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1)。中華民國棒球記錄法。臺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14)。棒球規則。臺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印製。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2009)。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棒球規則中英文本。
江明宏(1996)。棒球技術入門。臺南市:信宏。
李一中(1993)。技術有專攻。中華職業棒球雜誌,82,12。
林國輝(1979)。棒球運動之戰略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林添鴻、曾慶裕(2002)。影響棒球打擊瞬間的因素分析。大專體育,59,41-44。林文斌、鄧元湘(2000)。長打率在現代棒球中扮演的角色。德明學報,16,315-324。吳和諺、林光宏(2003)。美國職業棒球運動投手訓練之探討-西雅圖水手隊訓練基地。2003年談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報告書。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1126-1131。
洪晏雪(1994)。棒球.防守篇。臺北市:益群。
姚立業(1993)。棒球攻守術。臺北市:世豐印刷廠。
倪兆良(1980)。棒球投手投球技巧之分析。臺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會。
倪兆良(2003)。1999年世界青年女子壘球錦標賽優勝隊攻守能力之分析研究。台南市:日月出版社。
高振聲(1979)。棒球教學指引。臺北市:建行文化出版社。
陳太正(1983)。棒、壘球投手投球速度之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會。
陳國華(1980)。棒球打擊技術與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陳威成(2008)。中華成棒隊打擊能力之研究-以2006年第十六屆洲際盃棒球錦標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游至樞(1985)。棒球運動與教練法之研究。台北 : 攀興書局。
曾文誠(1994)。投打之間-球與棒的魔術比賽。臺北市:祺齡出版社。
曾慶裕(1999)。棒球投捕手配球戰術探討。大專體育,46,47-49湯龍雄(1980)。壘球投手投球動作之分析。精粹出版社。
黃士魁、林文郎(1997)。淺談成功球隊的靈魂人物-投手。大專體育,33,70-77。張凱翔(2008)。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與回顧。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130-136。
張寶森(1980)。棒球運動力學應用之分析。臺北市:中外出版社。
許樹淵(1979)。人體運動力學。臺北市:協進圖書公司。
許樹淵(2006)。運動生物力學。臺北市:合記圖書。
楊清瓏(1997)。棒球【攻擊】。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楊清瓏(1993)。棒球打擊技術之分析與研究。臺北市:中華少年棒球聯盟。
楊賢銘(2002)。漸進式重量訓練對成棒運動員體能、打擊率及投手自責分率之分析研究。臺中:漢明。
楊賢銘、林國輝、林華韋、王琦正(1998)。棒球比賽攻擊成績記錄分析研究-以富邦公牛棒球隊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3,531-544。葉志仙(1997)。棒球運動防守技術與戰術。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葉志仙(1989)。棒球運動守備戰術之理論與實際。臺北縣:一品。
葉志仙、李明憲、朱峰亮(2003)。棒球聖經。臺北市:商週。
謝清文(1978)。棒球運動圖解。臺北市:臺北市徐氏基金會。
顏秀姿(2006)。2004年雅典奧運女子壘球選手不同投打習慣打擊能力與勝負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臺北縣。簡曜輝(1981)。棒球強打的重量訓練。體育世界,8,53-56。
簡曜輝(1983)。最新棒球戰略攻略法。中華棒球雜誌,2,88。
姚力業(1993)。棒球攻守術。臺北市:世豐印刷廠。
二、英文部分
Barker, D. G. (1964).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records. Research Quarterly. 35(1), 75-79.
Ken, R. & Tom, H. (1994). Heads-up Baseball: Playing the Game One Pitch At A time. India-napolis, In: A division of Howard W. Sama & Co.
Rod Delmonico (1996). Offensive baseball drills. Human Kinetics PUB Incorporated, 1996
Tom, H. (1994). The pitching Edg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Jones, R. D. (2003). In-season athletic fitness parameters related to sport-specific performance among college female softball play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uston, Houston.
Littlewood, M. (1978). Womens`s softball. Athletic Institute series.
Messier, S. P. (1984). 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kinetic parameters, bat velocities, and three methods of striding by female softball batters. Temple University.
Richards, D. G & Guell R. C. (1998). Baseball succes and structure of salaries,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5, 291-296.
Sokol, J. S. (2003). A robust heuristic for batting order optimization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Heuristics, 9(4), 353-370.
House (1994). The Pitching Edg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Williams, T. & Underwood, J. (1967). The science of Hitting.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三、網路部分
2013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官方網站(2013年12月1日)。2013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網路文字資料】。取自 http://web.worldbaseballclassic.com/wbc/2013/stats/index.jsp?season=2013
臺灣棒球維基館(2013年12月1日)。2013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網路文字資料】。取自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