華泰。
林宜蔓(2004)。游泳參與者其持續性在休閒效益與幸褔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林美雲(2015)。獨輪車運動參與動機、流暢體驗與持續涉入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彰化縣。林柏孝(2015)。獨輪車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林岑怡(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林輝達、李元宏、黎正評、葉為谷(2012)。新竹市立網球場網球運動參與者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8。
林濰榕、李明儒(2010)。風浪板從事者其遊憩動機對活動涉入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3),152-170。林俊達(2011)。太極拳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對休閒利益及活躍老化之影響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台中。
吳水丕、林建廷(2013)。登山健行之休閒效益及步態分析:以加里山為例。工作與休閒學刊,4(1),69-78。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
吳建璋(2013)。中部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之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吳國忠 (1985)。太極拳道幾。中華神龍太極學會。
吳珍妮、吳淑女(2013)。網球運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99-120。吳勤榮、謝屏雲、辛佳琪(2014)。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之策略分析。運動與觀光研究 S 2,31-44。
吳麗玲(2000)。博物館導覽與觀眾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達文西特展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洪連進、韓大衛、盧居福(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羽球、健身、舞蹈運動消費者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27-48。
洪榮昌(2014)。高齡者運動健康信念、運動參與動機、運動承諾與活躍老化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洪曉培(2015)。桃園市國小中高年級卡片遊戲參與學童社交技巧、持續涉入與行為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彰化縣。
郎亞琴、雷文谷、蔡靜婷(2012)。角色扮演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2),20-34。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8(1),15-28。
高群超(2011)。水上安全救生訓練參與者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涉入程度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1),209-227。高藤曉子、陳裕仁、江界山(2010)。太極拳運動對中年人的代謝與生理反應。運動教練科學,(20),21-32。
翁郁玫、黃仲凌(2013)。金門海上長泳泳渡者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5(1),19-38。馬君萍、游正忠、朱明政、莊淑蘭(2014)。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3,39-151。馬君萍、王耀聰、游正忠、朱銘武(2014)。高中職教師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2(4),1¬-11。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市。
徐茂洲、謝漢唐、李淑華、林百也(2007)。大學生壁球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編製。中州管理與人文科學學刊,2(1),205-215。
徐敏、趙安安、鍾灼輝、劉華孝、高尚仁(2010)。國際研究對中醫心理學之貢獻:以針灸、氣功、太極、靜坐為例。應用心理研究,46,93-123。
徐欽賢(2010)。大專生直排輪曲棍球參與者休閒涉入與認真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2),68-82。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嘉義縣。許志耀(2002)。太極拳呼吸法的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6(3),45-50。許美玉(2009)。瑜珈參與者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管理學院,彰化縣。許建民、高俊雄(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3),51¬-63。許蓮花、周佳蓉(2014)。遊客於文化創意活動園區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滿意度與忠誠度-以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2(4),35-58。
陳文江、李正慧(2013)。單車遊客休閒參與動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后豐自行車道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1),98-116。
陳杏棋(2012)。觀賞魚飼養者休閒動機、持續涉入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南市。 陳炎林(1943)。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金川出版社,台北。
陳怡達、黃章展(2008)。運動觀賞者之持續涉入、情境涉入與涉入反應關係之研究-以棒球賽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台中市。陳惠華(2010)。國武術運動發展之策略:北京2008 世界武術比賽對臺灣的啟示。大專體育,106 ,23-30。陳煒強、沈易利、王建興、彭于珊(2016)。互惠式教學應用於國術教學之初探。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0(1),1-14。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桃園縣。陳俊杰(2004)。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氣喘兒童肺功能與心肺耐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陳微明(2002)。太極拳術、太極答問、太極劍。台北市:逸文出版有限公司。
陳隆豐(2013)。世界衛生組織。新世紀智庫論壇(61),63-80。陳龍驤、李敏弟、陳驪珠(2004)。李雅軒楊氏太極劍法詮真。台北:逸文出版有限公司。
陳龍驤、李敏弟、陳驪珠(2005)。李雅軒楊氏太極刀法詮真。台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
陳龍驤、李敏弟、陳驪珠(2006)。李雅軒楊氏太極槍法詮真。台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
陳鑫(2012)。陳氏太極拳圖說。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版。
常朝陽 (2015)。明清以降太極拳的思想流變研究。體育學刊,22(1),118-122。
章箴慧(2013)。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探討-以義守大學職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學院,高雄市。連央毅、陳美燕(2015)。馬拉松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研究,6(1),48-69。
梁家祥、梁超(2011)。太極拳與中醫五臟的養生關係。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B),50-50。
梁惠茹(2013)。成年人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涉入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虎頭山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縣。梁慧君、李世昌、王月鶯(2013)。臺中市高齡族群休閒活動參與、成效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2(1),24-38。
郭佩玟(2015)。瑜珈運動參與者人格特質、壓力知覺、身體覺察能力與持續涉入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觀光餐旅,彰化縣。郭癸賓、彭武村、陳文進、蔡佳君(2015)。飛行傘活動參與體驗者、遊客休閒阻礙原因之探討。屏東科大體育學刊(4),11-15。郭濬鉞、邊瑞芬(2013)。台灣遙控飛機玩家休閒活動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4(1),49 - 67。温蕙甄、李再立、張寶源(2014)。團體階梯有氧運動參與經驗及運動介入對停經後女性之身體組成與身體功能的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9),1-11。張月玲(2008)。家庭露營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張見文(2013)。國小單車畢業典禮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和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市。張志銘、呂崇明、翁旭昇、許績勝(2006)。內在動機、學習態度對持續涉入桌球運動行為之影響。運動休閒參與研究,1(4),43-54。
張志銘、蕭仲雯、王于寧、張水清(2011)。休閒運動生活型態參與動機與價值觀之關係-以高職建教生為例。休閒事業研究,9(4),1-13。
張志銘、王于寧、陳順治、賴永僚(2013)。彰化縣中老年人參與太極拳休閒運動生活型態與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2),11-125。
張志銘、鍾淑卿、賴永僚、張英智(2013)。苗栗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動機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以運動參與程度為干擾變項。休閒事業研究,11(4),114-127。
張志威(2013)。從老子思想觀楊家老架太極拳。中華楊家老架太極武藝協會,台北。
張孝銘、林芫任、李城忠(2009) 。登山冒險持續涉入模式研究。運動休閒學報,6(1),133¬-151。
張孝銘、洪珠媚、王惠韻(2010)。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幸褔感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35-49。
張育瑋(2011)。全國女子卡巴迪運動優秀選手參與動機-以廣州亞運女子國手選拔為例。交大體育學刊,(2),44-55。張俊德(2009)。國小排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張珈瑛、陳建廷(2009)。水中體適能對樂齡族健康效益之影響。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6)127 -135。張珈瑛、陳建廷(2013)。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2) 82 -91。張淑婷(2011)。台灣大腳ㄚ長跑運動社團成員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11 -131。黃子晏(2013)。羽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為干擾變相(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彰化縣。黃文駿(2010)。墾丁地區衝浪運動之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黃玉燕、陳秀月、吳佳倩、陳幼梅(2015)。健康促進運動計畫之運動腳踏車機使用改善專案。護理雜誌,62(3,附冊),65-73。黃玉萍、劉文禎、吳培協(2009)。武術競賽套路引進台灣的初始過程探討。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1,8-15。黃任閔、林一貞(2011)。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223-234。
黃金柱(1999)。跨世紀體育運動經營管理思潮。師大書苑,臺北。
黃秋雲(2011)。銀髮族參與太極拳之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北。黃玲宜(2015)。國小學童休閒運動態度、休閒運動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利益之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彰化縣。黃建成(2014)。氣功探究。臺灣醫界,57(7),60-63。
黃威涵(2007)。新竹市十八尖山登山者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黃振紅、呂碧琴(2013)。北海岸區域自行車休閒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台灣體育學術研究總刊,(54),73-92。
黃泰諭、方進隆(2010)。八週太極拳訓練對老年人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表現之影響,體育學報,43(1),23-36。黃蕙娟、王泠(2014)。運動健康相關性分析與風險管理之初探。休閒與社會研究,79¬-195。游添登(2006)。太極拳與《內經圖》。體育學報,39(2),135-148。
游添登(2009)。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的精神詞義全詮釋。大專體育報學刊,11(3),1¬-13。
詹益長(2014)。健康瑰寶-楊家老架太極武藝。台北市:詹益長。
葉承鑫、陳文喜、葉時碩(2009)。遊客對其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水域遊憩活動為主。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4),1-25。
葉淑娟(2015)。氣功參與者持續涉入、流暢體驗與自覺健康狀況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葉景谷、劉志鈺、鮑敦瑗(2012)。銀髮族游泳參與者的休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2),85-102。
曾沈連魁(2014)。單車騎士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及持續涉入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3(2),47-64。楊秀珠、康龍豐(2010)。基層劍道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11-28。楊振鐸(2009)。楊氏太極拳、劍、刀。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84-95。
楊慎華(2009)。楊式太極劍槍。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熊衛(2003)。太極心法。台北:聯經。
廖建雄(2015)。桃園市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彰化縣。榮格著,楊儒賓翻譯 (2012)。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台北: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榮泰生(2008)。AMOS 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蔡英美、王俊明(2013)。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程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南開學報,1(10),23-34。蔡冠安(2011)。十二週太極拳教學對社大學員健康體適能及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鄭沛琳(2009)。警察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以嘉義市警察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屏東縣。劉文禎、戴旭志(2010)。十週二十四式太極拳訓練對大學生心率變異之影響。運動健康與休閒期刊,(16),101-110。
劉巧芳(2015)。試論太極拳資源的特性與焦作太極拳產業開發搏擊。武術科學,12(1),37-39。
劉美玉(2015)。社區太極拳運動參與者之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彰化縣。劉春濟、馮學鋼、鄭曉濤(2014)。F1賽事遊客涉人與涉人反應的關係研究:以滿意度為仲介。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8(3),43-50。
劉海忠(2015)。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應用。搏擊•武術科學,12(1),30-32。
劉海超、陳永亮(2005)。當代武術運動發展趨勢。平頂山學院學報,20(5),102-104。
劉淑瑜(2012)。單車長途騎乘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休閒效益關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縣。劉曉蔓、湯慧娟、宋一夫、鄭憲成、鄭振洋(2015)。銀髮族參與二子坪登山步道之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683¬-0822。
戴有德、陳冠仰、李素馨(2008)。遊憩涉入、場所依賴與場所認同因果關係之研究:以東豐綠色走廊遊憩自行車使用者為例。戶外遊憩研究,4(21),27-57。戴偉謙(2005)。中國武舉和武術關係的探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1),225-240。鍾政偉、曾宗德(2015)。新移民休閒動機、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和休閒效益之關係模式。休閒產業管理學刊,8(1) 1-22。
顏智淵、郭哲軒(2011)。探討網球選手運動動機、家長參與程度與運動成績之關係。雲科大體育,13,137-147。謝文潔(2012)。中華職棒球迷認同與持續涉入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2),306¬-321。謝幸宜(2015)。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學習效益、學習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彰化縣。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班,台北市。謝宗霖(2012)。台南市自行車騎士從事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141-156。謝亭飛(1984)。太極拳精鑑。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謝淑瑛(2011)。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西臨港線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蕭文龍、郭庭伊(2010)。部落客持續使用部落格之研究:以整合期望確認、科技接受模式和個人因素觀點探討。電子商務學報,221¬-249。羅文琪(2012)。臺北市慢壘運動者之持續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譚雙和、劉宇(2015)。太極拳的特殊休閒價值探究。搏擊•體育論壇,7(2),89-91。
蘇士博(2008)。臺灣地區國術與競技武術運動推展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2),138 -157。
蘇衿茹(2015)。新北市林口區高齡者參與社區體育動機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9(1),42-56。
三、英文部分
AAHPERD (1975). Youth fitness fest manual. Wash ington, D. C. :
National Education.
Cranson, R. W., Orme-Johnson, D. W., Gackenbach, J., Dillbeck, M. C., Cheng-Wei C. & Tsung-Te T. (201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Motiv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for the New Immigrants. Journal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dustrManagement,8(1) ,1-22.
Chang, R. Y ., Koo, M ., Ho, M. Y ., Lin, Z. Z ., Yu, Z. R ., Lin, Y. F ., Wan, B. J ., & Eur J Appl physiol. (2011). Affects of Tai Chi on adiponectin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individuals with cardionvascular risk factor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1:57-66.Doi 10 ,1007/s00421-010-1628-y.
Chao, C. Y. (2014). A Study of Attendance Motivation, Adventure Experience, and Leisure Benefits in All-Terrain Vehicle. Journal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dustry Management,7(1) ,67-90.
Chen, Y. W ., Hunt, M. A ., Kristin, L. C ., Kortni, P ., & Reid, W. D . (2014). The effect of Tai Chi on four chronic conditions—cancer, osteoarthritis, heart failure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doi:10.1136/bjsports-2014-094388.
Chou, H. W., Lin, F. C., & Chang, H. H. (2009). Factors Affecting Bloggers' Involvement and Commitment in Personal Blogs. Journal of E-Business,11(1),213-234.
Chung, C. W ., & Cheng, C. C. (2014).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Involved and Leisure Benefits-Using Play Games Addiction as Moderating Variables. Journal of Data Analysis, 9(1),25-56.
Hair, J. F. J.,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tcher, Larry (1994).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Using the SAS System for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Cary, NC: The SAS Institute. Review pp.325-339.
Ho, T. J., Ho, L. I., Hsueh, K. W., Chan, T. M., Lin, J. G., Liang, W. M., Hsu, W. H., Harn, H. J., & Lin, S. Z. (2014). Tai Chi CD34+ Cells in Young Adults. Cell Transplantation ,23(4-5) ,613-620.
Houston, M. J., & Rothchild, M. L. (1978). Conc Preventive Medicine,55,276-284. 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Research Fronties in Marketing:Dialogues and Direction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84-187.
Huang, M. J ., & Chen, M. Y. (2013). Perception of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Regarding the Megasporting Event Volunteers.
Li, F. Z., Harmer, P., Fitzgerald, K., Eckstrom, E., Stock, R., Galver, J., Maddalozzo, G., & Batya, S. S. (2012).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engl j med366;
6nejm.org february 9,2012 511original Tai Chi and Postural
Stability article. N Engl J Med 366 ,511-9.
Lu, C. (2015). The Influence in Attendance Motivation, Adventure experience, and Leisure Benefits of Paragliding. Journal of Sport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2015,Vol.12,No.1,69-84.ISSN: 1815-4093.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and Row.
McI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Leisure Sciences,14(1) ,3-15.
Kondric, M., Sindik, J., Furjan-Mandic, G., & Schiefler, B. (201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sport students in three countri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12,10-18.
Irwin, M. R., Olmstead, R., Breen, E. C., Witarama, T., Carrillo, C., Sadeghi, N., Arevalo, J. M. G., Ma, Jeffrey., Nicassio, P., Bootzin, R., & Cole, S. (2015).“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Tai Chi Reverse Cellular and Genomic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Late Life Insomn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 Trial”.Biological Psychiatry,78(10) ,668-9. Journal of Taiw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13(1) ,31-54.
Pauline, J. S. (2013).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motivation, and self-effic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47(1) ,64-74.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59(5), 603-609.
Schuett, M. (1993). Refining measure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15(3),205-216.
Smits, C. H., Deeg, D. M., & Schmand, B. (1999).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health as determinants of mortality in an older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Epidemiology,150(9),978-986.
Wang, C., Christopher, H. S., Rones, R., Kalish, R., Yinh, J., Goldenberg, D. L., Lee, Y. J., & Timothy, M. (2010). A Randomized Trial of Tai Chi for Fibromyalgia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N Engl J Med ,363:743-754 August 19, DOI: 10.1056/NEJMoa0912611.
Wellman, J. D ., Roggenbuck, J. W., & Smith, A. C. (1982). Remove from marked Records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norms of depreciative behaviour among canoeis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3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