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志睿、林晏州(2010)。遛狗活動之休閒效益。戶外遊憩研究,23(4),25-49。王伯文(2005)。民宿體驗、旅遊意象、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沛瑄(2012)。環島自行車騎乘者之休閒生活型態、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王明元、曾麗燕(2009)。遊客對渡假旅館的吸引力、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商業現代化學刊,5(2),71-86。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王舜皇、朱瑞淵(2002)。高雄元宵燈會活動吸引力探討。2002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第二集,41-53,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王震宇(1996)。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儷芬(2011)。枋寮F3藝文特區遊客之目的地意象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白宗易、陳克舟、陳明宏(2014)。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5,51-63。
江依芳(2004)生態旅遊服務品質、滿意度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步道生態之旅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江昱仁、李瑋、吳亮儀(2013)。遊客觀光意象、旅遊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新化老街為例。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3(2),151-173。朱素鑾、卓世鏞(2004)。健康動起來:從慢跑開始。大專體育,72,192-199。李文貴(2007)。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秀玉(2013)。遊憩環境屬性、休閒效益、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自行車道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君如、陳凱文(2010)。女性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SPA體驗為例。健康管理學刊,8(2),163-182。李青松、陳聖林、車成緯(2010)。青年旅遊之媒體行銷對旅遊意象、活動吸引力與旅遊意願的影響─以馬祖地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8(3),25-43。
李城忠(2011)。應用統計學─量化研究SPSS範例分析。新北:新文京。
李詩鎮、陳惠美(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6(4),19-39。doi:10.6130/JORS.2003.16(4)2李銘升(2009)。冒險性泛舟運動參與者行為意圖與休閒效益相關性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寵珍(2013)。路跑運動參與者對運動鞋消費決策行為之研究─以2012富邦臺北馬拉松賽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杞仁惠(2012)。目的地意象、休閒效益、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文化藝術村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杞佩珊(2011)。社區觀光之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板頭文化藝術村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吳尚益(2015)。休閒飛行運動參與者的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重遊意願之調查研究─以賽嘉「皆豪飛行場」為例。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明隆、張毓仁(2011)。SPSS(PAS)統計應用分析Ⅰ。臺北:五南。
吳佩璇(2008)。以體驗行銷與顧客價值觀點探究民宿特色與服務品牌之權益。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科驊(2008)。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吳家祺(2011)。消費者網路團購動機、網路涉入、產品涉入對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團購網站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吳家瑞(2008)。國內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生活型態、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之研究─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車成緯、李青松、陳玫蓉(2011)。以大型活動探討城市意象、活動吸引力對參與意願之影響。數據分析,6(3),31-50。
何妍璘(2000)。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吸引力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何孟翰(2015)。臺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羽球運動之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余瑋舲(2009)。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 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呂佳琦(2011)。澎湖地區海洋觀光遊憩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海洋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汪煜庭(2014)。海洋觀光遊客對服務創新、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墾丁海域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林志成(2011)。滑雪旅遊吸引力、參與動機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林秀珊(2005)。休閒漁業之吸引力、體驗、意象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布袋漁港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志鈞、吳淑女(2012)。休閒產業分析與個案探討。臺北:華都。
林佳蒨(2011)。大陸遊客對阿里山旅遊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青儀(2014)。休閒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林昕翰、畢璐鑾(2010)。社區大學舞蹈課程休閒效益之研究─以臺北市社區大學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82-94。doi:10.6169/NCYUJPEHR.9.2.08林建佑(2009)。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對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林偉立、林春鳳(2011)。屏東縣單車國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155-172。林惠玲、陳正倉(2011)。統計學:方法與應用。臺北:雙葉。
林欽禮(2005)。企業贊助運動之整合行銷傳播與創新行銷研究─以NIKE路跑賽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業展(2014)。參與動機、休閒效益、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馬拉松跑者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愷茵、李明聰(2012)。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遊客對於生態旅遊之行為意圖─以臺江國家公園為例。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6(1),41-65。
林暐閔(2010)。嘉義縣漁人碼頭休閒阻礙、休閒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慧敏(2014)。民宿業之體驗行銷對顧客行為意圖及口碑的影響。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林曉彤(2014)。高中生節能減碳之認知、態度、環境敏感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桃園縣某高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樹旺(2008)。建構自行車使用者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2(3),130-149。林曉嵐(2015)。大陸旅客對桃園縣大溪觀光吸引力認知與遊憩滿意度、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林聰哲、李世昌(2008)。南投縣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35-56。林豐建(2013)。雲嘉地區慢速壘球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林衢良、林淑芬(2007)。撞球參與動機、撞球場館滿意度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70-86。周秀蓉、吳明怡(2007)。主題樂園的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月眉育樂世界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155-168。doi:10.6132/JCM.2007.4.2.14周秀蓉、黃琪淳、陳怡君、嚴素娟、羅詠蓁(2008)。休閒體驗與知覺價值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夢時代購物中心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3),29-41。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邱榮基、畢璐鑾(2005)。探討臺灣馬拉松運動之發展。大專體育,80,54-61。邱榮基、畢璐鑾(2008)。臺灣地區馬拉松賽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6,1-20。柳立偉、李素箱、黃虹毓(2015)。健身運動參與者運動行為調節、流暢體驗與行為意圖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9(3),44-59。范欣宜(2008)。臺北市立動物園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洪佳慧(2009)。旅館業服務品質與關係品質對國際會議與會者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胡俊傑(2009)。服務品質、服務價值、休閒體驗、滿意度對行為意圖之影響─以2008年澎湖菊島海鮮節為例。島嶼觀光研究,2(3),46-74。高士傑(2015)。臺灣東北角龍洞灣休閒水肺潛水者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高玉娟(1995)。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高俊雄(1995a)。臺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健康經營管理型態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1,219-313。
高俊雄(1995b)。休閒效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紹源、王登再、張良漢(2009)。澎湖地區員警休閒體驗對休閒利益及休閒滿意度之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4),108-128。doi:10.6284/NPUSTHSSR.2009.3(4)5高靜怡(2014)。活動吸引力、體驗、滿意度及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臺北市高中職實彈射擊體驗為例。景文科技大學旅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涂金堂(2012)。量表編制與SPSS。臺北:五南。
徐翠霞(2013)。觀光吸引力、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桃園觀光工廠為例。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水源(1981)。觀光地區評價方法。臺北:九章。
陳以真(2006)。大武山成年禮體驗滿意度、休閒教育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幸汝(2015)。臺灣東海岸衝浪者休閒體驗、滿意度與個人自覺行為控制之探討。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陳苡汶(2014)。彩色路跑參與者活動吸引力、休閒效益與再參與意願之研究。景文科技大學旅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陳晉彥(2010)。社區見學旅遊休閒效益之評估研究─以桃米社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陳肇芳、孫美蓮、余政達(2010)。健行運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85-197。陳寬裕、王正華(201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五南。
陳寬裕、王正華(2014)。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第2版。臺北:五南。
陳靜玲、施秀蓉、吳亮慶(2012)。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29-138。陳麗珠(2014)。馬拉松跑者參賽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2013府城安平仲夏夜浪漫星光馬拉松為例。南華大學休閒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懷駿(2015)。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遊憩專門化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孝銘、林永森(2007)。休閒農場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憩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飛牛牧場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4),59-71。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慢跑消費者活動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83-93。張延齊(2013)。休閒餐飲店家吸引力、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對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統一星巴克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張珈瑛、陳南琦、林青輝(2012)。大專校院學生對休閒舞蹈課程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中原體育學報,1,64-71。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家銘、林麗娟、張良漢(2007)。國小學童休閒涉入與休閒體驗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21-38。
張淑青(2010)。探索生態旅遊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遊客創新、風險知覺、興趣、涉入與支持度的關係。戶外遊憩研究,23(2),53-77。張清源、黃偉耿(2012)。自行車運動參與動機、滿意度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3(2),161-183。張鈞易(2008)。主題民宿消費者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墾丁地區主題民宿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竣凱(2014)。墾丁水肺潛水者休閒動機、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雅薇(2005)。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地區量販店為例。南臺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張嘉洲(2007)。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燕雲(2015)。探討遊客對博物館特展吸引力、休閒涉入對其休閒體驗之影響─以臺北故事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連央毅(2013)。馬拉松跑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連央毅、陳美燕(2015)。馬拉松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研究,6(1),48-69。
許玉娟(2008)。賞螢遊客行為模式之研究─以若蘭山莊及東勢林場賞螢遊客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許秀貞、鍾志強(2011)。目的地意象、參與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登山步道遊客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3),233-253。郭正德(2011)。藍色公路遊客對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灣水域運動學報,2,61-78。郭秉寬、李福恩(2015)。2014年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4(1),11-28。
郭進財、謝凱雯、黃文成(2010)。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嘉義縣布袋好美里風景區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2),1-19。
郭豐州、夏偉恩(2008)。當自己的跑步教練。臺北: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
教育部體育署(2014)。中華民國103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莊珮鈺(2015)。臺北市YouBike騎乘民眾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莊鎧溫、李宏洲(2013)。遊憩吸引力、遊憩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為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1(1),13-23。黃任閔、林一貞(2011)。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223-234。
黃任閔、柳立偉、呂謙、謝淑瑛(2014)。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0,55-79。
黃任閔、趙嘉裕、林國義(2012)。主題樂園遊客的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3),22-41。
黃玉蓉(2012)。商店氣氛、消費情緒、體驗價值對行為意圖之影響─以臺中市星巴克咖啡店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黃守謙(2013)。四健會活動吸引力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長發、簡彩完(2010)。主題樂園遊客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及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0(1),1-37。黃彥翔、王克武、許宇中(2013)。自行車道騎乘者遊憩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1-51。黃美嘉(2015)。路跑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及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昶翰(2003)。路跑休閒俱樂部經營之研究─以臺北捷兔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昭龍(2010)。風帆體驗參與教師之休閒體驗對水域運動教學認知與推行意願之研究─臺北縣八里風帆碼頭為例。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黃秋藤、胡俊傑、楊倩姿(2010)。服務品質、服務價值、休閒體驗、滿意度與行爲意向之研究─以澎湖海上平臺爲例。島嶼觀光研究,3(1),81-99。黃振紅、呂碧琴(2015)。休閒漁池遊憩吸引力與體驗滿意度之關係─以體驗價值為中介之效果。臺大體育學報,28,47-57。黃純湘(2014)。健走旅遊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湯和展(2014)。路跑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遊憩專業化與流暢體驗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湯雅琪(2014)。主題性路跑參與者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游智名(2009)。2009富邦臺北馬拉松選手參賽動機與環境屬性對參賽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曾翔瑋(2014)。路跑賽事代言人對消費者參賽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程筱雯(2015)。休閒參與動機、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羽球活動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傅靜芳(2008)。鐵道旅遊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葉允棋、陳美燕(2007)。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休閒運動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331-364。葉承鑫、陳文喜、葉時碩(2009)。遊客對其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水域遊憩活動為主。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4),1-25。
葉柏吟(2010)。賞蝶活動吸引力、休閒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楊宛儒(2013)。贊助活動整合行銷訊息一致性、涉入、廣告態度與品牌態度:富邦臺北路跑活動實證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楊琬琪(2012)。休閒農場遊客消費者體驗、體驗價值、品牌權益及行為意圖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郁玲、黃靖淑(2013)。打工度假者之休閒效益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9),76-82。
廖明豊(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廖書勤(2015)。路跑運動參與者運動涉入、流暢體驗對路跑運動鞋購買意願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廖淑靜(2011)。自行車休閒者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埔里自行車道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鄭天明、李宗鴻(2006)。旗山老街遊客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真理觀光學報,4,79-98。鄭明華(2014)。現場觀眾服務品質知覺、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免費觀賞型運動賽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蔡永川(2015)。中老年人家庭支持、運動觀光涉入對運動觀光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體育運動與AMOS統計應用期刊,4(1),22-39。
蔡淑芬(2010)。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遊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兼論旅遊目的地與節慶活動吸引力發展之差異。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劉采芸(2014)。水域遊憩吸引力、體驗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參與2013阿勃勒花季水域遊憩活動之遊客為例。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劉泳倫、賴雯玲(2011)。鹿港小鎮觀光吸引力與遊客體驗價值、行為意向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1-12。劉泳倫、蕭怡靜(2012)。王功漁火碼頭觀光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1),1-20。劉珦尹(2011)。「Live House」活動吸引力與服務品質對行為意圖之影響─以消費者體驗為中介變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劉喜臨(1992)。旅遊態度在旅遊活動決定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劉新翰(2013)。遊憩吸引力、休閒體驗、體驗情緒與休閒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自行車道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劉德偉(2015)。離島地區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馬祖地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劉曉蔓、湯慧娟、宋一夫、鄭憲成、鄭振洋(2014)銀髮族參與二子坪登山步道之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3,14-26。
潘宜鳳(2009)。遊客對老街形象認知與行為意圖。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賴永偉(2014)。露營者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以中部地區之露營地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賴孟愉(2016)。YouBike使用者之休閒體驗、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賴泯儒(2014)。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相關之研究─以臺中市草悟道遊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賴思伊、錢士謙、蔡豐隆(2013)。以TPB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博物館遊客參訪行為意圖─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6(2),39-60。賴韋伶、畢璐鑾(2008)。淺談運動舞蹈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96,44-50。賴政斌(2002)。大陸東莞地區臺商休閒體驗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蕭美玲(2014)。中高齡婦女參與社區舞蹈運動之休閒效益、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蕭莨錡(2013)。觀光工廠之觀光吸引力、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重遊意願研究─以休閒涉入為干擾變項。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蕭湘勻(2006)。臺南市夜市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蕭喬予、楊志顯、蕭淑芬(2014)。2013 The Color Run臺北站參賽者體驗價值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112-131。戴仲良(2008)。遊客參觀博物館之動機、遊客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戴宛圩(2014)。華山地區登山健行者體驗、休閒效益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戴琇惠、張少熙、陳林鴻(2010)。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人口特性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5,77-88。鍾志強、蔡麗婷、蔡瑋娟、黃孟立(2010)。參與文化節慶活動之遊客目的地意象、參與體驗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北港朝天宮元宵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8(4),19-44。
鍾志強、羅雯心(2008)。休閒農場消費者商店印象、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54-65。鍾政偉、陳桓敦、蔡禮宇(2013)。水肺潛水參與者認真性休閒、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6(4),1-22。鍾振華(2003)。臺北PUB消費動機與體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鍾耀陞(2011)。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休閒體驗、休閒態度對休閒涉入之影響─以雲林、嘉義地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謝昇諺(2011)。鐵人三項參賽者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謝宗霖(2012)。臺南市自行車騎士從事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141-156。謝政成(2012)。關山環鎮自行車道遊客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對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魏伊君(2014)。高雄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魏鼎耀(2005)。目的地意象、知覺價值與遊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羅于婷(2006)。夫妻之家庭生命週期、休閒脈絡與其休閒體驗之關係。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羅雯心(2007)。商店印象、遊客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蘇玟樺(2010)。板橋、中和地區羽球運動愛好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蘇郁卿(2013)。太魯閣峽谷馬拉松賽參與型運動觀光客行為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蘇新傑(2011)。民眾生活型態對於足球參與及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觀賞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eardsworth, A., & Bryman, A. (1999). Late modernity and the dynamies of quastification: The case of the med restaurant.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7(2), 228-257.
Boulding, W., Kalra, A., Staelin, R., & Zeithaml, V. A. (1993). 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From expectations to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0, 7-27.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hen, R., & He, P. (2003). Examination of brand knowledge, perceived risk and consumers' intention to adopt an online retaile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4(6), 677-693.
Clawson, M., & Knetsch, J. L. (1966).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le, S. T., Crompton, J. L., & Wilson, V. L. (2002).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mong visitors to a wildlife refug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1), 1-24.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McGraw- Hill.
Cronin, J. J., Brady, M. K., & Hult, G. T. (2000).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quality, 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ervice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Retailing, 76(2), 193-218.
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 815-822.
DeLone, W. H., &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4), 9-30.
Deng, J., King, B., & Bauer, T. (2002). Evaluating natural attractions for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2), 422-438.
Donald, N., Roberson, Jr., & Vesna, B. (2009). Remedy for modernity: Experiences of walkers and hikers on Medvednica mountain. Leisure Studies, 28(1), 105-112.
Driver, B.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12), 38-41.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Driver, B. L., &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pp. 349-36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 New York: Dryden Press.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olkes, V. S. (1988). Recent attribution 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 A review and new direc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 548-565.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1), 6-27.
Getz, D. (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oeldner, C. R., & Ritchie, J. R. B. (2006).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11th ed.).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Gunn, C. A. (2004).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3rd ed.).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Higham, J., & Hinch, T. (2004). Sport tourism development. Cleve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Hu, Y., & Ritchie, J. R. B.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5-34.
Inskeep, E. (1991). Tourism plann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Iso-Ahola, S. (198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Dubuque IA: Willian C. Brown.
Joy, A., & Sherry, J. F. (2003). Speaking of art of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1), 31-36.
Kelly, J. R. (1987). Freedom to be: Toward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Larson, R. W., Gillman, S. A., & Richards, M. H. (1997). Divergent experiences of family leisure: Fathers, mothers, and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1), 78-97.
Lee, Y. (1999). How do individuals experience leisure? Parks & Recreation, 34(2), 40-46.
Lee, Y., Dattilo, J., & Howard, D. (1994).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 195-212.
Leiper, N. (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 367-384.
Lew, A.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4), 553-575.
Locklove, C., & Wright, L. (2002). Principlies of service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Mannell, R. C. (1980). 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leisure experiences. In S. E. Iso-Ahola (E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pp.62-88).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Mannel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61-473).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Neulinger, J. (1981). To leisure : An introdu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Oliver, R. L. (1980). What is customer satisfaction? Wharton Magazine, 5, 36-41.
Peters, M., & Weiermair, K. (2000).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ttracted tourists: How to satisfy today's fickle tourist clientel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1(1), 22-29.
Ragheb, M., & Griffith, C.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1), 295-306.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Rogers C.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 (Ed.), A study of a science (pp. 184-256). New York: McGraw-Hill.
Saleh, F., & Ryah, C. (1993). Jazz and knitwear : Factors that attracts to festivals. Tourism Management, 14(4), 289-297.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iegenthaler, K. L., & O'Dell, I. (2000).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within family dyads. Leisure Sciences, 22(4), 281-296.
Smith, S. (1996). Recreation geography. New York: Longman.
Stewart, W. P. (1998). Leisure as multiphase experience: Challenging tradi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0, 391-400.
Swarbrooke, J. (2002).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2nd ed.).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Unger, L. S., & Kernan, J. B. (1983). On the meaning of leisure: An investigation of some determinants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4), 381-392.
Verduin, J. R. J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 long learning.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0(3), 229-232.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Zeithaml, V. A., Berry, L. L., & Parasuraman, A.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 31-46.
三、網路資料
交通部觀光局(2015年8月5日)。2014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2015年8月14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x?no=133
教育部體育署(2014年12月11日)。新聞專區。2015年7月23日,取自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2293&ctNode=300&mp=11
跑者廣場(2015年7月24日)。全國賽會。2015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taipeimarathon.org.tw/contest. aspx
管淑平(2013)。波士頓馬拉松遭恐怖攻擊3死176傷。2015年8月19日,取自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671305
Mokhtarian, P. L., Salomon, I., & Handy, S. L. (2004). A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The role of ICT. Retrieved from http://escholarship.org/uc/item/7d26j7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