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Gilligan, Carol。《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王雅各譯。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年。
Johnson, Allan G.。《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成令方等譯。台北市:群學出版社,2008年。
Millett, Kate。《性政治》。宋文偉、張慧芝譯。臺北縣新店市:桂冠,2003年。
Kindlon, Dan & Michael Thompson。《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吳書榆譯。台北市:商周出版,2000年。
Mayeroff, Milton。《關懷的力量》。陳正芬譯。台北:經濟新潮社,2011年。
Noddings, Nel。《女性與惡》。路文彬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
Noddings, Nel。《始於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侯晶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
Noddings, Nel。《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
Noddings, Nel。《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朱美珍等譯。台北市:巨流出版社,2008年。
Noddings, Nel。《關心:倫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徑》。武雲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Rådström, Niklas等著。《瑞典查甫人:八個瑞典男人談平等、男性氣質與親職》。朱恩伶等合譯,台北市:女書文化,2002年。
方德隆、游美惠、李筱嵐。《2008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調查》。臺北市:教育部,2009年。
王浩威。《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孫雲曉、李文道、趙霞。《拯救男孩》。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
畢恆達、洪文龍。《GQ男人在發燒》。臺北市:女書文化,2006年。
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臺北市:華都文化,2010年。
劉亞蘭。《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臺北市:三民,2008年。
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1996年。
二、期刊論文
王秀紅。〈照顧者角色對婦女衝擊: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1卷3期(1994年9月):頁18-23。王珮玲等。〈母親與子女對過去情緒經驗談話的性別差異〉。《教育心理學報》,46卷3期(2015年3月):頁377-400。
王舒芸、余漢儀。〈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997年4月):頁115-149。成令方。〈都是異性戀父權惹的禍!〉。《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期(2004年5月):頁131-139。
朱蘭慧。〈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應用心理研究》,17期(2003年3月):頁85-119。吳莉婷。〈校園霸凌防制中被忽略的一環:霸凌旁觀者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92期(2014年7月):頁122-143。
呂秋蓮等。〈國小普通班教師面對ADHD學生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現況調查與研究〉。《特教論壇 》,19期(2015年12月):頁85-101。
李雪菱。〈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 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期(2011年6月):頁133-174。周松青。〈前提脆弱的"男孩危機論"〉。《中國青年研究》,6期(2010年7月):頁25-35。
周晟。〈澳大利亞中小學的男孩教育〉。《外國中小學教育》,9期(2007年7月):頁31-34。
林鋐宇等。〈不同性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與普通學童之注意力表現差異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38卷2期(2013年7月):頁29-51。
邱獻輝。〈霸凌者的心理需求與諮商介入〉。《應用心理研究》,56期(2012年12月):頁165-189。胡曉紅、左孟華。〈教育公平視野下對"男孩危機"的性別解讀〉。《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期(2010年7月):頁231-236。
張高賓。〈體罰與兒童攻擊行為之關係探討〉。《師友月刊》,395期(2000年5月):頁33-37。張榮顯、楊幸真。〈玩耍?霸凌? 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教育學誌》,24期(2010年11月):頁41-72。郭美娟、陳若琳。〈雙薪家庭幼兒父親的親職效能、母親的教養鼓勵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期(2012年12月):頁57-80。郭素珍。〈從性別觀點看醫療化的婦女生產〉。《護理雜誌》,62卷1期(2015年2月):頁10-15。陳富美、利翠珊。〈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卷4期(2004年12月):頁1-28。游美惠。〈父權紅利〉。《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3期(2011年5月):頁84-86。
游惠瑜。〈關懷倫理是女性所獨有的道德特質嗎?〉。《哲學與文化 》,35卷4期(2008年4月):頁171-180。黃馨慧。〈家庭教育中性別議題的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7期(2014年8月):頁57-61。
劉瑞圓。〈全球教育中之性別差異〉。《教育科學期刊》,11卷1期(2012年6月):頁79-104。蔡佩。〈從污化女性髒話看父權在語言使用的權力展現〉。《新聞學研究》,82期(2005年1月):頁133-170。
鄭新蓉、韋小滿。〈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性別差異的調查分析〉。《現代中小學教育》,5期(2000年7月):頁29-31。
蕭昭君。〈消除文化習俗對女性的歧視〉。《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0期(2015年3月):頁43-50。
魏珮如、蕭英玲。〈性別角色態度、夫妻情感與家務參與之相關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9卷1期(2013年6月):頁19-32。龐超。〈英國中小學男生學業成績相對落後問題透析〉。《外國中小學教育》,10期(2007年7月):頁47-61。
蘇岱崙。〈面對負面情緒,6成孩子束手無策〉。《親子天下》,55期(2014年4月):頁140-147。
三、學位論文
王昱婷。《國小學童霸凌行為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林佳慧。《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林佳慧。《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林慧玉。《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邱霓敏。《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張錦鶴。《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郭惠玲。《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陳玉玟。《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信義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陳雅玲。《澎湖縣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葛芃蓁。《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一所小學的觀察》。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蹇雯。《吉利根的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四、網路、報紙及其他
立法院。〈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 1150號委員提案第15359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2013年10月31日。
衛福部保護司。〈兒童及少年保護案施虐者身分別分〉。2004年-2015年,取自網路http://www.mohw.gov.tw/cht/DOPS/DM1.aspx?f_list_no=806&fod_list_no=4624 (2016.4.2瀏覽)。
教育部統計處性別統計專區。〈國小教師數-按設立與性別分〉。2005年-2015年,取自網路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C1EE66D2D9BD36A5 (2016.4.27瀏覽)。
行政院主計處。〈歷年子女年齡別有配偶或同居婦女勞動力參與率〉。1980年-2013年,取自網路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5192&ctNode=4987&mp=1(2016.5.1瀏覽)。
教育部統計處。〈104學年各縣市國小概況統計〉。2015年,取自網路http://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82CAED1A33B4CD83&sms=DBDDB8DC17D0D8C4&s=7679EED1AFC958A9 (2016.5.7瀏覽)。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取自網路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m1/m1_01_01?sid=258(2016.2.10瀏覽)。
饒磐安、袁志豪等。〈轉嫁厄運?開死亡名單〉。《聯合晚報》,A3,2009年3月10日。
劉軒。〈怎麼養孩子?當父母,或當教練從《虎媽的戰歌》看華人母親的兩難〉。《聯合報》,G3,2011年3月12日。
莊宗勳等。〈「想吃牢飯」失業男冷血割男童喉〉。《聯合報》,A10,2012年12月2日。
劉峻谷、廖炳棋。〈為何瘋狂殺人?查犯案動機!鄭嫌收押 查扣筆電〉。《聯合報》,A1,2014年5月22日。
蘇郁涵。〈5罪通緝犯 栽在施暴女友〉。《聯合報》,B2,2015年8月23日。
陳俊智。〈打頭罵童「腦袋裝屎」女老師判3月〉。《聯合報》,B1,2015年8月30日。
法務部地檢署。〈地方法院檢察署偵查暴力犯罪案件起訴人數〉。2012年-2016年1月,取自網路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3_Report.aspx?list_id=1165 (2016.3.27瀏覽)。
法務部地檢署。〈少年輔育院新入院學生入院時罪名〉。2012年-2016年1月,取自網路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3_Report.aspx?list_id=753 (2016.3.27瀏覽)。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性別圖像—權力、決策與影響篇〉。2016年3月,取自網路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33340&ctNode=6135&mp=4 (2016.4.2瀏覽)。
何定照。〈《直言集》群情激憤,不如檢視、修補社會破洞〉。《聯合報》,A3,2016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