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1: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殷正淯
論文名稱:孟、荀倫理思想之探源與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thics of Meng Zi and Xun Zi
指導教授:汪惠娟汪惠娟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汪惠娟
口試日期:2016-01-18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29
中文關鍵詞:早期儒家德之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論文摘要
由於西元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的考古重大發現,發掘出大量戰國時期楚國的文獻資料,這些資料包含著儒家與道家的重要文本。本論文研究的重點,在透過對於此次考古發掘所獲之儒家典籍作為比較的對象,重新對早期儒家的思想脈絡整理,目的在於透過這種比較整理,可以分析早期儒家理論的系統。而對早期儒家理論系統的歸納,另有一目的,即是透過早期儒家思想系統的整理,探究早期儒家中,《孟子》與《荀子》思想的差異。尤其是對於「性」的論述上,究竟是基於何緣故,使得《孟子》提出「性善」,而《荀子》有〈性惡〉一篇。
本論文第一章的研究內容為早期儒家「天」概念的發展。筆者認為,對「天」的界定,直接影響到形而上思想的定位。而早期儒家對「天」概念釋義的發展過程,經歷殷商到西周時期,政權交替的過程中,西周政權如何透過改「禘」為「天」,以及對「天」的重新詮釋,確立「周」政權的合法性。從「禘」轉變為「天」的過程中,怎麼重新定位「天」與「客觀世界」的關係。西周至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代,「天」概念的釋義又有新的發展,孔子如何透過「知天命」與「畏天命」,奠定早期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基礎。
第二章研究的對象為楚簡〈性自命出〉。此篇著作主要闡述內容在於「性」,但在開篇的論述中提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雖然僅兩句八個字,確可從中分析出進入戰國時期後,早期儒家思想中,「天」、「命」、「性」三者間的關係。這三概念的關係,也確立了「性」最為人的核心內涵,且為人行為的根據,人的行為,如何因「性」而產生?行為的產生又怎麼能因為「性」與「命」、「天」的關係,而能滿足「道德」?以及因為「性」、「命」、「天」的關係,「道德」行為又怎麼能夠成立?在第二章中,都會有詳細的論述。
第三章研究對象為楚簡〈五行〉。楚簡〈五行〉一文,重點在於如何實踐「德」。若以內外作為判準,對人而言,「思想」為「內」;「行為」為「外」。「行為」不僅僅是對「行為實踐」的形式分析,更為要者,在於「行為」背後的「概念」理解與認同。「行為」具備某種精神價值、人文意義、倫理規範,是因為「行為概念」使得「行為」達到上述三者。而楚簡〈五行〉的內容,便是論說如何使人的「行為」具備「道德」意義,而實踐「德」。故「德」概念為何?什麼行為與「德」配?是楚簡〈五行〉討論的重點。
一到三章著重在早期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以前的文獻以及文獻內容中的理論系統分析。透過這樣的整理,可以歸納出《孟子》與《荀子》以前,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論走向,以及理論的共通處。經過這樣的分析整理,可以作為之後《孟子》、《荀子》理論分析時,比較的對象。與之相近者,更貼近早期儒家思想,反之則與早期儒家思想更為疏遠。
第四章研究對象為《孟子》。《孟子》作為早期儒家重要學者,提出「性善」理論。自中唐開始,《孟子》思想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影響力極大。至北宋,不論在文學或思想上,《孟子》思想成為主流思潮。以《孟子》思想做為基礎,對其他早期儒家思想的詮釋,也成為北宋以後,理學家與心學家的立論基礎,尤其「性善」的立場。然反觀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僅《孟子》主張「性善」。不禁令人好奇,適合緣故使《孟子》有此創見。故第四章內容,從《孟子》中,關於「天」、「命」、「性」三概念的論述分析,筆者歸納出各自的重點,並且藉此整理《孟子》思想的系統脈絡,以及《孟子》思想的特點所在。
第五章研究對象為《荀子》。《荀子》是進入兩漢前,早期儒家思想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最後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思想中,最為人熟知,也最為人詬病者,即是〈性惡〉一篇。兩漢時期以有董仲舒、王充討論「性」之「善惡」問題。董仲舒更接近《荀子》思想,王充相比之下,較為不同。兩宋之後,學者直接嚴厲批判《荀子》之〈性惡〉,甚至將其逐出「儒家」之列。然《荀子》之〈性惡〉的理論建構為何?《荀子》如何看待「性」以及相關其他概念?這是筆者在第五章研究的內容。透過研究《荀子》對「性」的釋義,以及建構〈性惡〉一篇的理論系統整理,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荀子》的思想脈絡為何?再將此與《孟子》,以及《孟子》、《荀子》之前的早期儒家理論系統比較,更可以整理出整體的理論脈絡的走向,也更能知道,究竟適合緣故,使得《孟子》提出「性善」,而《荀子》撰述〈性惡〉一篇。
第六章即是對《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較。透過一至五章的研究,大抵可以整理出《孟子》、《荀子》之前的理論系統脈絡,以及《孟子》的理論脈絡,與《荀子》的理論脈絡。筆者以《孟子》、《荀子》之前早期儒家理論系統作為基準,再與《孟子》、《荀子》比較。透過這種比較的方式,就可以歸納出,誰更接近早期儒家思想的一貫脈絡,而誰又較為疏遠。除此之外,亦可透過比較的方式,歸納出《孟子》、《荀子》可能受到在此二者之前,哪些理論系統,哪些思想論述的影響,而此二者,又各自從哪些理論中,擷取養分建構起自己的獨特見解。
經過上述六章的研究,筆者的目的在於透過比較,研究《孟子》、《荀子》的差異,以及思想的探源。

關鍵字:「早期儒家」、「天」、「命」、「性」、「德」

孟、荀倫理思想之探源與比較
目次
緒論:......................................................1
研究動機:..............................................2
研究目的:..............................................7
研究方法:..............................................9
研究範圍:..............................................19
研究回顧:..............................................20
第一章 早期儒家倫理思想中的形上基礎........................39
第一節 孔子前對「天」概念之詮釋........................39
第二節 孔子「天」概念的轉變............................44
第二章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理論要點........................49
第一節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天」與「命」概念........50
第二節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中「命」與「性」概念........56
第三節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中「天」、「命」、「性」內涵與關係
...............................................65
第四節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中從認知到行為及道德意識的建構
...............................................68
第三章 郭店楚簡〈五行〉理論要點............................74
第一節 郭店楚簡〈五行〉中「形」、「內」概念...............74
第二節 郭店楚簡〈五行〉的核心問題(一) ................82
第三節 郭店楚簡〈五行〉的核心問題(二).................86
第四節 郭店楚簡〈五行〉的核心問題(三).................101
第四章 《孟子》理論要點 ...................................125
第一節 《孟子》理論之「天」概念........................125
第二節 《孟子》理論之「命」概念........................164
第三節 《孟子》理論之「心」概念........................177
第四節 《孟子》理論之「性」概念........................191
第五章 《荀子》倫理學理論..................................199
第一節 《荀子》理論中「天」概念論述....................200
第二節 《荀子》理論中「命」概念論述....................221
第三節 《荀子》理論中「性」概念論述....................227
第四節 《荀子》之「性惡」與道德行為....................254
第五節 比較《荀子》與〈大學〉..........................260
第六章 孟、荀倫理思想建構基礎之探析........................273
第一節 《孟子》、《荀子》之前早期儒家思想比較(一)—孔子至〈中庸〉、〈大學〉.....................................275
第二節 《孟子》、《荀子》之前早期儒家思想比較(二)—楚簡〈性自命出〉與楚簡〈五行〉.............................283
第三節 《孟子》、《荀子》思想比較與源流探析
..............................................282
參考書目 ...............................................315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研究專書:
1. 丁原植主編,王博著《簡帛思想文獻論集》(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2. 丁原植主編,楊朝明等著《新出簡帛文獻注釋論說》(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3. 丁原植主編,楊朝明等著《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4.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台北:萬卷第樓,2002年5月)
5.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2000年10月)
6. 丁冠之,《孟子研究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1997年)
7. 王穎,《荀子倫理思想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8. 朱心怡,《天之道與人之道郭店楚簡儒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2004年5月)
9. 宋‧朱熹,《朱子全書‧第六冊‧孟子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 江文思;安樂哲編,《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11.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月)
12.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台北:萬卷第樓,2002年3月)
13.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9月)
14.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3年9月)
15. 李明輝,《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16.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17. 李凱,《孟子詮釋思想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
18. 吳康,《孔孟荀哲學》(台北:商務,1987年10月)
19.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20. 林尹《訓詁學概要》(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21. 周群振,《荀子思想硏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22.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23.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24.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早期儒家佚書校譯》(台北:萬卷第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
2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
26.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27. 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台北:正中,1988年7月)
28. 郭在貽《訓詁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9. 陳福濱主編,《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2002年7月)
30.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華岡出版社,1971年)
31. 陳立驤,《孟子「性善說」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32.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33.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段注說文解字》(台北:天工書局,1996年)
34.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台北:廣文書局,2005年)
35. 張玉書編纂,王雲五主編《康熙字典》(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36. 黃信二,《孟子與象山心性學之詮釋意涵》(台北:里仁書局,2014)
37.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38.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
39.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
40.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41.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蘇古籍,1997年)
42.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43.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44.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45. 漢‧劉熙;清‧畢沅《釋名疏證》(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46. 蔡夢麒《廣韻校釋》(長沙市:岳麓書社,2007年)
47. 鄧伯球,《孟子通說》(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8. 鄧秉元,《孟子章句講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
49. 傅斯年,《傅斯年全書‧性命古訓辯證》(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0.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 劉執中,《孟子思想體系:《孟子》精義選粹》(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52.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2009》
53.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跋荀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54. 清‧戴震,《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
55.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56. 譚宇權,《孟子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57. 龐樸等著《古墓新知》(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58. 龐樸等著《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原典:
1. 中華書局編,歐陽修著,《四書備要‧第七十四冊‧歐陽文忠公集‧卷六十五》〈傳易圖序〉(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三月)
2. 曹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 王利器撰,唐徐靈府《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5.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月)
6. 王忠林 《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7.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8.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9.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 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學庸》(台北:啟明書局)
11. 台灣商務印書館編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6)
12.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4. 程顥,程頤著,《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15.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6.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4年)
1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9. 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著《王國維全集‧靜安文集》〈論性〉(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學位論文:
1. 王慶光,《《荀子》禮樂教化論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2. 王劍,《先秦儒家義德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1)
3. 王楷,《荀子倫理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8)
4. 米繼軍,《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4)
5. 伍振勳,《荀子「天生人成」思想的意義新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6. 朱敏伶,《從荀子性惡論看「善」的實現》(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7. 李嘉惠,《戰國儒家心性情說研究-以《禮記》三篇、〈性自命出〉為中心的考察》(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8. 李銳,《孔孟之間「性」論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5)
9. 李世平,《孟子良心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2)
10. 林勝彩,《郭店楚簡與先秦學派問題》(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11. 周芳如,《中庸「誠」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2. 洪巳軒,《《荀子》知識理論之建構與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13. 殷正淯,《從新出楚簡〈性自命出〉論荀子人性論》(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4. 晁樂紅,《中庸與中道》(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博士論文,2008)
15. 孫德華,《子思學派考論》(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0)
16. 孫希國,《簡帛文獻《五行》篇與思孟學派》(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2)
17. 夏春梅,《內聖與外王—荀子的人文化成之道》(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18. 張怡琦,《孟子心性義理之探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9.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5)
20.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5)
21.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戰國楚簡儒家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
22. 陳禮彰,《荀子人性論及其實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23. 陳玉燕,《荀子「學」思想之探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24. 許宗興,《孟子義理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25. 馮曉馨,《王充天論思想之研究—與荀子天論思想之比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26. 曾瀚儀,《理氣之爭?朱熹與戴震對孟子重要觀念解法之比較》(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27. 喬安水,《荀子禮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博士,2004)
28. 湯靖雯,《從荀子之性惡看道德的潛能與實踐》(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29. 楊晨輝,《孔子心性概念分析》(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30. 解頡理,《《中庸》詮釋史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10)
31. 趙玲玲,《先秦儒道兩家形而上思想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4年)
32. 劉騰昇,《荀子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33. 蔡俊良,《《荀子》中「誠」思想探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34. 鄭仁在,《孟子心學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
35. 潘小慧,《從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識論與方法學》(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36. 韓云忠,《先秦儒家禮樂文化的德育價值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論文,2015)
37. 戴立仁,《荀子「天」論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8. 謝君直,《郭店楚簡的天道思想》(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39. 謝耀亭,《從出土簡帛看思孟學派的「內聖外王」思想》(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明博士論文,2010)
40. 薛曉萍,《先秦儒家道德價值思想及其現代啟示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論文,2010)
41.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之比較》(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
42. 魏衍華,《原始儒學:早期中國的大成智慧》(濟寧: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10)
43. 關亮清,《孟子人性論中的善惡問題》(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期刊論文:
1. 丁為祥,〈從〈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論的形成理路〉(北京:孔子研究,2001年3期)
2. 丁原明,〈郭店儒簡「性」、「情」說探微〉(山東:齊魯學刊,2002年1期)。
3. 丁四新,〈論孔子与郭店儒簡的天命、天道觀〉(湖南: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期)。
4. 方旭東,〈可以而不能──荀子論為善過程中的意志自由問題〉(台北:《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
5. 王楷,〈性惡德性:荀子道德基礎之建立──一種德性倫理學的視角〉(台北:《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
6. 王易,〈論荀子的「性惡」倫理思想〉(石家莊:河北學刊,1997年6月)。
7. 伍振勳,〈從語言、社會面向解讀荀子的「化性起偽」說〉(台北:《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
8.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
9. 安光洲,〈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兩重性〉(江西:撫洲師專學報,1994年12月)。
10. 向世陵,〈郭店竹簡「性」、「情」說〉(北京:孔子研究,1999年01期)。
11. 吳德義,〈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政〉(歷史教學,2001年08期)。
12. 何曉明,〈孟子「天」論剖析〉(齊魯學刊,1995年01期)。
13. 沈順福,〈義的道德形而上學研究〉(山東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14. 李有兵,盧春紅,方哲,〈心性本不二——從《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篇論儒家「性」論之特征〉(上海:復旦學報,2002年4期)。
15. 李學勤,〈郭店楚簡與儒家經籍〉(瀋陽:中國哲學,1998年10月第二十輯)。
16. 李學勸,〈從簡帛佚籍〈五行〉談到〈大學〉〉(山東:孔子研究,1998第三期)
17. 李學勤,〈郭店簡與〈禮記〉〉(北京:中國哲學史,1998第四期)
18. 李景林,〈從郭店簡看思孟學派的性與天道論─兼談郭店簡儒家著作的學派歸屬問題〉(武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第一冊,1999第一冊)
19. 杜維明,〈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瀋陽:中國哲學,1999第二十輯)
20.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十月)
21.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十月)
22. 杜保瑞,〈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嘉義:揭諦,2006年六月)
23. 邢靖懿;劉建如,〈淺談孟子的道德絕對主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
24. 邢文,〈郭店楚簡《五行》試論〉,(北京:文物,1998年第十期)
25. 邢文,〈《孟子‧萬章》與楚簡《五行》〉(瀋陽:中國哲學,1999第二十輯)
26. 周熾成,〈荀子乃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邯鄲:邯鄲學院學報第四期,2012年12月),頁24~31
27. 周淑萍,〈宋代孟子升格運動與宋代儒學轉型〉(河南:史學月刊,2007年)
28. 姜廣輝,〈中國新近出土戰國楚竹書的思想史意義——以《郭店楚墓竹簡》為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29. 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原典儒學〉(瀋陽:中國哲學,2000年第二十一輯)
30. 姜廣輝,〈郭店一號墓墓主是誰〉(瀋陽:中國哲學,1999第二十輯)
31. 南相鎬,〈論荀子「化性起偽」之哲學基礎〉(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5)
32. 高立梅,〈孟子「仁義內在」說淺析〉(華中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3. 徐克謙,〈孟子「義內」說發微〉(北京:孔子研究,1998年04期)
34. 郝明朝,〈論荀子的「知能」之性〉(山東:文史哲,2000年6期)
35. 孫邦金,(2004年1期)。〈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天命觀与心性論〉湖北: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6. 晁福林,〈論荀子的「天人之分」說〉(淄博:管子學刊,2000年2期)
37. 郭齊勇,〈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38. 郭齊勇,〈郭店儒家簡的意義與價值〉(武漢:湖北大學學報,1999第二期)
39. 郭齊勇。(2000年5期)。〈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心術觀〉。安徽: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 郭齊勇,〈再論「五行」與「聖智」〉(北京:中國哲學史,2001第三期)
41. 郭梨華,〈簡帛〈五行〉的禮樂考述〉(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42. 郭梨華,〈早期儒家的道德倫理哲學探析—以郭店儒簡為中心的討論〉(台北:政大中文學報,2012年六月)
43. 郭梨華,〈孔子哲學思想探源—以「天」、「德」、「中」三概念為主〉(台北:哲學與文化,2012年四月)
44. 郭梨華,〈《孟》、《荀》中孔子圖像之延異〉(台北:哲學與文化,2010年十月)
45. 郭梨華,〈出土文獻中儒、道「天-人」關係論的異同〉(台北:哲學與文化,2009年十二月)
46. 郭梨華,〈儒家佚籍、《孟子》及《管子》四篇心性學之系譜〉(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三月)
47. 郭梨華,〈曾子與郭店儒簡的身體哲學探究〉(台北:政大中文學報,2005年六月)
48. 郭梨華,〈簡、帛《五行》的禮樂考述〉(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年五月)
49. 連劭名。(2000年4期)。〈論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中的“道” 〉。北京:中國哲學史
50. 陳福濱,〈荀子的禮論思想及其價值〉(台北:《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0期,2008年10月)
51. 陳福濱,〈「禮」的反思:以荀子「禮」、「樂」、「法」為論〉(福州:禮樂文明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2月)
52. 陳福濱,〈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中的禮樂教化〉(台北:哲學與文化,1995年10月)
53. 陳福濱,〈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內在轉化之研究〉(台北:哲學與文化,1994年9月)
54. 陳福濱,〈《孟子》的「誠」—從「善」、「動」、「覺」之義理論起〉(台北:哲學與文化,2009年11月)
55. 陳福濱,〈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價值〉(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10月)
56. 陳德和,〈荀子性惡論之意義及其價值〉(台北:《鵝湖月刊》,第231期,1994)
57. 陳來,〈郭店楚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北京:孔子研究,1998年3期)
58. 陳來,〈儒家系譜之重見與史料困境之突破─郭店楚簡儒書與先秦儒學之研究〉(武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1999年10月第一冊)
59. 陳來,〈〈性自命出〉:沈睡了兩千餘年的文獻〉(北京:文史知識,1999第九期)
60. 陳代波,〈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論簡析〉(山東:東疆學刊,2000年10月第4期)
61. 陳寧,〈《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儒家人性言論初探〉(北京: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四期)
62. 陳鼓應,〈郭店楚墓竹簡中儒道有關問題〉(台北:先秦儒家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四月)
63. 張景賢,〈略論孔子與孟子的義利觀〉(歷史教學,2003年03期)。
64. 張小穩,〈孟荀學風比較〉(北京:孔子研究,2002年01期)。
65. 張鵬偉;郭齊勇,〈孟子性善論新探〉(山東:齊魯學刊,2006年04期)。
66. 張衛紅,〈論楚簡《五行》成德進路的「體知」維度〉(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二期第20輯)
67. 張斌峰,〈荀子的「類推思維」論〉(北京:中國哲學史,2003年2期)
68. 梁濤,〈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北京: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
69. 梁濤,〈《大學》早出新證〉(北京:中國哲學史,2000第三期)
70. 梁韋弦,〈《中庸》與郭店簡《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論〉(山東: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期)
71. 喬健,〈論荀子對孔子的修正〉(淄博:管子學刊,1998年4期)
72. 黃熹,〈儒學形而上系統的最初建構—《五行》所展示的儒學形而上體系〉(中國哲學,2001年第3期)
73. 寧登國,〈孟子道德情感的心裡透析〉(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4. 楊海文,〈孟子心性論的邏輯架構〉(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2年03期)。
75. 葉海煙,〈儒學與當代倫理教育〉(台北:哲學與文化,2000年)
76. 葉海煙,〈當代儒學思維與主體意識的交通〉(台北:哲學與文化,2008年)
77. 葉海煙,〈孟子人權觀的哲學意涵〉(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
78. 路德斌,〈荀子人性論之形上義蘊—荀、孟人性論關係之我見〉(北京: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
79. 路德斌,〈荀子「性惡」論原義〉(山東:東岳論叢,2004年1月25卷第1期)。
80. 路德斌,〈性樸與性惡:荀子言『性』之維度與理路—由『性樸』與『性惡』爭論的反思說起〉(濟南:孔子研究,2014第一期)
81. 虞聖強,〈荀子「性惡」論新解〉(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4期)。
82. 趙源一,〈荀子人性論的詮釋〉(北京:學術研究,2000年)。
83. 趙馥洁,〈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的价值意識〉(陝西: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7月)
84. 熊凱,〈早期儒家道德形而上的轉進〉(陝西: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八期)。
85. 廖名春,〈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山東:孔子研究,1998年第三期)
86. 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瀋陽:中國哲學,1998第二十輯)
87.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西安:第二屆易學與當代文明研討會,1997年十月)
88. 潘小慧,〈荀子言性惡,善如何可能?〉(台北:哲學與文化,2012第三十九卷第十期)
89. 潘小慧,〈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台北:哲學與文化,1998年第二十五卷第六期)
90. 潘小慧,〈荀子中的智德思想〉(台北:哲學與文化,2003年第三卷第八期)
91. 潘小慧,〈〈五行篇〉的人學初探〉(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92. 劉仲華,〈清代荀學的復活〉(蘭州: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
93. 鄭少珍,〈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之比較〉(廣東: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12月)
94. 劉聰,〈郭店楚簡與孟子天道觀的轉型〉(內蒙古: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漢文版),2007年第三期)
95. 劉信芳,〈簡帛五行述略〉,(武漢:江漢考古,2001年第一期)
96. 劉信芳,〈釋《五行》與《繫辭》之型〉(濟南:周易研究,2000年第四期)
97. 蒙培元,〈《性自命出》的思想特徵及其與思孟學派的關係〉(甘肅: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2月)
98. 韓鵬舉,萬遠新,〈孟子與告子之爭看早期儒學的倫理抉擇〉(甘肅省: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12月)。
99. 韓德民,〈論荀子的天人觀〉(北京:孔子研究,1999年4期)。
100. 韓星,〈郭店楚簡儒家天道觀述略〉(西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期)
101. 韓旭暉,〈《郭店楚墓》與早期儒家思想研究的新拓展〉(山東:孔子研究,2000第五期)
102. 龐樸,〈竹帛《五行》篇比較〉,(瀋陽:中國哲學,1998第二十輯)
103. 龐樸,〈孔孟之間─郭店楚簡的思想史地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第五期)
104. 龐樸,〈初讀郭店楚簡〉(北京:歷史研究,1998第四期)
105. 龐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106. 龐樸,〈五行補注〉,《簡帛研究網》2001/06/26~07/02
107. 羅新慧,〈從郭店楚簡看孔、孟之間的儒學變遷〉(北京: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二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 方旭東,〈可以而不能──荀子論為善過程中的意志自由問題〉(台北:《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
2. 7. 伍振勳,〈從語言、社會面向解讀荀子的「化性起偽」說〉(台北:《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
3. 8.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
4. 20.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十月)
5. 22. 杜保瑞,〈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嘉義:揭諦,2006年六月)
6. 41. 郭梨華,〈簡帛〈五行〉的禮樂考述〉(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7. 42. 郭梨華,〈早期儒家的道德倫理哲學探析—以郭店儒簡為中心的討論〉(台北:政大中文學報,2012年六月)
8. 43. 郭梨華,〈孔子哲學思想探源—以「天」、「德」、「中」三概念為主〉(台北:哲學與文化,2012年四月)
9. 44. 郭梨華,〈《孟》、《荀》中孔子圖像之延異〉(台北:哲學與文化,2010年十月)
10. 45. 郭梨華,〈出土文獻中儒、道「天-人」關係論的異同〉(台北:哲學與文化,2009年十二月)
11. 46. 郭梨華,〈儒家佚籍、《孟子》及《管子》四篇心性學之系譜〉(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三月)
12. 47. 郭梨華,〈曾子與郭店儒簡的身體哲學探究〉(台北:政大中文學報,2005年六月)
13. 48. 郭梨華,〈簡、帛《五行》的禮樂考述〉(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年五月)
14. 50. 陳福濱,〈荀子的禮論思想及其價值〉(台北:《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0期,2008年10月)
15. 52. 陳福濱,〈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中的禮樂教化〉(台北:哲學與文化,199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