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專書
手塚和彰,《外國人法》(日本:有斐閣,1999年)。
出入國管理法令研究會編,《註解判例:出入國管理與外國人登錄實務六法》(日本:加除出版社,1997年)。
米村俊郎,《去強制現狀不法就勞實態,No.1056》(日本:加除出版社,1994年11月)。
行政院,《人口政策白皮書: 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台北:行政院,2014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事務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自版,2001年)。
扳中英德、齋藤利男,《新版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逐條解說》(日本:加除出版社,1997年)。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頁228-230、235-236、408。
李震山等著,《入出國管理及安全檢查專題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9年),頁85-86。
姜皇池,《國際法與臺灣(歷史考察與法律評估)》(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夏曉鵑,《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年)。
戚名遠,《美國簽證與移民概論》(台北:自版,1999年)。
許世楷編,《世界各國憲法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許志雄等人,《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
陳敏,《行政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自版,1999年)。
顏永先,《美國最新移民法指南》(台北:美國新形象圖書公司,1998年)。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自版,1992年)。
曾文昌,《入出國及移民法釋論》(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趙庭舫,《台灣地區入出境管理工作》(南投:台灣省政府人事處,1974年),頁1、5。
2.期刊.論文
王寬弘、柯雨瑞,〈『美國1996年移民及國籍法』收容、遣返及司法審查制度之介紹〉,《警學叢刊》,第30卷第5期(2000年3月),頁76-77。北村泰三,〈外國人被拘禁處遇國際人權法〉,《國際人權法學會》,1997年報第8號(1997年6月),頁33-36。
玉岡尚志,〈外國人被收容者處遇上諸問題〉,《法律》,1993年報(1993年7月),頁42-47。
石岡邦章,〈出入國管理行政50年步〉,《法律》,2000年報(2000年10月),頁4-12。
朱蓓蕾,〈全球化下外籍勞工安全管理問題及其對策分析〉,《警政論叢》,第8期(2008年),頁58。吳學燕,《國境安全與入出國管理》(台北:警政工作研討會,2006年),頁233。
李震山節譯,〈德國外國人法〉,《新知譯粹》,第9卷第2期(1993年6月),頁7以下。
李震山節譯,〈德國外國人法〉,《新知譯粹》,第9卷第4期(1993年10月),頁61以下。
李震山譯,〈德國庇護程序法中有關入出境之規定〉,《新知譯粹》,第10卷第4期(1994年10月),頁39-50。李震山節譯,〈德國外國人法〉,《新知譯粹》,第10卷第1期(1994年3月),頁59以下。
汪毓瑋,〈美國強化移民與國境管理之研究〉,《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17期(2012年),頁7-8。
林勝,〈非法移民: 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人口與經濟》,第6期(2002年),頁9。
武田典文,〈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一部改正法律〉,《法律》,1997年報(1997年10月),頁20-26。
法務省入國管理局參事官室,〈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一部改正〉,《外國人登錄》,第487號(1999年9月),頁39-44。
徐軍華,〈非法移民問題的國際法思考〉,《法學評論》,第1期(2007年),頁59。
海渡雄一,〈日本外國人被拘禁者權〉,《國際人權法學會報》,1997年報第8號(1997年6月)。
張文貞,〈演進中的法: 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臺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2期(2012年),頁25-26。張澤平,〈處置未成年非法移民的國際法依據〉,《青少年犯罪問題》,第2期(2009年),頁51。
許文義譯,〈德國聯邦國境保護法〉,《新知譯粹》,第12卷第5期(1996年12月),頁31以下。
許文義譯,〈德國聯邦國境保護法〉,《新知譯粹》,第12卷第6期(1997年2月),頁41以下。
許文義,〈德國外國人收容法制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2卷第1期(2001年7月),頁191-206。許義寶,〈論日本對非法外國人之收容與遣返〉,《警學叢刊》,第30卷第5期(2000年3月),頁152之註13、161。許義寶,〈論日本對非法外國人之收容與遣返〉,《警學叢刊》,第30卷第5期(2000年3月),頁159。曾嬿芬,〈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 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臺灣社會研究》,第61期(2006年),頁88-89。鄭立民,〈美國對非法外國人之收容遣返及司法審查入出境管理法制〉,《警學叢刊》,第31卷第1期(2000年7月),頁310-316。謝國斌,〈評介聯合國 [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兼論其對臺灣社會之啟示〉,《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2期(2008年),頁46-47。3.學位論文和研究報告
葛廣薇,《我國非法外來人口收容制度合憲性之研究—以外國人與大陸地區人民為中心》(台北: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林東昌,《我國憲法上人身自由之保障及其界線》(台北: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頁45。殷培原,《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十八條之研究:以收容之合憲性問題為中心》(台北: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頁1-2。胡嘉林,《我國入出境管理組織變革之研究:從入出國及移民署成立探討》(台北: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陳文雄,《外國人的收容程序:向管收學習》(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入出境及居留研討會,2004年),頁2。
陳啟源,《美國移民管理制度之探討》(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入出國管理及毒品查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6月),頁185。
劉進福,《日本外人入出境管理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國境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5月),頁59。
4.政府報告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98年年報》(台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0年)。
監察院,〈隨著全球化浪潮,我國所形成之新興移民〉,《監察院公報》,第2457號(2001年),頁30-43。
監察院,〈糾正案〉,《監察院公報》,第2847號(2013年),頁10-16。
英文部份
Carens, Joseph H, The Rights of Irregular Migrants. Ethics & international Affairs 54:4 (June 2008), p. 163.
Castles, Stephen and Alastair Davidson, Citizenship and Migr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Belonging. Psychology Press, (2000), pp.44.
David Weissbrodt, Immigration Law and Procedure 4th Ed.. West Group, (1998), pp.4,10-11,21-31.
E. G. Ravenstein,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Vol. 52, No. 2 (Jun., 1889), pp. 241-305.
Martin, Philip L, The United States: benign neglect toward immigration. Controlling Immigra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89-91.
Nankova, Ivelina Nikolaeva, The Profile of the Bulgarian Emigrant.Cambridge, University of Twente Student Theses, (2012), pp.6-7.
Nevins, Joseph, The ideological roots of the ‘illegal’: the ‘order’ as threat and the rise of the boundary as the symbol of protection, Operation Gatekeeper, (2002),pp:111-115.
Sassen, Saskia, Global Cities and Survival Circuits. Global Woman:Nannies, Maids, and Sex Workers in the New Economy. New York: Holt, (2002), pp.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