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18: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慧心
研究生(外文):Huang, Hwei-Shin
論文名稱:牆上的曼陀鈴: 在音樂和敘說中尋找自我
論文名稱(外文):Mandolin on the Wall: Finding Myself through Narrative and Music Composition
指導教授:丁興祥丁興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ng, Shing-Shiang
口試委員:王行張慈宜
口試委員(外文):Wang, ShaneChang, Tsz-Yi
口試日期:2016-01-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敘事研究自我敘說音樂與敘說生命詩學敘事學習
外文關鍵詞:Narrative researchSelf-narrativeMusic and NarrativePoetics of LifeNarrative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文摘要
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我發現,我怎麼解釋我自己,那麼我也就是我所解釋的。我就是我的解釋,我也是我所解釋的過程,這也是探索自我、顯露自我的過程。我透過音樂和敘說尋找自我,也就是說,彈奏音樂、創作音樂是我對自己的解釋,透過音樂講述自己的故事也是我對自己的解釋。我循著音樂和敘說這兩條進路,一起尋找和發現同屬感性和理性的自己。我的音樂和故事也就是我的「自我敘說」。
自我敘說是對自己生命的反思。而透過音樂和敘說一起尋找自己,是對藝術與美的堅持和追求,同時也是一種詩意建構的活動。因此,自我敘說也就是一種「生命詩學」。在自我敘說裡,每個人都試著說一個自己的故事,並在這個故事裡尋找自己生命的協調。我們對自己過去的生命事件選擇性的建構,加上現在的反思、想像,並預備在未來採取某種行動,這樣互動交織的歷程不斷來回往復,就形成自己所說出的獨特故事。而這種「建構」、「想像」與「行動」的過程,正是生命詩學裡「賦比興」的歷程,也是敘說、覺解和實踐的歷程。
自我敘說的歷程,就是「我說、我感、我是、故我在」的歷程。而在面對他人時,就是用自己的故事去同理他人的故事,去感通他人的「你說、你感、你是、故你在」。身處在群體中時,就是「你說、我說、他說」,說出我們的「共感、共是與共在」。我們帶著自己的故事,和別人的故事交會、相遇。在敘說自己的故事時,自己建構和詮釋自己的生命,也在這過程中對自己探索和領悟。在聽別人故事時,自己也以同理心和作者分享他的故事。此時故事與故事相遇,自我與他人也交會感通,對彼此的生命會形成新的疑問與理解,也會引發群體的探究與學習,這樣的學習歷程,就是「敘事學習」。
關鍵詞:敘事研究、自我敘說、音樂與敘說、生命詩學、敘事學習
Narrative research
Self-narrative
Music and Narrative
Poetics of Life
Narrative Learning
目 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 1
第一節 牆上的曼陀鈴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壹、用音樂找尋「自我」—用曼陀鈴說我的故事 3
貳、將愛傳下去,推己及人,透過音樂,讓他人也能找到「自我」 4
參、透過心靈作曲課,彼此「共構」,敘事與學習攜手並進 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7
第一節、研究方法論—詮釋學 7
壹、人即詮釋 7
貳、詮釋學 8
參、音樂與詮釋 1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自我敘說和敘說學習 13
壹、自我敘說 13
一、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 13
二、自我敘說和生命故事 15
三、自我敘說宛若「生命詩學」 18
貳、敘事的交遇與學習 22
一、何謂「敘事」典範 22
二、敘事即經驗的再呈現 22
三、敘事學習(narrative learning) 26
四、生命詩學與敘事學習 28
(一) 生命詩學的實踐歷程「賦、比、興」 28
(二) 生命詩學的「賦、比、興」與敘事學習 30
五、敘事學習與知行合一(敘說與實踐合一) 31
六、一個實踐的例子—敘事學習與「心靈作曲課程」 32
第三章 研究結果 37
第一節 在音樂裡敘說找尋我與我家的故事—我的音樂故事書 37
壹、童年—幸福的南國小鳥 37
貳、家—愛家綠繡眼 40
參、寒夜的霹靂 48
一、寒夜 49
二、淚河 52
肆、心的方向: 曼陀鈴的召喚 54
一、暖暖思念 55
二、曼陀鈴物語 60
第二節 聽曼陀鈴說故事 63
壹、越南歌謠越南事 63
貳、越南情歌 66
參、南洋民歌-「朗谷篤」 71
肆、Speak softly love 72
伍、生命的變奏曲 76
第三節 在音樂裡實踐我的想法 80
壹、我對音樂的想法 80
一、音樂應與「生活」和「生命」結合 80
二、音樂即感情 80
三、音樂與自我 83
四、在音樂裡說故事 85
五、音樂的問題即「美」的問題,亦即「人」的問題 86
貳、用展演、創作和教學實踐我的想法 87
一、組成樂團和音樂展演 87
二、創作歌曲和「我的音樂故事書」 88
三、曼陀鈴教學和心靈作曲課程 89
第四節 心靈作曲課堂的實踐經驗 91
壹、緣起 91
貳、課程大綱 92
參、在作曲中看到自己 93
肆、在討論中得到相互的啟發 94
伍、學員實例: 95
一、「嚕嚕」的例子 95
二、「蜜兒」的例子 99
三、「家玲」的例子 102
第四章 反思與行動—換個角度看自己 108



參考書目:

Barthes R. (1978)Image,music,text.(Stephan Heath,Trans.).New York,NY:Hill and
Wang.(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7)

Behar, R. (1993). Translated woman: Crossing the border with Esperanza’s story. Boston:Beacon.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lifford, J. (1986). Partial truths. In J. Dlifford & G. E. Marcus (Eds.), Writing cul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lifford, J. (1988).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ru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ifford. J., & Marcus, G. E. (Eds.). (1986).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es and politie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s Press.

Ivor F.Goodson & Scherto R.Gill (2011).Narrative Pedagogy:Life History and Learning.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

Nagel, T. (1986). The view from nowhe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kinghorne,D.E. (1983).Methodology for the Human Sciences:Systems of Inquiry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203-237

Polkinghorne,Donald E. (1988).Narrative knowing and human science.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eissman,C.K. (1993).Narrtive analysis.Newbury Park,Ca:Sage

Said, E. W. (1979).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Mruuary, M. (2003) 敘說心理學,載於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2006) (譯)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P141-165).台北:遠流.(Jonathan A.
Smith,2006)
丁興祥、張繼元,〈自我敘說宛如生命詩學:以梁潄溟自我敘說的賦比興實踐歷
程為例〉,《哲學與文化》41.12 [22] (2014)

丁興祥 (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台灣),56
期,15-18.

丁興祥、賴誠斌,〈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
12 (2001):77-106

丁興祥 (2012).〈心理學的定位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台灣),31(2006):53-54

丁興祥、張繼元, 〈生命詩學:心理傳記與生命敘說的新開展〉,《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 (2014), 1-24

王勇智、鄧明宇(譯) (2003)。敘說分析。台北: 五南 (C。K。Riessman, 1993)

于潤洋 (2000).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于潤洋 (1986).音樂美學史學論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P.46-47

朱光潛 (2003) 談美.(再版).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李維倫,〈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
理研究》22 (2004):157-200

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論語今讀》,台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1986

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李澤厚,《人類歷史本體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沈清松 (1994) 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 (2012).〈自我敘說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說研究
之品質參照標準研究〉.《應用心理研究》(台灣),56期,19-47.

翁開誠,〈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
38.7 [446] (2011)75-95

翁開誠,〈道在日用倫常之情中:從李澤厚的儒學「情本體」說起〉,《哲學與文
化》41.12[487] (2014)

鄧曉芒 (2012).西方美學史講演錄.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P431

鄧曉芒 (2008).西方美學史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鄧曉芒 (2008).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黑格爾《美學》朱光潛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版,第二卷上冊,P389,332

鄒川雄 (2003) 〈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 齊力、林
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P21-22

蔡仲德 (2005)〈反映論還是主體論?從音樂本質的論爭說到中國音樂的出路〉
載於 于潤洋編.《音樂美學文選》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P81-82

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 (2011) 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 P42

趙宋光 (2008)〈論音樂的形象性〉載於 韓鍾恩主編.《中國音樂學經典文獻導
讀,音樂美學卷》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P301

楊燕迪 (2008)〈音樂理解的途徑:論「立意」及其實現〉載於 韓鍾恩主編.
  《中國音樂學經典文獻導讀,音樂美學卷》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P431

劉千美 (2001) 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文化有限公司.

賴誠斌、丁興祥,〈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
用心理研究》25(2005):73-114
魏志敏 (譯) (2008).有意義的行為.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Jerome Bruner,199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