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a8de:191f:a29b:185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5: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宋玉瑜
研究生(外文):SUNG YU-YU
論文名稱:一位國小低年級教師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理念以提升學童社會與情緒能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o Promote First Graders’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y: A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on Implementing Concept of Learning Community.
指導教授:蘇育令蘇育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 YU-LING
口試委員:潘榮吉李駱遜
口試委員(外文):PAN RONG-JILI LO-HSUN
口試日期:2016-09-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兒童社會與情緒能力社會與情緒教育課程教師專業成長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communitychildren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y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使用行動研究,探討國小一年級教師如何透過在班級實施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以提升學童之社會與情緒能力。研究者利用開學後兩個月觀察班級學童,選定三位個案作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家長、觀察與量表評估瞭解個案負向行為的類型、發生頻率與影響因素。在班級中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理念結合一年級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語文領域能力指標進行為期15週的社會與情緒教育課程,以協助個案們改善其負向社會與情緒行為。在與教師同僚共同備課、觀課、議課的過程中,逐步釐清問題、調整課程與教學,不僅降低個案之負向社會與情緒行為,也促進研究者覺察自身之不足,進而提升自我教學專業與情緒管理。
本研究結論分為三部分:1.透過編選適當教材與教法、安排結構化且引導性的教室環境、正向管教的班級經營等面向,將能有效的在國小一年級班級實施學習共同體進行社會與情緒教育課程。2.實施學習共同體來進行社會與情緒教育課程,能有效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童的社會與情緒能力。3.教師良好的情緒管理、開放接納的態度,營造溫暖的班級氛圍是促使學習共同體成功及有效提升學童社會與情緒能力的關鍵因素。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與結果,研究者針對國小低年級班級實施學習共同體以及如何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之社會與情緒能力,提出具體作法與建議。

The study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how a grade I teacher promopt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y through the creat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in class.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observed her class students for the first two months in the begin of a semester and chose thre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er first interviewed parents, observed and used rlevant assessment to figure out the type, frequency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ir negative behavior. The researcher also created a learning community intergrating the curriculum guildlines of grade I for integrative activities,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anguage ability. And based o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15 weeks of corsues for 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to decrease students’ anti-society and emotional behaviors.
During the course period, the researcher did not only solve problems pland and rvise courses and teaching style gradually during,but acquired in class observation and discussion from colleagues. The action reserarc can not only decrease students’ anti-social and emotional behaviors but also help the researcher be aware of self-deficiency and promote self-teaching and emotion management.
The conclus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through choos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s, arranging structural and guid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implementing positive discipline for class management are vital to create, effectiv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carry social emotional educations in grade I. Second, intertating learning community to 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pormot grade I students’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y. Third, learning emotion management, being open minded attitude, and building a warm class atmosphere are the key factors to make learning community successful and promote studnets’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y.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the researcher offer practical methods and suggests target on lower grade classes which conduct learning community and how to improve their social-emotional abiliti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與情緒能力之探討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之意涵
第三節 社會與情緒能力和國小新舊課綱低年級各領域能力指標對照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第二節 研究歷程與課程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的實施
第二節 個案社會與情緒行為表現的改變
第三節 教師的省思與成長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建議

中文文獻
王珮玲(2010)。學童的氣質你最懂。臺北市:遠流。
王珮玲、許惠萍(2000)。學前學童氣質與問題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209-228。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吳俊憲、吳錦惠、楊家惠(2015)。新竹縣中小學參與學習共同體試辦計畫之研究-以國中小各一所學校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132-157。
吳春鳳(2005)。一個班級幼教師營造同儕友愛情境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吳煌銘(2012)。繪本閱讀教學—以「人際關係」為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學童文學研究所,台東市。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林佩璇(2009)。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22(2),95-122。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學童文學研究所,臺東市。
林郁玫(2003)。與小暴龍有約。師友月刊,431,83-85。
林雪慧、潘靖瑛(2012)。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性之統合分析。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6,23-59。
姜宏尚(2014)。學校發展學習共同體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唐淑華、吳盈瑩(2001)。「上國語課了!」~一個以融入方式進行情緒教育課程設計的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4(3),1-34。
孫敏芝(2010)。提昇學童社會與情緒能力之學習:美國SEL教育方案經驗之啟示。幼兒教保研究,5,99-116。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Maxwell, J.A. 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心理。
徐明(2000)。學齡前兒童社會情緒發展危機因素探究。康寧學報,12,1-17。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情緒建構國小五年級情意教育之質化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2),31-61。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新北市:國家研究院。
梁珀華、陳崇慧(2011)。教師班級經營風格與情緒教育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之影響。朝陽人文社會學刊,9(1),199-233。
莊孟蓉(2010)。運用讀書治療取向繪本教學增進一年級學童友誼關係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許凱筑(2014)。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個案研究-以國小教師對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程,南投縣。
郭秀霞(2013)。繪本融入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二年級情緒調整能力之影響。教育研究論壇,5(1),99-115。
陳世育(2014)。教室內的國王如何推動班級經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75-77。
陳忠傑(2000)。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陳良亦(2013)。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勇祥(2013)。「學習共同體」對班級教學的啟發。師友月刊,547, 56-58。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學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陳虹君(2014)。學習共同體教室中教師提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雅鈴(2009)。社會與情緒課程-「小猴奇奇處理能力」對幼兒處理能力之影響。幼兒保育研究集刊,4(1),25-55。
曾振富(2013)。學校生活教育在「學習共同體」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52-57。
曾端真(2011)。正向管教與紀律的養成。中等教育,62(1),20-31。
湯雅媛(2008)。重新打開視窗-探討情緒教育在班級經營中的落實。台灣教育,651,50-52。
鈕文英(2006)。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3。
黃志鵬(2003)。高職導師實施班級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政傑(2013)。學習共同體風起雲湧。師友月刊,552,0-4。
黃郁倫(譯)(2013)。佐藤學 著。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佐藤學 著。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親子天下。
劉美君(2009)。“一日之計在於晨”之社會與情緒初探。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特教通訊,41,17-24。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3)。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手冊1.0版。臺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潘慧玲、陳佩英、張素貞、鄭淑惠、陳文彥(2014)。從學習領導論析學習共同體的概念與實踐。市北教育學刊,45,1-27。
鄭柏言(2008)。揭開班級經營面紗-國小教師創新班級經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鄭雅芳(譯)(2004)。Cohen, J. 著。學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用心學習,熱愛生活。臺北市:心理。
鄭麗雪(2009)。社會與情緒發展與幼兒情緒教育。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特教通訊,41,25-30。
盧虹汝(2009)。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知覺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研究所,嘉義縣。
盧瑩榕(2009)。小一新生的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情緒表達為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花蓮市。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
簡如秀(2008)。教育戲劇應用在幼兒友誼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顏美姿(2010)。國小中年級學童氣質與同儕互動及學業表現之關係~以臺北市大安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顏銘志(2002)。情緒教育從師做起。師友月刊,417,84-88。
蘇秋碧(1999)。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學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鐘啟泉、陳靜靜(譯)(2012)。佐藤學 著。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英文文獻
Cohen, J. (2001). Caring Classrooms/Intelligent Schools: The Social Emotional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Williston, ND: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rwin, P. (1998).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
Elias, M. J., Zins, J. E., Weissberg, R. P., Frey, K. S.,Greenberg, M. T., Haynes N. M., Kessler, R., Schwab-Stone, M. E., & Shriver T. P. (1997). Promot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Guidelines for educatiors. Alexandria, VA: ASCD.
Fabes, R. A., & Eisenberg, N. (1992). You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interpersonal anger. Child Development, 63(1), 116-128.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 Bantam Books.
Harlin, R. P. (2008). Bullying and violence issues in children's lives: Examining the issues and solutions. Childhood Education, 84(6), 336-339.
Hyson, M. C. (1994).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Building an emotion-centered curriculum. Williston, ND: Teachers College Press.
Jones, S., & Lagacé‐Séguin, D. G. (2006). I think I can’t, I think I 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essimism, child affect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6(8), 849-865.
Mayer, J.,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 implication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Miller, S.A. (2009).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econd-order mental stat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5), 749-773.
Peth-Pierce, R. (2001). A good beginning: Sending America's children to school with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they need to succeed. Bethesda, MD: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珮玲、許惠萍(2000)。學前學童氣質與問題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209-228。
2. 王珮玲、許惠萍(2000)。學前學童氣質與問題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209-228。
3. 林佩璇(2009)。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22(2),95-122。
4. 林佩璇(2009)。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22(2),95-122。
5. 林郁玫(2003)。與小暴龍有約。師友月刊,431,83-85。
6. 林郁玫(2003)。與小暴龍有約。師友月刊,431,83-85。
7. 徐明(2000)。學齡前兒童社會情緒發展危機因素探究。康寧學報,12,1-17。
8. 徐明(2000)。學齡前兒童社會情緒發展危機因素探究。康寧學報,12,1-17。
9.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10.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11. 梁珀華、陳崇慧(2011)。教師班級經營風格與情緒教育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之影響。朝陽人文社會學刊,9(1),199-233。
12. 梁珀華、陳崇慧(2011)。教師班級經營風格與情緒教育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之影響。朝陽人文社會學刊,9(1),199-233。
13. 郭秀霞(2013)。繪本融入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二年級情緒調整能力之影響。教育研究論壇,5(1),99-115。
14. 郭秀霞(2013)。繪本融入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二年級情緒調整能力之影響。教育研究論壇,5(1),99-115。
15. 陳勇祥(2013)。「學習共同體」對班級教學的啟發。師友月刊,547,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