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22:30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曾清珠
研究生(外文):
Ching-Chu Tseng
論文名稱:
草間彌生「圓點」藝術教學對提升智能障礙學童創作表現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mproving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Students’ Creation by Integrating Kusama Yayoi’s Dots into Art Teaching
指導教授:
吳俊杰
指導教授(外文):
Jun-Chieh Wu
口試委員:
黃子坤
、
陳致正
、
吳俊杰
口試委員(外文):
Philip Hwang
、
Chih-Cheng Chen
、
Jun-Chieh Wu
口試日期:
2016-06-25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
設計學門
學類:
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草間彌生「圓點」藝術教學
、
創作表現
、
國小智能障礙學童
、
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Kusama Yayoi’s Dots into Art Teaching
、
Creation
、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
A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383
評分:
下載:27
書目收藏:1
藝術即生活,要培養有創意的學童,必須先要有創意的藝術課程,才能激發學童的創新思維,使其創造表現得以提升,創意得以實踐。故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草間彌生「圓點」藝術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童在創造表現之情形,並分析其藝術創作能力。本研究以基隆市某國小特教班三名智能障礙學童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為主,量化統計為輔,透過圓點創作課程設計,帶領學童進行藝術創作、啟發創作思維,進行設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並透過專家評價與建議回饋。研究結論為:(1)藝術創作課程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童仍是重要的,且可教育的,仰賴教師的理念與實踐;(2)圓點藝術創作課程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童在創作表現能力提升具正向意義,只要多給予教學時間、反覆練習,保持學習動機的熱情,縱使是中度智能障礙學童仍會提升其創作表現;且從教學中發現,學童的感受與收穫的確能讓學童更具有創意、且更有自信心;(3)由教師省思中獲知,創作表現是可教育的、可訓練的,研究過程中隨時給予增強、鼓勵其信心,必能激發出更多創意。整體而言,學童、專家及測驗結果皆顯示此課程能提升學童創作表現,可提供未來欲從事國小智能障礙學童創作表現課程相關教師之參考。
Art equals life. With a view to cultivating creative children, a creative art course which can promote their performance and put their ideas into reality is required.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be the effect of ar courses with Kusama Yayoi’s dot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evaluate their abilities of art crea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adopts action research and is analyzed in quantitative statistic. The subjects are led to do art creations and evaluated by experts. We conclude: (1) Art creation courses are essential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hey can be educated with the teachers'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implementation. (2) Art creation courses with Dots show positive resul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ven those who ar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f more practice time offered and properly motivated; during the courses, we find that the subjects become more patient, confident, and creative with their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3) Children's creation can be educated and trained when they are inspired. In an eggshell, the results of the subjects, experts' evaluation, and tests indicate that this course can elevate the children's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be applied by the teachers in this field.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表 錄 IX
圖 錄 XI
第一章 緒 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範圍界定與限制 4
1.5 研究流程與架構 5
1.6 論文結構 7
1.7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2.1創造力相關理論 11
2.1.1創造力的涵義 11
2.1.2創造思考教學 16
2.1.3九年一貫教育(特殊課程綱要)對創造力教學之探討 21
2.1.4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23
2.2 藝術家-草間彌生(くさま やよい) 24
2.2.1生平介紹 24
2.2.1圓點就是一切 24
2.3國小智能障礙 26
2.3.1智能障礙的定義 26
2.3.2智能障礙的特質 27
2.3.3智能障礙的課程與教學 29
2.3.4智能障礙的教學策略 30
2.3.5小結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3.1 研究設計與流程 33
3.1.1研究方法 33
3.1.2研究流程 34
3.2 研究對象 36
3.2.1研究對象的選取條件 36
3.2.2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36
3.3研究工具 38
3.3.1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 38
3.3.2學童作品創作表現分析表 39
3.3.3教學省思日誌 41
3.3.4教學活動觀察紀錄 41
3.3.5藝術創作教學之訪談大綱 42
3.4資料分析 42
3.4.1量化資料分析 42
3.4.2質化資料分析 42
3.4.3資料分析與歸納 43
3.4.4資料檢核 43
3.5研究倫理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5
4.1課程設計 45
4.1.1設計理念 46
4.1.2課程目標 47
4.1.3課程實施時間與方式 47
4.1.4課程實施過程 47
4.2「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教學前後測結果分析 61
4.3「學童作品創造表現分析表」教學結果分析 62
4.4創造表現課程教學分析 71
4.5討論 75
4.6小結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5.1研究結論 79
5.1.1藝術創作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童的重要性 79
5.1.2草間彌生「圓點」藝術教學能提升學童創造表現 79
5.1.3圓點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及時調整適合學童需求 81
5.2後續研究建議與不足 81
5.2.1後續建議 81
5.2.2研究不足 82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部分: 83
二、英文部分: 86
三、網路資源: 87
附 錄 89
附錄一 學童作品創作表現分析表 89
附錄二 教學活動觀察紀錄表 90
附錄三 藝術創作教學之探討問卷 91
附錄四 家長同意書 92
附錄五 活動教案設計一 93
附錄六 活動教案設計二 94
附錄七 活動教案設計三 95
附錄八 活動教案設計四 96
附錄九 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同意書 97
一、中文部分:
Ischta Lehmann(2016)。學習動機:決定孩子學習成敗的關鍵。賓靜蓀 譯。台北市:親子天下出版社。
丁文婷(2014)。運用情境故事法於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行動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孔祥慧(2003)。幼兒造型。台北市:啟英出版社。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萩、馬立懿(2015)。「創意插畫課程」學習成效與創造力相關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P395 – 423。
王瑞(2002)。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童創造力之影響。台灣教育,614。P24-28。
江雪齡(2014)。天賦可以後天培養嗎。師友月刊。P1-4。
何靜瑛(2009)。無字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創造思考組碩士論文。
吳智東(2006)。智能障礙學童之適應體育教學策略及活動設計。學校體育雙月刊。16(3),P100-104。
吳舜文(2005)。藝術創意學程的規劃與實踐-以「創造力與音樂才能」模組教學為例。美育雙月刊。第148期。P4-P17。
吳錦勳(2012)。初探高功能自閉症學童創造力之研究。國教新知。第59卷。第4期。P26-32。
吳靜吉,樊學良(2011)。台灣創造力教育相關政策與實踐經驗。創造學刊。2(1),P5-28。
李乙明(2012)。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板指導手冊(初版三刷)。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如密、王平(2001)。學習策略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中國教育學刊。第6期。
林淑鈴(2013)。聯想畫對國小學童圖形創造力表現之探討。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璧怡(2015)。運用形態分析法導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邱珍琬(2014)。大學童眼中的創意教學。教育學誌。第32期。P153-184。
紐文英(2010)。美國智能和發展障礙協會2010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國小特殊教育。第49期,P21-32。
草間彌生(2011)。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
張春興(200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蓮好(2010)。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學位論文。
莫淑蘭(2001)。兒童美術創造力與療育。美育雙月刊。第122期。P32-35。
陳姿妙(2015)。預測教學策略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能力與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學校經營與管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昭儀,李雪菱(2013)。多元文化創造力教學的實踐與省思。創造學刊。4(2),P5-29。
陳美淑(2014)。運用圖畫書賞析教學提升學童繪畫創造力表現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
陳慧英(2012)。摺紙創意教學對國小學童圖形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2010)。台灣的創造力教育發展與突破之道。創造學刊。1(1),P5-37。
陸雅青(2012)。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出版社。
鈕文英(2003)。啟智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壬來(2005)。幼兒造形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秋玉、曾榮祥、黃錫權、魏麗卿、廖美瑩、謝佳吟、郭彩虹、張玲芬、吳貞宜譯(2004)。幼兒創造力與藝術。台北:洪葉。
傳秀媚(2006)。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楊明全(2004)。行動研究與課程創新。教師教育研究。16(4)。P31-35。
楊瑪利(2014)。未來競爭的起跑點-培育創造力。台北:遠見出版社。P37-41。
楊碧芬(2014)。剪紙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溫知穎(2014)。以視覺影像為主題的藝術課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 7(2)。P49-76。
廖書霈(2010)。動畫融入視覺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碩士論文。
劉永慈、許佩玲(2014)。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培育兒童的創造力。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23輯。P1-33。
劉祐彰(2007)。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行動研究的困境與省思。中彰教育。58(6)。P22-35。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P1-6。
潘世尊(2014)。教育行動研究的困境與挑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30 期。P119-147。
蔡明富、龔盈涵(2005)。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期。P49-67。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明憲(2003)。藝術領域課程整合的模式。美育雙月刊。第132期。P64-69。
賴英娟(2007)。創造力的理論與應用。國教新知。54(4)。P65-76。
謝雅涵(201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資賦優異組碩士論文。
鍾宜蓁(2014)。臨摩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嚴嘉楓、吳美霖、邱春惠、林金定(2004)。智能障礙者情緒問題分析與輔導:以輕度智能障礙個案為例。身心障礙研究季刊。2(2),P109-117。
蘇金輝(2010)。創造力在音樂通識教育的探討與應用。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2(1)。P161 -188。
二、英文部分: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三、網路資源:
Google(2015)。草間彌生。檢索於:2015年11月12日。取自: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8%8D%89%E9%96%93%E5%BD%8C%E7%94%9F&biw=1280&bih=844&source=lnms&tbm=isch&sa=X&ved=0ahUKEwj0jq2XyvnMAhXDKpQKHQVsCdY4ChD8BQgGKAE。
內政部(2012)。身心障礙者分級與鑑定標準。檢索於:2015年10月20日。取自:http://disable.yam.org.tw/life/517。
風傳媒(2015)。草間彌生。檢索於:2015月11月12日。取自:http://www.storm.mg/lifestyle/36386。
教育部(2003)。創造教育白皮書。檢索於:201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4/92.03%E5%89%B5%E9%80%A0%E5%8A%9B%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檢索於:2015年10月21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header。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檢索於:2016年2月21日。取自:http://sencir.spc.ntnu.edu.tw/site/c_principle_003/index/process_t_key/212/mode_t_key/-1/data_t_key/-1/code/005/kind_code/001。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童鑑定辦法」。檢索於:2015年10月2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教育部(2014)。九年一貫課程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手冊。檢索於:2015年10月20日。取自:http://sencir.spc.ntnu.edu.tw/site/c_principle_002/index/process_t_key/212/mode_t_key/-1/data_t_key/-1/code/002/kind_code/001。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檢索於:2016年2月21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36。
智庫百科(2015)。檢索於:2015年11月11日。取自:http://140.111.56.213/wiki/index.php/%E9%99%B6%E5%80%AB%E6%96%AF%E5%89%B5%E9%80%A0%E6%80%9D%E8%80%83%E6%B8%AC%E9%A9%97。
維基百科(2015)。草間彌生。檢索於:2015年10月2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D%89%E9%96%93%E5%BD%8C%E7%94%9F。
維基百科(2016)。腦力激盪法。檢索於:2016年5月3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5%A6%E5%8A%9B%E6%BF%80%E7%9B%AA%E6%B3%95。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無字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
2.
摺紙創意教學對國小學童圖形創造力發展之影響
3.
動畫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4.
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
5.
預測教學策略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能力和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6.
臨摩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
7.
剪紙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
8.
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9.
聯想畫對國小學童圖形創造力表現之探討
10.
運用形態分析法導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1.
吳智東(2006)。智能障礙學童之適應體育教學策略及活動設計。學校體育雙月刊。16(3),P100-104。
2.
吳舜文(2005)。藝術創意學程的規劃與實踐-以「創造力與音樂才能」模組教學為例。美育雙月刊。第148期。P4-P17。
3.
吳錦勳(2012)。初探高功能自閉症學童創造力之研究。國教新知。第59卷。第4期。P26-32。
4.
吳靜吉,樊學良(2011)。台灣創造力教育相關政策與實踐經驗。創造學刊。2(1),P5-28。
5.
邱珍琬(2014)。大學童眼中的創意教學。教育學誌。第32期。P153-184。
6.
莫淑蘭(2001)。兒童美術創造力與療育。美育雙月刊。第122期。P32-35。
7.
陳昭儀,李雪菱(2013)。多元文化創造力教學的實踐與省思。創造學刊。4(2),P5-29。
8.
陳龍安(2010)。台灣的創造力教育發展與突破之道。創造學刊。1(1),P5-37。
9.
溫知穎(2014)。以視覺影像為主題的藝術課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 7(2)。P49-76。
10.
劉永慈、許佩玲(2014)。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培育兒童的創造力。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23輯。P1-33。
11.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P1-6。
12.
潘世尊(2014)。教育行動研究的困境與挑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30 期。P119-147。
13.
蔡明富、龔盈涵(2005)。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期。P49-67。
14.
鄭明憲(2003)。藝術領域課程整合的模式。美育雙月刊。第132期。P64-69。
15.
賴英娟(2007)。創造力的理論與應用。國教新知。54(4)。P65-76。
1.
無限的反覆與增生 草間彌生創作研究
2.
以草間彌生藝術風格應用於家具設計
3.
剖析草間彌生的藝術特色
4.
藝術展覽展示比較性研究 以高美館「普普教父:安迪‧沃荷」、「極簡大用:包浩斯巨匠亞伯斯」、「夢我所夢:草間彌生亞洲巡迴展台灣站」特展為例
5.
立體書教學對學童創造力表現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
6.
互動3D虛擬展場之探討 -以草間彌生作品展示為例
7.
以合作學習法導入國小低年級設計課程研究-以教師教學印章為例
8.
《自由之心》-藝術與神學的互動 草間彌生與宋泉盛為例
9.
國小親、師、生對LINE貼圖之認知與溝通差異研究
10.
「啊!設計」節目對國小學童設計思維之行動研究
11.
《自由之心》-藝術與神學的互動 草間彌生與宋泉盛為例
12.
家用汽車使用者接送行動不便高齡者需求研究
13.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金山迎媽祖遶境認知之研究-以金包里慈護宮為例
14.
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行為及人際網絡影響之研究
15.
多媒材黏土視覺藝術課程運用於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之行動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