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1: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榮忠
研究生(外文):CHIANG, JUNG-CHUNG
論文名稱:2013世界棒球經典賽-前六名國家投打表現與勝率相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investigation of winning percentage pitching and batting performance of top six countries in 2013 World Baseball Classic
指導教授:陳太正陳太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Tai-Cheng
口試委員:曾慶裕林啟川
口試委員(外文):TSENG, CHING-YU
口試日期:2016-06-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0
中文關鍵詞:世界棒球經典賽勝率
外文關鍵詞:World Baseball Classicwinning percent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2005 年的國際奧會年會決議從2012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起取消棒球項目後,一些棒球的主力國家倡議舉行開放大聯盟球員參與的棒球比賽。賽事的名稱為了與兩年一次的世界盃 (World Cup) 有所區隔,也不能採用現行大聯盟季後賽的世界大賽 (World Series) ,幾經考量後,將這項大賽取名為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棒球比賽攻守記錄之探討分析有助於瞭解比賽特質與球隊特性,找出球隊不足之處並可提高技術水準與比賽的精彩度,本研究以第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比賽記錄,來探討前六名隊伍探討前六名隊伍打擊能力,包括二壘安打數、三壘安打數、全壘打數、總安打數、上壘率、打擊率、長打率,與勝率有無顯著相關。瞭解前六名隊伍在投手能力,包括安打、全壘打、四死球、三振、責失、防禦率等與勝率有無顯著之差異。本研究僅針對2013 年3 月所進行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以預、決賽前六名隊伍之預、決賽賽次記錄,共為43場比賽。結論:1.2013 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前六名攻擊能力與勝率達顯著相關的有安打數與球隊勝負有顯著相關性。可見選手的安打能力對短期的國際比賽表現有非常重要性的指標。2.2013 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前六名投手投球能力全部皆未與勝率達顯著相關,在短期及水準較高的國際賽除了投手能力應還有其他會影響比賽勝負的因素。3.此次賽事中前六名隊伍,在前三名與後三名在投打表現能力上之差異情形為進入決賽六支隊伍,前三名與後三名隊伍中皆未達顯著差異。

關鍵詞 : 世界棒球經典賽、勝率

At the 117th 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Session in 2005, the major program revision was the exclusion of baseball and softball from the official program in 2012 London Games. After that, some of the baseball power nations proposed to hold a baseball game, which opens the limitation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jor League Baseball (MLB) players. This international baseball competition eventually has been named “World Baseball Classic (WBC)” to distinguish among the World Cup held every two year and the World Series of the MLB Final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seball statistics helps to read the game and analyze the team characteristics, and further to strengthen the weakness of a team. The study uses 43 games records of WCB in 2013 to investigate if the hitters’ offensive capability of the top six rank teams, including numbers of two-base hit, three-base hit, home run (HR), total hits, on base percentage (OBP), batting average, slugging percentage (SLG) have the significant relevance. Also, to probe if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inning percentage and the pitchers’ defensive capability, which can be measured by the numbers of hit (H), HR, bases on balls (BB), the strike outs (SO), the earned runs (ER), and the earned run average (ERA), among the top six rank teams.
Conclusion:
1.The numbers of hits of the top six rank teams in WBC 2013 is the only measurement of the teams’ offensive capability,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relevance to the winning percentage. That means the hitting capabi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if the team could win the game in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2.All the six records about the teams’ defensive capability have no significant relevance to the winning percentage. Based on this finding, we can assume that there must have other elements which determinate the outcomes of the games.
3.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s of both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capability of the top six rank teams and their winning percentages.

Keywords: World Baseball Classic, winning percentage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七節 名詞釋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世界棒球經典賽歷史發展10
第二節 棒球打擊之文獻探討 14
第三節 棒球投手之文獻探討 21
第四節 文獻總結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資料來源 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35
第一節 各隊競賽結果分析35
第二節 各隊攻擊能力與勝率之相關分析 38
第三節 各隊投手投球能力與勝率之相關分析40
第四節 各隊投打表現之差異分析4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3
第一節 結論43
第二節 建議44
文獻參考 45
一、中文部分45
二、外文部分49
三、網路部分50

表次
表3-1表4-1各隊競賽結果統計表32
表4-2各隊攻擊能力與勝率之相關分析38
表4-3攻擊能力與勝率之相關表 39
表4-4各隊投手投球能力表 38
表4-5投手投球能力與勝率之相關表38
表4-6隊伍攻擊能力之差異分析 39
表4-7隊伍投手投球能力之差異分析表42

圖次
圖3-1研究架構29
圖3-2研究流程31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1)。中華民國棒球記錄法。臺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14)。棒球規則。臺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印製。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2009)。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棒球規則中英文本。
江明宏(1996)。棒球技術入門。臺南市:信宏。
李一中(1993)。技術有專攻。中華職業棒球雜誌,82,12。
林國輝(1979)。棒球運動之戰略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林添鴻、曾慶裕(2002)。影響棒球打擊瞬間的因素分析。大專體育,59,41-44。
林文斌、鄧元湘(2000)。長打率在現代棒球中扮演的角色。德明學報,16,315-324。


吳和諺、林光宏(2003)。美國職業棒球運動投手訓練之探討-西雅圖水手隊訓練基地。2003年談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報告書。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1126-1131。
洪晏雪(1994)。棒球.防守篇。臺北市:益群。
姚立業(1993)。棒球攻守術。臺北市:世豐印刷廠。
倪兆良(1980)。棒球投手投球技巧之分析。臺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會。
倪兆良(2003)。1999年世界青年女子壘球錦標賽優勝隊攻守能力之分析研究。台南市:日月出版社。
高振聲(1979)。棒球教學指引。臺北市:建行文化出版社。
陳太正(1983)。棒、壘球投手投球速度之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會。
陳國華(1980)。棒球打擊技術與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陳威成(2008)。中華成棒隊打擊能力之研究-以2006年第十六屆洲際盃棒球錦標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游至樞(1985)。棒球運動與教練法之研究。台北 : 攀興書局。
曾文誠(1994)。投打之間-球與棒的魔術比賽。臺北市:祺齡出版社。
曾慶裕(1999)。棒球投捕手配球戰術探討。大專體育,46,47-49
湯龍雄(1980)。壘球投手投球動作之分析。精粹出版社。
黃士魁、林文郎(1997)。淺談成功球隊的靈魂人物-投手。大專體育,33,70-77。
張凱翔(2008)。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與回顧。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130-136。
張寶森(1980)。棒球運動力學應用之分析。臺北市:中外出版社。
許樹淵(1979)。人體運動力學。臺北市:協進圖書公司。
許樹淵(2006)。運動生物力學。臺北市:合記圖書。
楊清瓏(1997)。棒球【攻擊】。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楊清瓏(1993)。棒球打擊技術之分析與研究。臺北市:中華少年棒球聯盟。
楊賢銘(2002)。漸進式重量訓練對成棒運動員體能、打擊率及投手自責分率之分析研究。臺中:漢明。


楊賢銘、林國輝、林華韋、王琦正(1998)。棒球比賽攻擊成績記錄分析研究-以富邦公牛棒球隊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3,531-544。
葉志仙(1997)。棒球運動防守技術與戰術。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葉志仙(1989)。棒球運動守備戰術之理論與實際。臺北縣:一品。
葉志仙、李明憲、朱峰亮(2003)。棒球聖經。臺北市:商週。
謝清文(1978)。棒球運動圖解。臺北市:臺北市徐氏基金會。
顏秀姿(2006)。2004年雅典奧運女子壘球選手不同投打習慣打擊能力與勝負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臺北縣。
簡曜輝(1981)。棒球強打的重量訓練。體育世界,8,53-56。
簡曜輝(1983)。最新棒球戰略攻略法。中華棒球雜誌,2,88。
姚力業(1993)。棒球攻守術。臺北市:世豐印刷廠。


二、英文部分
Barker, D. G. (1964).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records. Research Quarterly. 35(1), 75-79.
Ken, R. & Tom, H. (1994). Heads-up Baseball: Playing the Game One Pitch At A time. India-napolis, In: A division of Howard W. Sama & Co.
Rod Delmonico (1996). Offensive baseball drills. Human Kinetics PUB Incorporated, 1996
Tom, H. (1994). The pitching Edg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Jones, R. D. (2003). In-season athletic fitness parameters related to sport-specific performance among college female softball play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uston, Houston.
Littlewood, M. (1978). Womens`s softball. Athletic Institute series.
Messier, S. P. (1984). 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kinetic parameters, bat velocities, and three methods of striding by female softball batters. Temple University.
Richards, D. G & Guell R. C. (1998). Baseball succes and structure of salaries,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5, 291-296.
Sokol, J. S. (2003). A robust heuristic for batting order optimization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Heuristics, 9(4), 353-370.
House (1994). The Pitching Edg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Williams, T. & Underwood, J. (1967). The science of Hitting.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三、網路部分
2013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官方網站(2013年12月1日)。2013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網路文字資料】。取自 http://web.worldbaseballclassic.com/wbc/2013/stats/index.jsp?season=2013
臺灣棒球維基館(2013年12月1日)。2013年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網路文字資料】。取自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20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