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奇浚
研究生(外文):YEH,CHI-CHUN
論文名稱:新北市國中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家庭支持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cademic Performance,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 Family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s Scholastic Gifted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施建彬施建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JIAN-BIN
口試委員:施建彬葉子明高育芸
口試委員(外文):SHIH,JIAN-BINYEH,TZU-MINGKAO,YU-YUN
口試日期:2016-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學業成就同儕關係家庭支持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Academic performanceLeisure activitiesPeer relationshipFamily supportScholastic gifted studentSubjective well-be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8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以探討新北市國中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現況、差異、相關性與其預測力。
本研究樣本以男性居多,年級以九年級最多,大部分於國小時期非一般智能優異學生,資優性向則是數理資賦優異學生較語文資賦優異學生多,且參加學校資優資源班者為大多數。
研究結果顯示:
首先,不同背景變項,資優歷程與資優課程屬性在幸福感上有差異。其次,同儕關係、家庭支持、休閒參與、學業成就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相關性由高至低為同儕關係、家庭支持、休閒參與、學業成就。再者,對幸福感預測力之自變項由高至低為同儕關係、家庭支持、休閒參與。最後,分向度對幸福感預測力由高至低為正向同儕關係、情感支持、體能性休閒活動、負向同儕關係。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學校、資賦優異學生家長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academic performance,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 family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s scholastic gifted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This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the investigation of questionnaire. The 619 valid subjects were chosen from the seventh, eighth and ninth grade’s scholastic gifted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main discovery summari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ings:
1.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There w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gifted curriculum and gifted experience.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ly correlations among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 family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Degrees from high to low are peer relationship, family support, leisure activities , academic performance.
3. Leisure activities, peer relationship, family support can predict subjective well-being. Degrees from high to low are peer relationship, family support, leisure activities.
4. The 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emotional support of family, Physical leisure activities and negative peer relationship can predict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of gifted students,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ere offere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辭 iii
內容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定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幸福感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10
第二節 學業成就與幸福感 17
第三節 休閒參與與幸福感 20
第四節 同儕關係與幸福感 22
第五節 家庭支持與幸福感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問卷量表信度分析 39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40
第三節 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現況分析 45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50
第五節 資優變項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54
第六節 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56
第七節 資優變項對幸福感之預測力分析 59
第八節 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家庭支持對幸福感之預測力分析 59
第九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61
第十節 研究限制 6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0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7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6
參考文獻 80
中文部分 80
外文部分 91
附錄一 研究問卷 96

中文部分
丁新華、王極盛 (2004)。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2 (1), 59-66。
于潄 (2007)。國中生社會支持與其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毛連塭 (199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王文中、呂金鑾、吳毓瑩、張郁雯與張淑慧 (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志中 (2013)。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以台南市某國小資優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
王者欣 (1995)。家庭支持與國中生主觀壓力的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振宇 (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卡內基訓練機構 (2006)。青少年幸福大調查。2015年10月1日,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50616/main.htm
石培欣 (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朱芷君 (2007)。不必花大錢,你也能養出資優生。康健雜誌103期,文章擷取日期:2015.10.01,引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3476&page=1
江佩珊 (2012)。國中生學業表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以休閒滿意度、神經質人格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
江奇霙 (2003),家庭支持對慢性病患遵醫囑行為的影響。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何緯山 (200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市。
余 嬪 (1998)。國中學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學報,9,119-147。
余民寧 (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永發 (2005)。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吳明真 (2013)。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明隆 (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治勳、吳英璋、許文耀與蕭仁釗 (2008)。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TRICA)之編製和心理計量特性研究。測驗學刊,55(3),535-557。
吳淑芬 (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靜吉、郭俊賢 (1996)。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測驗年刊,43,263-278。
呂淑菁 (2014)。高雄市國小一般智能資賦優異學生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宛諭 (2004)。國中低成就資優生學習方式與大腦優勢之研究。2002東臺灣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臺東縣。
李宛諭 (2004)。資優學生休閒教育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93,09-14。
李欣瑩 (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思招 (2000)。護理學生規律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美瑩 (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娟慧 (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李素菁 (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李偉清 (2011)。資優生休閒動機量表之編製研究。測驗學刊,58(3),501-530。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09月02日)。
周佩樺 (2006)。國小資優生的同儕關係及其教學輔導策略之探討。國教新知。53(4),76-82。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 (2014)。2014年兒童及青少年幸福與壓力指數。2015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tungwah.org.hk/newsletter
林子雯 (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文聰 (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妘蓁 (2013)。資優生同理心、過度激動特質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秀靜 (1998) 。淺談資優學生的學習需求。資優教育季刊,68,16-21。
林宜蔓 (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芳萍 (2012)。國中生的完美主義、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林金城 (2005)。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休閒活動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晏州 (1984)。父母與子女觀點探討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 (3),1-18。
林梅琴 (2010)。國小資優生其父母管教方式、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大學教育心理暨輔導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惠雅與林麗玲 (2006)。家人關係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兒童與家人關係研討會,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台北。
林惠雅、林麗玲 (2008)。青少年知覺之家人關係型態與幸福感。本土心理學研究,30,199-242。
林翠湄 (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邱瓊慧 (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侯雅齡 (2010):科學自我概念之大魚小池效應探究:資優生教育安置方式的思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57-90。
俞懿嫻 (1991)。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學。取自:http://www.tndg.com.tw/tndg2/lifemean/manager/form/news/file/200904050816182.PDF
施建彬 (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柯麗卿 (2004)。資優生父母的特殊需求。屏師特殊教育,8,72-79。
柯麗卿 (2008)。資優兒童與一般兒童家庭教養特質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107,15-23。
洪嘉盈 (2003)。國小五年級資優生與一般生在分組學習時的同儕友伴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苗元江、朱曉紅與陳浩彬 (2009)。從理論到測量-幸福感心理結構研究發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2),128-133。
范梅英 (2008)。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孫秀芳 (2014)。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殷惠美 (2011)。國小學童社交技巧與快樂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涂秀文 (199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涂淑方 (1997)。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圖書。
馬藹屏 (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俊雄 (2008)。運動休閒管理。臺北市:華都文化。
張妤婷 (2013)。國小資優生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知覺、同儕關係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28, 43-62。
張美玲 (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張敏芳 (2006)。與壓力共舞-國小音樂資優生學習壓力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1), 69-88。
張錦鶴 (2002)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畢富國 (2006)。臺北市高中學術性資優生焦慮及休閒參與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許崇憲 (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5-62。
許嘉容與吳裕益 (2007)。高雄市國小資優資源班學生學校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2),115-135。
郭靜姿 (2000)。談資優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與輔導。資優教育季刊,75,1-6。
陳佳琪 (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南琦 (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201–210。
陳昭廷 (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昱憲、李佳儒與羅家玲 (2015)。國小高年級生的電視收看行為、同儕活動傾向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4, 71-103。
陳毓如 (2005)。高雄縣市成人宗教態度、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蕙君、翁繩玉 (1996)。民生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人際關係比較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31-35。
陳嬿竹 (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陸洛 (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喻文玟(2007,10月10日)。中一中資優生出版創世紀,心靈告白:別再比成績。聯合報,C3 版。
彭武德 (1992)。台北市國中生主觀壓力感與社會支持網絡的相關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貝露 (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曾晏慧 (2005)。國小資優班畢業生之追蹤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國小為例。資優教育研究,5(1),113-130。
黃文玟與陳美芳 (2006)。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人際知覺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241-261。
黃金柱 (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俊勳 (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俐婷 (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367-380。
黃振紅 (2004)。淡水地區大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 (3),43-57。
黃珮玲 (2014)。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業成就對幸福感的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淑玲 (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富順 (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黃德祥 (198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
黃薇如 (2005)。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韞臻與林淑惠 (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2),19-31。
楊麗華 (1995)。臺北市日新國小資優班學生學習適應狀況調查。資優教育季刊,54,26-28。
廖文妙 (2014)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劉琪與廖主民 (2013)。運動幸福感在心理技能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應。大專體育學刊,15(3),300-308。
劉穎幸 (2014)。國小學童教育幸福感、解釋風格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
蔡典謨 (2004)。資優低成就的問題與界定。資優教育季刊,8-1, 8-17。
蔡明富 (2005)。國中資優學生適應問題與情意課程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高雄市。
蔡明富與吳武典 (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41-56。
蔡明富與柯麗卿 (2014)。國小資優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民 103,16 期,201-226 頁
鄧清如 (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未出版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鄭明韋 (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蕭彩琴 (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蕭雅云 (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蕭雅文 (2012)。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與家庭支持之關聯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戴似伃 (2015)。國中生休閒參與、學業成就與幸福感之關係-以臺北市為例。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繆敏志 (198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簡茂發 (1993)。心理與教育測驗的發展。測驗統計年刊,(1),1-12。
簡郁雅 (2004)。家庭休閒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2。
顏映馨 (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羅仕敏 (2013)。基隆市國民中學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課後休閒活動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外文部分
Amato, P. R. (2004)。The importanc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for children’s well-being over the life course。
Andrew,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20-31.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urk Routledge.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4-21.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han, R., & Joseph, S. (2000).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domains of aspir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2), 347-354.
Christopher, K. A. (2000). Determinants of psychological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Irish immigrants.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Research, 22, 123-144.
Cohen, R., Duncan, M., & Cohen, S. L. (1994).Classroom peer relation of children participating in a pull-out enrichment program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8(1), 33-37.
Colangelo, N., Kerr, B., Christensen, P. & Maxey, J.(1993).A comparison of gifted underachievers and gifted high achievers. Gifted Child Quarterly,37(4), 155-160.
Compton, W. C.(2001).Toward a tripartite factor structure of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 growth, and religiosity. Journal of Pschology, 135, 486-500.
Daniels, K., & Guppy, A. (1994).Relationships between aspects of work-related psychological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8, 691-694.
Dean, A., & Lin, N.(1977).The stress-buffer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65(6), 403-417.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ew, T., & Huebner, E. S. (1994). Adolescent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2(2), 185-199.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Vol. 55, No. 1, p. 3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ener, E. (2009). Subjective well-being.In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p. 11-58).Springer Netherlands.
Diener, E., & Larsen, R. J. (1993).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well-being. In M.Lewis & J. M. Haviland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pp. 405–415)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Diener, E., & Lucas, R.E. (1999).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pp.213-223).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Erikson, E. H. (1994).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o. 7). WW Norton & Company.
Furnham, A., & Cheng, H. (2000).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 self-esteem and happiness. Psychiatry Epidermal, 35,463-470.
Gottlieb, B. H. (1983). Social suppor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Inc.
Hamachek, D. E., & Hamachek, D. E. (1982). Encounters with ot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you.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eadey, B., & Wearing, A. J. (1992).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the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Longman Cheshire.
Helsen, M., &Vollebergh, W. (2000).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9(3), 319-335.
Hsueh, W. C., & Moon, S. (1998). Families of gifted children in Taiwan: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ifted and Talented International, 13,5-13.
Jocobson, D. E. (1986). 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7, 250-264.
Kelly, J. R. (2012). Leisure (No. Ed. 4). Sagamore Publishing.
Lane, R, E. (1993). Does money buy happiness? Public Interes, 113, 56-65.
Leonard II, W. M. (1998).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high school senior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1, 196-101.
Licitra-Kleckler, Diane M. &Waas, Gegory A.(1993).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mong high-stress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peers and family.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8(4), 381-402.
Lufting, R. L., & Nichols, M. L. (1990).Assess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gifted students by their agepeer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4(3), 111-115.
Lufting, R. L., & Nichols, M. L. (1991). An assessment of the social status and perceived personality and school traits of gifted students by non‐gifted peers. Roeper Review, 13(3), 148-153.
Maltby, J., & Day, L.(200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motiv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5(6), 651-660
McCoach, D. B., & Siegle, D. (2003). The school attitude assessment survey-revised: A new instrument to identify academically able students who underachiev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63, 414-429.
McGrath, B., Brennan, M. A., Dolan, P., & Barnett, R. (2009). Adolescent well-being and supporting contexts: A comparison of adolescents in Ireland and Florida.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4), 299-320.
Morris, H.J. (2001). Happiness explained. U.S. News & World Report, 131(8), 46-55.
Mpofu, E. (1999).Modern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Zimbabwean college student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9, 191-200.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4), 762.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agheb,M.G.(1980).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138-149.
Rice, F. P., & Dolgin, K. G. (2002).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Allyn and Bacon.
Rogers, M. M., & Zaragoza-Lao, E. (2003). Happiness and children’s health: An investigation of art,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3,288-290.
Romney, P. (2003).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5 questions every school should ask. Independent School, 62(4), 30-35.
Sarvimi, A., &Stenbock-Hult, B. (2000).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described as a sens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meaning and value.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2,1025-1033.
Schneider, B. H., & Daniels, T. (1992). Peer acceptance and social play of gifted kindergarten children.Exceptionality, 3(1),17-29.
Scholte, R. H. J., van Lieshout, C. F. M., & van Aken, M. A. G. (2001). Perceived Relational Support in Adolescence: Dimensions, Configuration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1(1), 71-94.
Seeley, K. R. (1993). Gifted students at risk. In L.K. Silverman (Ed.), Counseling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Denver: Love Publishing.263-276.
Sheldon, K. M., & Bettencourt, B. (2002). Psychological need‐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in social group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41(1), 25-38.
Stathi, A., Fox, K. R., & McKenna, J. (2002).Physical activity and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 Physical Activity, 10,76-92.
Street, H., Nathan, P., Durkin, K., Morling, J., Dzahari, M. A., Carson, J., & Durkin, E. (2004).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ellbeing, goal-setting and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38(3), 155-161.
Suldo, S. M., Riley, K. N., & Shaffer, E. J. (2006). Academic correlat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7(5), 567-582.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2), 101-160.
Webb, J. T., Meckstroth, E. A., & Tolan, S. S. (1982). Guiding the gifted child: A practical sourc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Ohio: Ohio Psychology.
Weiss, R. (1974).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Doing unto others, 17-26.
Whitmore, J. R. (1980). Giftedness, 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Allyn & Bac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治勳、吳英璋、許文耀與蕭仁釗 (2008)。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TRICA)之編製和心理計量特性研究。測驗學刊,55(3),535-557。
2. 吳靜吉、郭俊賢 (1996)。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測驗年刊,43,263-278。
3. 李宛諭 (2004)。資優學生休閒教育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93,09-14。
4. 李偉清 (2011)。資優生休閒動機量表之編製研究。測驗學刊,58(3),501-530。
5. 周佩樺 (2006)。國小資優生的同儕關係及其教學輔導策略之探討。國教新知。53(4),76-82。
6. 林秀靜 (1998) 。淺談資優學生的學習需求。資優教育季刊,68,16-21。
7. 林惠雅、林麗玲 (2008)。青少年知覺之家人關係型態與幸福感。本土心理學研究,30,199-242。
8. 侯雅齡 (2010):科學自我概念之大魚小池效應探究:資優生教育安置方式的思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57-90。
9. 張妤婷 (2013)。國小資優生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知覺、同儕關係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28, 43-62。
10. 張美玲 (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11. 張敏芳 (2006)。與壓力共舞-國小音樂資優生學習壓力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1), 69-88。
12. 許崇憲 (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5-62。
13. 郭靜姿 (2000)。談資優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與輔導。資優教育季刊,75,1-6。
14. 陳南琦 (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201–210。
15. 陳蕙君、翁繩玉 (1996)。民生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人際關係比較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